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花
内容摘要:中学语文教学设计,文本解读是基础,教学艺术是设计达成的保障。向肖培东老师学备课,在“备课九问”的基础上,能更好地找准文本解读的方向,找准教学设计的最佳切入点,深深地读,浅浅地教,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切实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肖培东 《壶口瀑布》 备课九问 文本解读 教学切入点
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读到了多篇肖培东老师的文章,笔者获益匪浅。肖老师主张“浅浅地教语文”,这“浅浅”恰是返璞归真,回归语文的本源——语言文字。而要读懂每篇课文语言文字的奥妙,需要的是“深深地研读课文”。只有老师“深深地读”,把握了每篇课文的精妙,做好取舍,才有面对学生时“浅浅地教”,才能做到举重若轻。肖老师的《备课,我们该想些什么?》一文详尽阐述了系统的备课思考方向,即备课九问:这是什么类型的文章?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这是写什么的文章?这是怎样写出来的文章?为什么放在这个单元、这个位置?最能体现文章特色的重要语段或句子是哪几个?思考当下为什么要教这篇课文?学生自己能读懂的和不能读懂的可能是什么?教材提供了怎样的助学资源?这九问深深触动了我,反觀自己的备课,深深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此前,备课通常是读读文章,看看教参,借鉴课例,教学设计要么四平八稳,缺乏亮点,缺乏解读深度;要么是脱离学生起点,学生难以产生共鸣。学习了肖老师的备课方法,笔者重新找到解读文本的方向,找到教学设计的切入点。以下是笔者以部编教材八下课文《壶口瀑布》为例,向肖老师学备课的思考过程。
一.这是什么类型的文章
这是什么类型的文章,即明确文章的文体,依照文体而教。《壶口瀑布》是一篇游记。游记,是对旅行进行记录的一种文体,可描写、可议论、可抒情;可分为记叙型游记、抒情型游记、写景型游记、说理型游记。《壶口瀑布》侧重描绘景物,同时穿插作者感受,属于写景型游记。教授重点即景物特点、描绘景物的精妙、作者独特的感受。其中,描绘景物的精妙是本课的重难点。
二.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即要知人论世,要了解文章背后的故事。具体要了解作者是什么样的人,这是写给谁的文章,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壶口瀑布》的作者是梁衡。季羡林曾这样评价梁衡:“无论谈历史、谈现实,最后都离不开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在并世散文家中,能追求、肯追求这样一种境界的人,除梁衡以外,尚无第二人。”[1]梁衡的作品《把栏杆拍遍》被许多人誉为是影响自己青年时代的好文。由此可见,作者是一位关心家国,用笔书写家国情怀的人。《壶口瀑布》是一篇写给中华民族的文章,是要以此激励中华民族勇往直前。作者由黄河的特点联想到中华民族的特点,是心系民族,忧心国家的内心写照。
三.这是写什么的文章
这是写什么的文章,即真正读懂文章的内容主旨。《壶口瀑布》中提及的壶口瀑布有八大奇观:水底冒烟、旱地行船、霓虹戏水、山飞海立、晴空洒雨、旱天惊雷、冰峰倒挂、十里龙槽。这篇文章描绘的是“十里龙槽”雨季和枯水季节的景观,详写的是枯水季节的景观。通过对枯水季节时的水流水势,突出水的刚柔相济,变化多姿,从而表现出中华民族如壶口之水一般的柔中带刚、压而不弯,遇强则抗、勇往直前的伟大性格,从中也流露出作者对黄河的热爱、赞美之情。
四.这是怎样写出来的文章
这是怎样写出来的文章,是对文本语言个性的体悟。教师要去发现文本的语言文字规律,教会学生鉴赏、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1.炼字讲究,句式错落
品动词。“冲进去,冲进去……”一个“冲”字,突出了水的力度、流向、声响,而省略号的运用,不仅是文意表达的无限循环,更是水流冲刷的无限循环,极富画面感。“吞没”“扫”“逃离”三个写人物反应的动词,突出此时的水仿佛一个怪兽,一个大口就能将人囫囵吞下,令人心惊胆战,慌忙逃窜。简单几个字,就从正侧面反复渲染了瀑布的气势磅礴,壮阔凶险。“涌”“挤”“撞”“推”“搡”“拥”“驰骋”“跌”“翻”“走”“进”“钻”“觅”“淌”“打旋”“凿”“切”“剁”,文章多处运用这些极富变化的动词,写出了水流在不同际遇下的变化,或勇猛,或迅疾,或柔和,或纤细,让读者读出了人的情态,也读出了人的精神情感。
品叠词。“从从容容”“软软的”“宽宽的”“排排涌来”“推推搡搡”“排排”“堆堆”“寂寂的”“畅畅快快”这些叠词的运用,写出了沙子的柔软质地,写出了水浪涌动的状态,写出了水浪的色泽,写出了水浪的心情。“隆隆”“平平的”“大大的”“汩汩”“潺潺”“哀哀”“亮晶晶”“湿漉漉”“窟窟窍窍”“光溜溜”“齐齐地”“寸寸”写出了水流的声音,水流的面积,水流的变化,水流的力度,极富形象性,节奏感,动态美。
品句式。“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这些句子有对称,有长句,有短句,句式错落,极富美感。突出了水的声、水的色、水的刚、水的柔、水的变、水的情,有画面美,有色彩美,有声音美,有对称美,有诗意美,有气势美,有想象美。
2.雅俗并用,富有气势
文章引用当地人的告诫,侧面突出水势的迅猛危险;引用当地人关于“黑猪”的传闻,侧面突出水势的迅猛危险,也增添文章的可读性与趣味性;引用当地人称壶口瀑布为“龙槽”,又为文章增添了些许神秘色彩。引用唐代地理图志的记载,为文章增添了地理知识,文化意义。这样雅俗并用,极大的丰富了文章的解读空间。而“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这类整齐对称的句子,则用语典雅,给读者一种如见其形、如触其物、如闻其声的感觉,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魅力无穷。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一连串的动词,用富有气势的语言突出了瀑布的气势宏伟。”“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从声音,从形状的角度描摹瀑布的力量之猛,富有气势。“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连用四字词短句,富有气势,集中凝练的体现黄河的伟大性格。
3.写景细腻,角度丰富
文章有仰视,有俯视,有细观。仰视瀑布的气势磅礴,俯视瀑布的猛烈细碎,细观瀑布的变幻多姿,刚柔相济。从多角度,从正侧面多层次渲染瀑布的特征,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4.详略得当,情景交融
从结构上看,文章有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略写雨季的瀑布,详写枯水时期的瀑布。这是因为枯水时期便于多角度仔细观察瀑布,同时也能多角度突出瀑布的力量之大,变化之美。作者在写雨季瀑布时流露的是震撼之感,惊慌之感。在写枯水季节的瀑布时则更多是惊叹,是赞美。作者惊叹瀑布的气势、变化、博大、刚柔、坚韧,赞美瀑布如人一般,如中华民族一般勇往直前的伟大性格。文章在描写的同时自然穿插作者的感受,情景交融,耐人寻味。
五.为什么放在这个单元、这个位置
为什么放在这个单元、这个位置?这是要明确单元语文要素,明确单元要素“教什么;”同时还要确定文章教学课型,即“怎么教”。
这是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教读课。单元提示的目标是:了解游记特点,把握游览踪迹,写景角度和方法,品味语言。这篇课文布局精巧,能够很好地展现写景游记的特点。同时,文章用语简洁凝练,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是游记用语的一大特色。学习了这篇游记,再去学本单元的其它游记,便能更好地把握游记类文章的学习重点与难点。同时,从选材上看,《壶口瀑布》写的是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了解了黄河,也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黄河对于中华民族的意义。读懂了黄河的意义,就能更好地理解长江、丽江之于国家与民族的意义。
六.最能体现文章特色的重要语段或句子是哪几个
最能体现文章特色的重要语段或句子是哪几个?即聚焦关键词句,重点词句。最能体现文章特色语段是第三、四、六这三段。三、四段是写景的精华部分,第六段则是作者情感的浓缩。这几段文字炼字讲究,句式错落,典雅形象,既富有解读的空间,又是语言学用的绝佳范例。
七.思考当下为什么要教这篇课文
思考当下为什么要教这篇课文?即发现课文的当代教学价值。“要把作品和当代学生的精神现状进行关联,建立通道,让作品滋养学生的精神成长。”[2]
从环保的角度看,看看黄河的现状,了解黄河的困境,为当下的人们敲响警钟。我们先人与黄河共生,才能共同孕育伟大的性格与文化。所以,我们要懂得河流山川对于我们生存、发展、繁衍的意义,与自然和谐共处。
从精神成长角度看,古人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也是一种阅读,是对自然、人文、风俗、文化的阅读。当代的学生对旅游并不陌生,但通常仅限于开拓眼界或者吃喝玩乐。学习游记,能开启学生增长见闻的另一个世界,是一个主动的,有思考性,有探究性的世界。
从游记写作角度看,可借用佛家偈语类比。佛语有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人们通常以自我为中心,以山水为观照对象,看山水时就仅仅是山水,写出来的文章便只有风景,缺乏了灵魂。如果打开自己的感官,以自己的感受去观察山水,山水便有了自己的情感,有了人的精神、气质、情感,有了灵魂。这便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这看到的其实是自己、是他人,是民族,是人类。“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则是人生最高境界,是返璞归真,是懂得取舍。这是在看山看水的同时悟出人生的至高哲理。这就启发学生在旅游时不仅是用眼观,更是用心看。写游记时不要仅仅停留在第一层次,而是要努力学习进入第二层次,第三层次。
八.学生自己能读懂的和不能读懂的可能是什么
学生自己能读懂的和不能读懂的可能是什么?即判断学生的起点和难点。学生能读懂的不教或少教,学生不能读懂的重点教。《壶口瀑布》写作的对象、对象的特点、作者的情感,学生是能读懂的。但作者如何突出瀑布的特点,学生容易分析的是修辞手法,动词、叠词、句式、典雅的语言风格是需要点拨的。课堂要教的就是学生不能读懂或者容易忽略的地方。
九.教材提供了怎样的助学资源
“预习”里提示了壶口瀑布的特点,朗读时要注意的重点。“思考探究”提示了这篇文章应该教什么。“积累拓展”提示要把握文章重点3、4段,还推荐了其它作家的游记。这是都是备课的可用资源。
虽然学生第一次学习现代文游记,但此前已经学过文言文山水游记《小石潭记》《三峡》,学生对此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有助于消除学生对游记的陌生感。
根据这九问,笔者设计了如下教学思路:
一、默读,找一找独到的观察角度
二、默读,抓一抓独特的景物特征
三、朗读,品一品精妙的遣词造句(品动词、品叠词、品句式)(重难点)
四、朗读,悟一悟深刻的思想情感:
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看到山或水有深深的触动?
五、拓展,比一比不同时代的游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比较《小石潭记》和《壶口瀑布》两篇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异同。
此前,笔者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
一、默读课文,找找作者笔下瀑布的特点。
二、细读重点,赏析作者描写瀑布的精妙。
三、再读课文,说说作者借此表达的情感。
此前的设计忽略了描写瀑布的精妙之处,只是停留在学生已懂的修辞手法上。忽略了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與作者思想、文风的关系,只是停留在热爱、赞美这类浅显的情感上。忽略了当下教这篇课文的价值,未能在内容或表达上建立文本与学生的关联。总之,此前的教学设计围绕的是学生自己能读懂的内容,停留在学生认知的起点上,未能促进学生深入阅读,深度思考。根据“备课九问”的思路再次研读《壶口瀑布》,笔者认真思考了每一个问题,更加深入地解读了文本,发现了此前未能察觉的教学设计盲区,并据此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备课九问”之后的教学设计更有针对性,更有价值,更能帮助学生提升语文能力。
此前备课,笔者也深知研读课文的重要性,也阅读过不少解读文本的书籍文章,但要么缺乏钻劲,要么缺乏方法,要么理论难以落到实处,解读文本总是差强人意。学习并实践了“备课九问”,深深地读,浅浅地教,真正做到深入浅出,享受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季羡林.追求一种境界——谈梁衡的散文[M].//觅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代序.
[2]肖培东.备课,我们该想些什么[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10):17.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南武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