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肖香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立足核心素养,彰显教学目标以文化人的育人导向。教师应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全面把握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突出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把立德树人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清晰、明确地体现教学目标的育人立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体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自信”。统编教材编排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能在新时代形式下坚定学生的信念,为学生打好“中国底色”,植入“红色基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体现文以载道,以文化人。
低年级学生学习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时,由于课文的时代背景、人物、事件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没有这方面知识的阅读积累,所以提不起学习这类课文的兴趣。在小学低年级教学中,革命文化类课文可以让学生了解时代、认识人物;品味语言,获得真实情感体验;拓展延伸,深化课文的人文内涵,从而在落实语文要素的同时渗透革命文化教育,达到“文道统一”的教学效果。本文试以统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为例,谈谈革命文化类课文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实践。
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围绕“革命先辈”这一主题编排了《八角楼上》《朱德的扁担》《难忘的泼水节》《刘胡兰》4篇人物故事,分别讲述了毛主席在八角楼上忘我工作、朱德同志身先士卒和战士们一起挑粮、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刘胡兰面对敌人的收买和威胁英勇就义的故事。4篇故事的教学内容如表所示。
厘清内容
认识革命先辈
革命年代的故事距离学生太过遥远,因此可通过教学前指导学生收集有关人物资料,教学中播放一小段影片等方法,激发学生认识人物的兴趣,产生共情,通过故事、视频,让学生了解时代、认识人物。通过梳理发现,本单元4篇课文中的人物,毛主席是孩子们最熟悉的革命先辈,孩子们在一年级学习《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课时,已经对毛主席这位革命先辈有所认识。朱德、周总理、刘胡兰这3位革命先辈可以借助毛主席建立横向联系。
例如,教学《八角楼上》揭示时代背景时,可以这样介绍: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挺进井冈山,创立了我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底,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队伍和湖南农民军来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师,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在毛泽东、朱德等同志的领导下,井冈山军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我国开辟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这样,为学习《朱德的扁担》做好了铺垫,学生在学习《八角楼上》时已经初步了解到朱德这位革命先辈。
在学习《难忘的泼水节》时,可以这样认识周总理:周恩来(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軍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由于他一贯勤奋工作,严于律己,关心群众,被称为“人民的好总理”。
《刘胡兰》一课则可以直接出示课文插图:(毛主席亲手写给刘胡兰的挽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毛主席要为一个15岁的女孩亲手写挽词?通过毛主席这位革命先辈,将本单元的3位革命先辈串联起来,采用“学一篇带多篇”的方法认识革命先辈,为学习课文、感悟人物品质奠定基础。将看似散落在教材中的文本资源进行相互映照,形成了有机的整体。
以读为本
4篇课文的课后习题都出现朗读课文。围绕这个训练点,教学中要以读为主线,通过“四读”来学习革命先辈故事:初读感知、再读感悟、精读评品、情感升华。
比如学习《刘胡兰》一课,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特别是其中的对话部分,既有助于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的落实,也是深入理解课文的需要。
“对话式阅读”先引导学生找出刘胡兰与敌人的对话,然后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自由演绎和深入感受人物的个性和形象。
第一回合
师:联系上下文,说说“收买”的意思。学生通过圈画词语理解“收买”文中指敌人用一百块钱引诱刘胡兰,让她说出村里的共产党。
师:此时刘胡兰心里可能是怎么想的呢?
生:国民党反动派想收买我,我是共产党员,绝不能出卖自己的战友!
第二回合
出示句子,比较刘胡兰的两次回答,有什么不同?
刘胡兰大声回答:“我不知道!”
刘胡兰愤怒地回答:“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师:请同学们自己试试读一读这两个句子,边读边思考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生:第二句比第一句态度更坚定,语气更强烈。
(指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读好刘胡兰的回答)
第三回合
师:面对软硬不吃的刘胡兰,敌人由于羞愧和恼恨而发怒,课文用了哪个词?
生:恼羞成怒
师:恼羞成怒的敌人把刘胡兰打得鲜血直流,可刘胡兰像钢铁铸成似的,一点儿也不动摇。“像钢铁铸成似的”写出了刘胡兰当时的样子,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刘胡兰虽然被打得鲜血直流,但是她一点儿也不动摇,毫不屈服。
(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第2自然段)
教学中紧抓故事中的三次对话,通过师生合作读、分角色朗读、对比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从刘胡兰和敌人的四回合较量中,联系上下文,完成课后习题二加点词语的理解,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也感悟了革命先辈的形象。
借助插图
本单元有3篇课文配有图片,其中《八角楼上》和《难忘的泼水节》课后习题中明确指出要结合插图进行说话训练,理解课文内容。关注插图,借助插图结合课文句子,有助于理解词语意思和课文内容。
《八角楼上》教学时重点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指引学生去关注图片,抓住教材中的关键词语“凝视”“沉思”“察觉”等,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毛主席为革命事业忘我工作的精神。
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插图:图上画的是谁?它穿着什么样的衣服?毛主席正在干什么?(它右手握着笔,左手轻轻地拨了拨灯芯……)桌子上还有什么?(一盏油灯、一个砚台、几张稿纸)通过观察插图,吸引学生注意力,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远离学生现代生活的清油灯、灯芯、竹椅,图中都显示了出来,激发学生认知冲突,提高对历史事件的理性认识。
进一步引导学生想一想,根据图片猜测,当时的生活条件怎样?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在寒冷的冬季,你穿什么衣服?你身处的环境是怎样的?
结合插图先说说毛主席的衣着,学生感受到在寒冷的冬夜,毛主席却穿着单军衣,披着薄毯子,坐在竹椅上写文章。再引导学生观察图上毛主席的动作和图中清油灯发出的光亮,从文中找出有关毛主席动作和神态的词语,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感受当时环境的艰苦。但就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毛主席却写下了光辉著作。此时,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感叹:“毛主席在艰苦的环境中写出那么多光辉著作,毛主席真了不起!”“毛主席在这样的环境中还能忘我工作,我要向它学习!”
拓展閱读
充分挖掘红色故事读本的特色元素,并与儿童成长建立丰富的连接。通过共读红色故事,用孩子们能够理解和接受的形式,孩子们在阅读时认识到不少的英雄及英雄们的事迹,在孩子幼小的心里种下爱国的种子。
二年级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的问题已经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例如,班里的学生读完《两个小八路》后,孩子们被书中人物机智勇敢、不畏艰险、为国献身的精神和品质所感动。读完《小英雄雨来》孩子们喜欢讨论雨来的勇敢、机智,对雨来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绝不让步佩服不已,决心生活中学习雨来爱动脑筋的优秀品质。读完《小兵张嘎》,孩子们对《嘎子立功》这个故事津津乐道。当谈到对嘎子被敌人关进炮楼后能用衣服包着煤油灯放火,帮助八路军大获全胜时,孩子们眉飞色舞、手舞足蹈。把自己带入到书中的人物当中,对同龄的英雄产生共情。
孩子在阅读中感受到战争的无情和残酷,感受到我们现在的和平盛世得来不易,激发了孩子发愤图强、努力学习文化知识的决心,使其懂得珍惜幸福生活,立志做一名未来可以肩负起建设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重担的少年,从而达到新课程第一学段的课程目标:初步懂得幸福生活是革命前辈浴血奋战、艰苦奋斗换来的,激发对革命领袖、革命家、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