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理教学中渗透精准扶贫思想,要结合时代背景,通过营造生活情境,探究地区贫困的原因与表现,分析区域发展的优势和不足;在构建知识结构的过程中,探寻精准扶贫的路径与方法;在融合精准脱贫思想的过程中,彰显地理学科的使命担当。渗透精準扶贫思想的过程,也是培养地理思维的过程。
关键词:高中地理;精准扶贫思想;地理思维;《沿河县沙子空心李》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实践,不断总结经验,逐渐形成了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精准扶贫思想内容维度丰富、价值意蕴深刻,对指导精准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和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地理教学应当加强对精准扶贫思想的理解与运用,将其和相关教学内容,尤其是和农业农村发展等内容相融合,通过情境营造、思想渗透和问题解决,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下面以笔者在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参加支教活动时开设的高三农业小专题复习《沿河县沙子空心李》一课为例,围绕在地理教学中如何有效渗透精准扶贫思想开展教学探索。
一、营造生活情境——探究地区贫困的原因与表现
生活情境的营造,首先应该基于学生的生活,其次要能形成探究的趣味,这样习得的知识,才是“有根”的知识。
沿河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地处黔、渝、湘、鄂四省(市)边区接合部,素有“黔东北门户,乌江要津”之称。沙子空心李是沿河县特产,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教学前,笔者收集了沿河县沙子空心李的相关资料,结合课堂教学的三个重点,即农业区位分析、区域农业发展问题分析和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分析,整合成如下两则材料:
【材料1】 沿河县沙子空心李成熟后,具有核与果肉分离、皮薄肉厚、脆嫩多汁等特点,深受消费者喜爱。沿河县位于黔东北边陲,乌江下游,靠近渝、湘、鄂三省边区。该地具有雨热同期,昼夜温差大和小气候明显的气候特点。核心产区靠近沿榕高速和326国道,区内无任何工业污染。沙子空心李从1858年起在沙子镇沙坝村一带开始栽种。1987年,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到沙子区视察工作时,充分肯定沙子空心李的优良品质。1988年起,县政府将沙子空心李作为重点支柱产业进行发展。
【材料2】 沙子空心李被誉为“人间仙果,李中茅台”。近年来,在政府大力支持下发展成为地方增收致富的特色农业支柱产业。沙子空心李为地方群落品种,品系多,果形、品质不一致,产品标准不统一。空心李既不耐涝,也不耐旱。长期以来,果农重栽轻管,农业生产用药、施肥技术不规范,产品中农药残留等问题偶有存在,也严重污染和破坏了生态环境。目前沙子空心李以当地鲜果销售为主,无精深加工产品。主要市场为贵、湘、渝、川等地,销售渠道较单一。北上广等地因运输距离远,影响鲜果品质,加上品牌知名度不高,故销量不大,但潜在市场巨大。
结合材料设置三个思考题,供学生探究:
1.结合资料,分析沿河县沙子空心李生产的区位条件。
2.结合资料分析沙子空心李生产和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3.如何做大做强沙子空心李产业,促进地区可持续发展?
在教学中,为激发学生的兴趣,我精心铺垫。比如,通过中国地图上标注出的张家港市与沿河县的位置,用“共饮一江水,万里心连心”表达我与学生之间存在的地理联系;通过张家港市的一些农副产品,如沙洲优黄、长江刀鱼和凤凰水蜜桃的介绍,与沿河县特产蛮王酒、乌江鱼、沙子空心李相对应,在亲近欢快的课堂情境中,引入沙子空心李区位条件及其发展问题的探究。
了解家乡、认识家乡特产、分析家乡产业发展条件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自豪感,同时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参与问题探究的积极性。
二、构建知识结构——探求精准扶贫的路径与方法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的思维方式,建立与“问题”相关的知识结构。学科知识结构反映了学科知识之间的关联,体现了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在构建知识结构时,我们要注意把精准扶贫思想与地理学科知识相融合,并在教学中凸显其对学科知识结构的引领作用。如此,方能在构建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精准扶贫思想的理解,并形成地理认同,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比如,区位理论从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生态等要素出发,综合考虑人类活动的最大合理性,它将要素、时空、地区相融合,全面体现了“综合思维”的培养要求。在区位理论指引下,我们可以结合材料1,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构建较为完善的农业区位因素结构图(见图1),从而对沿河县沙子空心李的农业区位因素(问题1)进行全面认识。
地区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往往是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环境比较脆弱、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等,即自然区位与环境造成贫困。但地方特色环境又能孕育地方特产,只不过,这些地方特产往往因为生产规模小、没有形成产业链而导致效益低下。因此,精准扶贫的切入点主要是:充分利用当地的优势(环境)资源,突破经济发展的瓶颈,提升产品品质,加大政策扶持,改善基础设施,延长产业链和实施多元发展等。分析区位、形成地区发展的利弊认识,是实施精准扶贫的重要前提。
在材料1中,我们还可以捕捉到一个信息:在胡锦涛同志的关心下,1988年起,沿河县政府将沙子空心李作为重点支柱产业进行发展。虽有政策支持,但如果缺少可持续发展道路,即便找到了精准扶贫的着力点,仍然难以实现产业发展、精准脱贫的目标。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涵盖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其丰富内涵概括起来包括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三者相互影响和制约,构成一个系统。精准扶贫视域下,这一思想的指导意义在于:人类进行各种生产活动,在关注经济效益的同时要关注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因地制宜,充分调用各方力量,多措并举互为支撑,从而推动主导特色产业发展。
结合上述分析过程,沙子空心李产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在分析沙子空心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在精准扶贫视域下,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提出具体的措施,以此推动乡村振兴,并在此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进而,我们可以融合精准扶贫思想与可持续发展思想,将这些措施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三个角度进行分类概括,形成一般思维结构(见图2),从中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与迁移能力。
三、融合精准扶贫思想——凸显地理学科的价值和担当
学科的价值和担当至少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生在学科学习之后可以获得知识增长,以及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形成多样情感、正确态度和价值观;二是理解并掌握学科思想对学科实践的指导,提升学科思维能力;三是沟通社会与学校,彰显学科本身的文化价值,传递学科对社会的使命担当。
精准扶贫思想中涉及农业农村科学发展的相关论述,对于地理教学中的区域(农业)发展,具有思想、方法上的指导意义。第一,精准扶贫中“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理清思路、完善规划、找准突破口”,树立科学发展、人地协调的理念——这些表述深刻体现并高度契合了地理环境差异性思想和区位理论的内涵实质。第二,精准扶贫要结合区域实际,即认清区域现状、形成发展合力,这又深刻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思想中对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兼顾与协调的发展诉求。第三,精准扶贫要求形成“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即以具体行動(地理实践力)推动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这与整体性思想相呼应,体现了问题解决的宏观视野。
为彰显精准扶贫思想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引领作用,笔者在教学中摘取上述相关论述,指出沙子空心李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在于因地制宜;再运用区位理论分析当地发展沙子空心李产业的利弊条件,为沙子空心李产业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沙子空心李产业的“精准发展”找到了症结;进而从精准发展到精准脱贫,阐明从个人致富到集体致富的过程中,如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兼具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可见,精准扶贫思想的渗透过程,是运用地理学核心思想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地理思维的培养过程。
渗透精准扶贫思想的地理教学,在反映社会事件的背景下,引入实施精准扶贫的具体案例,在精准扶贫思想与地理学核心思想的融合指导下,呈现问题解决思路和过程。在这一社会问题解决过程中,凸显地理学科的实用性与巨大价值,彰显出地理课堂广阔的社会视野与学科使命担当。
参考文献:
[1] 张占斌.习近平同志扶贫开发思想探析[J].国家治理,2015(36).
[2] 胡国均,周小珍,田莉莉.推动沿河沙子空心李产业“裂变式”发展的对策[J].果农之友,2018(7).
[3] 席军,张荣.沿河空心李栽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耕作与栽培,2009(4).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5] 孙德勤.地理思维:核心地理素养的重要表征[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21).
[6] 孙德勤.地理思维的培养与提升策略[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