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倩+刘景霞
摘 要:微博作为一个热门的社交网络平台,其用户通过文字、图像、视频等多种模态来表达意义,由此构建成一个由多种符号组成的多模态话语。以韩礼德三大纯理功能和克雷斯等人视觉语法为理论指导,以央视新闻2015年8月27日一则题为“此刻,你愿意为大象转发倡议吗?”微博为文本,从图像分析与语言分析角度对其进行解析。研究发现微博的模态设计以表达意义为最终目标,并通过各模态的相互配合、相互作用来实现意义表达的最大化。
关键词:央视新闻微博;多模态话语分析;功能;意义;协同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16)03-0077-04
Abstract: The users of micro blog which is a popular platform of social network convey meanings though such modes as words, pictures, videos, creating a multi-modal discourse constituted by many symbols. The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Hallidays three meta-functions and Kress visual grammar. It analyz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mage analysis and words analysis one of CCTV News micro blogs which was posted online on August 27th, 2015, entitled “Are You Willing to Repost for the Elephant at the Moment.” It finds that conveying meanings is the ultimate purpose for the modal design of different micro blogs. Through the synergy between these different modes, the expression of meanings is maximized.
Key words: CCTV news micro blog;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function; meaning; synergy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语言不再是交际的唯一形式。人们以图像、声音、动作、动漫、网络等符号资源进行交际构成了多模态话语。多模态话语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它以系统功能语法为基础,认为语言以外的其他符号资源也具有概念功能、人际功能与语篇功能。和语言一样,图像、声音等其它符号资源也可以通过编码实现交际和意义再现。Kress 和 Leeuwen在1996年提出视觉语法,认为“正如语言的语法决定词如何组成小句、句子和语篇,视觉语法所描绘的是人物、地点和事物在不同复杂程度的视觉陈述中的组成方式”[1]43。他们将功能语法中的元功能延伸到视觉模式上,提出了再现—互动—构成的图像分析框架[1]146。OHalloran通过研究多模态的理论建构将多模态话语分析运用于电影语篇之中[2]。国内学者对于多模态话语的研究也日益增多。张德禄以系统功能学理论为基础,为多模态话语分析建立了理论框架,进一步探讨了多模态话语中各模态的协同[3]24-30;胡壮麟通过分析以文字、图像、乐曲、动作为主体的多模态小品来探讨多模态小品中的主体模态[4];李战子、陆丹云探讨了多模态符号学的理论基础、研究途径和发展前景[5]。此外,不少学者将多模态话语分析运用到电影海报[6]、电影[7]、天气预报[8]9-15、政治漫画[9]等不同语篇之中。
微博作为一种集图像、文字和声音为一体的新型交际资源,具有典型的多模态性,但至今少有学者对其进行解读与分析。本文以央视新闻微博为研究对象,根据多模态分析方法和理论框架对其进行解析,从而探讨央视新闻微博如何通过构建多模态来实现意义以及各模态之间的协同关系。
一、多模态话语的分析框架
多模态话语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3]24。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符号和意义潜势。韩礼德在功能语法中提出了语言的三大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概念功能是人们对现实世界(包括内心世界)的经历进行表达的功能;人际功能指人们运用语言参加社会活动的功能;语篇功能则是语言用于组织信息的功能。多模态话语以功能语法为基础,认为语言以外的其他符号系统也可以交际和实现意义,同样具有三大元功能。Leeuwen将图像也看作社会符号,提出视觉语法,按照功能语法中的三个元功能提出了再现—互动—构图的分析框架[1]146。多模态话语的设计通过选择和组织符号资源来体现功能,实现意义。各模态之间的相互协同和相互配合是意义得到最大实现的基础。利用不同模态之间的关系使不同的模态相互配合,从而构建多模态话语的整体性。因为不同的模态体现的意义属于同一个交际事件,需要整合为一体才具有交际意义[8]10。微博以图像和文字两种形态同时出现。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出发,文字在表达意义的同时需要体现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图像则需实现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本文以央视新闻微博2015年8月27日下午17点39分发布的一则主题为“此刻,你愿为大象转发倡议吗?”(图1)的微博为语料。文字和图像作为微博两种不同的模态,如何在体现功能的同时,相互配合使多模态语篇的意义得到最大实现是本文进行分析的主线。
二、央视新闻微博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一)文字的概念功能和图像的再现意义
概念功能指的是语言对人们在现实世界中各种经历的表达,即反映客观和主观世界中所涉及的人和物以及有关的时间地点等因素。它主要由及物性和语态构成。图像的再现意义是指利用图像再现客观事物及其与外部世界的联系。Kress和Leeuwen根据图像的不同特征将其分为叙事图像和概念图像。叙事图像中,互动参与者(设计者和读者)或再现参与者(图像表现的事物)通过矢量产生互动,如目光的延伸、手指的指向等。而概念图像则表现再现参与者更深层次、相对稳定的本质和特征,不存在矢量的运用。央视新闻微博的文字由两部分组成:作为主标题置前的【此刻,你愿为大象转发倡议吗? 流泪表情】和由117字构成的新闻内容。主标题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和反问的句式提出主题,引出“你”和“大象”两大主体,告知读者该微博内容中“你”和大象存在某种关系,反问的句式和流泪的微博表情暗含了新闻内容所包含的情感,在引发读者好奇心的同时为新闻奠定感情基调,暗示读者新闻内容的严肃性。新闻内容提供了两个信息点,一是近日广州海关查获32件象牙制品,二是昨天泰国销毁2吨走私象牙。通过时间、地点和数量三个要素陈述了人类杀害大象以谋取利益的客观事实。其中,人和大象是杀戮者和被杀戮对象的关系。新闻的后半部分用四个感叹句警示并提出倡议,在引起读者共鸣的同时为人们看待人与大象的关系提供另一切入点。
新闻图像是叙事图像,由九幅图组成,呈九宫格形式。前三幅图中头戴DNP字样帽子的人是动作者,象牙是动作的对象。动作者手拿象牙,两个胳膊构成动作的矢量,形成鲜明的对角。图一和图五中动作者的目光分别望向象牙和大象,也构成了一个矢量。图三中动作者的目光望向读者,赋予了读者极大的想象空间。后六幅图以大象为主体,特写的大象残肢与新闻内容中大象被屠杀过程的描写相呼应。这些图像通过行动过程和反应过程再现了新闻内容中的大部分信息。但是微博如果仅仅以图像的形式出现,则无法表达新闻中所提供的时间和地点信息。因此,文字和图像作为两种不同的模态,在体现概念功能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图像对文字主要起强化作用,提高信息的真值和价值,文字则弥补了图像信息的缺失。
(二)文字的人际功能和图像的互动意义
人际功能指语言所具有的表达说话者身份、地位、态度、动机及其对事物的推断等方面的功能。文字的排列、措词,字体的大小、粗细以及不同句式的运用都可以表达说话者的态度。图像的互动意义是通过接触、社会距离和态度等途径实现的。设计者通过对图像的距离、视点、色彩、饱和度等要素的设计引导读者的态度和情感,实现与读者的互动。央视新闻微博作为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的官方微博,其目的是要准确、及时地向人们报道重大新闻、突发事件,同时引导正确的主流价值观。新闻的主标题部分放在加粗的中括号中,便于引起读者的注意。标题后紧跟的微博流泪表情即暗示了该新闻的情感基调,又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反问句式的意图是引起人们注意某种现象并参与到某种行动中。新闻正文部分多用数字以显示新闻内容的准确性,语句短小精练便于读者快速接受信息。在描写大象被屠杀的句末以省略号结尾,便于读者思考和想象。正文部分以四个感叹号结尾,感情强烈,给读者视觉上的紧张感和压迫感。
图像可以造成观看者和图像中的特定关系,它们以此和观看者互动,并提示观看者对所再现的景物应持的态度[10]6。新闻图三中动作者手拿象牙望向观看者,存在想象中的“接触”,使观看者感受到动作者渴望获得对大象的关注。从距离来看,图一和图三对动作者的取景都是半身,表示社会的近距离,即图像中的景物是一种与读者息息相关社会现状。从视点分析,观看者与图像成俯视的角度,暗示读者是主导者,具有操纵图中景物的权力。图二则恰好相反,观看者仰视象牙,象牙给人一种触目惊心的压抑感。此外,前三幅图使用高饱和度色彩,增加了图像的真实性。图四、五、六特写大象,观看者与大象成平视角度,表示大象与观看者本是平等的关系,而特写的大象残肢也引起读者的思考。黑白的图像色彩以及对大象残肢细节的最大再现使读者受到感情冲击,传递出一种庄严而又悲伤的感情氛围,与前三幅图形成对比。文字以其直观的方式与读者进行交流,反映社会现象,揭示人与大象的关系。图像以真实的场景再现和色彩的强烈对比使读者在视觉和感觉上得到冲击,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三)文字的语篇功能和图像的构图意义
语篇功能是指语义层中把语言成分组织成语篇的功能。语篇功能涉及到主位和述位,以衔接结构为语法系统。构图意义指图像的再现成分和互动成分整合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它通过信息值、显著性和取景体现。各成分在整体图像上的不同位置体现着不同的信息值。显著性可通过位置、大小、颜色、重合等体现。央视新闻微博作为一种多模态语篇,其文字和图片的组织需有其内在的关联性。以大小写首字母对微博正文进行主位[T]、述位[R]标注和衔接标注,则为:
(1)近日[T1],广州海关[T2]查获了32件象牙制品[R1],[T3]外观雪白圆润[R2]
(2)你[T4]能想象[R3]吗?大象[T5]半跪着[R4],[T6]半张脸被砍[R5],[T7]痛苦死去[R6],只因人类[T8]要割走它的牙齿[R7]……
(3)就在昨天[T9],泰国[T10]销毁2吨走私象牙[R8],每个象牙[T11]背后都是血淋淋的生命[R9]。[T12]没有买卖[R10]![T13]就没有杀戮[R11]![T14]绝不购买象牙制品[R12],[T15]支持的转[R13]!
根据主位分布,可将语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中,T1“近日”和T2“广州海关”为两个独立的主位,R1“象牙”为述位。后半句中,T3“象牙”由述位变为主位,R2是对T3的描写,表明T3的特点。第二部分中,R3“想象”的内容即为R4,R5,R6。它们全部围绕T5展开,显性主语为T5,并与R7成因果关系。第三部分中,T9“昨天”和T10“泰国”与第一部分中T1“近日”,T2“广州海关”对等。T11“象牙”由述位变为主位。T12,T13,T14,T15与T8相同,“人类”为显性主位,R10“买卖”和“R11”为因果关系。由此可见,文字使语篇内容具有关联性,体现了其组篇功能。
图像的构图意义通过信息值,取景和显著性三种资源来表现。新闻上方的三张图片是“理想化”的,最显著的部分。三图中人类通过销毁象牙以阻止象牙买卖以传达人们想要保护大象的美好愿望。而新闻下方的六张大象被宰割后的图片是更细节,更实际的信息。此外,九张图片中五张是大象残肢的特写,黑白着色并置于图像的中心,突出了大象目前所面临的惨状和形势的严峻性。图像再现构图意义强化了文字的组篇功能。图文结合,上下呼应,使整个多模态语篇更加连贯,准确和真实。
(四)模态之间的协同关系分析
文字和图像作为两种不同的模态,在微博中相互协作、相互配合是必要的。张德禄将多模态话语不同模态之间的关系归纳为两类:互补关系(强化和非强化)和非互补关系(交叠、内包和语境)[8]13。在强化型互补关系中,一种模态是主要的交际形式,而另一种或多种是对它的强化。非强化互补关系则表示两种交际模态缺一不可,互为补充。
图像和文字在提供信息,实现概念意义时为强化型互补关系。文字是主要的交际形式,读者通过对文字的阅读把握微博所传递的主信息。图像是辅助的交际形式,它将文字中的部分信息点(销毁象牙和被屠杀的大象)以图像的形式展现出来,突出了整体信息的重点,并扩充了文字意义。文字是前景化的,而图像只提供背景信息。在体现人际功能时,图像和文字是非强化型互补关系,即图像和文字缺一不可,互为补充。央视微博作为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的官方微博,其言论与观点必须使广大人民群众信服,起到引导正确价值取向的作用。文字以描述事实来呼吁人们加入到保护大象的行动中,图像则以记录事实来弥补文字在感染力和号召力上的不足。文字与图像相互联合,相互协调,从而实现微博与读者的互动。文字和图像在实现组篇意义时是强化型互补关系。文字语篇是主模态,它以其内在的衔接、连贯和关联性组织语言。图像取景与文字描写的信息一致,色彩与文字营造的氛围相符合,摆放顺序与位置强化了文字所传递的讯息。两种模态通过相互配合和相互协同来充分表达话语的整体意义。
三、结语
本文以系统功能分析法为理论,从功能语法的三大纯理功能和视觉语法的三大意义两个方面对央视新闻微博的多模态性进行了解析。通过对央视新闻微博的分析发现,微博的文字与图片存在强化型互补和非强化型互补两种关系。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通过相互作用来充分实现意义的表达。由此可见,微博在选择模态建构时,以意义的表达为最终目的。在整个交际过程中,不同形式的模态经过设计整合后必须相互作用,相互配合,才能将意义的实现达到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Kress G, T. Van Leeuwen. Reading Images: 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M]. London: Routledge, 1996.
[2] O Halloran K L.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Visual Semiotics in Film[M]. London:Continuum, 2004:62-67.
[3] 张德禄. 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 中国外语, 2009(1): 24-30.
[4] 胡壮麟. 论多模态小品中的主体模态[J]. 外语教学, 2011,32(4): 1-5.
[5] 李战子, 陆丹云. 多模态符号学:理论基础, 研究途径与发展前景[J]. 外语研究, 2012(2): 1-8.
[6] 程春松. 电影海报的多模态话语解读[J]. 电影文学, 2008(15): 34-35.
[7] 李妙晴. 改编电影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以《大红灯笼高高挂为例》[J]. 电影文学, 2007(15): 96-99.
[8] 张德禄. 动态多模态话语的模态协同研究—以电视天气预报多模态语篇为例[J]. 山东外语教学, 2011(5): 9-15.
[9] 潘艳艳. 政治漫画中的多模态隐喻及身份建构[J]. 外语研究, 2011(1): 11-15.
[10] 李战子. 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 外语研究, 2003(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