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 张帅梁
[摘 要]考核评价是教学的驱动力量。在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高校应在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构建并完善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基本面向的学业考核评价制度。立足于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五育并举的学业考核评价目标,秉持“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为主体的考核评价标准,采用“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相结合的考核评价办法,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考核评价手段,构建多元反馈、持续提升的考核评价机制。通过“五位一体”系统化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以产出和结果导向为实施机制,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学业;考核评价;大学生;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09-0294-03
考核评价是教育教学的强大驱动力量。它不仅主导控制着学校里的教学行为本身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行为,而且设定了一个牢固的边界,抵制着任何试图超越标准框架和先前定义的变化[1]。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在品格上与时俱进,在面向上全面发展,在制度上科学可行的大学生学业考核评价制度的构建与革新,既是势在必行的要求,又是水到渠成的选择。
一、大学生学业考核评价制度的意蕴
(一)大学生学业考核评价制度是教育教学的基本导向
大学生学业考核评价是对大专院校大学生学习过程与效果的评价与判断,它是在某种教育理念、价值、观念指导下,依据单个或系统的评价标准,使用多样化的评价手段,在对大学生学习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状况、情感价值态度变化、知识技能掌握程度,以及综合全面发展水平进行评判的制度[2]。不同时期的学业评价制度呈现出不同的导向。自汉朝始,我国即采用等级分类法来进行学业考核评价,甲乙丙丁、优良中劣、百分计分、五分衡量等,虽然名称不同,但等级划分泾渭分明的评价导向和以德育为基、智育为先的整体趋势,是基本不变的。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美英加等国的目标导向教育理念,对先前的学业考核评价制度做了改变。它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成长性,在结果考核之外,增加了过程考核的比重,减少了考核评价中的偶然性因素和考核结果的等级化区分。
(二)大学生学业考核评价制度是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
治理现代化追求制度建设上的“良法”和制度执行上的“善治”。教育领域的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現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在教育教学领域,没有普遍公认的科学规范的学业考核评价制度,相应地,也缺少对这些制度的严格而普遍的遵循。学业考评制度的非完善性和执行上的随意性,与我们的教育治理现代化目标并不契合,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对学生培养质量的科学检验和持续反馈,以及进一步的教学改进。构建科学合理的学业考核评价制度并严格地、创造性地予以执行,剔除传统学业考核体系中的不合理成分,是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重要抓手。
(三)大学生学业考核评价制度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
如果将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方案视作学生培养的入口和培养要达到的标杆,那么科学规范的学业考核评价制度则是学生培养的出口和实际培养成效的检验。在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指引下,教育部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等。这些文件对学业考核评价均做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规定,突出其科学、规范、严谨、创新的特征,并将其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和制度保证。
二、大学生学业考核评价制度的现状
(一)理论现状
笔者在中国知网以“高校学业评价”或“高校学业考核”为题目进行搜索,只得到40来篇文章;而以与考试考核有关的“高校招生考试”为题目进行搜索,可得到的近2000篇文章,这说明高校学业考核与评价并没有进入学者们的主流研究视野。另外,这40来篇文章虽然对我国高校的学业考核评价制度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但基本遵循“重要性—现状—借鉴—改进”的基本阐述套路。广度有余,深度不够。对“构建一个什么样的学业考核评价制度,以及如何构建更为科学规范的学业考核评价制度”的研究,内容相对单薄,理论深度有待进一步挖掘。
(二)实践现状
高校学业评价考核理论研究的不足,其实反映出来的是高校学业考核评价制度的不完备或因循守旧。主要问题有:过于重视对智育的考核评价,忽视了对德智体美劳全面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考核评价标准过于平庸,缺乏必要的广度深度和挑战度;过于重视结果性考核评价,忽视了对过程性考核评价办法的有效应用;考核评价手段陈旧,缺乏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使用;对考核评价结果的运用不够充分,缺乏多元反馈、持续改进的体制机制[3]。一方面,这是整个社会“重视考大学,忽视大学考(试)”的现实反映以及“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的生动写照,另一方面,也是高校管理者和高校教师对学业考核评价不够重视的现实投影。我们应以高度自觉的问题意识,对高校学业考核与评价制度构建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有清醒的认知,思考并实践一流本科教育背景下学业评价考核制度的改进与完善。
三、大学生学业考核评价制度构建的理论基础
(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思想的精髓。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一个空间维度向外拓展的概念,又是一个时间经度前后贯穿的概念。就前者而言,2015年修订的《教育法》将学生培养目标从“德智体”扩展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4]。就后者而言,大学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中后期组成部分,承载着向社会输送人才的平台功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既是学校培养的目标,又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具备的素质。因此,学业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理论基础,并贯穿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二)建构主义理论
中国化的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但又与西方国家一味强调的“以学生为中心”不同,它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共进模式。本土化的建构主义虽然在认识论上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又修正了“学习者自己建构个人世界”的唯心主义倾向,以客观与主观的辩证统一来激励人的成长进步。建构主义注重创新意识与合作精神的培养,而这正是创新型、现代化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在学业考核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同时又要尊重教师的主导性、方式的多元性、考核的过程性和技术的更新性等。
四、大学生学业考核评价制度的构建与革新
科学的学业考核评价制度的构建必须从政治站位、评价标准、评价办法、评价手段、评价机制等五个方面着力建设,形成以全面发展、建构主义为基础的“五位一体”的系统评价体系。一是政治站位,是学业考核评价制度的基本立场,也是基本导向,须立足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构建基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核体系;二是评价标准,是学业考核评价制度的导向指南,也是规格依据,须立足于打造“金课”的课程改革,构建基于“两性一度”为主体的综合性考核评价标准;三是评价办法,是学业考核评价制度的天平砝码,也是衡量轨尺,须立足于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构建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相结合的考核评价办法;四是评价手段,是学业考核评价制度的具体实施,也是落地举措,须立足于考核评价手段的更新,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考核评价手段;五是评价机制,是学业考核评价制度的内外循环,也是逻辑自洽,须立足于考核评价结果的运用,强调构建基于多元反馈持续提升的考核评价机制。
(一)构建基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业考核评价体系
一是完备五育并举的学业考核评价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立德树人落实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就是要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加强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考核评价。在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时,一定要将课程思政的教学和考核置于突出地位[7]。
二是建立学业成绩单制度。传统的考核评价证明是学生的课程成绩单,课程成绩单主要反映了学生智育课程的考核评价结果,却无法全面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的整体状态。应变单纯的课程成绩单为综合的学业成绩单,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考核全面。
(二)构建以“两性一度”为主体的考核评价标准
一是构建立德为先的德育考核评价标准和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实践育人考核评价标准。从思想政治、道德修养、学习风气、集体观念与组织纪律等方面对学生的德育进行考核,德育考核评价结果对学生是否合格具有决定性作用。从实践性标准考来考核评价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达成度,并注意以上四个方面的日常教育与考核评价之间的浸润关系。
二是构建基于“两性一度”的智育课程考核评价标准。课程是立德树人这一根本培养目标的具体操作和实践载体,也是当前中国高校带有普遍意义的短板、瓶颈和关键所在。要想让“两性一度”(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金课”真正发挥课堂主体和引导作用,就要构建与之匹配的考核标准:一是要拓宽课程考核评价的广度,强化阅读量和阅读能力考查,加强对学生课堂内外、线上线下的考核评价;二是要挖掘课程考核评价的深度,加强研究型、项目式,探究式、论文式、答辩式等考核评价方式的应用;三是要提升课程考核评价的挑战度,加强对课程的非标准化、综合性考核评价。
(三)构建“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相结合的考核评价办法
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学研究的永恒主题。“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是现代教学改革的方向[6]。学为主体,即尊重学生学习在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地位;教为主导,即尊重教师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的引领作用。相应地,教学考核评价不仅仅要考核“学生学会了什么”这一结果,还要考核“学生是怎样学习”这一过程。因此,教学相长的考核办法应体现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相结合的特征。
一是构建多元丰富的过程性考核评价办法。过程性考核评价摒弃了“一考定结果”的终结性考核方式,设置了课程学习、阶段测评、综合测评、课堂表现、实验表现等多元考核环节,将考核结果与学习过程紧密结合,将考核结果的偶然性降到最低。过程性考核并不否定结果性考核的合理性,但结果性考核不再具有终结性和唯一性。
二是构建开放探究的结果性考核评价办法。结果性考核应注意从标准答案考核向非标准化答案考核的转化。标准答案的限制导致试题缺乏灵活度,严重限制了学生思维发散,对培养或发展批判性思维没有帮助。非标准化考核更倾向于灵活的、探究式、开放式、团队性试题和答案,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考核评价手段
与考核评价体系、考核评价标准和考核评价办法的构建与创新相适应,考核手段的更新换代亦是水到渠成的必然选择。现代信息技术考核手段在提升考核的精准性、扩大考核的覆盖面、适应线上线下交互教学的新情况、降低考核的人工和时间成本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一是构建以网络平台终端为依托的过程性考核评价手段。利用网络平台或终端,如学习通、在线开放课程以及其他网络平台或终端等,可以进行有效的课程过程性考核(课堂点名、随堂测试、课堂活跃度测试等)。
二是构建以智慧化考场和网络化阅卷为依托的结果性考核评价手段。智慧化考场可以利用人脸识别技术识别考生身份,利用网络监控维护考场秩序,使教师从各种监考事务等重复性劳动中解脱出来。网络化阅卷则利用计算机将试卷进行有效切割,客观题由计算机阅卷,主观题实行碎片化流水作业,进一步保证了阅卷的速度、准确度和公正性。
(五)构建基于多元反馈、持续提升的考核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是学业考核评价制度的内外循环,也是逻辑自洽,须立足于考核评价结果的运用,强调构建基于多元反馈、持续提升的考核评价机制。学业考核评价既是课程学习的终点,又是持续改进的起点。应建立考核评价结果的多元反馈机制,形成持续改进的闭环,以取得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效果。
一是构建向学生反馈的机制。将学业考核评价结果及时向学生反馈,使其了解自身的薄弱環节,查漏补缺,将欠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有针对性地予以改进。
二是构建向课程教学反馈的机制。以学业考核评价结果倒推教学过程,反思教学的薄弱环节,通过对学业考核评价结果的分析,使随后的各类教学活动更有针对性。
三是构建向专业达成度反馈的机制。所有学业和课程都是围绕着人才培养的目标而设置的,这些目标是否有效达成也需要通过学业考核评价的结果来衡量。如果学业考核评价结果与专业达成度未能有效衔接,则需要对专业目标定位、学业课程设置或两者进行适当调整。
政治站位、评价标准、评价办法、评价手段、评价机制这五个方面既环环相扣,构成科学民主、严密开放的学业考核体系,又各有侧重,面向核心,以建构主义的基本立场,秉持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Caini P F.让学生强壮起来:关于儿童、学校和标准的不同观点[M].张华,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73.
[2] 齐天.高校学生质性学业评价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3.
[3] 向小雨.高校学业评价的现状及改革[J].智库时代,2019(46):123-124,126.
[4] 本报评论员.全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5(4).
[5] 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3):64-69.
[6] 徐静.浅谈以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双体教学模式[J].现代职业教育,2017(29):132-133.
[责任编辑:刘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