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角下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

2022-05-30 19:38田恒飞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文化负载词接受美学英译

田恒飞

内容摘要:本研究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出发,以外语游客为中心,在对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以下简称夏博)文化负载词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分析梳理了夏博四类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方法和失误,并尝试从服务外语游客、傳播中华文化的角度对其失误提出改译建议和译法补充,以期为洛阳市旅游外宣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提供参考,助力洛阳市打造国际人文交往中心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推动河洛文明的对外宣传。

关键词:接受美学 文化负载词 外宣 英译

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时代背景之下,夏博因其极高的历史地位和考古价值,已然成为彰显文化自信、传播河洛文明的新文化地标。夏博的外宣英译,是世界了解洛阳的重要窗口,也是河洛文明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当前,学界对夏博的研究多集中在文化、历史、考古等领域,对夏博的外宣、英译等研究成果较少。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丰富夏博外宣研究的内涵,打破其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的空白。

一.接受美学与翻译

接受美学最早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是一种文学评论理论,强调文本研究要以读者为中心(洪明,2006)。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接受美学逐步应用于文学翻译的研究中(张蕾,2018),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视角。接受美学着眼于译文读者,主张翻译的研究对象是译文接受者,译文意义的实现依赖于译文接受者的阐释,译者在翻译实践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可接受性。接受美学视角下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层出不穷,如张蕾(2018)以接受美学理论为指导,对杨宪益、戴乃迭夫妇《朝花夕拾》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进行了论证,认为翻译不仅要满足读者的期待视野,还要兼顾读者的审美感受。于杉(2015)对比英若诚和霍华德《茶馆》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探究接受美学理论的指导意义。同时,在旅游外宣翻译中,也有接受美学理论的应用研究。洪明(2006)从接受美学的视角探讨旅游外宣广告翻译中的读者关照,认为译者应充分考虑到译文读者不断变化的期待视野和审美期待,并随之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任明珍(2016)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对博物馆瓷器解说文本开展了研究,是接受美学在文博类外宣翻译领域的实践研究。

夏博外宣文本以外语游客为主要受众,外语游客对译本的理解和阐释是衡量其翻译质量的重要指标,也关系到以夏博为载体的河洛文明的对外传播,因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研究夏博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是极具价值的。

二.文化负载词的分类和英译

文化负载词是语言系统中,最能体现语言承载的文化信息、反映一个民族文化的词汇,文化差异越大,文化负载词的现象就越明显。二里头被誉为最早的中国,是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夏博所承载的河洛文明是中国独有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是夏博外宣文本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板块,其文化负载词的历史文化内涵能否通过英译传达给外语游客,将直接影响外语游客对河洛文明的感知。

大部分学者都是在对文化负载词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按类别分析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状况的。奈达(2004)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划分为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和语言文化五大范畴,文化负载词也可分为这五大类。方茜(2020)基于奈达对文化的五种分类,认为文化负载词可分为生态文化负载词、物质文化负载词、社会文化负载词、宗教文化负载词和语言文化负载词。本研究依据夏博文化负载词的特点,将其分为生态文化类、物质文化类、社会文化类和语言文化类四大类进行研究。

1.生态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生态文化负载词是指体现在语言中的自然生态,包括河流、山川、自然现象等,翻译时以音译法为主,首字母大写标记为专有名词,如“涂山”译为Tushan,“伊洛河”译为the Yiluo River。然而,音译法有时会造成原词文化内涵的缺失,如“伊洛河”的音译。洛河是渭河的支流,伊河是洛河的支流,二者在洛阳市偃师市汇合成伊洛河。伊洛河流域肥沃的土地孕育了灿烂的二里头文明,伊河、洛河撑起了河洛文化的一翼厚重。然而外语游客并不能像知道the Yellow River,the Yangtze River一样了解the Yiluo River,简单的音译并不能使外语游客了解其重要地位,建议采用音译加注法向外语游客呈现其由来和历史地位,改译为the Yiluo River, formed by the Yi and the Luo Rivers and gave birth to the civilization in this area。然而音译加注后词条过长,可以采用意译法把外语游客不熟悉的伊洛河转化为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西方有历史学家称赞伊洛文明为“东方的两河文明”,伊洛河与两河在自然生态和历史地位上较为相似,试将“伊洛河”改译为the Yiluo River-the Mesopotamia of China,译文简洁凝练且能帮助外语游客了解伊洛河的重要地位。

2.物质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物质文化是指以物质形式存在的文化产物,包括出土文物、建筑、遗址、服饰等,它们的名称即为物质文化负载词。夏博各类展品及相关历史遗址的名称均属于物质文化负载词的范畴,其主要英译方法梳理如下:

历史遗址大多是某个村、镇、县或市相关的地名,翻译时多用音译法,首字母大写标记为专有名词,如“王湾遗址”译为Wangwan Site。从译文的严谨性、外语游客的可接受性来看,同一历史遗址的名称不论出现在展馆的任何位置,都应只有一个英译名,而夏博外宣文本中同一历史遗址的英译出现了多个版本,如“偃师商城遗址”有Yanshi Shangcheng Site,Yanshi Shang City Site,Shangcheng Site in Yanshi City,Yanshi Shangcheng City Site及Shangcheng Site, Yanshi五种译文。同一地名的多版本译文无疑会对外语游客造成游览负担。结合该遗址的实际情况及英语地名的表达习惯,建议“偃师商城遗址”英译为Shang City Site, Yanshi。

礼、兵、容器等器具类展品名称的英译主要采用直译法,直译+音译法,直译+音译+增译法等,其中直译描述展品的材质、外形等主要特征,音译对应展品的汉语名称,增译法用以补充说明展品的功能。例如,“陶龟”直译为Pottery tortoise,译出其材质为陶,外形为乌龟,在展品详解中介绍其为祭祀礼器Sacrifice item,是对其功能的补充说明,有助于外语游客了解此展品所承载的礼制文化内涵;“玉钺”Jade Yue battle-axe,直译其材质为玉,音译其名称为Yue,增译其功能为战斧;“乳钉纹铜爵”Bronze Jue vessel with nipples,直译其材质为铜、带有乳头形纹饰,音译其名称为Jue,增译其功能为容器。增译法使译文保留了展品独特的功能内涵,能够让外语游客快速、全面地了解中国文化。然而,夏博同类展品的英译并非都采用了增译法,如“陶簋”的英译Pottery Gui,译出其材质为陶,名称为Gui,没有使用增译法,其功能未可知,这就导致部分展品的译文无法向外语游客呈现其功能内涵,同时也造成了夏博同类展品译法的不统一。从服务外语游客的角度来看,诸如“玉钺”“乳钉纹铜爵”等中国独有的器具,应以增译的方式补充说明其功能。因此,英译“陶簋”时应补充其盛放煮熟的谷物的功能,译为Pottery Gui vessel for cooked grains,游客在游览时结合实物展品、英语介绍能较为全面的了解中国古代的物质文明。

3.社会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社会文化负载词是指承载着汉语中独有的民俗传统、风俗习惯、历史文化等文化内涵的词汇,翻译时多采用音译法,偶尔采用音译加注法。例如,“天下”音译为tian xia;“一甲子”采用音译加注法译为A jiazi, 60 years。“天下”一词出自展馆讲解词“九州即禹迹,禹迹即天下,天下即中国”,在此语境下是指禹的足迹遍布九州,九州就是天下,就是中国,那么“天下”就是夏商时期的中国,音译为tian xia对外语游客来说没有文化内涵的传递,是不妥当的,建议使用意译法将“天下”译为the ancient China。“甲子”是中国人描述时间的词汇,一甲子就是六十年,音译加注的译法是可取的。

4.语言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汉语习惯将历史事件、历史典故、神话传说等凝练成四字词或多字词的简洁表达形式,这些词汇属于语言文化负载词的范畴。英译语言文化负载词时既要遵循原文保持简洁,又要最大程度地保留其历史文化内涵,翻译难度较大,通常采用意译法。例如,“钧台之享”的译文celebration at the Juntai Building以意译的方式向外语游客介绍了该历史事件的关键信息,即在钧台组织的一场庆祝活动;“后羿代夏”的译文Houyi Seizes the Xia Throne from Taikang意译痕迹更为明显,事件涉及的具体人物太康以及“代”的实际含义都简洁明了地体现在了英译本中。

三.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失误及改译建议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译文能否为外语游客所接受、能否最大限度地向外语游客传达原文所承载的深刻历史文化内涵,是衡量译文优劣的重要标准。

1.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失误

基于上文语料分析成果,本研究梳理出夏博文化负载词英译的主要失误有:

①音译法存在局限性。在多数情境下,音译法不能将文化负载词的历史文化内涵准确地传递给外语游客,影响外语游客的游览体验和河洛文明的对外宣传,如上文所述“伊洛河”“天下”的音译。又如,“夷夏东西,夏道兴衰”中“东夷”音译为Dongyi People并不能让外语游客获取与汉语文化负载词“东夷”一样或相近的文化内涵,并不能为外国游客所接受。

②译文不规范现象普遍。夏博外宣文本中存在同一地名或人名的多版本译法,如上文所述“偃师商城遗址”有五种译文,“阳城”这一地名有Yangcheng和Yang City 两个译文版本;同类展品有多种译法,如英译器具类展品名词时增译法的使用与否,从上文所述“陶簋”的译法可见一斑;同一译文的多种书写格式或错误书写,如“三苗”的译文有San Miao和Sanmiao两种写法。这些不规范现象会直接影响外语游客的游览体验以及游客对译文的接受程度。

③译文覆盖面有限。当前,夏博外宣翻译局限于各展馆的引言或介绍,以及各单元板块的主要词条,尚有大量展出内容无对应外宣文本,只能为外语游客提供有限的信息,不能较为全面地推介河洛文明。

2.文化负载词的改译建议和译法补充

针对以上失误与不足,本研究对夏博外宣文本提出改译建议和译法补充,以期最大程度地满足外语游客的游览需求,提高其外宣文本在外语游客中的接受程度。

①在英译方法上,应在现有译法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使用音译+意译法,意译法或增译法等。由于文化负载词含有源语言丰富独特的文化信息,一刀切式的音译,有时不能满足外语游客的游览需求,可以在音译的基础上使用增译法或意译法补充说明相关背景信息,尽可能地在译入语中反映其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也要符合外语游客的表达习惯,能为外语游客所接受,使译文起到实质性的外宣作用。

②全面審校夏博外宣文本,统一译文版本,规范译文书写。对同一展厅或者同一类的展品只能有一个相对应的英译名称,不能在不同地方出现同一展厅或展品不同的英文译名(任明珍,2016)。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为保证夏博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本最大限度地为外语游客所接受,同一地名或人名只能有一个译本,同类展品的译法应当一致,中英文本的不规范书写应予纠正。

③提高夏博外宣文本的覆盖面。由于夏博建成开放使用时间尚短,其外宣英译还处于初级阶段,有很大的补充和完善空间。在审校现有外宣文本的同时,也要着手推进夏博全场馆的外宣英译工作。本研究成果及研究团队可服务于夏博外宣英译的修订和补充。

本研究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出发,以外语游客为中心,对夏博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方法、英译失误进行了较为全面地研究和分析,认为夏博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应依据具体语境采用灵活的翻译方法,其外宣文本要进行全面地审校、修订和补充,以最大程度地向外语游客传递各类文化负载词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从而使夏博外宣文本真正起到宣传河洛文明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方茜.目的论视角下红色旅游外宣文本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06):58-62.

[2]洪明.论接受美学与旅游外宣广告翻译中的读者关照[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08):56-59+65.

[3]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4]Nida, Eugene A.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5]任明珍.接受美学视角下博物馆瓷器解说文本的英译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16(04):205-206.

[6]王小睿.接受美学视角下中英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37(09):130-132.

[7]于杉.接受美学视角下《茶馆》两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5.

[8]张蕾.接受美学视角下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D].天津大学,2018.

(作者单位:洛阳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文化负载词接受美学英译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戏剧翻译
基本层次范畴理论与词汇翻译的越级策略
英伽登的“具体化”理论研究
接受美学视角下Mulan的翻译研究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文化负载词口译策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