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实习支教云端音乐课堂多模态教学行为分析

2022-05-30 23:40胡炬卢甜赵健
电化教育研究 2022年9期
关键词:多模态话语分析

胡炬 卢甜 赵健

[摘   要] 利用互联网开展混合式支教为教师教育实践性教学开创了新模式,为提升农村偏远地区薄弱学校的教学质量、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提供了新途径。研究根据音乐课的特点构建了包含18种模态的课堂多模态教学行为分析编码系统,以某高校师范生云端支教视频录像作为语料库,用ELAN软件对四位实习支教师范生的八节云端音乐课的教学行为进行了多模态的标注和分析,研究发现对师范生多模态教学技能的应用基本合理,然而师范生在利用奥尔夫教学法对远端学生的律动训练以及创编活动设计用以弥补在线教学互动匮乏的活动有待改进。

[关键词] 实习支教; 云端音乐课堂; 多模态话语分析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一、问题的提出

实习支教、顶岗置换是为缓解落后地区师资匮乏,由师范院校派遣师范生到农村薄弱学校进行实践性教学,解决农村学校师资短缺,摆脱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困境的教师教育模式。实习支教本身不是单纯的师资单向的输出,还被赋予师范生教学能力训练的实践性教学的功能,用以消除传统教师教育课程与真实工作场域脱节的弊端。但是在师范生的实习支教过程中,高校和地方指导能力和保障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了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生成。“互联网+”师范院校支教采用混合式支教模式[1],由师范院校指导教师与师范生、农村教师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促进职前和在职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途径。该模式一方面解决了农村薄弱学校因教师结构性短缺造成的音乐、美术、英语等国家课程“开不出、开不好”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教师教育实践性教学模式的创新,师范生在短期实地支教的基础上,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通过云端课堂进行长期实习支教。

在师范院校云端实习支教过程中采用“专递课堂”的方式一举解决师范生实践性教学和农村薄弱学校开不出课的问题。在参与“互联网+”师范院校支教的过程中,师范生教学行为是否达到专业实践训练的目的?如何帮助指导教师对师范生教学行为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如何为师范生的实践反思提供支架,如何利用数据循证开展教学研究,并为改善远端教师和农村教师协同开展双师教学提供依据?客观上需要对师范生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混合式研究范式,从而达到精准有效的分析效果。

二、多模态课堂教学行为分析研究综述

课堂教学分析系统可以作为教学评价的工具、教学研究的工具和学习分析的工具,以找出课堂活动的规律和特征为目的[2]。基于对课堂教学互动的研究行为分析(TABS)成为课堂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许多专家学者都提出了一整套用于记录和分析课堂教学中师生言语互动或行为互动的观察分析工具,比如弗兰德互动分析系统(FIAS)[3]、S-T分析法[4]、TIMSS课堂教学录像分析法[5]、ITIAS互动分析系统[6]等,这些方法在课堂分析中得到了广泛的实践应用。这种方法用于描述和解释人机互动、人际互动具有优势,基于时间序列的“切片”进行编码和量化分析的方法暴露出许多问题,如编码偏重于教师言语分析、研究类别划分粗略、忽略言语和行为上的交叉互动等。

多模态话语的概念由国外引入国内,1977年,由罗兰·巴尔特(R.Barthes)首次提出“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这个概念,并在论文《意象的修辞》中表达了意象和语言在意义表达与意义建构中的相互作用,对以后研究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学者产生了重大的影响[7]。多模态话语分析在教育方面的应用,Stein提出多模态教学法[8];Royce则研究了不同符号在多模态话语中的互补性以及在第二语言课堂教学中多模态的协同性等[9]。课堂话语的多模态分析方法是建立在对一系列符号资源的调查的基础上,侧重于探索意义群中符号资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多模态分析领域越来越多的学者已经将多模态视角应用于研究课堂中的意义生成。从多模态的视角,课堂教学中意义的生成是教师通过使用自己的语言、手势、空間和定位,以及教科书、白板和教育技术等资源[10]。对多模态话语分析应用的研究从早期对图像、教材等静态事物进行分析,如电视平面、报纸、照片等资源逐渐过渡到将研究对象拓展为动态事物,如围绕视觉和文字模态对电影、动漫进行分析以及将多模态话语分析应用到了主题公园等其他三维事物[11-12],同时也有专家提出多模态话语分析可以有效应用于医学(视觉影像)、科学新技术领域等。

基于多模态的视频内容分析的方法普遍应用于社会学、传播学和语言学领域,比如:截取电影中的片段,分别从语言模态、视觉模态和听觉模态对它们的台词、图像和声音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13];对网络辩论综艺节目中选手的辩论话语进行多模态分析[14];对英语公共演讲语篇的多模态话语分析[15]等,多模态话语分析逐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有研究表明模态密度与活动者对高层次活动(传播知识、转移注意、协商分歧)的注意程度呈正相关[16]。数字时代视频数据成为主流的信息载体,对视频数据的处理、浏览、检索和管理的视频内容分析技术成为有效利用视频数据的关键技术。视频内容分析技术旨在将非结构化的视频数据结构化,并提取其中的语义内容,构建低层特征到高层语义之间的桥梁[17]。在可以预期的未来,图像识别和语音识别为基础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教学研究,构建多模态视频内容分析方法的主体技术,与人工智能应用于非结构化数据分析的客体技术,将为打通底层数据与高级测量共同发挥作用。

综上所述,在教育教学领域,从教学的角度多模态是增强教学符号系统、增强教学表现力的教学方法,从评价角度多模态是一种对课堂教学行为合理性分析和评判的方法。传统课堂信息的载体,包括课堂观察量表、教学反思、教学访谈等文本内容,所承载的信息有限,受到记录者的认识能力和记录水平影响,具有不够客观难以量化的特点。随着课堂录播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的普及,视频内容载体的课堂录像普遍存在,多模态视频内容分析为专家视角分析课堂教学行为提供更好的说服力。“三个课堂”普遍用于解决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其本质是远端授课和本地课堂协同作用的远程教学模式,教学互动的弱势地位难以改变的现实情况下,教师的话语系统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在“互聯网+”师范院校支教服务项目中,多模态教学成为师范生训练的重点内容。但在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过于强调学科知识和技术应用,不能充分调用多模态表达意义,造成多种模态间不能协同作用的情况。基于以上现象,本文通过选取的八节教学视频课例,分析实习支教师范生的多模态教学应用情况,从而提出改善建议。具体研究问题如下:

(1)师范生在音乐课堂中采用的多模态主要有哪些,模态分布特征如何?

(2)在教学过程中不同教学阶段,教师采用的多模态有何不同?

(3)不同的教学模态之间是如何相互配合、共同传达意义的?

(二)研究对象

本文主要选取某师范院校实习支教四位师范生的8节音乐课堂教学视频作为语料来源,四位师范生在项目前期都参加了项目组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奥尔夫教学法培训和中小学音乐课教材教法培训,由于实习支教师范生的师范生和“准教师”双重角色,在下面的课堂分析中赋予“教师”称谓。

(三)研究方法及研究工具

本文结合了张德禄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框架和教学程序中的教学阶段划分框架[18-19],根据音乐课的特点将模态类型进行细化,形成了包含18种模态的音乐课堂教学行为分析框架,见表1。其中模态类型总体上可分为两种,即“语言”和“非语言”,语言模态包括教师的口头语言、范唱语言和伴语言;伴语言包括音响、升调、降调。非语言模态包括身体和非身体两部分,身体包括表情、眼神、手势和体态律动;非身体包括PPT课件和乐器演奏。参照张德禄的教学过程的阶段划分,本文将教学过程划分的七个教学阶段,分别为课前准备活动、回顾课程内容、引入教学内容、明确课程要求、进行课程教学、教师组织活动、课堂总结。

为了方便数据统计,分析工具采用多模态语料标注软件ELAN6.3进行语料的标注。用ELAN 软件对视频和音频数据的标识进行创建、编辑、可视化和搜索等功能,对视频、音频、图像、文字等多媒体数据根据分析框架进行标注,并在此基础上对数据进行标识、分析和建模。如图 1所示,标注过程可以在某个时间点对教师的语言、眼神、手势、体态、使用的工具等进行多层级标注。

四、数据分析

(一)教师在课堂上的多模态话语特征

根据编制好的多模态教学行为分析框架,研究者选取四位职前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采用的多模态教学方式,通过使用的模态类型、标注次数、时长和时间比例几项数据进行数据分析,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四位教师在课堂中充分利用了语言、眼神、手势、体态动作等多种模态符号,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语言模态中的口头语言,四位教师的使用频率和次数分别是:47.28%/201次、32.76%/171次、23.81%/138次、18.67%/115次。其次使用率较高的是语言模态中的范唱语言,数据分别是19.61%/123次、22.67%/135次、6.15%/109次、19.71%/103次。最后使用频率相对较高的是手势模态中的律动性手势,数据分别是:54.65%/99次、21.49%/67次、10.79%/71次、24.70%/92次。四位教师所选择的模态类型基本一致,在授课过程中都首先选择语言模态中的口头语言和范唱语言为主,在非语言模态中都较为重视手势中的律动性手势。在非语言模态中较为重视利用目光扫视全班同学或转向屏幕,包括提问反馈的专注个人的眼神次数较少,或与远端授课方式有关。四位教师的伴语言模态中的音响和升调运用较多,降调使用频率最少。

教师2和教师4相比较其他两位教师来说,较多地会将乐器演奏应用在课堂中,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教师1和教师2相比较其他两位教师,会较多地运用非语言模态中的体态律动模式,从而增加课堂的教学模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综上所述,在云端音乐课堂中,语言模态仍占据主要教学模态,其他模态对语言模态起到辅助、优化、补充的作用。律动性手势也是音乐课堂中教师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种模态,教师会随着音乐的节拍做出一系列律动性手势,起到吸引学生、带动课堂节奏的作用,体现了良好的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

(二)不同教学阶段教师的多模态话语特征

图 2显示,教师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多种模态表现不尽相同,可以看出在课程开始阶段和结束阶段教师使用的符号资源相对较少,在回顾课程内容、进行教学和组织活动几个阶段中使用的符号资源较多。语言模态中的口头语言和范唱语言是课堂教学的主模态,与此同时眼神、手势、体态律动也一起贯穿使用在整个课堂。

四位教师在课堂中,在课前准备活动阶段,教师主要运用语言模态和手势模态,通过讲解和手势辅助,使学生集中精力进入课程学习;在回顾课程内容阶段,教师采用了大量的语言模态对文字进行复述,进行知识回顾,期间还有与学生进行眼神交流,引导学生回答问题,给予学生鼓励,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在引入教学内容阶段,教师依旧使用大量语言模态和借助PPT工具,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作用下调动学生的学习精力;明确教学目标阶段,教师主要采取语言、手势、PPT的多模态教学,使学生在听觉和视觉上都能接收到教师传达的意思,根据教师的手势指引作出一系列的学习反应;模态复杂程度最高体现在进行课程教学阶段,教师运用了大量语言模态、非语言模态、手势模态和体态律动进行课程内容教学,提高模态刺激效果,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音响和PPT为口头语言的讲解做了辅助和补充,提高模态刺激效果;在教师组织活动阶段则运用语言、眼神和手势等多种模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根据教师的手势提示作出相应的学习反应,检验教学成果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最后的总结阶段,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和PPT,视觉与听觉的双结合,加深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印象,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每个不同的教学阶段内不仅包含丰富的模态符號,并且模态资源的数量也较多,充分体现了不同教学阶段模态间是相互协同,共同发挥信息传递、知识讲授作用的。在教学任务复杂度最高的进行课程教学进行阶段,教师选择的模态复杂度、使用频率都高于其他阶段。在进行课程教学阶段,为了使学生掌握音乐知识点,把握准确的音乐节拍,教师会采取口头语言、范唱语言、音响、手势来强化语言模态。因此可知,在教学的不同阶段中,教师通过多模态的互补和强化协同机制,表达教学中的话语意义。

(三)各模态之间的协同

多模态符号资源并不能简单并列为单独的含义,或用单独部分的总和来解释意义。而是经过组合、整合形成一个复杂的整体,不同的模态应采用不同的组织原则来创建意义[20]。在本研究语料库中,四位师范生除了很好地应用了语言模态之外,都会选择大量的非语言模态,比如音响、眼神、微笑、手势、体态律动、PPT、演奏乐器等多种模态进行教学。由于利用ELAN软件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由人工进行标注,可以就某个时间节点同时标注多种模态,就会呈现多种模态的组合方式,以下是几种组合模态所呈现的积极意义。

1. 多模态组合促进知识理解

“口头语言+伴随性手势+PPT课件”是一组高频组合模态,主要帮助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例如:教师在讲解“上滑音”概念时,首先通过PPT展示该词语的文字概念解释,并且升调提问学生是否记得这是上节课所学的概念;然后目光转向学生,观察学生的反应,看是否有同学能回答该问题;随后手势指向屏幕,引导学生注意力转向PPT中的文字解释,并且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该概念的文字解释;最后在通过举例讲解,选择一句歌词,让学生跟着教师一起唱,感受“上滑音”是如何在歌曲中体现的。教师选择了语言模态、眼神、手势以及PPT等多种模态交叉教学,加深学生记忆,教师采用的多种模态体现了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

2. 多模态组合促进学生参与

“范唱语言+律动性手势+PPT课件”是一组高频组合模态,主要帮助学生提升课堂参与度。例如:教师在教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时,首先教师通过PPT放映出一些山谷的图片供学生观赏,通过PPT展示出歌曲的歌词,视觉图像创设教学情境;伴随着伴奏音乐,让学生听着伴奏感受这首歌曲的节奏以及表达的情绪,教师进行示范教学,教师唱一句,学生跟唱一句;教师的手势指向屏幕中对应的歌词,引导学生将注意力放在对应的歌词上,集中学生注意力;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学唱作出指导,教师会有相应的律动性手势,用来表示音调的起伏。

3. 多模态组合提升音乐表达

“口头语言+律动性手势+乐器演奏”是一组低频组合模态,主要帮助学生通过手势表达对音乐作品的感受。例如:教师在复习歌曲《快乐的哆瑞咪》时,首先教师讲解“柯尔文手势”所对应表达的音阶,同时观察学生的反应,眼神紧盯屏幕中个别学生的动作,示意学生有需要纠正的手势,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讲解后,通过乐器再次示范展示标准的音律和用直观的手势表示各音的相对高度;在充分的准备知识练习之后,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将该手势加入到歌曲《快乐的哆瑞咪》中,随后,教师通过演奏乐器为学生伴奏,教师一边用语言提示手势位置,并带着学生跟唱,最后进行舞蹈创编的方式加深学生对该歌曲的学习印象。

4. 多模态组合提升学习体验

“范唱语言+体态律动+乐器演奏”是一组低频组合模态,主要帮助学生体验音乐的旋律和情绪。例如:在学习歌曲《蜗牛与黄鹂鸟》中,教师首先设置悬念,用猜谜语的方式引出今天的歌曲主题;然后通过乐器弹奏歌曲的旋律,让学生先熟悉歌曲旋律以及让学生思考这首歌曲带有什么感情色彩;让学生注意倾听和观察,部分学生跟着旋律进行简单的哼唱;紧接着教师采用听唱法,让学生跟着伴奏看着歌词学唱,慢慢感受该歌曲的情感基调;教师采用范唱语言以及乐器弹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音乐记忆训练,同时伴随着音乐节奏、情绪,师生表现出头部和肢体的摇摆,教师用自己慢唱旋律带动学生进一步感受歌曲,使学生获得更好的歌唱体验。

五、研究结论与改进建议

研究表明,师范生云端音乐课堂教学包括口头语言和范唱语言的语言模态为占课堂主要成分,非语言模态运用基本合理,特别是手势、身体律动和课件的使用达到培训的预期目标,但是眼神注视个人模态应用普遍较少,不同教师乐器演奏模态的应用差异较大。在音乐课堂上多模态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应该注意:(1)在音乐课堂中,只有教师的范唱语言或许不能使学生完全掌握歌曲的曲调和节奏,但如果加上音响伴奏(伴语言模态)、乐器演奏、手势指导,就能起到强化、补充、协同作用,使教师的表达更加多元化。在教学过程中,每个阶段的教学都会有相应的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要为每个具体的教学阶段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模态组合。(2)在使用不同模态资源时,要遵循模态间的最优化原则,教师应该考虑到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哪个模态和哪个模态组合更有效,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3)在选择模态时还要遵循适配性原则,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用什么样的模态才能恰当表达该内容以及要培养的核心素养。(4)最后还要注重模态间的相互协同作用,比如在概念讲解时,PPT、伴语言、手势等模态对语言模态则会起到辅助作用,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教师所表达的意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强调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功能,音乐课不是以知识、技能为中心,而是在活动中通过体验发展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奥尔夫教学法将打击乐器、身体作为感受音乐的中介,加进各种节奏、音符、动作、朗诵以及其他音乐要素[21],非常适合缺乏乐器的农村学校提升音乐课的美育功能。教学活动的设计应该加强引导学生进行感受与欣赏, 参与音乐表现、创作等实践活动,以有效的多模态表现为中介强化人际互动,弥补线上教学互动的匮乏。

[参考文献]

[1] 赵健,郭绍青.“互联网+”师范院校支教服务质量保障机制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1(10):98-104.

[2] 赵丽,贺玮,王洋.人工智能支持的课堂教学行为分析:困境与路径[J].电化教育研究,2022,43(1): 86-92.

[3] 顾小清,王炜.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课堂分析技术新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04(7):18-21.

[4] 程云,刘清堂,王锋,王艳丽.基于视频的改进型S-T分析法的应用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6,37(6):90-96.

[5] 赵乘麟,刘江云.论课堂教学评价方法与可视化实现[J].科技创新导报,2009(12):165-166.

[6] 穆肃,左萍萍.信息化教学环境下课堂教学行为分析方法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5,36(9):62-69.

[7] BARTHES R.Rhetoric of the image[M].London:Fontana,1977.

[8] STEIN P.Rethinking resources: multimodal pedagogies in the ESL classroom[J].TESOL quarterly, 2000,34(2):333-336.

[9] ROYCE T.Multimodality in the TESOL classroom: exploring visual-verbal synergy[J].TESOL quarterly,2002,36(2)191-205.

[10] LIM F V.Investigating intersemiosis: a systemic functional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gesture in classroom discourse[J].Visual communication,2021,20(1):34-58.

[11] 李妙晴.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新媒介时代的应用[J].学理论,2009(14):204-205.

[12] 冯德正.多模态研究的现状与未来——第七届国际多模态会议评述[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5,38(4):106-111.

[13] 靳雅姝.电影语篇的多模态分析[J].电影评介,2011(24):15-16.

[14] 陆雅东.网络辩论综艺节目辩论话语的多模态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21.

[15] 王秀秀.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中国英语学习者公共演讲的多模态话语分析[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20.

[16] NORRIS S,PIRINI J P.Communicating knowledge, getting attention, and negotiating disagreement via videoconferencing technology: a multimodal analysis[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ommunication,2017,3(1):23-48.

[17] 冀中.基于多模态信息的新闻视频内容分析技术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18] 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2009,6(1):4-30.

[19] 张德禄.多模态外语教学的设计与模态调用初探[J].中国外语,2010,7(3):48-53,75.

[20] BALDRY A,THIBAULT P J. Multimodal transcription and text analysis[M]. Sheffield: Equinox Publishing,2006.

[21] 席书君.论奥尔夫音乐教学法[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4):132-133.

Analysis of Multimodal Teaching Behaviors in Clould-based Music Classrooms for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HU Ju1,  LU Tian2,  ZHAO Jian2

(1.School of Music and Dance, Lanzhou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Lanzhou Gansu 730010;

2.Schoo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70)

[Abstract] Using the Internet to carry out hybrid volunteer teaching has created a new model for practical teaching in teacher education, and it provides a new way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weak schools in rural and remote areas and promotes the sharing of high-quality educational resources. This study constructs a classroom multimodal teaching behavior analysis coding system including 18 modalitie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usic classes. Taking the cloud-based volunteer teaching video recordings of a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as a corpus, the ELAN software is used to annotate and analyze the multimodal teaching behaviors of eight cloud-based music lessons of four internship normal students. It is found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multimodal teaching skills of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is basically reasonable. However, how to use Orff's teaching method to train the rhythm of remote students and create activities to make up for the lack of online teaching interaction need to be improved.

[Keywords] Internship Volunteer Teaching; Could-based Music Classroom;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作者簡介] 胡炬(1977—),女,湖北郧县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音乐教育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研究。E-mail:910742386@qq.com。赵健为通讯作者,E-mail:nwnuzhaj@126.com。

猜你喜欢
多模态话语分析
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大学生英语学习情况及学习模式调查研究
《超能陆战队》海报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
儿童绘本:多模态话语分析的新宠
电影《花木兰(赵薇版)》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央视新闻微博的模态意义与协同
社会符号学视角下里约奥运会会徽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多模态话语分析在英语单词教学中的运用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对高职英语教学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