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语文味的四道“秘方”

2022-05-30 14:42陈芳
考试与评价 2022年11期
关键词:秘方笔者文本

陈芳

美味的菜肴往往令品尝者回味无穷,精彩的语文课也会让学生余音绕梁,前者需要制作者掌握一定的“秘方”,后者也同样如此。《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此理念体现出了语文独有的学科魅力。基于语言知识的语文教学要突出其表情达意的特点,换言之,语文课要上出自己的特点来。基于此,对语文味的追求就成了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课改的重要方向。教师要上出语文课的情味、奇味、书味和美味,以这四道“秘方”给学生营造立体的语文形象,进而使他们在对语文味的深刻体验中感知到语文学科的魅力。

一、秘方一:至情至深,熏染“情味”

说到当下的语文课堂,不少教师抱怨学生缺少热情,无法与作者同悲同喜,殊不知自身的情感熏染也并不到位。很多教师站在讲台上,就成了一台毫无感情的机器,这种无情的知识呈现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台下学生如“一潭死水”,毫无活力和热情。《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情感体验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便使得“情味”熏染成为语文味生成的一道重要“秘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秉承两大教学宗旨,一是要对教学保持高度的热情,用心去爱每一个学生;二是要注重学生在文本学习中与作者、文本的情感共鸣,从而使得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收获真且浓的“情味”体验。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与学生建立深厚的师生情。身为一名教师,不仅要对教育、对学生付出自己的全部热情,更要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情感表达,这样学生才能够主动去回馈对教师的情感。如,在“该不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口语交际训练中,一向胆小的一名学生犹豫不决地举起了小手,笔者热情地邀请他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他表达到:“那些成绩好的学生总是能获得各种各样的职位,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却不容易得到想要的职位,这是不好的。”听到这里,一些學生已经开始质疑:“那班干部轮流制到底好不好?”“你到底要表达什么?”“你想好了吗?没想好的话先让别人说吧!”更有学生开始在下面窃窃私语,发出嘲笑的声音。由于性格内向、不够大胆,他表现得有些畏畏缩缩,想要表达的观点也模糊不清,越是着急越是紧张,他的双手已经开始急切地笔划起来,于是笔者上前握住他的手,让他不要紧张,并给他留出了充足的思考时间,在笔者双手温暖的传递下,他渐渐安静了下来,并慢慢地将自己的观点完整表达出来。在这一案例中,面对学生在大家面前出现的窘迫境况,笔者并没有加以斥责,更没有露出嘲笑之意,也没有直接忽视,而是用大手握小手的方式帮助其缓解紧张的心理,这种温暖的传递给了学生尝试的勇气和力量,对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师生情的萌发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

在讲到《慈母情深》一课时,为了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笔者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曾经出现过对妈妈“鼻子一酸”的心理,考虑到学生多少存在害羞的心理,于是便让学生在纸上写出令自己“鼻子一酸”的场面,并匿名交上来,笔者一一将学生写的内容读给大家听,让学生在倾听中去体会文本中作者出现的“鼻子一酸”的心理,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走进妈妈的世界,才能与作者同悲共喜,以为情感共鸣奠定基础。

二、秘方二:以问引思,激活“奇味”

提问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常规流程,也是激活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小学生天性活跃,思维跳动大,语文味的课堂必然少不了学生各种奇奇怪怪的想法,为了让学生的思维得以充分地延伸和拓展,提问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要通过有效问题的设计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带动下成为语文课堂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要想实现上述目标,问题设计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提高参考性问题的比重。在课堂上,教师更倾向于提出一些展示性的问题,在学生还没有充分思考之前,便急于公布问题的答案,这类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小学生的思维有无数种可能,当我们教师将学生的思维局限于狭小的空间中时,学生的思维发展势必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教师要增加参考性问题的比重,即以开放性问题不断延伸和拓展学生思维的边界,让学生生奇、析奇、解奇。如在讲完《狼牙山五壮士》之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参考性问题:“同学们,学习完了本篇课文,谁能说说哪一句话最能打动你呢?”有学生回答:“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敌人纷纷滚落深谷。”笔者追问:“为什么这句话最能打动你呢?”学生回答:“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出了石头的迅猛和快速,我可以强烈地感受到狼牙山五壮士英勇杀敌的决心和气概。”其他学生也纷纷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的观点无对错之分,题目也没有标准的答案,只要学生能够自圆其说,都是值得肯定的。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乏一些具有人文价值的素材,教师借助提问,引发学生思考,充分挖掘文本中的人文价值,在一思一考间让语文课堂充满浓烈的语文味。

二是要提高启发性问题的比重。不能为了提问而提问,教师提出的问题一定要基于学生的思维构建,要为学生的思维增砖添瓦,在启发中一步步走进文本、理解文本。如在读到《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夏天的树木时,笔者就第一句话设计了如下问题:“如此茂盛的树木,你想到了哪些四字词语呢?”“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你会想到哪一个字呢?”“能不能把‘封换成‘遮呢?”“我们会在哪些场景中用到‘封呢?”通过上述问题一步步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并释疑学生的质疑,学生一边交流一边争执,课堂氛围愈演愈烈,语文味也逐渐浓烈,在这种充满浓厚语文味的课堂上,学生怎会不爱上语文课呢?

三、秘方三:朗朗书声,漫香“书味”

朗读是小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必备基本功,也是融入语文世界的起点。语文课堂上的书声是童趣的体现,是希望的象征,但是就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而言,这种朗朗书声已经渐行渐远,师生长期受困于应试教育,在课堂上大量缩减学生朗读的时间,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到了应试上,从而导致学生逐步丧失了朗读品味的能力。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改革与落实,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愈加突出,崔峦提出:“课堂上一定要读书,要充分地读,整段读,通篇读。”由此可见语文课上朗读的重要性。故而教师要在课上引入多样化的朗读形式,通过学生自读、表演读、对话读、分层读、齐读、示范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形式,让学生时时读,大声读,在读中问,在读中思,让语文课堂在书香中彰显其独有的语文味。

例如,在《美丽的小兴安岭》文本解读中,教师可以参照多样化朗读,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在讲到“山上的流水融化了,雪水汇成小溪,淙淙地流着”时,教师可以提问:“谁知道‘淙淙二字的含义呢?从这两个字,你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去体会欢快的歌声。在此基础之上鼓励学生以朗读的方式进一步理解,“用你的理解去朗读‘淙淙,你觉得怎样读更有滋味呢?谁来读读看?”“你从这位学生的朗读中听出了什么,能来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吗?”“谁愿意来挑战刚才学生的朗读?”“大家再来一起读一读。”以此将文本理解与朗读融于一体,以理解辅助朗读,以朗读促进理解。同样,在讲到“小鹿在溪边散步,……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时,教师可以提问:“小鹿看自己影子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呢?”引导学生去体会小鹿的快乐心情,并让学生到文中去寻找能够表现出小鹿高兴心情的词语,带着理解去一遍遍朗读文本,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小鹿喝水的动作,以动作直观地表现出小鹿的心情,学生对着溪水做着各种鬼脸,有的用双手巴拉着自己的笑脸,流露出滑稽而又欢快的笑脸;有的歪着头静静地看着水中的自己;有的不时发出一声声惊叹;还有的已经跳起了欢快的舞蹈。表演对于学生来说有着较大的吸引力。班级学生在读一读、演一演、品一品中好像成为了文本中的一員,由朗读带来的欢笑声响彻在耳边,回荡在教室里。由此可见,文本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语都带有一定的情感色彩,如果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是无法走进文本、走进主人公、走进作者的,只有让学生一遍遍大声地朗读,将文本中蕴含的情感读出来,这种隐藏的情感才会由抽象变为直观,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才会进一步靠近。故而,我们的语文课堂正需要学生朗朗的书声,师生相伴,徜徉于书海中,去领略朗朗书声中的另一片天地。

四、秘方四:转换视角,领略“美味”

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文本多以典范为主,这些大家之作不仅承载了语文学科语言之显性魅力,更是隐藏了语文学科综合素养的教学目标。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将知识与技能传递作为主流教学目标,忽视了除知识与技能之外的综合素养的培养。因此,在文本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所学习的课文皆为文质兼美的美文,可以有效提升自身的审美素养,要让学生到文本中去领略大自然之旖旎风光,去感知人心之真美,以彰显语文味的独特风采。

《海上日出》是出自巴金先生笔下的一篇散文,文中主要描写了海上日出的美丽景色,在表达对海上日出美景赞叹之意的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了诸多美的体验,可以较好地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在教学中,除了常规字词等基本知识与技能之外,教师更要从立体层面为学生呈现这种美,以带给学生美的感受。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甚少有观看日出的体验,更不用说在海上观看日出了,笔者在课前收集了多幅海上日出美景有关的图片,并附以海上日出的实录视频片段,希望这些图片和视频可以给学生带来全新的视觉盛宴。一幅幅逼真的图片快速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他们目不转睛,深深陶醉其中,有的学生不禁感叹:“海上日出原来这么美呀!”对照着图片和视频,学生再来阅读教材文本,对于海上日出的美会有更为深刻的感受,这种来自视觉真实的体验则在一场程度上融合成了浓浓的语文味。

《草原》一文为学生呈现了内蒙古大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也呈现了蒙汉两族人民深切的友谊。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侧重于对内蒙古美丽自然风光的介绍,而忽视了另一个重要的要素“美丽的人”,内蒙古大草原不仅风景美,人更美。笔者在教学中不仅为学生呈现了雪山、高原、草原和隔壁等草原自然景观,还为学生介绍了奶茶、奶豆腐、手抓羊肉、奶酒等内蒙古大草原的待客食物。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内蒙古人民热情的待客之道,笔者让学生纷纷谈一谈自己的待客经历和被招待经历,将其与内蒙古人民的“远迎”“款待”“联欢”等作对比,以确保学生领略到内蒙古人民的“人美”。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有惊奇,也有惊叹,在充分感知中徜徉在内蒙古大草原美丽的“人”和“风景”中,语文味便由心出而发。所以,教师要尝试转换视角,在某种程度上摆脱知识与技能教学的束缚,真正为学生剖析语文学科的美,有效促进学生审美素养的生成。

新课标背景下如何凸显出语文味理应受到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关注,并将其视作重要的研究课题。笔者坚信,只要教师掌握语文味的四道“秘方”,一定可以给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促使学生在语文味中去品味诗情画意,体验千回百转之魅力。

猜你喜欢
秘方笔者文本
秘方
老师,别走……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一张秘方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寻找酒秘方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