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正红
[摘 要] 复习是高三数学教学的主旋律. 为了复习课的高效开展,教学中应坚持“以生为本”,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认知结构的优化;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一个平等、和谐、开放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进而走上“真学”之路.
[关键词] 高三数学复习课;真学;教学策略;高效
对于第一轮复习,其主要任务是对高中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梳理,进而在巩固“双基”的基础上,优化知识结构,促进知识迁移能力和解题能力的提升. 为了能够顺利完成这一教学任务,在第一轮复习时大多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将自己的经验“灌输”给学生,学生的思路被教师牵着走,这样显然不利于个体认知结构的完善,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提升. 同时,在复习过程中虽然也会有师生互动,然仅限于“师问生答”的模式,学生很少提出问题,因此表面上课堂看似热热闹闹,然学生收获甚微,最终出现了“听得懂、不会做”的尴尬局面. 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没有真正融入课堂,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并没有真正成为复习课堂的主体. 若学生仅是一名旁观者或局外人,学生的潜能将难以激发,显然这样的课堂是消极的、低效的.
为了激发学生的潜能,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要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以“主角”的身份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真正学起来. 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交流,尽量多地将相关知识点进行串联,从而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知识的系统化建构. 这样将课堂还给学生,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发挥了教师的引领作用,这样的课堂必然是积极的、高效的.
为了建构积极的、高效的数学课堂,让学生真正学起来,笔者结合教学经验,浅谈几点教学策略,仅供参考!
[?]开展导学活动,提高课堂效益
导学活动即通过“问题前置”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前就对教学内容有大概的了解,这样有助于听课效率的提升. 尤其在第一轮复习时,课前可以通过几个好问题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和已有经验回顾旧知,便于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教学. 同时,通过回顾旧知,有利于学生建构起个性化认知体系,这样结合课上的交流和梳理,有利于实现认知结构的优化. 另外,经历课前的预习,学生的学习方式会由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建构,这样既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又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益.
案例1 “数列”中的“问题前置”.
问题1:求数列1,a,a2,a3,…,an-1的前n项和S.
设计意图:问题1是一个简单的数列求和问题,然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因忽视对a的讨论而出现了错解. 这是课前教师借助易错点为学生预设的“陷阱”,引导学生在复习求和公式的同时,培养其思维的全面性. 对于问题1,若忽视了a=0的情况,就容易直接将其看成等比数列;若忽视了对a=1的讨论,而直接套用求和公式S=也会发生错误. 这样通过创设“陷阱”,让学生多经历一些错误发生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其思维的深刻性.
问题2:已知数列{a}满足a=2,a+a=4n-3(n∈N*),求数列{a}的通项公式.
设计意图:问题2从数列的重难点出发,引导学生在求解过程中注意观察数列的结构特征,进而找到解题的合理切入点.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需要仔细推敲、耐心打磨,进而使问题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启发性和延伸性. 同时,设计的问题要切实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又不至于挫伤学生的自信心. 另外,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点,仔细研读教材,引导学生回归教材,使“问题前置”指向问题的核心,进而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通性通法,便于快速形成解题思路,提高解题效率.
[?]开展合作探究,展示个体优势
“自主、合作、探究”是时代赋予课堂的新使命. 在学习过程中除了掌握知识和技能外,要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作品质.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因为担心独立学习、自主探究会浪费过多的时间,开展小组讨论可能会影响教学进度,为了保证课程计划的顺利实施,大多数教师很少安排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虽然保证了教学进度,然要知道很多问题是越辩越明晰的,如果想让学生真正弄懂学会,就应该在教学中多开展合作探究活动,进而充分发挥学生个体优势,让学生走上“真学”之路.
案例2 数列中的递推.
师:昨天安排各小组搜集并整理近几年高考题目中与数列有关的问题,谈谈你们的感受.
教师创设了一个平等的交流空间,让学生从分值、题型、难易程度等方面来阐述自己对高考题目的认识,进而通过自己调研,知晓数列在高中阶段的价值.
师:整理题目后容易发现,在求解数列通项公式时经常会用到数列的递推关系,课前安排你们进行了总结归纳,现在来展示一下各小组的研究成果. (课下各小组都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各小组跃跃欲试地想要展示其成果)
生1:我们小组从运用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和整理,将有关内容整理归纳形成专题,详细分析并整理了求解過程. (生1借助投影仪展示了小组探究成果,不仅有详细的求解过程,而且对解题思路进行了详细的备注)
师:非常好,分析透彻,条理清晰. 结合生1的内容,谁能说一下,常见的递推模型有哪些?
生2:我们小组总结出了三种递推模型:①a=a+f(n);②a=f(n)a;③a=pa+q(p≠1).
生3:还有形如a=pa+f(n)(p≠1)的模型,也有同时含有a和S的递推模型. (其他学生又做了补充)
师:说得很好,那么对于以上模型,常用什么方法来求解呢?
生4:对于模型①可以用叠加法,模型②用叠乘法,模型③用待定系数法.
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又分析整理了转化法和迭代法. 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模型意识,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一般方法,这对提高学生解题速度是尤为重要的,也是高考中取得好成绩的法宝.
师:大家都说得非常好. 综合上述方法,你们思考一下,这么多解题策略有没有什么共同特征呢?(教师预留时间让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进而抽象出问题的本质)
生5:都是构造一个新数列.
为了激发小组的探究热情,教师又组织了小组竞赛,给出一些典型习题让小组合作完成,从解题速度、方法的难易程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而且在交流和评价中使解题方法得到了进一步优化,这对学生解题效率的提升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通过小组合作,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体验到合作的乐趣,让学生真正融入数学活动,这样可使枯燥乏味的复习课因积极的合作和交流而变得生动活泼.
[?]通过点拨和拓展,完善认知
当然,坚持“以生为本”并不是忽视教师的地位. 例如,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分组、题目的设计、活动的实施等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难免会出现部分学生主导的现象,这时教师应及时鼓励和引导其他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去;有时会出现意见分歧,争辩后还是不能确定方向,这时教师应及时进行评价,有利于合作顺利开展……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案例3 解析几何综合应用.
问题:已知点P在椭圆x2+4y2=4上運动,求定点A(0,2)到动点P的距离AP的最大值.
设计意图:本题是一道非常典型的动点问题,教师分析并讲解了求解过程后,让学生对题目进行改编,从而借助变式拓展让学生挖掘出隐含于本题的秘密,让学生将圆锥曲线等相关知识进行串联,完成认知体系的建构.
生6:可以将“最大值”改为“最小值”.
生7:可以将“椭圆x2+4y2=4”改成“双曲线x2-4y2=4”,求AP的最大值.
生8:还可以改成“抛物线y2=2x”,求AP的最小值.
……
还有学生将定点改成A(0,a)(a>0),从而将其改编成了含参问题.
师:大家都说得很好,从改编的思路可以看出,大家已经将椭圆、双曲线等相关内容融于一体. 在数学学习中,像这样相似的知识点还有很多,在平时的学习中要进行对比学习,这样不仅可以拓展思路,而且通过类比可以避免知识混淆.
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一些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去感受数学知识的丰富多彩,从而真正爱上数学学习.
总之,在复习教学中,要打破思维局限,多为学生创设一些平等的、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思维的活力,激发学生的潜能,进而使复习课堂既生动又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