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柏昌 张孟娟
[摘 要] 学术内卷俨然成为一些学者的“口头禅”,然而,内卷程度究竟如何、成因为何、如何破解,却语焉不详。为探究教育技术领域是否存在学术内卷现象,文章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8本教育技术学CSSCI期刊2012—2021年間刊发的论文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发现,与整个学术圈类似,教育技术学界存在一定程度的学术内卷问题,具体表现为竞争恶化、两极分化、边界固化、追逐热点、简单迁移等。探析学术内卷的形成原因,主要包括:论文发表供需关系的失衡,引发了对论文发表机会的争夺;学术群体论文发表机会不平等,加剧了“马太效应”;外部环境互动匮乏,导致了学科内外循环动力不足;功利导向和量化导向的评价机制催生了内卷乱象。要破解学术内卷问题,需要优化期刊建设,减少“马太效应”的影响;加强跨学科、跨区域合作研究,实现内外循环联动发展;拓宽国际合作渠道,打造教育信息化类期刊国际合作的新机制;建立多元科研评价标准,降低评价异化的影响。
[关键词] 教育技术学; 论文发表; 内卷; 学术内卷; CSSCI期刊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一、问题的提出
对学科期刊的载文进行计量学分析,可以洞悉学术发展动态,发现学术研究的趋势与问题。此前,已有许多学者针对国内外教育技术学期刊展开文献计量学分析,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依据特定的研究主题,通过对期刊载文的分析,探究相关研究的核心作者群体、研究机构及研究热点,以此总结研究趋势。例如,张秀梅等人以核心期刊文献为样本,采用CiteSpace分析发文量、研究团体、研究关键词等,揭示了近10年我国智慧教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1]。第二类是对期刊本身进行审视,通过数据统计分析某一周期内的载文情况,探讨期刊的建设现状。例如:张绒对《电化教育研究》2013—2018年刊载的文献数量、栏目、第一作者的年龄、学历职称以及高被引、高产和高转载作者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为读者深入了解该期刊载文热点和方向提供了参考[2]。
然而,鲜有研究针对学术论文发表背后所凸显的学科建设问题进行反思,如内卷问题、学术道德问题、研究功利化问题等。尤其是饱受争议的学术内卷问题依然缺少文献计量学依据。为此,本文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以教育技术学科的主要专业期刊为例,运用CiteSpace以及Excel对近10年的载文情况进行大样本分析,以探明学术论文发表是否存在内卷问题,以及程度如何,从而为我国教育技术学术研究和论文发表的健康发展提供合理建议。
二、样本选取与分析方法
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者众多,期刊数量也多,是教育学领域最活跃的研究群体,具有较好的学术代表性。国内教育技术学领域现有8本CSSCI期刊,它们构成了我国教育技术学期刊的主力方阵,也是国内教育技术学研究论文发表的主渠道。为此,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8本教育技术学期刊刊载的学术论文为研究对象,时间跨度为2012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以“刊名”为检索关键词,获得初始样本12718篇,剔除卷首、征稿启事、论坛通知以及新闻广告等非研究型文献后,共获得有效样本11338篇,各期刊论文数量见表1。
本文主要采用CiteSpace5.8 R3软件对上述样本作发文作者、关键词分析,并借助Excel辅助分析载文数量、篇幅、被引频次、跨学科与境外作者发文量等数据,从而为探析学术研究的内卷问题提供量化依据。
三、研究框架
所谓“内卷”“内卷化”(Involution),是一种缺乏实质性发展的增长现象。“内卷”一般是指导致这种现象的过程,而“内卷化”则是内卷后的状态;为行文方便,下文将统一采用“内卷”或“学术内卷”,包含过程与状态两种含义。根据有关文献的描述,“内卷”一词最早源于人文社科领域的人类学家戈登威泽(Alexander Goldenweiser),用以形容某种文化模式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囿于内部的精细化与自我复制而形成的一种停滞状态[3]。受其启发,美国学者吉尔茨(Clifford Geertz)在研究印度尼西亚的农业经济问题时,用“内卷”一词刻画爪哇岛在人口密集、土地有限的条件束缚下,无法将农业向岛外发展,致使水稻种植出现劳动力密集,生产不断“精致化”的现象[4]。之后,印度社会史学家杜赞奇(Prasenjit Duara)进一步延伸了“内卷”的内涵,并用它概括政治学领域中“国家机构不断膨胀而开销日益增长的这一国家体制的经济效益随着规模扩大而递减”的一种“有增长而无实质发展”的现象[5]。此后,“内卷”一词被广泛应用于基层治理、制度变迁、教育发展等领域。
基于“内卷”在不同领域的学术流变,本文参考王红等人的研究[6],将“学术内卷”概括为:在学术界内部封闭的环境下,不断叠加资源投入而引发单调的复制繁殖,陷入无实质性发展与创新的一种学术繁荣假象。概言之,“学术内卷”主要具备五个关键表征:一是学术资源的有限性与竞争恶化,即在载文总量持续萎缩及相关学术人员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学术圈内部因争夺有限的“资源”而出现非理性的相互倾轧[7];二是学术精英的聚集性与两极分化,即少数精英学者占据了论文发表的主体部分,存在某种程度的“二八法则”;三是学科壁垒的排他性与边界固化,即学科内部趋向自我封闭,跨学科与合作壁垒明显;四是研究选题的热点导向性,即多数学者都聚焦于同一个方向或选题的研究,由此虽产生很多论文,但缺少创新性[8];五是知识生产的复制性与简单迁移,即众多学者着眼于相似理论、方法在不同研究对象中的迁移应用,存在较为明显的低水平重复现象[8]。
为便于文献计量学分析,需要对五个关键表征作进一步界定并选择可操作的数据来源。
(一)竞争恶化
期刊的载文量和平均篇幅是评估学术期刊的信息含量以及发展状况的重要标准[9]。为提高学术影响力,期刊通常会对载文量和篇幅进行一定的控制。载文量多寡、篇幅长短以及相关学术人员数量反映了出版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在一定意義上可以体现论文发表的竞争激烈程度。故本文将以上三个方面作为竞争恶化的量化指标。
(二)两极分化
在学术领域中,两极分化现象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学术资源“向少数绩优者集聚”[10]。文献转载集中于少数期刊的优秀论文之中,论文发表集中于少数高产作者之中,被引频次集中于知名作者之中,诸如此类皆为两极分化的具体体现。鉴于数据量化的可操作性,本文将2012—2021年前60名作者的发文量和被引次数占总体的比例作为统计指标,探讨可能存在的两极分化现象。
(三)边界固化
适当引进不同学科的研究范式和研究力量,加强跨境合作,不仅有利于学术研究和期刊出版的国际化和多元化,也有利于拓宽教育技术学科的研究视野和研究路径。跨学科合作和跨境合作的状况可以从学术论文发表中管中窥豹。本文将以10年来学科外及境外作者发文数量为依据,探寻跨学科和跨境合作的情况,讨论边界固化的程度。
(四)追逐热点
学科热点是学术研究中前沿问题、关键问题的重要体现,其研究状况对于学科和期刊发展至关重要。但过于偏重热点选题,缺少学科研究的传统和传承,可能暗示学科发展的成熟度存在不足。关键词作为研究的核心概括,通过分析高频关键词,可以探知一段时间内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问题。故本文将基于2012—2021年的年度热点关键词,统计年度热点文章,探究10年来我国教育技术学术人员对热点问题的研究情况。
(五)简单迁移
对于论文优劣的评价,往往涉及内容质量、学术创新性、被引频次等多方面因素。其中,论文的被引频次作为反映论文关注度和学术价值的重要评价指标[11],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论文质量、学术影响力以及创新水平[12]。不可置否,仅以某一方面评价论文质量的高低难免有失偏颇,但考虑到量化分析的可能性,本文拟将论文被引次数的分布情况作为间接统计指标,讨论论文的学术知识贡献及简单迁移问题。
基于以上五个方面的表征和操作性定义,本文对11338篇文献样本进行了定量分析,据此探析以教育技术学为代表案例的学术内卷问题。
四、统计结果
(一)竞争恶化:载文数量持续缩减而专业人数持续增长
8本期刊在2012—2021年的年度载文量和篇均页数见表2。可以看出,近10年来8本期刊的年度载文量降幅显著,虽然部分期刊在某些年份的载文量有所回升,但整体上呈递减趋势。其中部分期刊减幅较为明显,但也有一些期刊如《电化教育研究》《现代远距离教育》《开放教育研究》等下降较为平缓。整体而言,与2012年相比,2021年8本期刊的总载文量下降了约34.1%。在载文量下降的同时,论文篇幅却呈逐渐增长趋势,8本期刊论文的年度篇均页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平均篇幅逐年上升,最高达10页左右。
与此相反,近年来教育技术学领域的研究力量呈持续增长态势,论文发表的竞争压力随之加剧。仅以全国32个省市直属师范院校的教育技术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为例,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教育技术学术型硕士招生数为435人,专业学位硕士仅255人[13];而基于相似的统计口径,2021年教育技术学术型硕士招生数约为588人,专业学位硕士约为768人,增幅明显。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也意味着导师队伍的扩容,两者都有学术论文发表的旺盛需要。
(二)两极分化:少数学者占据了论文发表和被引的主体部分
在CiteSpace中,依据年度将研究的时间跨度分别设置为每年的1月至12月,单个时间切片设置为1年,阈值的频次设定为1,提取每年发文频次排名前60的作者作为高绩效群体,统计这些作者的总发文量(去除重复发文)和被引情况,结果见表3。从中可以看出,2012年前60名作者总发文数占该年发文总数的20.90%,2021年增至31.09%,10年间虽有所波动,但总体呈持续上涨趋势。在被引情况上,8本期刊中每年前60名作者的被引率均在30%以上。总体来看,8年的论文总被引数为367864次,而前60名作者的总被引数高达139853次,所占比例约为38.24%。不容忽视的是,每年前60名作者仅占该年度总作者的3%左右,从作者总数与发文量、被引情况来看,较少的作者拥有较高的发文量与被引数,存在两极分化的现象,符合广义的“二八法则”和“马太效应”。
(三)边界固化:领域外和境外作者发文数处于较低水平,存在封闭倾向
以作者所在单位、研究方向以及论文内容为判断依据,从总样本中筛选出619篇教育技术学领域外的论文,涵盖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与特殊教育、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等多个领域;根据研究者发文的单位,可以将研究者划分为境外作者和境内作者,10年间境外作者参与发表的论文共427篇,如图1所示。不难看出,领域外论文发表呈现U型趋势,在经历了一个相对低迷的发表阶段后,近年来领域外论文的数量有明显增加,其中《中国电化教育》《开放教育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境外作者参与的论文(含境外学者专访)数量连续处于较低水平,2012年仅有46篇论文,此后虽偶有回升,但不改下降趋势,前些年常见的境外知名学者专访也有明显减少迹象。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美国教育技术核心期刊的国外研究者和合作研究者的比例均在30%以上[14]。总体而言,领域外论文和境外作者发表论文数量较为稀缺,10年总数量分别仅占总样本的5.5%和3.8%,表明跨学科发表、跨境合作较为匮乏,学科外循环动力引入不足,内部发展相对固化,有一定的封闭倾向。
(四)追逐热点:热点选题聚集了大量论文,并有逐年增多趋势
借助CiteSpace进行关键词分析,以关键词出现的频次为依据,对部分关键词如“慕课”“MOOC”等相近词语进行合并,删除“信息技术”“教育技术”等非一般性关键词后,提炼出2012—2021年学界关注的前10个热点关键词(见表4),并基于这些关键词进一步统计每年的热点论文(含有热点关键词的论文)数量(见表5)。结果显示,近年来热点论文所占比例愈发增多,2012年占20.97%,10年后增幅约81%,呈明显上升态势。此外,对2012—2020年被引率前1%的论文进行筛选,共获得高被引论文104篇,其中包含的热点论文高达67篇,占64.42%。这些数据表明,大量学者针对热点问题开展研究,发表了为数众多的论文并被争相引用。诚然,对热点的研究反映了当下学术研究关注的重要方向和现实需求,也蕴含着学者们对未来研究发展的前瞻性思考。但过多的研究聚焦于同一热点,不免有赶时髦、追热点、少创新、缺定力的嫌疑。
(五)简单迁移:论文被引次数分布呈显著的两极分化态势
在2012—2020年8本核心期刊论文中,以10为间隔单位统计每个被引区间的论文数量分布情况。鉴于被引次数在200以上的论文仅有233篇,只占2012—2020年总论文的2.2%,若一并统计在内,图表的数据范围跨度过大,不利阅读。故本文只统计了被引次数在200以内的论文数量分布情况,结果如图2所示。据图可知,8本期刊的论文被引次数分布有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即被引次数在较低范围的论文数量居多,而被引次数在较高范围的论文数量仅占极少数。具体而言,被引次数在0~10次的论文数量高达4065篇,占2012—2020年总论文数量的39.2%,而被引次数在191~200之间的论文数量仅有16篇,只占0.15%。毋庸讳言,被引次数低的论文不代表其质量一定较低,可能存在文献引证规律的影响。但透过这些数据,基于概率原则,我们依然可以从引文的集中分布与离散趋势推测存在较多学术价值贡献度不高的论文,或研究方法失之严谨,或研究内容失之创见,对后来者而言缺少参考价值。
五、原因剖析
基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教育技术领域的论文发表存在一定程度的内卷现象。内卷在学术领域的讨论,实质上折射出的是科研人员的学术焦虑问题。若想遏止其向学术领域扩散,就需要结合学术内卷的具体表现,对导致过度学术焦虑的成因进行剖析。
(一)发表需求增多而供给不足,引发对论文发表机会的争夺
如前所述,载文数量近年来总体呈下降趋势,而相关学术人员却持续增加。载文量逐年下降、篇幅逐渐上升等现象或由两种因素导致:一是期刊编辑部为提升期刊质量和篇均影響因子,提高了对稿件的审核要求;二是随着研究方法和视角的多元化,研究内容增多,论文篇幅随之增长。此举无疑利于提升期刊的学术水准,但论文数量的持续减少意味着学术供给窗口的缩小,增加了论文发表的难度。加之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新鲜的“血液”加入到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之中,有限的论文发表机会必然难以满足庞大的学术群体的学术需求。面对载文数量持续减缩而相关学术群体不断膨胀的双重挤压,供需关系失衡,学术发表的竞争压力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如果在评价制度方面不作积极改革,由学术内卷而导致的恶性竞争就不可避免。
(二)学术群体论文发表机会不平等,加剧“马太效应”
在投稿数量众多时,论文发表就成为一种“买方市场”,容易引发机会不公问题。一方面,一些拥有博士学历和教授职称的资深学者在结构层次、学术观点上通常有着较好的质量保证,其所投稿件相比那些学历和职称处于弱势的学者,有更大概率被优先录用。另一方面,不少期刊也增加了约稿力度,争夺明星学者发表论文,以便提高期刊的影响力和引用率。长此以往,少数优秀学者发文数量占据论文发表的主体部分就会成为常态。更重要的是,受“马太效应”的影响,学界内部容易如社会分层一样形成精英阶层,并在相互认同的基础上不断固化核心圈层,成为某种无形的学术壁垒。核心期刊的版面本就属于稀缺资源,如果论文发表呈现集中化趋势,整个学界就不得不面对“僧多粥少”“欲发文章而不得发”的严峻现实。
(三)外部环境互动匮乏,导致学科内外循环动力不足
教育技术学的跨学科特性决定了它不能也不可能建立完全封闭的学科边界[15]。然而据前文分析,8本核心期刊的跨学科和境外作者发文数量近年来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学科研究有一定的边界固化趋向。跨学科融合有两种不同的实现路径:一种是学科外的学者参与学科内的研究,另一种是学科内的学者借鉴、引入学科外的理论、方法、视野开展学科内的研究。前者比较容易受学科内学者的排斥,体现的是学科自信不足的外在表现与担心“被人抢地盘”的内在心理;后者则是一种常态,但容易受学科背景局限而演变为“自话自说”,导致较少有机会将跨学科研究成果放到学科外的核心期刊发表。可见,两种路径各有优缺,需要综合应用。此外,教育技术学领域存在科研联系较为松散,合作深度和广度还不够的现象,学科“主体自觉”意识有待加强[16],导致从“学科封闭”到“学科间性”的跨越不够主动,学科发展很有可能走向僵化。一般来说,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在保证学科自身主体性的同时,打破学科壁垒,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吸纳不同学科的研究范式,短期可能面临挑战,但长期而言有助于学科研究的良性发展。
(四)功利导向及量化导向的评价机制催生了内卷乱象
尽管在国家层面上,破“五唯”的总体规划对评价改革提出了迫切要求,但论文、帽子、职称、学历和奖项仍是主要的评价手段,科研评价极易被异化为结果导向和数量、指标崇拜。换言之,论文发表的期刊级别、项目级别、基金经费高低、成果数量成为评判学术水平高低的依据。这种简单量化的科研管理模式剥离和瓦解了学术科研的本质,助长了浮躁功利的学术风气。具体而言,首先表现为部分研究者为考核、绩效而科研,跟随潮流,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热点和容易受到同行关注的内容之中;而且大多研究成果是借鉴国外经验,热衷于追求国外的“新”(新方法、新技术、新模式),缺乏根植于本土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论创新[17]。结果便是针对热点问题发表了大量论文,只见数量的膨胀,鲜有实质性的创新和提升。其次,一些研究者为避免考核落后,致力于“短平快”的研究,将相似的理论、方法、策略、平台等迁移运用到不同的研究对象之中,只有形式上的转变,而无实质意义的探究,致使研究缺乏“真问题”,学术深度与创新不足[18]。究其缘由,这些功利化行为的产生与前述供需失衡、机会不均、量化评价等驱使下的过度学术焦虑息息相关,焦虑背后的恐慌与担忧使得研究者们不得不卷入对科研成果的争夺浪潮之中,由此“内卷”乱象便成为一种社会性现象。
六、破解“学术内卷”的几点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也试图提出一些参考性建议,探寻破解“学术内卷”的可能路径。
(一)优化期刊建设,减少“马太效应”的影响
论文发表之所以存在竞争激烈、两极分化现象,一方面与科研人才培养规模逐步扩大相关,另一方面与期刊建设制度息息相关。前者已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增速可能放缓,但保有量会持续处于高位,难以改变;而后者则可以从诸多方面进行变革。首先,学术期刊作为学术思想交流的重要平台,应为青年学者提供必要支持。在众多研究者当中,期刊偏重学术大咖合乎情理,但基于扎实的研究,中青年学者中常会涌现出一些科研成果丰富、论文优质的作者。对于这部分学者,期刊用稿应该予以倾斜,甚至可以设立诸如“青年论坛”“博士论坛”之类的专栏,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成才。在这一方面,《现代教育技术》杂志有较为突出的表现。其次,期刊要有意识地扩大论文作者的辐射面,为其他学者提供更多自我展示的机会。在此方面,《电化教育研究》的做法值得借鉴。例如,《电化教育研究》强调一个作者原则上每个年度最多发表一篇第一作者论文,并严格控制论文篇幅,此举有助于抑制“马太效应”的过分累积。最后,若期刊本身已经有着较高的学术影响力,能够吸引到优质稿源,可以适当增加载文数量,为学科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二)加强跨学科、跨区域合作研究,实现内外循环联动发展
在教育变革与创新发展的大环境中,学科发展不能仅仅依赖该学科内部的自我生长,还需要打破自身的知识边界与学科壁垒,引入外循环实现双循环,才能不断催生学科发展新的增长点[19]。需要注意的是,引进不同学科的研究范式,需置于厘清自身学科边界、明确学科定位与特定知识领域的前提之下。只是简单地照搬其他学科理论去研究教育技术的问题,容易造成“移植”现象,束缚学科研究的思路[20]。从另一个方向来说,教育技术学者也要将学术发表的目标朝向整个大教育学或其他相关学科期刊,积极向整个教育圈和国际学术圈输出教育技术的研究和思想,此举不仅利于破解教育技术学科论文发表的内卷问题,也将促进学科内外的智慧碰撞和双向融合。此外,学科持续长远的发展依赖于稳定的学术共同体,2022年2月,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组织遴选了首批七个专题研究小组(Special Interest Group),就是一个好的开始。从长远来看,加强信息流通,发挥集群效应优势,凝聚学术共同体的力量,以内循环支撑外循环,以外循环促进内循环,实现双循环联动发展理应是目前或未来我国教育技术研究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方向。
(三)拓宽国际合作渠道,打造教育信息化类期刊国际合作的新机制
拓宽国际合作渠道,是每个学者和每本刊物都需要重视的问题。首先,需要树立学科“主体自觉”意识,积极参与国际主流学术共同体的对话交流与合作,增强自身在国际交流中的话语权和吸引力,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共同体。尤其需要通过专项资金的支持,吸引有共同文化基础的海外华人学者、出国学习的留学生、博士后、访问学者等与导师合作为国内期刊投稿,鼓励国内学者通过采访、合作研究等方式在本土期刊发表国际成果。其次,特别需要拓展期刊组稿方式。国际期刊广泛采用的特刊(Special Issue)和客座主编(Guest Editior)制度是鼓励跨国合作的常用手段,但本土期刊鲜有采用。因此在鼓励中外合作方面,建议采用特刊等形式围绕某些焦点问题开展国际合作研究,从而畅通国际发表途径,扩大国际作者来源。此外,加强国际合作离不开现有办刊平台的改进。一方面需要优化投稿与审稿流程,强调论文的形式审查、主编的把关责任、匿名评审与返修制度,提升评审质量和流程透明度,确保主要评审、出版环节与国际期刊接轨。另一方面,期刊官方网站需要设计中英文两个版本,在英文版网址中,重点展示期刊论文的英文标题、摘要与关键词;挑选少量精选文章进行全英化翻译,在论文翻译和成果认定方面给予作者相应的保障。最后,国际发表离不开国际评审,需要通过各种措施鼓励那些在国内期刊发表论文的国际专家成为评审队伍的重要一员。
(四)建立多元科研评价标准,降低评价异化的影响
以绩效量化考核的方式评价研究者的学术成果,不仅极易挫伤研究者进行科研创新的积极性,也会引发急功近利的学术风气。事实上,国家在科研评价体制上破“五唯”的部署意图已经十分明晰,不同高校和学科应根据自身特点,构建多元评价体系,用好科研评价这个“指挥棒”。一方面高校要推进多元综合的评价,强化“代表作”制度,聚焦标志性学术成果,弱化数量要求,从而减少供需失衡造成的壓力。依据不同研究类型设置不同评价方式,如基础研究着重于知识创新,应用研究着重于实践应用和社会效应,用不同“尺子”衡量不同科研成果。另一方面,要适当剥离科研评价中的非学术因素,将资源利益分配与荣誉称号适度解绑。尊重科研创作规律,建立宽松、容忍失败的评价机制,激发科研工作者知识探索的热情,同时推进科研评价人本化,让科研人员减少或免受结果性指标的压力。当然,科研人员作为研究的主体,也应树立正确的科研价值观,努力摆脱标签化趋同和低水平重复打转的困境,推进学术研究向前发展。
七、结 语
本文基于定量分析,为理解当前的学术生态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视角,在研究过程中亦存在一些不足。首先,虽经认真甄别,但仍难以完全消除一些统计问题(如同名学者问题)。其次,CiteSpace软件的参数结果会因设置不同而有所变化,分析结果亦可能与实际有所偏差,从而导致量化证据不够全面客观。最后,尽管本研究揭示了教育技术学界存在的学术内卷问题,但并不能据此成为芸芸学子和学者“躺平”的理由,更不能否定学界为教育信息化发展和学科建设所作出的显著成效,我们的目标在于帮助学界清醒认识当前学术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改进方向。事实上,学术内卷是学界的普遍现象,也是学术研究快速发展阶段经常出现的问题,更是走向学术自信的必经之路。要圆满解决这类问题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持续的努力和足够的耐心。
[参考文献]
[1] 张秀梅,田甜,田萌萌,高丽芝,张学波.近十年我国智慧教学研究的演变与趋势[J].中国远程教育,2020(9):62-69.
[2] 张绒.2013—2018年《电化教育研究》载文分析——编辑视角[J].电化教育研究,2019,40(12):122-128.
[3] 刘世定,邱泽奇.“内卷化”概念辨析[J].社会学研究,2004(5):96-110.
[4] GEERTZ C.Agricultural involution:the process of ecological change in indonesia[M].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3:80-82.
[5] 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M].王福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85-87.
[6] 王红,陈陟.“内卷化”视域下“双减”政策的“破卷”逻辑与路径[J].教育与经济,2021,37(6):38-43,61.
[7] 赵祥辉.博士生发表制度的“内卷化”:表征、机理与矫治[J].高校教育管理,2021,15(3):104-113.
[8] 本刊编辑部.学术研究当力避内卷化[J].社会科学,2021(2):2.
[9] 庞博,王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010年载文、作者和引文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1):135-140.
[10] 杨红艳,蒋玲.马太效应调控视角下的学术评价机制改进[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5(5):145-151.
[11] 张军,张士莹,曹家麟.科技期刊引证指标与刊物影响力关系[J].出版发行研究,2009(3):62-64.
[12] 孙书军,朱全娥.内容质量决定论文的被引频次[J].编辑学报,2010,22(2):141-143.
[13] 刘和海,饶红.我国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现状与反思[J].中国电化教育,2015(6):31-41.
[14] 张文兰,牟智佳.中美教育技术研究领域的比较分析——基于中美教育技术核心期刊论文的分析[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2):60-66.
[15] 安涛,李艺.守正与超越:教育技术学的边界与跨界[J].电化教育研究,2021,42(1):29-34,56.
[16] 孙立会.论中国教育技术学科研究的主体自觉[J].电化教育研究,2016,37(5):11-16.
[17] 陈明选,周亮.教育技术学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产学研结合下的研究成果转化[J].电化教育研究,2022,43(3):91-97.
[18] 钟柏昌,刘晓凡.实证研究如何向“真”——以“教育实证研究优秀成果奖”获奖学术论文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21,42(9):12-19.
[19] 王媛媛.封闭与开放:走向学科研究与跨学科研究的统一[J].高等教育研究,2010,31(5):47-49,38.
[20] 钟柏昌,李艺.中国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问题研究——关于理论体系的评述[J].电化教育研究,2014,35(1):9-15.
Is There An Involution Phenomenon in Paper Publication?
—An Analysis Based on Ten Years (2012—2021) of Papers Published in Eight CSSCI Journals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ZHONG Baichang, ZHANG Mengjuan
(Schoo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31)
[Abstract] Academic involution has become a "pet phrase" among some scholars. However, it is not clear what the extent of the involution is, what the causes are, and how to crack them.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whether there is academic involution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this paper employs bibliometric methods to quantitatively analyze the papers published in eight CSSCI journals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between 2012-2021. It was found that, similar to the academic circle as a whole, there is a certain degree of academic involution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which is manifested by worsening competition, polarization, solidification of boundaries, chasing hot spots, and simple migration.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academic involution include: the imbalance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for publications, which triggers the competition for publication opportunities; the unequal opportunities for publication of academic groups, which intensifies the "Matthew Effect"; the lack of interaction in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which leads to a lack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circulation in the discipline; and the utilitarian and quantitative-oriented evaluation mechanism, which gives rise to the involution chaos. In order to resolve the problem of academic involution, we need to optimize the construction of journals to reduce the influence of the "Matthew effect", to strengthen interdisciplinary and cross-regional cooperation in research to realize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circulation, to broade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channels and create a new mechanism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journals, and to establish multiple research evaluation standards to reduce the influence of evaluation alienation.
[Keyword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aper Publication; Involution; Academic Involution; CSSCI Journals
[作者簡介] 钟柏昌(1978—),男,江西宜丰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跨学科教育、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研究等。E-Mail:zhongbc@163.com。
基金项目: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碎片化阅读学习行为及认知深度提升研究”(项目编号:BCA17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