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巍
依托劳动教育践行小学德育渗透的意义
作为祖国未来发展的花朵,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不仅是国家关注的重点,也无时无刻不牵动着千万家庭。作为人才培育的重要一环,德育教育的成败关系学生能否成为一名德才兼备的人才。然而,当下的孩子很多是独生子女,从出生以来就受到了身边人的百般呵护,过度的呵护及溺爱使它们可能在为人处世时自私自利,同时由于父母过多包办它们本应该自己负责的事情,使得它们容易缺乏劳动意识,抗挫折能力比较差,尤其是在遇到些许挫折或磨难后就想要放弃,这样必然会给它们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特别是部分小学生还可能由于缺乏充分的德育教育而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念,如一些小学生不懂得体谅父母,甚至存在辱骂父母长辈等行为,又或者部分小学生可能会存在浪费粮食,不懂得尊重劳动人民的行为等等,这些都会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如果可以抓住小学劳动教育时机,将德育思想与观念融入小学生感兴趣的一些劳动活动,那么可以使它们在动手劳作过程中逐步感受到劳动的乐趣,并潜移默化形成正确的劳动品质,形成基本的劳动技能,提升它们的劳动技能水平,最终可以使它们享受和热爱生活。
依托劳动教育践行小学德育渗透的有效策略
注重树立良好的榜样,发挥身教育人作用
“言教不如身教。”老师不仅在指导学生高效学习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引领学生思想与观念走向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这主要是由于教师自身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如果小学教师本身的德育品质不佳,那么自然无法很好地使小学生理解及感受德育思想及观念,整体的德育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在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师必须要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注重随时随地地规范及约束自身的行为和言行,以此方可使自己的表述更有说服力,最终帮助小学生对劳育思想形成深刻认知。
例如,在依托劳动教育培养小学生德育品质期间,教师必须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德育品质。在学校举办各种各样劳育活动期间,教师都要注意积极参与其中,为学生做一个良好的表率。学校组织大扫除后,教师要带头去动手认真打扫卫生,而不是一味地动嘴指挥。教师在授课时必须始终以良好的德育品行规范及要求来约束和规范自身的行为。例如,主动捡起教室、校园过道或者教学楼走廊之中存在的一些纸屑或者其他垃圾,并将它们放到垃圾桶之中,或者在发现教室地面比较脏的时候主动去动手打扫等等。这些教师所做的看似比较小的一些事情往往可以对小学生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可以激励小学生争相效仿教师的劳动行为,助力它们正确劳动观念的形成。由此可见,教师的身教可以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对培育它们热爱劳动的品质有积极意义。
突出勞育课程实践性,夯实劳育育人基础
劳育在小学德育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在设置面向于小学生的劳育教育内容期间必须要高度重视突出其实践性、综合性等基本特征,并且要紧密结合现阶段小学“实践活动课程”方面的指导纲要和实验方案等,从满足小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需求出发来持续拓展及丰富劳育教育方面内容,必要的时候可以大力挖掘及运用学校周边的一些本土教学资源,开发专门的德育教育课程,构建别具特色的德育教育课程体系,使学生在参与劳育教育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有效锻炼劳动素质,助力它们形成良好的品质。
可以结合学校实际劳育教育现况,大力挖掘学校及周边一切可以利用的劳育资源来开发校本劳育课程,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劳育需求,如可以在学校引入园艺课、烹饪课、家政课与手工课等等,力求可以有效借助这些劳育实践课程提高劳育课程开展。与此同时,在构建面向德育的劳育课程体系要注意突出时代特征,契合小学生自身的身心发展特征及规律,配合现代社会背景下的文化、经济等资源来构建贴近小学生生活实际需求的劳育课程,保证不同学段、类型的小学生都可以在参与日常生产或生活劳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自主的劳动意识。可以指导学生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来自主选择“彩泥制作”课、“十字绣”课、“创意DIY”课等多种多样的劳育课程,从而为小学德育渗透于劳育课程教学夯实基础。
依托实践性劳动载体,引导学生感悟成长
在开展劳动教育实践中,为了使小学生在实践中切实体会德育思想与观念,促使它们可以深入感悟及健康成长,必须要充分发挥实践性劳动载体来强化劳育课程和美育、智育、德育与体育等相关课程之间的紧密结合,力求可以实现协同育人的目标。因此,在实际的劳育实践中要注意有计划地挖掘其他学科和课程中关于劳育的内涵,并结合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来指导学生从中深刻地感悟与体验劳动,从而保障它们身心健康发展。
例如,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阶段中所用教材包含许多关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故事。美术、历史等学科中包含着许多有关劳动者和优秀劳模方面的事迹,以此可以更好激发学生的劳动意识,培养正确劳动观念。通过有效依托实践性劳动载体,将劳动观念和态度培养作为德育教育渗透目标;通过灵活设置恰当的劳育实践活动来有效渗透德育思想与观念。比如,可以利用少先队教育活动,针对性设计“向劳模致敬”这一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同身边的劳模进行沟通和交流,使它们直观体会劳模的精神品质、行为素养,这样可以使它们逐渐形成“以劳动为荣”的正确劳动意识。此外,也可以在校园为学生开辟属于它们的劳育实践场所,鼓励学生自主挑选自己喜欢的瓜果蔬菜种子,亲自经历浇水、施肥等过程,并最终分享自己的种植成果。这样的劳育实践不仅可以使它们体验到劳动的快乐,也无形中培养它们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良好品质。
加强家校的合作共育,提高劳动教育效果
为了进一步提升劳育教育在培养小学生德育品质方面的作用,单纯依靠学校方面是不可行的,还必须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借助家校合作共育的方式提高劳育效果。因此,小学教师要注意同学生家长保持紧密联系,双方在劳育方面开展合作沟通和交流,科学制订一套完善的家庭劳育课程体系,保证小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同样可以接受劳育教育。
在平时的劳育实践中要注意有机结合学生的家庭生活,通过学校和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来为学生设计一些家庭劳动任务,使学生可以逐步形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劳动意识,并且懂得体谅父母的艰辛,主动帮家人做事情。比如,学生家长可以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主动手拖地、扫地、刷碗筷以及打扫家庭卫生等;可以让它们利用假期时间自己洗衣服,自己收拾和整理自己的玩具箱、衣橱等等。学生在亲手做家务的过程中,可以切实体会和感受到做家务的艰辛,这样无形中就使得它们体会到了父母养育自己的艰辛,配合教师的适当点拨,可以使它们树立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良好品质。
总之,劳动教育是德育渗透的一个重要路径,对培养小学生良好品质,确保它们身心健康发展有积极意义。在平时小学劳动教育中渗透德育思想期间,教师要注意首先做到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发挥身教育人作用,同时要注意突出劳育课程实践性,合理依托实践性劳动载体,引导学生感悟成长,配合家校合作共育,从而全面提高劳动育人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