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戏剧教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实践活动系统。其运转受学校、教材、教师、学生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尤其是教师作为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引导者、组织者,在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戏剧教学;综合实践课程;教师;角色定位
在戏剧教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不再像传统课堂那样拥有绝对的权威,但也并非完全是一个旁观者,教师在戏剧教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角色定位将直接影响该戏剧的风格和演出水平,甚至成为演出成败的关键。在具体的校园实践中,笔者认为,教师在校园戏剧实践中可能担任以下三种角色。
一、旁观指导者
旁观指导者又称为“旁述指导(Side Coaching)”,“系由教师掌握机会,以同样的时空关系、同样的目标,与参与者进入扮演或学习的趣味中,以使学生演员(Student-actor)在可能会犹豫、分心或遭遇难题之际,适时地维系进行其专注的焦点。”。旁述指导的作用在于:当学生需要鼓励或者寻求建议的时候,教师在旁边适时适当地提供建设性的意见,用以促进排演的进行或者改善排演的质量和水平。但作为旁观指导者的教师不能以导演的身份施以命令式的话语干扰,这会影响学生导演的权威性和判断力,还会影响学生演员自身的感悟力。因此,旁观指导者的身份是比较被动和忽略的。譬如排练《爱丽丝梦游仙境》歌舞剧,笔者以旁观指导者的角色介入,和学生们一起创作戏剧,在舞蹈方面给学生足够的表演空间,只在基本思想走向上予以指导,偶尔提出自己的想法也是以较为平等的姿态。学生在排演歌舞剧的过程中体会到了自己创作的喜悦,并在排演中巩固和发展的同学情谊,班级人际关系得到更好的维系。
旁观指导者提供的旁述指导的基本目的是推动排演的顺利进行,使所有人都集中在排演中的焦点,而不能分散他人注意力而对其中一个人进行过多的旁述指导。作为旁观者,教师一般出现在校园文化艺术节或者校园戏剧的比赛中,教师要注重对话剧总体性的把握,笔者的建议是多观察少指导,甚至不指导,留待排练结束后与演员和导演个别交流,这样可能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组织引导者
组织引导者是指教师作为整个戏剧活动的设计、规划、组织、领导与执行者,甚至可能代替学生导演出任戏剧的真正导演或幕后导演。这要求教师不仅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水平和能力,还要懂得相当程度的戏剧知识,从事或经历过一些戏剧实践。教师作为组织引导者需把握以下三个原则:
首先,在教师组织方面,对话剧的人员构成和演员安排必须有一个清晰的思路,使参与者都能够在预设的架构内进行有目标且有效率的活动。教师的组织领导能力绝对优于学生导演,但组织一场话剧排演和组织一个课堂完全是两码事,教师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否则话剧的排演会非常混乱,没有头绪,进而影响排练的进度和效果。
其次,在教师指导方面,一方面,要对话剧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做好导向上的审查,务必保证整出戏剧符合高中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探讨更为深入的哲学命题;另一方面,鼓励或引导学生形成团体共识,拓展活动内容,在排演中出现胶着或停滞的情况下,教师能够引发学生互动、思考,甚至能够亲身进行示范。
最后,在教师知识方面,一方面,教师必须熟悉剧本理念和情节思路做好备课,能够清晰地勾画出整个情节的走向;另一方面,教师必须具有教育学、心理学、文学、戏剧学的知识,能够评判学生在创造性活动中的活动优缺点,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和方法。
三、合作参与者
合作参与者,是指在学生戏剧中,教师也扮演某个角色作为引导,亦称之为“角色戏剧”或“教师入戏”。这是采用了英国戏剧教育家陶乐丝·希思考所创“领导者于角色中”的教学技巧。教师以角色身份参与戏剧活动,与学生共同发现和寻找事件的内涵。戏剧从草创初期到最后公演,教师不仅全程参与,甚至可能是导演、编剧、演员。这不仅有利于戏剧的整体质量和水平得到提高,而且能够促成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形成良好的活动体验,也有利于产生师生之间和谐友好的互动关系。
合作参与者,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主导者,即“平等中的首席”;一是一般参与者,即完全作为参与者的角色,不具有指导作用。下面分情况进行论述:
1、主导者
教师在整出戏剧的排演中是学生活动的合作者,师生之间是对话关系,在轻松愉悦的活动环境中平等互动,共同实现戏剧意义的生成,并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但是教师以主导者的角色进入排演,就决定了在这个戏剧活动中,师生关系不可能是绝对的平等。教师尊重学生的体验,但却不能“袖手旁观”,对于学生通过体验未能解决的问题要适时予以点拨和指导。萝拉·莫根(Norah Morgan)与朱莉安娜·沙克斯顿(Juliana Soxton)就戏剧教学而言指出:“教师具有主导角色的身份有三,即:操控者(Manipulator)、促成者(Facilitator)与激发者(Enabler)”。此时,在戏剧中,教师主要充当的是导演,或是戏剧中带有权威色彩的角色。即“戏里戏外都是权威”。
2、一般参与者
这类身份定位主要出现在两种情境之下:一是心理剧中,教师作为辅角对主角进行引导,在演出中让成员在当下的情境中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在剧结束之后,再通过一定的讨论分享来完成心理治疗。此时,教师不仅作为一个组织引导者,也作为参与者参加了剧的演出,并且同样受到了感染,甚至也同样进行了心理辅助治疗,当然这里的参与者事实上混合了组织引导者的角色;二是出现在一般的校园剧中,教师担任的角色类型一般是基于采用的主题与指导的目的来决定的。也就是依据主题内容来选择最能激起学生互动与学习的角色来担任。要特别提出的是在校园戏剧的实践中,教师作为威权者角色类型的太多,这一方面其实不利于戏剧的创新,另一方面教师也很难突破现实角色的影响。
四、其他
在具体的校园戏剧实践创作中,教师的角色定位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角色的定位是不固定的,应灵活而复杂。在整出戏剧中,教师既有可能扮演其中的戏剧角色,又有可能是这个剧本的创作者或者是组织引导者。根据教师参与度的不同,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成分也就不同。所以教师一方面必须努力地在各种角色中适当地转换角色视角,做出符合自己的判断和指导,一方面教师也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切入角色定位。
2、处理排演中的偶发事件时又要尽可能地避免介入。在一场戏剧的排演中,可能出现种种的偶发事件。教师应妥善处理好这些偶发事件,即使和学生导演以及剧团骨干商量,尽量减少过多的介入。在保证整出戏剧朝着积极向上的风格的基础上,尽可能减少教师的过多介入,保持一种原生态的创作。这样不但能锻炼学生们的处理事件的能力,也能保持戏剧的创新性和展现出来的青春活力。
3、宁做不好的导演,不做不好的演员。这并不是说教师不要成为一个好的组织引导者,而是说相对于整个戏剧的创作而言,我们必须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能力。作为戏剧的综合实践,无论是实际的话剧表演,还是理论上的话剧研究,教师应当是一个辅角,去配合学生的创作,使他们充满激情和创造力,发挥出他们天才般的想象,展示出青年学子应有的风采!
注:“福建省中小学教师发展基金资助”(课题编号:FZJJ20130201199)
【参考文献】
[1] 黄岳杰. 校园戏剧:修正应试教育弊端的诸种可能性[J]. 美育学刊, 2010(1).
[2] 姚永国. 我对新课标下“语文素养”的几点看法[J].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10(4).
[3] 万庆喜. 校园戏剧与中学语文教育初探[J]. 都市家教, 2011(9).
[4] 刑彦丽. 浅谈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J]. 教学研究, 2012(1).
【作者简介】
陈锋(1982—),男,福建厦门人,本科学历,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一级教师。
青春岁月2015年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