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兴月
【教材分析】
《杨氏之子》是统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21课的文言文,选自《世说新语·言语》。课文通过人物对话,展示杨氏之子的机智与幽默。整篇课文难度不大,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基本能读懂,课文的重难点是体会语言的机智幽默。
【教学目标】
1.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预习自读、课堂练读、理解品读、对话演读等多种形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合作学习,能运用各种方法了解课文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3.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想一想、比一比、用一用来品出人物语言的机智幽默,通过拓展阅读来进行对比,让学生悟出道理,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动力。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读通顺
1.故事导入:同学们,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曾说过“幽默和风趣是智慧的闪现”。我们宋朝时期有个博学多才、能言善辩的学士叫石曼卿,人称石学士,有一天他从报慈寺出来,刚上车,驾车的人没控制好,石学士便跌了下来,街上的人围观,车夫吓得面如土色。石学士爬起来,拍拍土,笑呵呵地说:“幸亏我是石学士,要是我是瓦学士,岂不摔碎了?”就这样一句幽默的话,既化解了尴尬,也让围观者和车夫对石学士更加敬重。今天,我们将要认识一个语言幽默风趣的小孩,请大家齐读课题《杨氏之子》(板书课题)谁来读读课题并说说你的理解。如果我介绍自己是“邢氏之女”,老师想听听你们也用这种方法介绍一下自己。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走进文本,看看文中的杨氏之子是何许人也。
设计意图:为了达到课伊始趣即生的效果,以同样用姓氏做文章的故事让学生对人物的语言产生兴趣。学生到了五年级已有一定的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以课题扩展开,王氏之子、孔氏之孙等,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文言文的语境当中,能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氛围。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划出自己疑惑或你认为需要提醒大家的地方。读好后展开交流。(重点提示“诣”“为设果”的“为”表示“替、给”的意思,应读四声。“儿应声答曰”中的“应声”是随着声音的意思,也读四声,让学生知道文言文中的多音字要据义定音。)
3.提示:古代“禽”的象形字表示有人用网去捉鸟,后来演变为鸟的意思。现代“家禽”是指“家中的鸟”,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鸡、鸭、鹅,文中“禽”在读时稍做停顿。
4.师范读,学生划出节奏,展示读,男女生赛读。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5.寻找最美文言文朗读者,给动画配音读,学生示范读,给动画配音读。
6.挑战去标点读。
设计意图: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在朗读上必须有时和量的保证,使学生在读中感悟、熟读成诵,从而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二、精读——知文意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说说课文讲的是哪两个人之间的故事?(板书:孔君平、杨氏子)
2.小组合作,用上导学单说说你用哪种方法理解了哪一句的意思。(总结:借助课文注释和利用现代词语交替方法来理解字义是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用自己的话来讲讲这个故事。(总结:教给学生联系上下文思考,结合课文插图,从而理解句意是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4.检查巩固。教师说现代文,学生找出文中对应的文言文;同桌互玩;请两位同学上台展示说说。
设计意图:阅读很大程度上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趣读——品人物
1.想一想,说一说。根据句子展开想象并说一说:孔君平看到杨梅后,心想: _______________ 。所以,指以示儿曰:_________。(板书:杨梅)杨氏子听出孔君平话中有话,心想:__________。所以,应声答曰:_______。(板书:孔雀)
小结:通过想象还原当时的情景,走进人物内心,换位思考,我们明白了孔君平利用姓氏作文章,杨氏子也来了个将计就计,顺水推舟,也在姓氏上做文章,就能悟出语言的风趣与幽默。
2.比一比,议一议。儿答曰:“孔雀是夫子家禽。”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师生表演“应声”,古诗文“对对碰”,师说“夜来风雨声”“黄沙百战穿金甲”“落霞与孤鹜齐飞”等诗句,让学生感受到熟悉的能快速应答是应声,不熟悉的就会停顿,而杨氏子是在孔君平的即兴考察下应声而答,足以见他反应之敏捷。
拓展资料,深入对比,感受聪惠。介绍孔君平(东汉末年浙江绍兴人。孔坦,孔子第26代后人,晋朝人,字君平,是当时的廷尉,掌管刑法,所以也称孔廷尉),在这样一个德高望重、见多识广的长辈面前,杨氏子能应声而答,更显示其聪惠。
体会重点词“未闻”,加上和去掉对比读。“未闻”二字说明杨氏子不但知书达理,而且巧妙地把决定权抛给了孔君平,如果孔雀不是先生您家的鸟,那杨梅又岂是我家的果?既给了长辈应有的尊重又维护了自己的观点。这个词更显示出杨氏子的过人之处。
小结:文言文语言简洁凝练,字字是宝,要学会抓关键词细品,对比感受,适当深究人物背景,体会人物语言的机智幽默风趣。
设计意图:以上环节通过对文中省略部分进行补充,揣摩人物心理,感受人物形象,充分把握文意、体会人物语言的妙趣横生,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人物对话、读出味道,由浅入深,层层深入。
3.用一用,答一答。语言拓展:如果来访的不姓孔,姓梅、姓毛、姓黄,杨氏子会如何答?(未闻梅花鹿是夫子家兽;未闻毛毛虫是夫子家虫;未闻黄河是夫子家河……)
小结:通过类比、活学活用、举一反三的方法,我们也感受到了人物语言的幽默风趣。读到这里,如果文章只剩下三个字那就是“甚聪惠”。惠在文中注释里是通“慧”,但在《说文解字》里本义指仁爱。通过察其言,观其行,我们带着点赞手势,带着对杨氏子的敬佩之情,一起读“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板书:甚聪惠 言 行)
卷轴徐徐打开,音乐缓缓响起,带着新的理解,一起读出文言文的音韵美、文字美、人文美。
真是悠悠琴声美,琅琅书声醉,朗读甚悦耳!
设计意图: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是本课也是本单元的阅读要素,也是本课的重点难点。在本环节教学中,全方位感受杨氏子的思维敏捷,机智幽默、有礼貌,察其言观其行,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度教学,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言文之美。
四、悟读——善运用
1.熟读成诵,引导学生有提示背诵,再挑战无提示背诵。
2.穿越時空,续写故事。孔君平和杨氏子,一个问得巧,一个答得妙。穿越时空,回到那个时代,想象孔君平听到杨氏子的回答后会怎么说。孔君平听了杨氏子之语,不禁赞曰:“_______________ !”
选择自己喜欢的语言在故事后进行批注。
小结:后来,这个故事一传十,十传百,被南朝的刘义庆知道了,他也觉得这个九岁的孩子“博学才敏”“通辩善言”,值得记录下来,让后人感受到语言的精妙,给予启迪,便把他选入了《世说新语·言语》中。在里面还有一个八岁的能说会道的小孩叫张吴兴,请大家用今天学到的方法在学习单上读读他的故事。
3.学习迁移,尝试阅读——张吴兴,年八岁,亏齿,先达知其不常,故戏之曰:“君口中何为开狗窦?”张应声答曰:“正使君辈从此中出入。”
4.讨论:同样伶牙俐齿,为什么我们的教材里要选杨氏之子而不选张吴兴?
小结:杨氏子和张吴兴对比更显得有礼貌,好的语言是建立在对他人的尊重之上的。我们要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学有所用。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以课本为引线,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推荐学生阅读《世说新语》,引导学生课外继续阅读古文,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和热情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五、作业设计
1.用文言文的形式和自己的话再向家人朋友说说这个故事。
2.用所学到的方法选读《世说新语》中的其他文章,并与同学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