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爱霞
为改善部分学生阅读动力不足、效果不佳的现状,笔者尝试打破学生课内外阅读的壁垒,将课内外阅读教学深度融合,让阅读活动提质增效。
一、立足课内阅读,推送课外阅读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白鹭》是一篇散文,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由衷的欣赏和赞美。选文语言优美,内涵丰富。学生学习时容易停留在分析內容上,很难体会精炼的文字传达的形象美、情思美和意境美。在课内阅读教学前,教师给学生推送一组课外阅读文本,如描写白鹭的诗文《绝句》《渔歌子》《积雨辋川庄作》《白鹭趣话》等,以及“立懂百科”中关于“白鹭”的介绍,并布置预习提纲:①认真阅读关于白鹭的文字材料;②读完之后想一想:你对白鹭有了哪些了解?③把它们和课文对比着读一读,你发现课文有哪些特别之处?这些同主题的课外阅读材料形式多样,能让学生从多个角度了解白鹭,拓展阅读视野。同时,预习提纲中的任务激活了学生阅读的能动性,使学生明确了阅读目标,并带着问题深入研读。
二、巧链课外阅读,优化课内阅读
1.链接相同表达形式的句段,凸显语言蕴含的情感
《白鹭》一文化用《登徒子好色赋》(楚国宋玉)中的表达句式,将白鹭的“适宜”之美穷尽笔端。教师链接相同表达形式的句段,让学生读懂文字背后作者表达的情感。教学中,笔者先出示课文中介绍白鹭外形特点的内容“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引导学生思考白鹭的外形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得出:白鹭的身体很匀称;白鹭的羽毛颜色很适宜等。接着,笔者出示宋玉描写少女的句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让学生读一读,并用一个词形容这位少女。有的学生说“美女”,有的学生说“绝色美人”。然后,笔者让学生思考:郭沫若借宋玉写绝代美人的句式写白鹭的初衷是什么?这是怎样的白鹭?学生讨论得出:这是像美少女那样精巧、匀称的白鹭。笔者继续引导:精巧的身段、适宜的颜色,在作者眼里,白鹭就如亭亭玉立的少女。
以上教学,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描写白鹭外形美的句子“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时,链接辞赋作家宋玉的文段,让学生对比阅读两段文字,使学生的情感由易于理解的少女之美迁移到白鹭之美上,体会到文字中饱含的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这样教学,用感性的直觉思维替代了理性的文本分析,让由简练文字描画的白鹭之美在学生脑中丰盈起来。
2.链接不同文体的文本,凸显语言独特的风格
《白鹭》中的白鹭是一个承载着情思的独特艺术形象。这种特征难以言说,学生也难以深刻体会。教师链接不同文体的文本,运用比较的策略,让散文含蓄的情思凸显出来,让学生尽可能地探究课文的语言特征。教学中,笔者先让部分学生阅读课文第1~5自然段中描写白鹭外形的片段,其他学生静静地欣赏。接着,笔者出示“立懂百科”上介绍白鹭外形的文字(体长60~70厘米;全身白色,脚和趾黑色;背部和前颈下部有蓑状饰羽,头后有不甚明显的冠羽,嘴黑色),让学生读一读、比一比。学生对比阅读后发现:①百科上的介绍比较细致,但是没有赞美白鹭的美;②同样写白鹭的外形,课文化用经典句式,把白鹭当作了美女,写出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之情;③课文中拿白鹭跟白鹤、朱鹭、苍鹭对比,写出了白鹭非比寻常的美。笔者总结:这样读一读、比一比,我们发现了作者独特的语言形式,体会了文字中饱含的喜爱之情。
这样教学,以对比阅读激起疑问,巧妙地把学生的视角引向对散文语言特点的关注。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初步体会名家名篇的魅力,感受凝练的语言中蕴含的丰富情思。
3.链接同主题的文本,凸显语言丰富的意境
散文有描述如画、意蕴丰富的特点。白鹭是鲜活的生命,生命的美和诗意体现在生活的姿态中。作者选取三个特写镜头,用诗意的文字展现了白鹭生机盎然的生命形象,或静或动,或飞或落,经作者意境化的笔墨点化,文章充满了自然朴素的诗意,表现了真切、纯然的喜爱之情。教师链接课外同主题文本,运用类比阅读,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走进散文简练文字营造的意境。教学中,笔者引导:“文章第六自然段主要写白鹭捕食。写白鹭捕食只用一个词——钓鱼,请你说一说白鹭是怎样钓鱼的。”刚开始,部分学生难以表明自己的意思,只能用肢体比划白鹭伸长嘴捉鱼的动作。接着,笔者出示同主题文章《白鹭趣话》中描写白鹭捕食的段落(白鹭“林栖而水食”。捕食时,白鹭迈动长腿涉水漫步,目不转睛地盯着水里的小动物,然后突然伸出长颈,用又长又尖的嘴向水中猛地一啄,准确地把食物叼住。有时也“久立潺潺石”,伺机捕食过往的鱼虾),让学生听读并思考:“都是写白鹭捕食,课文只用了一个词——钓鱼。课文这样写好吗?”一开始,学生都说不好,太简单或太概括了。笔者继续引导:“我们不妨想象一下,(手指向远处)往远处看,水田里,一两只白鹭在钓鱼。青山绿水之间,漠漠水田之上,白鹭仿佛是一个怡然自得的渔翁。这让你想起了什么?”有学生想到了“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闲适;有学生想到了“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宁静、孤寂……学生发现“钓鱼”一词把白鹭拟人化了,因为这个词,文字的画面感更丰盈,所传达的闲适意境自然流淌。这时,笔者让学生给想到的画面命名,学生提出的名字有“白鹭钓鱼”“水田钓鱼”“水田闲钓”等。笔者引导学生从这些名字中选一个最贴切的给画面命名,并说说理由。经过投票,学生最终选出了“水田闲钓”这个名字。因为“闲”字符合画面的意境,更能表现站立在一片绿意葱茏的水田中的白鹭的神态。最后,笔者总结:“凝练的语言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简单的文字充满诗情画意。”
以上教学,教师利用相同主题文章,佐证、补充、丰富现有文本,加深了学生对白鹭的美好寓意的理解,使学生对文本中凝练文字蕴含的意境有了领悟。同一主题下,以不同风格的文本丰富课内阅读,能让学生课外阅读的成效在课内展现并得以生长。
三、从课内文本起步,拓展阅读整本书
学生从教材这个例子中习得的方法、受到的熏陶,需要通过课外阅读的巩固,最终内化为自己的语文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课内文本阅读延伸到课外整本书阅读,把学生的视野引向更广阔的世界。
《白鹭》选自郭沫若的散文集,在课堂学习后,学生对作者凝练而富有诗意的语言有体验,对作者借助具体的事物抒发情感的写作方法有了解。教师适时推荐郭沫若的散文集《白鹭》作为学生整本书阅读书目,重点引导学生阅读书中收录的《石榴》《山茶花》《银杏》三篇散文,并完成以下任务:①作者借助石榴、山茶花、银杏分别抒发了怎样的情感?②摘录和《白鹭》一文语言表达特点相似的句段,在班级读书会上分享;③自由选读书中其他篇目,以“如何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为主题写阅读笔记。读书分享会上,有学生发现“石榴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这风度着实兼备了梅柳之长,而舍去了梅柳之短”同样运用了对比的方法写石榴;还有学生发现《山茶花》中“清秋活在我壶里了”一句凝练且富有诗意。这样教学,学生将课内学到的品读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实践中,在广泛的课外阅读中进一步增长了知识和见闻,提升了阅读素养。
(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附属学校)
(本文系“学习中心课堂建设”征文评选一等奖论文)
责任编辑 孙爱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