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永顺
谈及“馒头”,似乎内容很简单,是一种再普通不过的充饥主食,其实它有着久远的历史和传奇故事。
馒头是我国家喻户晓都钟情的食品,尤其是北方人更爱吃馒头,但馒头的发源地并不是我国的北方,而是南方。馒头是由小麦而延伸出,因小麦盛产于我国北方的黄河流域,馒头和大饼便是北方人主要食品了,而南方人一般爱吃米饭及稻米的其他产物。小麦制品的水饺、面条、馒头的原料均是小麦磨成的面粉。《饮膳正要》中有对小麦的介绍:味甘,微寒,无毒。主除热、止烦躁,消渴,咽干,利小便,养肝气,止痛,唾血。因地域环境不同,各地人食用小麦粉的偏好也不同,各地有各自特色:山东人钟情于做成馒头,山西人偏好为面条,华北地区善用来烙饼,西北地区以烤馕著称。
根据现存史料,馒头出现不晚于晋,早期也不称作馒头,而叫“蒸饼”。辽宁学院学报有叶林玲文章“饼,面饽的通称。”(宋)黄朝英《靖康缃素杂记·汤饼》:“余谓凡以面为食具者皆谓之饼,故火烧而食者呼为烧饼,水沦而食者呼为汤饼,笼蒸而食者呼为蒸饼,而馒头谓之蒸饼也。”
“馒头”一词最早称之“曼头”。西晋学者束皙(261-300年)所著《饼赋》文中可见,馒头最早称曼头:“于时享宴,则曼头宜设。”馒头也有其他的称谓,如:蛮头、馍、馍馍,而馍馍一般是北方地区这样称呼。
众多史料有:馒头是源于三国时期(184-280年)诸葛亮(181-234年)平定南蛮七擒孟获时使用的祭品。看过《三国演义》这本书的人都知道“七擒孟获”的故事,说的是:刘备去世后,他的儿子刘禅嗣位改年号为建兴。当时蜀国南部(云南和贵州交界)的雍闿是当地势力大的望族,雍闿对刘备心存不满,伙同蜀国当地官吏朱褒、高定等人叛乱投吴国,南中豪族大酋长孟获也参与其中。
建兴三年(225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亲自领兵平息叛乱。孟获有万夫不当之勇,且豪侠仗义,在当地人中很有威望。蜀国之南的征战中,诸葛亮为了蜀国南部得到长治久安,采取恩威来收服人心,不杀掉他们。曾七次擒拿孟获,又七次放了他,最后收服了孟获。诸葛亮此举效果显著,直到蜀国被灭,南中地区再也没有出现过叛乱。
诸葛亮七擒孟获,平定了南中蛮人之后,过江时受瘴气之阻,古代时医学落后,将南方多种疾病(疟疾、痢疾、出血热、黄胆、中毒等)统称为瘴气。诸葛亮无奈之下,想以祭奠河神,求神降福惩魔,保佑生灵。但诸葛亮不忍用人头祭祀,发明了羊肉、猪肉做馅料,外包面团形似人头的食品作为祭祀品,投于水中以示供奉。见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1330-约1400年)《三国演义》书中第九十一回:“祭物尽弃于泸水中,次日孔明引大军俱到泸水南岸,但见云收雾散,风静浪平。”
此后,民间对诸葛亮团结少数民族以尊敬,就按此为风俗,将面粉加水发酵后,添加馅料,蒸熟称蛮人头。“蛮人头”简称“馒头”,这或许就是“馒头”的起源! 1979年版本《辞海》有对“蛮”字解释:“蛮,我国古代对南方各族的泛称。旧时也用以泛指四方的少数民族。”
四库全书中《事物纪原》是专记事物原始之属的书,由宋代高承编纂,该书卷九(线装版第14页)《馒头》一文:“小说云,昔诸葛武侯之征孟获也,人曰蛮地多邪术,须铸于神,假阴兵一以助之然,蛮俗必杀人,以其首祭之神,则向之为出兵也。武侯不从,因杂用羊豕(猪)之肉以包之,以麦象(像)人头,以祠神,亦向焉而为出兵。后人由此为馒头,至晋卢谌祭法春祠,用馒头始列于祭祀之品,而束皙‘餅赋有说则馒头,疑自武侯始也。”
清代文学家褚人获(1635-1682年)著有《坚瓠集》,该书第九集卷四有《馒头》文,文中也以《事物纪原》中孔明征孟获为依据,认为馒头是源自诸葛亮,其并加以:“馒字不知当时音义如何,适与欺瞒同音,孔明与马谡诚有神妙之谋。非列寓言也。”
清末民初的徐珂著《清稗类钞》饮食类介绍:“馒头,一曰馒首,屑面发酵,蒸熟隆起成圆形者。无馅,食时必以肴佐之。后汉诸葛亮南征,将渡泸水时,土俗杀人首祭神,亮令以羊豕代之,取面画人头祭之。馒头名始此。”明代郎瑛(1487-1566年)的《七修类稿》卷四十三的事物类有:《馒头青白团》解释:“蛮地以人头祭神,诸葛之征孟获,命以面包肉为人头以祭,谓之蛮头。今讹而为馒头也。”如今,虽也有其他说法,但多数史料均认可“馒头”始源于诸葛亮的发明。
馒头称谓在我国南北方有些混乱。虽均由面粉经过发酵后再蒸而成,但对馒头的内容有着不同称呼,如今北方一般称馒头的,是无馅的圆形隆起状圆包面食。而江浙地区将有馅、无馅的都称为馒头。北方地区对馒头称呼是比较绝对化的,北方人说的馒头,那就是纯麦面制作的无馅发面蒸熟物。
北京地区所称的馒头是纯麦面制作,绝对没有馅料的,北方地区对无馅料者也有称作“馍”“饽饽”“卷子”等,若有馅料,无论是肉、菜、糖馅料,都称作包子。因需要,我常常出差到南方地区,见到上海当地人对猪肉馅做成的生煎包是称作“生煎馒头”,宁波地区称呼馒头一般都是有馅料(肉馅、糖馅)的,对没有馅料纯面食称作“淡包”。《辞海》有馒头解释是:“本有馅,后北方称无馅为馒头,有馅的为包子;吴语区有馅无馅统称馒头。”(作者注:辞海释义中所指的“吴语区”涉及:江苏南部、上海、浙江、安徽大部分地区,江西、福建等部分地区之语言。)
一些史料介绍:当初馒头都是带肉馅的,而且个儿很大。晋以后一段时间,古人把馒头称作“饼”。宋时的馒头成为经常食用的点心,且有肉馅,如:“羊肉馒头”“猪肉馒头”等。后延伸出猪羊牛肉、鸡鸭鱼鹅以及各种蔬菜均可作为包子的馅料,但仍叫“馒头”。
唐宋后,馒头有馅料或无馅的,凡蒸食之的都谓之馒头。到了清代,馒头称谓出于北方地区,无馅称为馒头,有馅者为包子。而南方则依旧称有馅者为馒头,将带汤的才称作“包”,北方地区一般是没有带汤的包。
我国地大物博,是多民族的国家,各地的口味不同,则做法各不相同。因小麦的产地多居于北方,馒头便是中国北方的主食。即便是北方地区习惯吃馒头,但对馒头的做法也有些不同。
按照口味可分为几种:山东一带的馒头是硬面的呛面馒头,面发酵后再加入干面粉揉,手工或用压杠将面压硬,也称作杠子馒头或简称“杠头”,这种馒头瓷实,手掰开会掉面渣,吃后耐饿。但北方也有软性馒头,馒头蜂窝多,口感松软,这种馒头习惯于北京及中原一带地区。南方地区是以大米为日常主食,较少吃馒头、面条。我曾在武汉有几年读书时间,校食堂只对校医室出具的“病号饭”证明者才能给面条吃,馒头几乎没有见到过。
大笼屉蒸出的馒头
按照外形和添加面料可分:有手工揉圆的圆馒头,有机制的刀切馒头。为降低血压、血脂,减少维生素的摄取,有将玉米面、黑米面、红薯面,小米面、荞麦面添加小麦面粉中一起发酵,做成杂粮馒头。也有将南瓜泥、紅枣泥、蔬菜汁等添加其中的果蔬馒头。如今的市场上各种各样的馒头已是五花八门、琳琅满目了。
因我父辈是江南人,所以家里主食习惯是以米饭为主,不善于做面食。母亲虽是北方人,但她自幼至婚前的绝大部分时间是住校就读,故不擅长做饭,严格说是不太会烧饭,偶尔能给我们做点饭食也就是烙饼。如此,蒸馒头在我家算是个“技术”活。自我记事起,家中就很少能吃到可口的馒头。
记得我最早吃到雪白、蓬松、绵软的馒头,还是刚上初中下乡劳动时。我读初中时,学生每年都有两次下乡劳动,那时被称作“三夏”和“三秋”。三夏即:夏收、夏种和夏管,三秋的含义是:秋收、秋耕和秋播,我们能力所及的农活基本是“收”。
我们学校下乡对接的是房山区良乡镇附近的大紫草坞公社(现在称村)。记得每次劳动都是7天左右,一日三餐的主食只有馒头和窝头。各年级学生分派到公社所属的几个大队,厨房是利用村委会房舍临时筹建的,厨师是挑选来的几位村民,再搭配上几位不适合下农田的女生。我们每天的午餐主食都是大馒头。可能是较新的面粉,也可能是手艺好,我们吃的馒头都直径很大,圆扁,蓬松暄软。可能是我家从未吃到过如此香甜的馒头,劳动后食欲大增,两三个馒头下肚根本不用吃菜。农村劳动时伙食也有定量限制,也可以另外花钱去买主食吃,这被称作“机动粮”。在农村时吃到的喷香馒头,我至今都记忆犹新,未能忘怀!
旧时蒸馒头并没有如今使用的活性干酵母粉,而是使用老面团去引发,老面团就是以往的发面剩下的小面团。老北京人称这种老面团叫:面肥、引子、酵子,也叫发面头的。制作的方式是:将“面肥”放入干面粉中加适量的水,再反复地将所有用料揉均匀,这个过程也叫做“和面”。面发酵需要时间和温度,因为一年四季的气温是不同的,面要提前和好等待发酵,提前发面的时间也需要一些经验才可以做好。
早年的方法,面发酵后是酸性的,必须要用食用碱类(或小苏打)与之中和,老北京人称这种中和的过程为“使碱”。使碱可算为一项技术活,碱放多了,馒头就泛黄色了,口味也苦涩;碱放少了,馒头会酸酸的。这些过程:活面、发酵周期和使碱都需要经验。这项技术活较难掌握,以及那时家家都是煤炉做饭,煤炉的火候也影响蒸出馒头的质量,因而,儿时家里很少吃自己做的馒头。
说到蒸馒头,也就顺便提到蒸锅了。要说蒸锅,它最早期是什么方式?我不太清楚,只见过一些资料介绍,说是:蒸锅的历史很久远,早到有火的时代。我们的老祖先发明了陶制的鼎,到了西周时代以后,陶鼎逐渐改为铜或铁的耐温的器皿,也就是蒸锅最早的雏形。
在我的视线中,蒸锅已经过了四次“革命”。铜蒸锅,我没见到过,我见到家里最早使用蒸锅是铸铁的,铁锅烧水,上面是竹木合并有屉的蒸笼。之后,家用蒸锅改用了铸铝的锅,其锅体、锅盖、锅屉都是铝铸的,不再使用竹木的笼屉了。铸铝,也就是生铝,这种锅较重,但很耐用,就是怕摔,容易摔出裂痕。记得我家的生铝蒸锅体型硕大,上大下小,锅盖上铸有凸起楷体的“北京天龙”文字,盖子中间是木质的提拉扣,用铁螺丝连接锅盖为一体。
随着制造业的蓬勃发展,熟铝制品大量应用后,我家就使用了熟铝板经压延而成的蒸锅。熟铝蒸锅体轻,壁薄,加热速度快,但不耐久,使用时间不长后,锅底就会凸凹不平了。紧接着不锈钢板做成的蒸锅就面世了,不锈钢材料蒸锅可耐久,不怕磕碰,备受人们所青睐,也是因铝锅做出的食物,接触铝过多,铝会在脑内沉积而不利于健康,则逐渐被不锈钢蒸锅替代了。
时代在不断前进,科技也随之发展,活性干酵母出现后,我家的主食也“蓬勃”发展了。如今,我们可以随便地做出雪白的馒头、花卷,有馅的包子、肉龙等也常常出现在餐桌上。虽然有人说:老式发酵方式蒸出馒头更好吃,而我对干酵母做的馒头已经很知足了,且屡做屡成功,最大的优势是不再出现“酸”或“碱”的馒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