赖春平
摘 要:新课程改革下教育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不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素质,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方法和技巧。目前大部分教师在实际课堂中仍然以传统灌输式教学为主。笔者认为,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因此,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将有效实施新课标的理念落到实处,并就引导广大师生进行有效思维培育等问题展开探究与思考,希望能够对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思维培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语文教学也需要具备符合时代发展人才需求的高标准和高要求。在现行教育体制下,语文学习是提高学生素质、创新能力及创造性思维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传统课堂上教师以“教”为主导的思想严重抑制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教师为目标而进行的知识传授方法多是为了完成既定课时任务,但是却忽视语文教学内容本身所具有的人文内涵。新课程改革对高中学校和教师提出更高标准,旨在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推进教学改革的进步与发展。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语文思维的重要性
为了紧跟时代发展步伐,顺应当下教育形势,高中语文教学正在不断深入发展。新的教育模式催生教学创新,成绩已经不再是衡量学生学习成果的唯一标准,学校和教师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教学也更加高效化和全面化。在很多地区,由于地处偏僻,经济发展缓慢,甚至有一些地区还处于落后状态,这也是教育无法及时改革的重要因素。所以,为了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且使各个地区之间的教育能够建立良好的沟通,首先应该促进地区文化交流,在文化交流中带动教育的发展与创新。对于语文教学,思维占据了很大一部分,高中语文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思考能力,但是在教学中,教师没有将培养语文思维作为教学的重要部分,这就导致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弱。良好的思维能力,是学生获得成长和进步的基础,学生在思维的引导下,才能独立且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二、高中语文教学和语文思维培育现状
(一)受传统观念影响,学生学习得不够透彻
在教师的传统教育观念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能够理解课堂学习内容。然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对学生的教学会更加侧重考试内容,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形成固定思维,甚至对一些经常出现的知识点,学生直接去填写答案,套用模板,虽然大幅度节省了时间,但是学生没有思考的过程,严重限制了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课堂上,教师对于一些知识点的讲解,并不会刻意地引导学生去主动思考,更多时候采用集体问答的形式,有一些问题只有少数学生明白,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学习透彻,但是教师为了能够赶上教学进度,并没有去仔细观察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在这一阶段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进度,那么在下一个阶段,学习起来就会非常吃力,导致学生思维能力无法得到长期有效的发展与进步。针对这种问题,学校和教師都应该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例如,通过多频率地提问学生,查看学生的学习情况;多进行一些思维性的问题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生一起分析文章,与学生交流阅读感受等。总之,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这样才能够促进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与进步。
(二)新课程改革发展没有完全成熟
地区的经济发展缓慢,生产力较弱,其教学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有一定的差距。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到来,地区改变了传统的教育理念,调整了教学模式,但是受到所在地区发展的限制,很多教师还没有彻底掌握新式的教学模式,对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掌握和定位还没有完全成熟,并且由于缺乏系统的教学经验和教育案例作为支撑,教师的课堂教学仍然处于尝试阶段,对于一些课堂上的突发情况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这就导致课堂效率大大降低。但是在教育部门的要求下,教师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学模式的改革,学生和教师需要很长一段的磨合时间,才能够相互适应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对此,学校和教育部门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克服地理因素的影响,系统地引导教师学习新式教学方法,接触更多的教育资源,使课堂教育更加成熟。
(三)课堂提问缺乏有效性
有效的提问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课堂提问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能够通过提问,获取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生能够通过回答问题,发散思维,更加深入地理解学习内容。“语文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中进行”,“平等”指的什么?“对话”又指什么?首先应该弄懂这两个问题。当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课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课堂交流大多局限于浅显和表面层次。例如,在学习《再别康桥》的时候,教师多数时候会问学生类似于“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一共有几个段落”这种问题,缺乏思考性,学生只需要简单浏览文章就能够回答。对于新课程改革而言,这样的课堂提问模式缺乏实质意义,并不会为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带来促进作用。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基础知识,教师的提问应该更加侧重于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思考,当学生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将学生引到正确的方向上来,这才是有效的对话。而“平等”又指什么呢?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占据了课堂的主体地位,学生已经习惯了跟着教师的进度学习,教师问什么,学生就答什么;教师让学生怎样学,学生就怎样学。通过提问的情况来看,大多是教师提问学生,学生极少向教师提问。“平等”的交流是指教师与学生能够通过相互提问获取想要知道的信息,并且学生主动、积极地与教师讨论学习内容,才能使课堂提问具有有效性。
(四)思维培养缺乏针对性
新课程赋予了教师和学生在学习上很大的自主性。其中,并没有去过多要求学生需要达到怎样的目标,也没有规划对知识的学习应该达到怎样一种程度,而是提倡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开展下一步的教学,这就意味着教师需要去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教学。传统课堂上,教师的教学内容大多数形成了固有的模式,思维上更是缺乏有针对性的引导,每一个学生都需要紧跟教师的步伐,在思维方式上大体相同,教师没有考虑到不同的学生思维方式不同,不利于学生个人思维的发展与进步。所以,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需要在了解每一位同学的学习情况和思维能力后才能开展教学,制订符合学生的教学方案,使教学内容与学生逐步契合。
三、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和语文思维培育策略研究
(一)为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系统性规划教学方向
在传统教学观念影响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学生的思维很难真正地获得提高。学生受到教师的影响,将完成课堂任务作为语文学习的唯一目标,甚至习惯于顺应教师的思考模式。由此可见,教师能够对学生产生强有力的影响,因此,进行新课程改革,首先应该重新树立教师的教学观念,使教师转变教学思维,意识到思维能力对学生语文发展的重要性[1]。所以,学校应该从多个方面系统地规划教师的教学方向,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在专业能力上,学校应该为教师找一些优秀的教育案例,供教师参考,让教师分析该教育案例在本校的可行性;或者找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为教师传授教学经验。地区有时候受地域影响,相互之间的交流可能会受到限制,这时候就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采取视频讲解和连线的方法,突破地域的限制。另一方面,教师应该清楚新课程所要求教师应该做到什么、改变什么、从什么途径出发、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学校需要定期开展交流讨论会,教师之间进行讨论,分析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目标的实际教学案例,总结有哪些问题以及可取之处。最后,根据学生在这个时间段内的学习情况,确定下一个阶段的教学方向和教学任务。例如,如果发现学生无法适应较大的课堂模式的改变,那么教师就可以尝试减慢教学进度,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适应课堂的变化。
(二)通过有效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传统意义上的语文课堂教学虽然能够很好地保持课堂纪律,使教学顺利进行,但是很多学生受环境影响[2],不敢主动发言,思想行为受到限制。长期的约束很有可能会使学生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学生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语文课堂的抵触,例如逃避学习、课堂上不主动思考等,这不利于语文思维的长期发展。教师可以适当地通过提问来活跃课堂氛围,一方面能够使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并对内容进行思考;另一方面也能够将课堂氛围带动起来,这样更能够提高上课的效率。当下,高中语文教学顺应新课程教学标准,对于现在的高中生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而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能够回答基础性的问题。课堂提问相对于从前来说,应该更具有思考性和难度,教师需要通过有效的提问,使学生更加熟悉学习的内容,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才能够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和思维能力。并且,在语文学习中,掌握如何对学习内容的结构进行划分,快速获取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分析文章作者的核心思想,掌握解决阅读问题的重点,这都需要学生强大的思维能力作为支撑,教师在进行提问的时候,可以利用绘图的方法,画出思维导图,用箭头来连接各个事件之间的关联[3],使事件之间的关系展现得更加清晰,提问学生回答思维导图的某一部分,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锻炼。例如,在学习文章《老人与海》的时候,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划分文章的结构,从标题入手了解作者是以怎样的思路进行描写的。这就要求学生首先要熟读课文,认真分析段落的主要内容。教师在此基础上提问,“请问这位同学,你对文章的结构是怎样进行划分的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绘制一个思维导图,并留下空白的部分让两名学生上前来为教师补画剩余的地方,然后再问同学“你可不可以帮助教师为同学们讲解一下这样划分的原因呢?”或者“根据时间线,可以将文章分为几个阶段?”学生自主完成这一过程而进行的思考,对学生个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具有重要作用[4]。通过回答问题,学生也能够发现自己对于语文课堂的重要作用,发现自我价值,有利于突出其课堂主体地位。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勇敢地表达,会使学生获得学习体验,提高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应该体现思维培养对象的特殊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到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使课程能够逐步契合学生的实际需求[5]。所以,在进行语文课程教学而開展的思维培养课程上,应该针对思维培养对象的特殊性开展教学。如何体现教学中思维培养的特殊性呢?例如,在学习《再别康桥》这篇课文的时候,如果在学生的学习能力并没有那么好的情况下,那么教师的教学重点应该在掌握文章的脉络和结构并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意境和氛围”“诗歌的结构”以及“节奏感和旋律感”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学生通过分析这些问题,能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而面对一些语文核心素养较好的学生,教师的教学侧重点就应该在思考文章核心内容、掌握文章主旨上面。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将“客观物象和主观情理”巧妙融合的,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核心思想情感[6]。这就是思维培养对象的特殊性,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领下,一步步培养思维,在学习中获得进步,这种教学模式,能够真正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开展教学,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践与练习中获得质的进步。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开展语文思维培养的课程教学中,会出现很多突发性的教学问题,教师要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作为教学的目标,以学生的学习情况作为课程进度的标准[7]。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情况会受到很多外来因素的影响,教师在采取课堂提问、针对性思维培养教学的时候,应该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使教学内容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曹维菊.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3(1):38.
[2]刘海涛.浅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2(28):115.
[3]谢惠阳.重视语篇文感培养提高英语阅读能力[J].吉林教育,2010(32):32-33.
[4]黄静.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价值及实施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7,33(12):38-40.
[5]谢惠阳.高中英语教学文感培养三策略[J].教师,2010(17):83-84.
[6]陈欢.高中生语文文感培养途径[J].中学教学参考,2018(33):13-14.
[7]周宏进.文感培养: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成功之途[J].课程教育研究,2019(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