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旭东
摘要:在语文课程视域下,戏剧教学要在充分考虑演出功能的基础上从文学的角度展开。针对戏剧教学中的问题,可以根据戏剧文学独特的文本特征,引入戏剧欣赏理论,重构戏剧文学的阅读图式;改变剧情介绍的方式,在全剧的视野中设计教学;从“角色阐述”“台本设计”向“剧本评述”进阶。
关键词:高中语文;戏剧教学;阅读图式;台本设计;剧本评述
戏剧是集文学阅读与舞台表演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与育人功能,是高中语文任务群学习不可或缺的一个板块。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体系中,必修学段以“良知与悲悯”为人文主题,单独设置了一个戏剧单元,隶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学习文本包括古代传统戏曲《窦娥冤(节选)》、现代话剧《雷雨(节选)》以及外国经典戏剧《哈姆莱特(节选)》;选择性必修学段有《茶馆(节选)》《玩偶之家(节选)》两篇,分别置于“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外国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就选文数量而言,统编高中语文教材足够重视戏剧文学的学习。
在语文课程视域下,戏剧教学多指剧本教学,要在充分考虑演出功能的基础上从文学的角度展开。针对戏剧教学中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观念落后等问题,可以从戏剧文本独特的构成角度切入,进行教学改进。
一、引入戏剧欣赏理论,重构戏剧文学的阅读图式
长期以来,戏剧教学主要围绕人物、冲突、语言(台词)等展开,形成了“分析人物形象”“梳理戏剧冲突”“探究文本主题”等基本解读图式。这些解读图式多少有些泛文学解读的嫌疑,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戏剧文学独特的文本特征。因此,适度引入戏剧欣赏理论,重构戏剧文学阅读图式就被提上了日程。重构的角度如下:
(一)“发现”与“突转”
作为最富于戏剧性的编剧技巧,“发现”与“突转”往往是相互联用且同时出现的,剧本正是通过剧中人物的“发现”来制造剧情的陡转的。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指出:“突转,如前所说,指行动的发展从一个方向转至相反的方向,我们认为,此种转变必须符合可然或必然的原则……发现,如该词本身所示,指从不知到知的转变,即置身于顺达之境或败逆之境的人物认识到对方原来是自己的亲人或仇敌。”
《雷雨(节选)》中的“发现”与“突转”非常具有探究价值。鲁侍萍“发现”周公馆的主人是周朴园之后,剧情并没有发生明显的“突转”;而周朴园“发现”眼前人是侍萍,剧情就明显“突转”了。当然,围绕这个问题可以更深入地探究隐秘的人性世界。《玩偶之家(节选)》中,看到柯洛克斯泰的信后,海尔茂与娜拉发生了争执,“发现”与“突转”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一直以宠爱妻子的形象示人,在娜拉眼中会毫不犹豫为她牺牲生命的海尔茂,此时不仅没有主动承担责任,反而大骂娜拉;二是看似百依百顺的娜拉冷静坚定地选择出走。而这两个“突转”来源于那封信引发的两个“发现”:海尔茂发现了娜拉不是他想象中那个顺从的玩偶,居然瞒着他欠了债,甚至使他陷入名誉扫地的困境;而娜拉发现她原以为全心全意爱她的丈夫居然隐藏着一幅自私虚伪的面孔。借助“发现”与“突转”,读者对剧中人物的固有关系产生了新的认识,并追随着戏剧冲突在情感跌宕中获得了审美心理的满足。
(二)戏剧“吞吐”
剧作家为了使观众(读者)的观看情绪得以维持,常常会在设置戏剧冲突时适时地停顿一下,使得剧情发展呈现出“一吞一吐,一收一放,吞吐相间,收放交错”的特征。“戏剧吞吐”在话剧中经常出现,这类似于小说叙述中的“延迟”或“摇摆”,能够极大地增强戏剧冲突的张力。
《雷雨》第二幕中,鲁周会面第一阶段,鲁侍萍是剧情发展的主导者。随着剧情收放,周朴园经历了疑惑、猜疑到痛苦,再到紧张、警觉的心理变化过程。第二阶段,当明白眼前的女人是侍萍后,周朴园开始“接管”剧情发展:他想大事化小,阻止鲁侍萍提及往事却反而激起了鲁侍萍的怨恨,让她三十年的怨仇如火山般爆发;他于是搬出虚假的旧情,企图“感化”鲁侍萍,这一招果然立竿见影,鲁侍萍的心立刻就软了下来,反过来请周朴园不必说旧情。第三阶段,双方矛盾缓和,周朴园提出明明白白地谈一谈。正是在戏剧“吞吐”中,观众与戏剧人物融为一体,拟真代入剧场情境。《玩偶之家》第三幕,娜拉与海尔茂从舞会回到家,一场暴风雨般的冲突即將爆发,但这个紧要关头,作家却安排阮克医生上场。这种冲突设置硬生生地遏止了观众的情感蔓延,却达到了扣人心弦的戏剧性效果。
(三)静止动作
阅读戏剧文学,学生往往容易重视对白、舞台提示等外部动作,对剧中的“静止动作”缺乏必要的关注。事实上,“静止动作”与剧情发展和人物的内心世界有着紧密的联系,被焦菊隐先生称为“无声台词”:“它既表现为刚刚经历过的一种内心纷扰的完结,同时又表现一种正要降临的情绪的爆发,或者某种内心的期待。”“静止动作”类似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计白当黑”,学生可以经由“静止动作”,回归剧本的情境,想象还原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完成从阅读剧本到投入剧情的创作行动。
《玩偶之家》中,最经典的“静止动作”出现在海尔茂读到柯洛克斯泰的信件之后。面对海尔茂狂风暴雨般的指责和羞辱,娜拉的台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嗯,现在我才完全明白了”“不错,这么报答你”“我死了你就没事了”“我明白”这几句台词是娜拉下意识的自言自语,可以理解为娜拉的静止动作。而单薄的话语、冷静的表情、静止的动作背后,娜拉正经历着内心的“山呼海啸”。
二、改变剧情介绍的方式,在全剧的视野中设计教学
限于文本篇幅,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戏剧文本全部是节选。相对于小说、散文等文类来说,采用节选文本的戏剧教学局限性更大。戏剧人物虽然不多却关系繁复,戏剧情节虽通过会话展开却波澜起伏,戏剧场面虽然简单却时空交错……这些因素都给戏剧教学增加了障碍。以剧情介绍的方式让学生熟悉节选文本的前后内容,总体上是不科学的。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尝试在全剧的视野中设计教学,引导学生在阅读完整剧本之后,再重点学习节选部分。
例如,教学《玩偶之家(节选)》,教学目标可以设置为:
1.运用批注法精读剧本,概括主要戏剧性事件,梳理人物关系的变化过程。
2.研读戏剧语言,借助言语动作、静止动作分析人物心理,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
3.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感悟,围绕主题尝试文学微评论写作,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4.在微评论等学习成果交流分享中深入理解作品,形成阅读经典戏剧的经验。
完整剧本阅读自然要着眼“整本”,特别需要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欣赏戏剧的结构艺术。戏剧的结构艺术即戏剧布局,是剧作家在可能的舞台时空中对于戏剧性事件、戏剧行为、人物关系等所做的组织和安排。教材所选的经典戏剧有着丰富多彩的结构艺术,如《窦娥冤》的“起承转合式”结构、《雷雨》的“开放式”“锁闭式”兼具的结构、《哈姆莱特》多线融合的结构、《玩偶之家》的典型“锁闭式”结构、《茶馆》的人像展览式结构等,涵盖了戏剧的主要结构类型。但囿于教材选文的篇幅,所有的学习内容都不指向戏剧的结构艺术,此时就需要通过完整剧本阅读来弥补这一缺憾。
二是探究定性的人物关系。欣赏戏剧文学,必然要梳理戏剧中的人物关系。然而,完成这一任务绝非画一个人物关系图、指明人物的社会关系就能完成。“戏剧的‘戏,究其本质,即表现定性的人物关系(专属于某一组人物之间的关系)极其微妙深入的嬗变过程。”《玩偶之家》以娜拉为中心任务,塑造了五位来自社会不同阶层的人物,构成了一个错综复杂而又多变的关系网络。他们五个人都有着独特的人生境遇,都在自我领域建造了一个神秘的心灵世界。如果画人物关系图,学生会简单化地以“朋友”来定义娜拉与阮克医生之间的关系。阅读全剧,我们就会发现,娜拉与阮克医生之间绝非朋友关系那样简单。在剧中始终在场的阮克医生更像是一个多余的人物,却又不可或缺。阮克医生实际上是海尔茂的对立形象,他深深眷恋着娜拉,为林丹太太的出现有可能取代他在娜拉心中的地位而感伤;他处处为娜拉考虑,愿意为娜拉奉献一切甚至生命。他只是娜拉的朋友,是被娜拉拒绝的爱慕者,却又是娜拉最忠实、最强大的依靠。相反,作为娜拉丈夫的海尔茂,在娜拉最需要他的时候,却暴露出虚伪、自私的本质。娜拉的最终出走,很大程度上,正是源于这强烈对比中的洞察和觉醒。
三、从“角色阐述”“台本设计”向“剧本评述”进阶
不同学段对于戏剧学习的定位应该有相应的要求,从课程实施、教学安排的角度考量,可以从“角色阐述”“台本设计”向“剧本评述”进阶。
必修学段,戏剧学习的重点应该定位于“角色阐述”,引导学生在感受戏剧人物形象、品味戏剧语言、具身体验人物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戏剧文学的欣赏能力。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以演员的视角了解人物的人生境遇、体悟人物的情感世界,以参与创作的方式个性化再现丰满、立体的角色,最终完成“角色阐述”。例如《雷雨》第二幕,对于周朴园的角色阐述要完成以下任务:思考丰富的语气词(“哦”)、多次的“沉思”背后呈现的是怎样的内心视像?在鲁侍萍一次又一次的“透露”与“戏弄”中,周朴园经历了怎样的情绪波动?如何解释周朴园不合理的行为和习惯?等等。
当然,也可以换一个视角,比如以导演的视角去观察角色、理解人物,完成演出方案设计。例如,教学《雷雨》,可设置如下学习情境:
年级要举办《雷雨》经典片段会演活动,你将组建班级演出团队,担任导演设计演出。请你选择一个片段,以导演的身份完成一份演出设计方案。
“演出设计方案”的主要任务是根据所选择的剧本片段完成角色理解,场景设计,演员的动作、语言設计,静像画面设计等,其核心是完成一份“演出本”(台本),为演员表演提供指南。撰写“演出本”的学习任务,教师需引导学生关注“读剧—排演—演出”中的“排演”环节。从剧本学习的角度来看,这是最重要的环节。至于将“学堂”变成“剧场”,让学生亲身演出、获得舞台真实体验,一定程度上可以让学生通过演出反观剧本阅读,对“演出本”的写作进行反思和改进。尽管如此,“演出”环节也并非戏剧文学学习的固有之义。
选择性必修学段,戏剧学习的重点应该定位于“剧本评述”,尝试进行微剧评写作,以进一步提升戏剧审美鉴赏能力。
例如,教学《玩偶之家》,可设置如下学习情境:
1918年,《新青年》出版了“易卜生专号”。从此,中国人知道了西方有一个名叫“娜拉”的女子。“娜拉”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符号,不断地在中国本土作家的笔下获得新生。直到今天,我们仍然有说不尽的“娜拉”和道不完的《玩偶之家》。请像剧评家一样阅读剧本,对一些话题进行深入探究,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试图阐释论述,最终完成“说不尽的娜拉、道不完的《玩偶之家》”系列读剧小论文。
这个学习情境的核心任务是选择研究主题,撰写读剧小论文。《玩偶之家》中,值得探究的问题很多,一类是剧本艺术方面的,如《玩偶之家》的戏剧结构、静止动作的艺术表现、“发现”与“突转”对于剧情发展的作用,等等;另一类是关于剧作主题方面的,如海尔茂与娜拉冲突的实质、娜拉出走后的命运、娜拉出走的社会意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