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晓莲
闽南童谣以闽南语为基本语言,加以独特的韵律,朗朗上口,是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童谣。闽南童谣传承着闽南的文化底蕴,它是闽南特色文化的一种独特的表现方式。闽南童谣作为闽南文化传承的瑰宝之一,其文化价值性与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首先分析了闽南童谣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价值,随后对如何正确选择闽南童谣作了说明,最后阐述了闽南童谣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希望通过闽南童谣的应用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
一、已有的研究情况
国内有对闽南童谣现状的研究与发现,有对闽南童谣的教学方法、原则的探索等,有相对完整地阐述一系列关于闽南童谣的教学理论,如意象图示法、艺术教育综合法、实物体验法等。这些理论的研究都对闽南童谣的应用与教学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与理解,对闽南童谣文化乃至整个闽南民俗文化起着积极的作用。一个地区的文化传承主要的方式就是地方语言文化的学习,如传承福州文化通过针对性的福州语童谣教学,在《培养幼儿的乡音乡韵——福州语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探索》(2011年)的研究中针对福州语的音乐教学展开比较系统的理论阐述,如各种音乐要素的应用、教学原则与应用以及所带来的民俗文化价值等。因此,将闽南童谣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化资源引入幼儿园的音乐教学,以了解它的发展现状为前提,探索适用于幼儿的闽南童谣音乐教学,使幼儿在学习掌握本民族语言与感受家乡文化,培养其爱家乡的情感,同时对推进闽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闽南童谣的现状
(一)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闽南童谣不受重视
在互联网与通讯业等日益迅速的发展下,各国家各民族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幼儿受电视等媒介的影响,更喜欢诸如《三只小熊》这类动画,因为其旋律乐感再加以活泼生动的舞蹈更受幼儿喜爱。再加上在大众文化影响下,港台歌曲和国语歌曲凭借自身的优势成为幼儿学习与传唱的对象。比如,在幼儿园里播放《爸爸去哪儿》《上学歌》《一起去郊游》等国语歌曲。闽南童谣的传唱与发展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越来越少幼儿会唱闽南童谣,这些都让闽南童谣的发展受到阻碍。
(二)闽南童谣本身的不利因素带来的影响
1.闽南童谣影响力日益减弱。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与冲击下,闽南童谣影响力日益减弱。闽南童谣以一种较直白的方式进行演绎,一般以说唱的方式进行,其伴奏方式与曲调都较为单一。再加上闽南童谣大部分都是早期人们在当时社会生产力与社会文化的渲染下形成的,在当代文学创作中,闽南童谣被人们逐渐遗忘,被一些带有鲜明语言、趣味十足的歌曲取而代之。在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里,玩唱闽南童谣不再是幼儿唯一的娱乐方式,动画片、各种形式花样的玩具成为幼儿游戏活动的新宠。
2.普通话成为幼儿园教学的主流语言。普通话是中国法定的全国通用语言,它在全国范围内使用,包括民族自治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学好闽南语是学唱闽南童谣的前提,而全民学说普通话是大势所趋,作为地方民族语言的閩南语影响力与学习程度大不如从前。婴儿牙牙学语时的第一语言是普通话而不是闽南语。平时家长与幼儿交谈使用的大部分是普通话。幼儿园里全部用普通话作为幼儿园教学的主流语言。幼儿从小就缺少闽南语的语言交流环境,这些都成为阻碍幼儿学习闽南童谣的关键因素。
3.闽南童谣内容存在的不良因素。由于闽南童谣内容大都是取自“古早”的故事,如表现当时生产力的《夜市仔》、玩味嘲笑的《大箍呆》《瘦丑仔》。这些童谣内容会有一些封建迷信的思想或不健康文明的语言,不适用于现在的文明社会。所以闽南童谣自身所存在的不良因素,使它不能成为教师音乐教学的首要选择,其教育的意义不明显。
三、闽南童谣的价值
(一)有利于培养幼儿恋乡情结
闽南文化是闽南人民的精神灵魂,它的传承与延续是闽南人义不容辞的责任。而闽南童谣作为一种独特的方式存在在闽南文化中,用其直接、富含乡情的演绎形式,成为幼儿最早、最直接的民族启蒙读物。幼儿通过成人对其音乐教学中对闽南童谣的理解、学习、演绎中认识到闽南文化的独特所在,感受闽南人的日常生活习惯。在闽南童谣的熏陶下,闽南乡土文化慢慢深入幼儿的精神灵魂,爱乡恋土的情结从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慢慢生根发芽。如《放鸡鸭》: 一放鸡,二放鸭,三分开,四相叠,五搭胸,六拍手,七围墙,八摸鼻,九扭耳仔,十拾起,来啊!来啊,放鸡鸭,鸡仔鸭仔,走想拍。这是一首描述闽南农家生活圈养鸡鸭的生活场景,通过学唱使幼儿了解闽南农家生活的方式与一些圈养鸡鸭的小常识,教育幼儿接受欣赏不同生活方式的人们的劳动,与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闽南农耕生活的初步了解。
(二)有利于闽南语地方方言的保护
闽南方言作为闽南文化的语言载体,却因为闽南方言文化环境的日益缩减以及使用闽南方言的受众面越来越小,正面临着较为严重的困境。如果这样下去必将会让以闽南语作为语言载体的闽南文化传承与发展受到影响,保护延续闽南文化的责任刻不容缓。而闽南童谣作为闽南语的一种独特表现方式,它蕴涵闽南方言中的语音、语调、词汇与其独特的表达方式,所以用传唱与学习闽南童谣的方式保护和推广闽南方言是一种有效又可行的形式。
(三)有利于幼儿音乐表现创造能力的提升
闽南童谣是一种极富有表现力的民间童谣,它的形式有:表现生活的方式,如《天黑黑》;用于识记知识性常识性的形式,如《十二生相》《ABCD》;反映节日欢愉的情绪形式,如《正月童谣》等。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闽南童谣的传唱形式符合他们的接受能力,再加上其富有地方语言的特色、多变的音调、富有地方韵味的节奏旋律和充满欢快童趣的内容,构成了适用于幼儿的独特音乐美感体验。幼儿在学习与传唱中理解体验童谣内容,产生表现的欲望与创造的初步想法。
四、闽南童谣的选择要求
幼儿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能力都处于较为粗浅的水平,过于抽象与难度水平高的童谣不符合他们的接受与理解能力。幼儿通过听、看、读、说、唱的多种感官方式更容易理解感受童谣内容。因此教师在选择闽南童谣作为音乐教学资源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幼儿自身的发展适宜水平与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闽南童谣对幼儿的音乐理解与运用水平。
(一)内容适宜,适应幼儿认知水平
1.题材适宜。闽南童谣的选择首先要考虑所用题材适宜性的问题,根据幼儿活泼好动、好学好问的性格,题材应尽量选择富有特色与生动性的内容,让幼儿在学习中获得喜悦感与满足感,如《计算机》:讲到伊,真趣味,四四角角像电视。会写字,会念诗,会唱歌,会扮戏,嘛会晓ABC。讲到伊,大人囝仔拢甲意。教师运用充满趣味性与特色的闽南童谣教学,使幼儿在学唱中了解计算机的形状、多功能用途,在玩唱中体验与认识新事物。
2.难度适宜。闽南童谣的选择还需要考虑难度适宜性的问题,要充分考虑幼儿的思维方式与年龄特点。对小班年龄段的幼儿,应选择简短直观以及有趣味性的题材。对中班年龄段的幼儿,应选择长短难度适中的题材,鼓励幼儿运用绘画表演的方式表现自己对童谣的理解。对大班年龄段的幼儿,应选择较长、富有难度又适合幼儿的题材,鼓励幼儿改编、创编题材。
(二)教育生活化,从生活中选择内容
从实际生活中选择童谣的教学题材,风格有趣新颖,内容贴近生活。如《中秋博饼》:中秋月饼一面镜,照甲大厅光映映。街头巷尾博月饼,厝内喊甲大细声。孙仔细汉博一秀,阿姐博无让大兄。博着对堂安妈赢,安公博着状元饼。说的是闽南家庭里欢喜过中秋的场景,述说着子孙同聚的团圆之情。节日方面的题材是幼儿感兴趣的话题之一,亲情等美好的情感通过童谣的方式表达出来,容易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三)适合传唱,朗朗上口
教师要选择题材内容富含童趣,学唱起来节奏明显、轻快,且适合幼儿年龄的朗朗上口的闽南童谣。精选词句排列整齐有序的题材,有顺序性的内容更有利于幼儿对童谣内容的识记。在内容上让幼儿容易理解,创造想象,使之容易接受与识记,押韵好记,通俗易懂,具有倡导勤奋敬业、人文关怀等精神意蕴。
(四)摒弃闽南童谣存在的不利因素
要摒弃闽南童谣中不适合当代发展的内容,应该随着时代的进步选用符合时代内容的题材。要摒弃闽南童谣中带有嘲讽、人身攻击性的题材,選择文明语言的题材。如《瘦丑仔》:瘦丑仔猴,鼻那流,食芎焦,配土豆,食西会,配菜头,毋是吐,著是漏。说的是一个丑陋的瘦子吃东西时滑稽的样子,是在暗喻嘲讽一些不文明的人。这种童谣明显不符合当代的语言文明,所以在选择童谣的题材内容时应避开这些不利因素,让幼儿得到正确的引导。
五、闽南童谣的教学应用
闽南童谣具有其独特的韵律感与节奏感,不同的停顿方式可以唱出不同的感觉与风格。同时遵循音乐的基本要素,如节奏、曲调、力度、速度、节拍等。让幼儿学唱闽南童谣也是对他们的音乐能力的一种加强与培养。教师应该善于运用童谣的音乐教学要素帮助幼儿提高自身的音乐能力,提升他们对音乐的美感体验,获得满足感。
(一)节奏要素的教学应用
音乐节奏所指的是在歌唱时所要采用的停顿方式。不同的童谣内容采用的提顿方式不同,而同一童谣内容也可以采用不同的停顿方式。如《爬龙船》:五月节,爬龙船。岸顶人倚一大群。拍锣鼓,喝吆号。曳旗助威咬咬滚。你执我追爬斗紧。船桨飞来水花喷、看谁力大人和齐。拼去头前抢冠军。该童谣按照节奏划分可以分成以下的两种读法:
《爬龙船》1
五月节/爬龙船/岸顶人倚/一大群拍锣鼓/喝吆号/曳旗助威/咬咬滚/你执我追/爬斗紧/船桨飞来/水花喷/看谁力大/人和齐/拼去头前/抢冠军/
《爬龙船》2
五月节/爬/龙船/岸顶/人倚/一大群拍/锣鼓/喝吆号/曳旗/助威/咬咬滚/你执/我追/爬斗紧/船桨/飞来/水花喷/看谁/力大/人和齐/拼去/头前/抢/冠军。
不同的读法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情绪情感,教师可以根据班内幼儿的特点选择适宜的节奏方式,也可以通过欣赏学习各种节奏方式达到培养幼儿音乐能力的目的。
(二)曲调要素的教学应用
闽南童谣的传承方式一般是通过口代相传,许多传统闽南童谣的作者无从考究,就更别说各首童谣的曲调了。但幼儿天生爱好音乐对乐感的吸引力是不可抹灭的,这就需要教师拥有一定的编曲能力。如今网络上也有许多闽南童谣的教学视频,教师在选用时应该注意甄别好坏,选择适合幼儿发展水平的童谣教学视频。
(三)力度与速度要素的教学应用
音乐韵律与语言的韵律都以强弱和速度构成其语感。闽南童谣有其声音表达的轻重强弱之分,同时根据其速度快慢表达其情感方式。因此,通过闽南童谣的音乐教学可以使幼儿对音乐中的强弱、速度与其表达方式产生一定的认识,同时培养幼儿的语感。
1.闽南童谣的强弱感。力度是音乐的要素,但幼儿对音乐力度的认识与掌握往往不太敏感。这就需要教师通过闽南童谣中对力度的要求培养与锻炼幼儿对音乐力度的掌握能力。如《摇婴儿歌》:婴仔婴婴困,一眠大一寸。婴仔婴婴惜,一眠大一尺。摇儿日落山,抱子金金香。子是我心肝,惊你受风寒。这首童谣描绘的是一位母亲在哄自己的宝宝睡觉的场景,当时的意境应该是安静温馨助人入眠的。教师在朗诵这类摇篮曲时可以加入轻柔的音乐,注意声音的渐弱渐缓,为幼儿示范朗读。或者可以鼓励幼儿结合生活实际中父母亲人等哄其睡觉时运用的轻柔的音色、缓缓的速度哼唱童谣,营造一种温馨恬静的氛围。
2.闽南童谣的速度感。不同语速表达不同的心情与状态:缓慢的速度一般心情是平静或是比较悲伤心情不愉快的;中等的速度一般是情绪平和没有变化的;较快的速度一般是情绪比较激动兴奋或愤怒不平的。如《天乌乌》:天乌乌要落雨,阿公仔举锄头要掘芋,掘啊掘,掘啊掘,掘著一尾旋鰡鼓,依哟嗄都真正趣味。阿公仔要煮咸,阿妈要煮淡,俩人相打弄破鼎,依哟嗄都啷当叱当枪,哇哈哈。此童谣描绘的是爷爷抓到一条“旋鰡鼓”,心情十分激动,急急忙忙回到家找奶奶商量怎么煮,结果因为想要的煮法不一样,两人吵起架来的有趣的故事。对这首童谣要用较快并紧张的语气才能表达童谣所诠释的情感。
总之,闽南童谣作为一项音乐教学内容进入幼儿园中是一种地方特色的表现,也是闽南语的传承与延续的一种有效方式。幼儿是闽南乡土文化的享用者,也承担着传承延续甚至是创新闽南文化的责任。教师则负责把健康科学的闽南童谣教授给幼儿,把优秀的闽南文化传承给幼儿。闽南童谣是音乐教学的资源,教师应该思考如何能更好地发挥它的教育价值,使闽南童谣提升幼儿的音乐欣赏、表现、创造能力,让幼儿通过闽南童谣的学习,认识与喜欢闽南的乡土文化,最终深爱孕育和生养他们的这方土地。
(左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