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惠霞 童卢君
【摘 要】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一门非常重视学生德性教育的学科,它借助历史题材,达到“以史育德”的目标。教学中,教师要善用时间主轴和事件主轴,帮助学生梳理历史脉络;紧扣图文细节,助力学生深度探究;利用图表数据,带领学生明鉴历史兴衰,由此使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渗透德育的内涵。
【关键词】历史题材;图文信息;教学策略
小学道德与法治历史题材课堂不是纯粹的历史知识传授,更多的是借助历史题材,让学生感受历史事件带来的精神力量,从而实现“以史育德”的目标。如何将浩瀚繁杂的历史事件有序地展现在课堂之中,达成有效启蒙学生道德情感的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构建历史轴线,借助图表信息展开教学活动,在一轴一线之上,一图一表之中,生动直观地再现历史。
一、“一线”纵横天下,绘轴线厘清历史轨迹
道德与法治历史题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之间都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整体性较强。教材在编排上以时间为脉络,以精神为核心,选取重大的历史事件呈现历史进程。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带领学生绘制历史轴线,利用时间轴和事件轴等,帮助学生梳理历史脉络。
(一)善用时间主轴,纵向梳理历史事件
历史是以时间为顺序推进的。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时间主轴,帮助学生纵向梳理历史节点,以此整体串联各个零散的历史事件。学生虽然对中国的近现代史有初步了解,但还缺乏系统感知。因此,教师有必要设置一节单元导读课,引导学生通读教材,利用时间轴梳理单元提纲,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近现代历史。五年级的学生要想在单元导读课上通过自学理出时间轴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可以事先设计好时间主轴,帮助他们进行梳理。时间主轴以单元教材为要件,以时间为线索。借助时间主轴进行单元导读课的教学,不但可以让学生对中国近现代的历史事件有一个整体的感知,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
教师不仅可以利用时间主轴进行单元导读,也可以利用它来串联整节课的历史事件要点,对重要历史事件节点进行复习巩固。例如《中国有了共产党》一课,教师在教学“‘东方欲晓——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时,出示了一条时间主轴,帮助学生回忆历史事件(如图1)。
这条时间轴既带着学生回顾了第7课和第8课的主要内容,又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当时的中国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当时的中国该往哪儿走。一条时间主轴,串起层层追问。
某些历史事件的時间跨度比较长,涉及的重大历史节点比较多,教师可以利用时间主轴,对各节点的内容进行细化。例如第9课《中国有了共产党》中“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一内容的教学,教师运用“长征时间主轴”来展现长征的主要历史事件(如图2),让学生直观清晰地感受红军长征的艰难以及革命者的大无畏精神。
在历史类题材的教学中,教师将历史浓缩成一条时间主轴,运用上面的时间节点梳理历史发展的进程。由此,学生准确把握时间脉络,将零散的知识组织起来,同时增强对时间的敏感程度和对各个事件的理解程度,理顺史实的内在联系,实现历史知识的迁移,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
(二)巧用事件主轴,横向扩充历史素材
历史主题教学中,机械地、静态地展示时间主轴肯定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该对时间主轴上的“重大事件节点”进行延伸,运用事件主轴串联历史诸要素,横向扩充历史素材,使历史事件丰满起来,厚实起来。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
例如教学第12课《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第一课时,学生需要在课堂上深度了解改革开放的原因和过程,重点感受“小岗村的改革创新精神”。但是现在的学生一生下来就衣食无忧,没有经历过艰苦岁月,对于改革开放的重要影响和意义了解得不多,对今天富足生活的历史渊源也了解不够。如何突破这个难点?教师在执教这一内容时,用“改革开放第一村——小岗村”这一历史事件主体构建事件主轴,扩充历史素材,引导学生探寻实行改革开放的原因。
教师紧紧抓住“小岗村改革创新”这一历史事件,对“凤阳花鼓”“人民公社化运动”“小岗村签订生死契约”等历史素材进行扩充。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了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必然性,课堂教学的重难点由此得到了突破。
二、“一图”历览乾坤,扣图文练就读史智慧
道德与法治学科历史题材的教学应关注历史题材,以历史为线索把握教学内容。同时,教师应找准德育的落点。比如第7课《不甘屈辱 奋勇抗争》,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第一次、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发生的背景以及列强的罪恶行径,更要让学生了解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中国人民面对外来侵略从来没有屈服,一直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从中体会中国人民顽强的抗争精神。
(一)抓地图细节,助力深度探究
地图能够完整直观地呈现历史演变的进程,是人们研究历史不可或缺的工具。课堂上,教师如果能抓住地图的细节展开教学,就能够助力学生对历史进行深度探究,为他们带来更直观的情感体验。
例如第7课《不甘屈辱 奋勇抗争》的第一课时,教师在执教时多次运用了地图资源,紧扣地图细节展开教学。教师首先出示的是中国沿海地图,让学生圈一圈“虎门”的位置,并思考“林则徐为什么要选择在虎门进行销烟”。在课中,教师又再次出示了中国沿海地图,这一次是让学生在地图上涂一涂《南京条约》中被割让的香港岛,圈一圈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算一算赔款的白银相当于现在多少人民币……通过这些细节,学生自然就能找到“为什么说《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的答案,感受到侵略者的贪婪和清政府的无能。
教师抓住地图的细节,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深度探究,使历史变得可视可感、形象具体。
(二)抓图片细节,了解历史情节
道德与法治教材既是“教本”,内含教学方法的指引;也是“学本”,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出于对学生年龄特点的关照,编者在教材中安排了许多学生喜闻乐见的图片资料。作为教学内容的另一种形式,图片材料使学生能更容易理解教材的内容。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图片的细节开展教学。由于时空的限制,历史类题材的教学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对此,教师应抓住图片的细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三)抓人物细节,丰盈英雄形象
在各种历史事件中,历史人物无疑是最能打动人的素材。在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每一篇课文中,几乎都对相关历史人物进行了介绍,并配上插图。教学中,教师要将历史人物作为每一篇课文的核心和灵魂,并将“关注人物德性,彰显英雄品质”作为每节课的中心和主线,激发学生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和爱国之情。
例如在第9 课《中国有了共产党》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聚焦李大钊同志,以他为主角,带领学生进行深度研究,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情况。教师出示李大钊的人物年表,如图3。
“李大钊为中国革命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可他宝贵的生命就永远定格在了1927年4月28日。我们一起来阅读课文活动园的文字,了解李大钊先生被捕后的故事。”学生阅读之后,教师引导他们进行交流,议一议李大钊先生为何不惧死亡。
曲折的情节引人入胜,悲壮的人物让人感动不已。教师聚焦李大钊先生的英雄形象,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的革命气节,以及勇于献身、坚贞不渝的革命精神,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共产党人为国、为民的英雄气概。
三、“一表”统观世界,列信息明鉴历史兴衰
历史信息的表现形式是丰富多样的,除了历史图片、文物古迹、地图等,还有历史表格等形式。与文字内容相比,历史图表具有直观明了的特点,有利于学生从中获取信息。
(一)迅速提取信息,数据比对知兴衰
利用历史表格进行教学有两种方式,一是將教材上直接给出的历史表格用于教学,二是利用表格呈现历史事件,归纳历史知识。
例如在执教《富起来到强起来》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改革开放给我们国家带来的巨大变化,教师把《经济日报》(2018年12月16日)的“改革开放40年数据报表”制作成“1978年与2017年各方面数据对比表”(如表1)。通过表格,学生一目了然,充分感受这个时代举世瞩目的成就,深切体会到每一个数字背后凝聚的汗水。
(二)强烈激发情感,信息比对知荣辱
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数据统计与比对可以用表格来呈现,很多历史信息的归纳也可以通过表格的形式来呈现。通过表格中内容的比对,学生的情感能得到有效激发。
例如在执教第9课《中国有了共产党》时,为了引导学生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感受知识青年的爱国情怀,教师用一张表格呈现了《凡尔赛和约》的相关内容(如表2)。表格直观呈现了作为战胜国的中国,本该取得的待遇和实际在会议上得到的待遇。随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表格,探究以下问题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什么我们会遭到不公平的待遇?接着提问:面对这样不公平的待遇,北洋军阀政府竟然同意签字,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用表格进行内容比对,效果十分明显。看似简单的文字能真正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
了解历史是为了铭记历史,思考历史,传承历史。历史这本教科书,需要用历史的、现代的、未来的目光去读懂它、读深它。把历史读成一条条轴线,是深邃的目光;把历史读成一幅幅图画,是感性的目光;把历史读成一串串数据,是理智的目光。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中,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读懂历史的内容,还要练就他们读懂历史的能力。唯有如此,历史才能成为有血肉、有灵魂的知识符号,成为个人、民族、国家前行的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章乐.编者视角下《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教学的问题及建议[J].江苏教育,2019(17).
(1.浙江省衢州市龙游阳光小学 324400
2.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兰塘小学 324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