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探究活动中促进幼儿深度学习的策略

2022-05-30 14:41邬佩华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策略思考深度学习幼儿

邬佩华

摘要:深度学习是一种具有主动性、持续性,以发展高阶思维和提升解决问题能力为目标的学习方式。幼儿园以主题探究活动为幼儿深度学习的载体、以互动性环境为媒介、以价值性事件为契机,提炼支持幼儿在主题探究活动中深度学习的支架式策略,引导幼儿运用直接感知、实践操作、亲身体验的学习方式参与探究,通过“作品式”“日记式”“回购式”等方式记录,从而促进幼儿深度学习与发展。

关键词:主题探究活动;幼儿;深度学习;策略思考

近年来,深度学习成为学前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许多幼儿教师也开始重点关注幼儿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状态,关注幼儿知识的运用与问题的解决,注重幼儿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提到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幼儿兴趣,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等途径促进幼儿发展。而主题探究活动能够支持幼儿在探究活动中思考表达、整合经验,蕴含丰富的实践与学习契机,有助于促进幼儿深度学习。例如,幼儿在小班主题探究活动“有洞的蔬菜”中,会考虑是先拔距离自己近的蔬菜还是拔稍微远些的蔬菜,这是空间方位的初感知;会考虑是采摘小青菜还是采摘大白菜,这是对自己已有认知能力进行判断后的尝试。主题探究活动不仅尊重幼儿的好奇心、兴趣点,还能满足和支持幼儿解决困惑,引导幼儿以亲身体验的方式参与探究、分析问题,强调新旧知识的联结。因此,教师可基于幼儿在主题探究活动中的兴趣和已有经验,提供支架,鼓励幼儿试错,引导幼儿讨论反思,将幼儿的兴趣从浅层引向深层, 使其不断发现、寻找、体验,诠释经验,思考表达,获得发展。小班主题探究活动“有洞的蔬菜”中,通过互动性环境、价值性事件、支架式策略、多元化记录等方式,可最大限度地引发幼儿深度学习的持续发生。

一、以互动性环境为媒介,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与需求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强调:“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可引导幼儿在自然探究环境中观察、思考、探索、发现、体验,以互动性环境(生活环境、游戏环境、教学环境等)为媒介,引发幼儿在探究过程中思考表达,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

(一)亲“自然”,顺“天性”

大自然作为“活”的教材,是幼儿学习的最佳场所。我园拥有面积约40平方米的种植园,丰富、开放、可互动的环境为幼儿在主题探究活动中动手动脑、主动思考、深度学习提供充分的支持。教师可顺应幼儿喜爱探究的天性,鼓励幼儿与大自然进行互动。例如,幼儿观察蔬菜时发现菜叶上有大小不一的洞,于是在与大自然的互动中对“怎么会有洞洞”产生了兴趣。教师鼓励幼儿运用直接感知的方式探究蔬菜上的洞,进而助推活动的深入开展。

(二)创“情境”,生“主题”

良好的语言情境对幼儿的口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幼儿观察蔬菜后回到教室,仍热烈地讨论着菜叶上的洞,可见幼儿对此颇感兴趣。于是,教师提问:“为什么菜叶上会有洞洞呢?”涵涵说:“是被虫子咬的。”宝儿摇摇头:“它不好好喝水,长不大,叶子就破了。”希希说:“我看过神探用放大镜找秘密。”哆哆连连点头:“对,这样就知道为什么菜叶会有洞洞了。”苹果说:“这些是洞洞蔬菜。”当幼儿发现“洞洞”问题后,教师创设丰富的语言情境,引发幼儿大胆猜测菜叶出现洞洞的各种原因,在可互动的情境中幼儿表现出探究“洞洞”的兴趣与需求。随之,“有洞的蔬菜”这个主题探究活动就产生了。

(三)研“儿童”,链“经验”

主题探究活动以幼儿为主体,教师根据幼儿的特点,结合小班3~4岁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以知识经验为基础,以情感态度为前提,以探究能力为核心,也就是从认知、情感、能力三个维度制订了主题探究活动目标(见图1),让3~4 岁的幼儿在主题探究活动“有洞的蔬菜”中获得经验、持续发展。

二、以价值性事件为契机,搭建幼儿自主探究的平台

在主题活动中,应如何追随幼儿的兴趣点与生长点,促进其发展呢?首先,教师需要考虑幼儿当下感兴趣的事件是否有价值,是否能很好地促进幼儿主动发现,从而引导幼儿初步了解蔬菜的生长过程及变化情况,这也是幼儿主动探究与学习的过程。

(一)发现问题:追随兴趣,初探“菜叶上的洞洞”

幼儿兴趣广泛,但小班幼儿的兴趣容易转移。《指南》提出:“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在主题探究活动中,教师不仅要追随幼儿的兴趣,还要敏锐地发现幼儿兴趣背后所蕴含的教育价值。例如,经过第一天的观察,第二天,教师再次带领幼儿走近“有洞的蔬菜”,希希用放大镜发现了叶片上蠕动的虫子,尖叫着:“是它们咬的,老师,是小虫子把菜叶吃出洞洞的。”教师问:“怎么证明是虫子吃的呢?”希希很自信地說:“看,虫子正在吃菜叶呢!”于是,幼儿找来工具对付虫子,有的幼儿手持玩具枪大声说:“虫虫快走开。”有的幼儿扇扇子,试图扇走虫子。尽管幼儿使出浑身解数,但虫虫仍是我行我素,于是幼儿把“求助”的目光投向了老师。

长虫是蔬菜生长过程中常见的问题,教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幼儿驱虫的方法,而是引导幼儿围绕观察后的发现进一步探究“怎样抓住虫子保护蔬菜”的问题。教师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引导幼儿主动思考问题,使其通过多种探究方法解决问题。

(二)解决问题:源于需求,深探“菜叶上的虫虫”

随着主题探究活动的不断推进,幼儿的探究需求不断增长,为了满足幼儿对当下有价值事件(怎样抓住虫子保护蔬菜)的探究,教师事先引导幼儿了解减少虫子的方法,如用手抓虫、用筷子夹虫、喷驱虫水等。教师带领幼儿收集工具,如筷子、吸管、木棒、镊子等,鼓励幼儿主动探究。在捕捉虫子的过程中,部分幼儿发现之前在室内里讨论的捉虫方法可行性不高,如小班幼儿还不太会使用筷子,所以用筷子夹虫的方法并不可取。经过持续深入地尝试,辰辰发现使用镊子可以把虫子夹走,戴一次性手套一下子就能把虫子抓住。在“怎样抓住虫子保护蔬菜”的事件中,教师欣喜地看到,幼儿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了主动探究能力。

三、以支架式策略为抓手,助力幼儿主动探究与发现

自主探究是幼儿深度学习的主要方式,对促进幼儿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在主题探究活动中,通过支架式策略(如表1),可支持小班幼儿在主题探究活动中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思维及探索能力的发展,使其收获主动学习的乐趣。

表1 主题探究活动“有洞的蔬菜”支架式策略

[问题支架 聚焦兴趣点 价值判断 深度思考 菜叶为什么会长虫 青菜生长方式 关注蔬菜生长过程 发现很多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都会长虫 现在可以种青菜吗 播种青菜 有助于了解蔬菜的生长变化 查阅资料后,发现12月份不适合播种青菜,师幼约定在合适的播种季节再次种植青菜 哪种驱虫方法最好 驱虫方法 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时要考虑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 幼儿尝试后发现洒农药不可取,请啄木鸟不现实,用筷子不方便,而使用一次性手套、镊子比较方便 虫子喜欢住在哪儿

虫子的生活环境

有助于幼儿了解虫子的生活环境

观察后发现虫子喜欢住在太阳光照不到的地方,发现这些虫子叫蚜虫 ]

(一)提供“材料支架”,满足幼儿探究需求

《纲要》指出:“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在主题探究活动中,教师要有敏锐的眼光,及时补充和调整材料,让“材料支架”助推幼儿解决问题。例如,在主题生成阶段,教师提供自主开放的空间和时间,投放多元化材料,引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在主题发展阶段,教师投放具有一定挑战的材料,鼓励幼儿与材料积极互动,进入有意义的学习;在主题结束阶段,教师除了设置自选材料外,还提供能满足幼儿需求的材料,促进幼儿积极学习。幼儿在观察探究的行为中思考,在材料探究中主动探索,在自然而然中习得知识。

(二)巧设“问题支架”,助力幼儿深度思考

驱动性问题是幼儿深度学习的核心。在主题探究活动中,适宜的问题能驱动幼儿主动思考,使其进入深度学习的状态。因而,“问题支架”有着关键性的引导作用,不仅可以引发幼儿讨论和思考,还联结着幼儿在主题探究活动中的关键经验。那么,教师如何发挥问题的价值呢?首先,教师通过“设疑”引发幼儿自主探究。其次,教师在观察、比较、操作、思考中推进幼儿探究兴趣的深入,实现活动持续有效开展。例如,主题探究活动“有洞的蔬菜”中,幼儿提出“为什么有的青菜长得高大,有的却长不大?”“为什么菜叶上有洞洞?”“是谁吃的?”等问题。于是,教师和幼儿在探讨问题的过程中梳理植物的特点,了解青菜的生长情况。

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巧妙搭建问题支架,激发幼儿主动思考。这个前提是教师自身需要储备一定科学知识,如教师要对种植园中藤本植物、十字花科植物等都有一些了解,才能真正做到《指南》中提出的“教师是幼儿学习的引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

教师通过持续观察发现,当小班幼儿体验到“观察的乐趣”后会用稚嫩的语言进行探讨,这时教师可以基于幼儿的兴趣和经验,关注有价值、有意义的事件,并及时回应、推动或调整主题探究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自主探索、主动发现,使幼儿实现与植物、同伴和教师的互动,满足幼儿自主探究的欲望,让幼儿在解决问题中体验发现与表达的乐趣,逐渐在主动探究、经验思考与运用的过程中发展高阶思维,实现深度学习。

(三)借助“体验支架”,鼓励幼儿积累经验

在主题探究活动中,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建构探究经验。例如,在主题探究活动“有洞的蔬菜”中,当萝卜丰收时,教师开展了拔萝卜实践活动,可是当萝卜数量无法满足所有幼儿都参与拔萝卜、体验拔萝卜的需求时,班委会主动创造条件,带领幼儿赴农场体验“拔萝卜之旅”。幼儿在拔萝卜的过程中发现萝卜叶子比较扎手,以后再拔时就会做好防护措施。整个拔萝卜活动幼儿都能亲身体验,在不断尝试中积累并建构探究经验。

四、以多元化记录为桥梁,促进幼儿深度学习与发展

主题探究活动的实施能有效促进幼儿深度学习与发展。在主题探究活动“有洞的蔬菜”中,教师运用“作品式”“日记式”“回顾式”三种呈现方式来促进幼儿深度学习与发展,并引发、观察、记录幼儿新的兴趣,使其成为延续幼儿探究的起点。

(一)“作品式”呈现:记录探究的点滴发现

“作品式”呈现是幼儿在主题探究活动中用符号、绘画等方式记录各种作品,并对自己或同伴的作品进行正面评价的一种方式。比如,主题探究活动“有洞的蔬菜”中,幼儿用绘画的形式记录青菜的生长过程,教师引导不同的评价主体(同伴、自己、教师、家长)参与进来,通过“拇指卡”“爱心贴”等形式开展正面评价,引导幼儿逐步养成主动学习、乐于表现的品质,促进幼儿自信心得以提升。

(二)“日记式”呈现:记录探究的学习轨迹

“日记式”呈现记录在主题探究活动中,教师结合幼儿每天探究的内容,引导幼儿对自己或者同伴的表现进行自评、他评的一种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了解幼儿在探究活动中的整个学习过程,从而能更好地引导幼儿看到自己成长中的进步。例如,在主题探究活动“有洞的蔬菜”中,教师持续记录幼儿的疑惑、思考、发现等内容,“日记式”的跟踪记录可以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引导幼儿回顾探究的過程,使其掌握解决问题的路径。教师借助探究过程中的学习故事,促进幼儿参与自评、同伴互评,鼓励幼儿发现自己的闪光点,获得探究的内在动力,从而提升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回顾式”呈现:体验探究的成功之处

“回顾式”呈现是指在主题探究活动“有洞的蔬菜”结束后,教师引导幼儿回顾探究过程,使幼儿能试着给自己或同伴做一个整体性的分享,学习归因和反思,支持幼儿体验主动探究的成功。例如,教师通过图片指认、角色扮演、短句讲述等形式引导幼儿回顾主题探究活动“有洞的蔬菜”的相关内容,让幼儿以语言表述、动作表演等形式回顾自己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从而看到自己或同伴在主题活动中的学习与成长,收获主动学习带来的喜悦。

在主题探究活动中,教师利用活动中有教育价值的事件,推进幼儿深度学习,在环境、材料、经验等方面给予幼儿支持,引发幼儿自主探究、积极思考、交流合作,使幼儿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建构新的知识,提升学习能力,发展高阶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幼儿园教材建设方面的指导意义[J].课程教育研究,2018(27).

[2]张俊.幼儿园科学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赵春艳)

猜你喜欢
策略思考深度学习幼儿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学校管理应重视对教师的人文关怀
对语文教学中学生有效表达的思考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