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红
国家图书馆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清末民初。1915年6月,當时的教育部议定位于方家胡同的原韶州会馆故地南学旧址为京师图书馆新址。由此,京师图书馆开始建立规章制度、接收典籍等相关筹备工作。自1917年1月26日,京师图书馆正式开馆接待读者,至今国家图书馆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国家图书馆承担着国家总书库职能,搜集、整理、保存了大量的国家古籍,其收藏的最早的馆藏典籍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殷墟甲骨。
在国家图书馆收藏的众多古籍中,就有被誉为“中国中古时代的百科全书”的敦煌遗书。敦煌遗书是指1900年在甘肃敦煌莫高窟发现的4至11世纪多种文字的写本、印本等文献总数约6万件。其中90%以上为佛教经典,其余为经、史、子、集四部书籍以及官私文书等文献,国家图书馆馆藏敦煌遗书已达16579号,系四大专藏之一,藏量居世界各家之首。敦煌遗书是20世纪初中国学术四大发现之一,以其为基础的敦煌学,涉及中国古代文史的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多个学科,备受文史学者的重视。为了更好地保护利用这部馆藏古籍,国家图书馆一代代的工作者传承了敦煌遗书修复技艺,以传统材料、工具、技法,对敦煌文献进行修复,开展了修复方案研讨、修复项目实施、文献数字化、数据发布、举办展览、改良存藏环境、国内外学术研训等一系列工作,有效保护了敦煌遗书。这些工作成果不仅起到了业界示范作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也为推进敦煌学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提升公众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通过一系列修复工作,为国家图书馆培养了一批修复人才,使该项技艺得以延续,成功实现了生产性保护的目的。
今天我们有幸看到敦煌遗书,仿佛穿越千年走进先人们的生活,古老的语言文字跃然舞动,让我们追寻到了昔日逝去的繁华与荣光。这些不可再生的古籍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重要文明成果,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想象力、创造力,是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一脉相承的历史见证,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他们无时无刻不在讲述着古老丝绸之路上的中国故事,正与我们一起迎接未来。
(作者单位:首都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