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法有致 独有千秋

2022-05-30 17:25王文海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2022年9期
关键词:课堂结构课堂生成章法

王文海

摘要 肖培东老师执教《皇帝的新装》一课,从“童话”的文体特点切入,通过追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巧妙转折,催开学生的思维之花,最后让学生补写结尾,在起承转合间,精彩生成俯拾皆是。文章以《皇帝的新装》一课的教学环节为例,从“起、承、转、合”四个方面阐述肖老师课堂教学结构的精妙,追寻语文教学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课堂结构 章法 课堂生成

又一次捧读肖培东老师的《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又一次品读肖老师的经典课例《皇帝的新装》,每读一次,都会有新的收获:不仅惊叹于肖老师娴熟的语言,更是惊叹于其精巧的课堂教学结构。肖老师以主问题“是谁导演了这场戏”串联了教学,课堂起承转合自然,脉络清晰可循,如同一篇布局严谨、思路清晰又匠心独运的文章,各教学环节浑然一体,章法有致,独有千秋。

一、起——切入,铺垫

肖老师说:“备课的时候,我首先想着的是学生。”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纵观这节课,他完全遵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朴素原则。大到整堂课的时间分配,紧凑而不拖沓;小到课堂细节的处理,舍得给学生时间,始终耐心等待,悉心指引,绝不代替学生体验和思考,在收放自如间生成精彩,彰显了课堂的张力。

我们不妨来看这一节课的导入。肖老师在导入环节就另辟蹊径,从文体特征入手,引导学生进行观点的碰撞,从而让他们明白了童话的主要特征是“想象和夸张”,使学生的阅读更聚焦、更科学。

其实,在导入环节,肖老师的课堂推进并不顺利。学生对童话的认识始终未能触及关键之处,从“童话是虚构的”“童话来自过去”到“童话具有童真”“童话富有哲理”,周旋了十几个回合,才说出了童话的主要特征——夸张和想象。但肖老师无疑是了解学生的,预留了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补充、完善。他不急不躁,静待生成之花的绽放。耐心的等待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学生得以通过自己的思考认识了童话这种文体,让学习从感性的经验上升到理性的认识。虽然过程难免磕磕绊绊,但学习真正地发生在课堂上。由此可以想象,肖老师在课始阶段就做好了充分的铺垫和预设,让学生从容地发现文字里别有洞天。在教学活动推进的过程中,学生的“学得”和“习得”不断生成、累积,理解逐步丰满、深入。

之所以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完全是因为肖老师透过文本看到了童话中“潜藏的风景”,并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带着学生走进童话,寻幽探秘。肖老师直击文本和课堂的核心,无疑是真正的“导入”,带动学生调动思维参与其中,也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承——追问,巩固

“承”,不只是“导”后的某一环节,而应看作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紧扣预设目标,通过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的环节推进,扎扎实实地走向目标达成。进入故事后,学生开始品读童话中最夸张的地方,却又不仅仅停留于此。肖老师接著追问:“这场荒唐闹剧成功上演的最主要的因素(人物),你认为是谁?”在这里,学生成了故事里的人物,用夸张的语调朗读人物夸张的言行,用朗读演绎人物的荒唐和丑陋,对夸张又多了一些思考。课堂上,学生对故事最夸张处的品读不可谓不充分,他们找到一个又一个细节,沉浸在文本里,细细品,慢慢读,在肖老师的引导下读出了童话的语调,品出了夸张的味道。不妨看一看下面这个教学片段。

师:下面我们来读一读这件衣服夸张的特性。

生(读):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读得平淡随意)

师:哎,同学们,要想读出这件衣服的夸张的特征,你们觉得要读好哪几个词?

生(齐):“都”。

师:“都”,还有呢?

生:“任何”。

师:再来读一读。

生(读):略。(重音落实,夸张感强。)

师:哎,比第一次好多了。来,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读看这个句子。注意啊,读出童话的夸张的味道。

生(齐读):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师:哎,这“都”字后面可以稍微拉长一点音,我们再把这个地方读读看好吗?“都——”预备,起!

生(齐读):都——看不见这衣服。

师:哎,我觉得“这衣服”的“这”字是不是也要把它读得重一点?来,再来一次!

生(齐读):都——看不见这衣服。(读出了夸张的味道。)

在这里,肖老师用实实在在的朗读指导完成了对夸张特征的进一步追问,让学生用声音表现出这则童话中处处显现的夸张。前面教学环节中对童话文体特点的概括得到了具体的落实,由此也过渡到对人物夸张言行的品读,从而渐渐读出文字背后的写作意图,很好地起到了“承”的作用。

当然,整堂课中各个主环节间都有这样的“承”。在预设与达成目标的循环中,肖老师将教学一步步推向了高潮。

三、转——承接,转折

“转”,主要指课堂教学的高潮,包括高潮出现前的预备和高潮出现时最为精彩的“一刹那”。接着,肖老师带领学生通过品读人物夸张的言行去窥探人物的内心世界,既承接了上一个环节,将夸张具体化,又为下面体会童话的讽刺意味和理解童话的主旨做了铺垫。这样的教学过程浑然天成。

同样围绕“是谁导演了这场闹剧”这个主问题,在这个环节的处理过程中,肖老师预设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去探寻童话里大人们的内心世界,而不是停留在对人物夸张言行的品读上。在具体操作时,肖老师提供了几个关键语句,让学生揣摩人们行为背后的心理活动,并快速进入更具思辨性的环节——走进大人的“心”,从浅层的语言鉴赏进入了童话主题意蕴的探究。

在学生明白了“是所有大人共同上演了这出闹剧”后,肖老师说:“社会、土壤、大地,我们是不是还可以从更广阔的空间去思考这个问题呢?”宕开一笔,带着学生真正进入大人们的内心世界,用“皇帝的新装,对于皇帝,对于官员,对于百姓,与其说是新装,不如说是_________”的提问,引发学生的思维之花悄然开放。

在这一过程中,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肖老师用三个字的板书完成了课堂教学的巧妙转向。在和学生们共同探讨“是谁导演了这场戏”这个问题时,有学生回答“所有人共同制造了这个骗局”,肖老师给予了肯定,随即板书了一个“人”字。经过细细斟酌,师生又达成了新的共识:不是所有人,而是所有“大人”。于是,肖老师特意擦掉了原先的板书“人”字,写了一个更大的“人”字。看上去,只是字体的变化,其实,从小“人”到大“人”,这中间的大彻大悟、大是大非、明辨事理,在场的师生都知道。在这里,简单的板书颇有四两拨千斤的巧劲。随后,肖老师在“人”字后面添上“心装”二字,与“皇帝的新装”相呼应,如神来之笔,惊艳四座,也画龙点睛般地将前面几个环节连接了起来。皇帝新装的夸张特征、那些人的夸张言行背后,原来是大人们的“心”在左右。显然,通过肖老师一步步的引导,学生对这篇童话的理解又进了一步。如果没有这样的“转”,学生的阅读也许只能停留在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浅显的主旨理解上,深度学习就不会发生。

四、合——总结,呼应

所谓的“合”,即总结,是最终的“大团圆”,应该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一般来说,体现为通过板书、作业、结束语而“合”。肖老师选择了用特别的结束语,呼应了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也进一步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思考。在这堂课中,童话的结尾恰恰也是课堂的结尾。肖老师巧妙地总结和检验了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实现了语文教学应承担的人文关怀。在读懂故事后,肖老师让学生接着“这样,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这句话,为童话续写一个结尾。学生的想象力被激发,他们纷纷结合自己的理解设计了结尾。从学生分享的结尾来看,这时的他们对童话的认识,与课堂开始时相比已经有了质的飞跃。随后,肖老师又给出了自己补写的结尾,让学生进行比较。学生由此明白,成人世界的心态正在影响着孩子的价值观、人生观,而大人也曾经是诚实的孩子,却在生活、成长的过程中慢慢學会了说假话。当学生们纷纷站起来对着在场的大人(听课的教师)说出“生活再怎么样,也最好不要说假话”“请大家不要有虚荣心”时,童话所映射的内容已不再停留在书本上,而是深深地镌刻在了学生的心中,课堂也变成了浸润心灵的海洋。

这时,肖老师恰到好处地给学生呈现了作者安徒生的一段话——“我用我的一切感情和思想来写童话,但是同时我也没有忘记成年人”,衔接自然而妥帖。结尾的这个“金句”设计不仅呼应了开头,也回归到童话的主要特征——想象和夸张这个重要的知识点上,并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让这篇极富教育意义的童话在课堂上产生了巨大的教育力量。经过前面精心设计、流畅推进的教学活动,最后这一环节水到渠成,课堂教学精致而严谨。不过,如果在课堂结束时,再有一个逐步形成整体的板书设计,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回顾教学目标,这样的“合”是否更有效呢?

面对这篇经典的课文,肖老师抓住了文本的特征,追寻着语文教学的有效路径。纵观整堂课的教学,起承转合,一气呵成,妥帖而不旁生冗枝,厚重而不刻意堆砌,每一个环节间形成呼应,生成无限的精彩。这堂课俨然就是一篇章法有致、层次分明、流畅严谨的完整的文章,令人回味无穷,百读不厌。而学生在课堂上的体验真实、鲜活,也让我们听到生命拔节的声音。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东洲国际学校)

猜你喜欢
课堂结构课堂生成章法
例证段的基本章法
让章法更好看的九个方法
捕捉课堂生成,引导深度探究
赏识,让课堂生成更精彩
助建脚手架 写作显章法
重建小学低段数学情境教学课堂结构的分析
浅谈如何优化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着眼课堂生成,提高思想品德课堂的有效性
培养职校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
谈语文课堂的精彩谁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