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忠友
【摘 要】“语文园地”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练习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所属单元语文知识的总结,也是训练学生思维的一条途径。因此,教师可以借鉴“语文园地”的设计理念与思路精准设计作业,达成作业的“减量增质”。教师可从“语文园地”情境创设、自主发现、过程方法、实践运用四个指向获得启示,让作业联系课文,提升学生思维层次,发现学习策略,掌握语言运用技能。这样就能发挥作业应有的调控指引功效,提升语文教学的实际效果。
【关键词】统编教材;语文园地;作业设计;双减
“双减”背景下如何“减量增质”?这是语文教师一直在琢磨的问题。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实践增值的起点,那么作业设计就是减量落地的关键。“语文园地”是统编教材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板块,承载了该单元语文知识的训练点,揭示学生在本单元学习中应该掌握的语文基础知识和语用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时积极借鉴“语文园地”,领悟其设计理念,以其中的题目为蓝本设计作业,提升语文教学的实际效果。
一、指向情境创设——让作业品析课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建议,要以生活为基础,以实践活动为主线,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资源等要素,设计任务群[1]。几个要素中,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能将知识与语用联系起来,凸显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帮助学生将所学运用到日常生活中。长期以来,许多教师习惯安排大量抄写任务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殊不知,枯燥、机械又乏味的抄写作业,只能使学生在长期、无休止的抄写中丧失自主意识,丢却学习的主动性。这样不仅不能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反而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如果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来创设情境,学生就能在自然的状态下以语言为工具进行表达与交流。比如,教学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借用“语文园地一”中“字词句运用”第二道题的情境设计作业。教材中的原题是这樣设计的:
◎读一读,用加点的词语说说你的日常生活。
◇我的脾气可怪了,有时候我很温和,有时候我却很暴躁。
◇平常我在池子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舞,唱歌,开大会。
这道题与传统的“用加点词语造句”相比设计得更为巧妙。本题给出的模仿句式为“有时候……有时候……”和“在……在……在……在……”,但编者在例句中创设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情感和内容都显得天真活泼,符合二年级学生的天性。有了例句的示范,学生在用关键词语造句时,还会主动结合日常体验描述自己的生活。很明显,原题创设的情境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成功激发了学生表达的欲望。
基于原题的情境,笔者把课文内容融合到教学设计中,设计新的造句作业:
1.家里一定有很多难忘的场景发生在晚饭后。请你回想一个难忘的场景,把家里晚饭后的画面用彩笔画出来,并用上“有时候……有时候……”“在……在……在……”的句式说一说。
(1)晚饭后,家里真有趣,有时候____________,有时候____________。
(2)妹妹真调皮,有时候____________,有时候____________。
(3)饭后,家里每个角落都是妈妈忙碌的身影,在_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_。
2.请你用“有时候……有时候……”“在……在……在……”来说说你下课后都在做些什么?
回顾课文,我们可以发现原题中的关键训练点,也就是“有时候……有时候……”和“在……在……在……在……”的句式出自本单元《我是什么》这一课。因此,教师在教学这一课时,应着重带领学生品析课文中这两句的写作方式,并在课后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如上所示,这是两道实践题,它继承了“语文园地”原题中贴合学生情感创设情境的基础设计,同时又做了一些提升。两题四问都是围绕两个关键句式展开造句训练。第一题以“晚饭后家里”的情境设问,学生不但非常熟悉,还能以三段话的形式开口讲述一个完整的事件,比“语文园地”原题的“填空造句”要求更高。第二题在第一题的基础上开放了答题空间,把情境更换为另一个学生也非常熟悉的场景——下课后。有了第一题的基础,学生乐于以规定的句式与人分享自己丰富多彩的课后活动,课堂讨论更为热烈,教学任务也顺利达成。
从教学层面来说,“语文园地”和课文的融合厘清了两者在教学功用上的关系。“语文园地”中的每一个板块绝不是孤立的存在,它将课文内隐的训练点外显。教师采用创设情境、联系生活、适当拓展的策略融合课文设计作业,就能引导学生在自己熟悉的情境中尝试运用新学到的知识,由课内学习牵引到课外的说话训练,让学习成果真正发挥作用。由此可见,借助情境创设,教材中的板块与板块间得以联系,课文与“语文园地”中的训练点得以统合,单元知识得以精准教学,达到“减量增质”的效果。
二、指向自主发现——以作业提升思维
根据课改理念和教学大趋势,教师必然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教师绝不能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能力的形成固然不能完全脱离他人的帮助,但是能力的养成归根结底还是个人行为,任何人都无法包办代替。而在日常教学中,许多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充满担忧,觉得只要自己多讲一些,学生就能多吸收一些,这其实就是典型的“包办心理”。新课标再次强调能力的培养,就是希望广大教师能转变教学观念,从教学方式上改变以往的教学习惯。“语文园地”作为承载一个单元知识训练点的重要板块,理念上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设计上直指语言运用这一根本教学目的。编者使用“你”或“我”的称呼将实践主体明确指向学生,这就决定了任务的完成不像从前那样由教师代劳,而是将学生推向学习的前台,不再隐藏在幕后作为沉默的听众。
要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发现问题所在。比如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中“词句段运用”的第一道题是这样设计的:
◎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
◇全校运动会上,大山在短跑比赛中勇夺第一,志杰在跳高比赛中喜获金牌,思雨在跳远比赛中摘得桂冠,宁宁在游泳比赛中拔得头筹。
上面这道习题中的加点词均是近义词。但编者没有直白地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说说发现了什么。这种做法就是将语言规律隐藏在实例中,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不断分析、比较,在对比中感受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而在句式上,学生可以发现“总—分”排比句在叙事说明上的优势,也就是通过规整的语句将复杂多样的场面整齐有序地描述,短句之间则以近义词保持逻辑上的关联。通过自主阅读与思考,学生的语言思维得以激活,从词义、词性、语法的角度重新审视语句,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字面含义的解读上。
又如,统编低年级语文教材中就使用典型字编排了许多小练习,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等形式主动发现汉字规律,以此内化识字经验[2]。参考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实际案例后,笔者设计了下面这道识字练习题:
我发现:以上所填的生字都是_________部,它们的意思都与_________有关;像这样的字我还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道练习题提示学生找到几个生字的共同点(观察、比较),然后思考偏旁带有的特定含义(归纳、总结),最后拓展所学,列举其他相似的汉字(联想),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又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拓展题:
课文中“痛击来敌”与“顶峰歼敌”两部分都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再次阅读这两个部分,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想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不少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只能停留在知识的识记、检索等低层次能力上,这不利于学生素养的提升,也无法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这道题要求学生从点面结合的角度阅读课文,将学生阅读的关注点集中在语言表达上,思考课文怎样将点面结合的写作方式运用在写作实践中,这就对学生感受语言的表现方式起到了引导作用。课文的两个阅读部分中,面的描写大同小异,但是点的描写各有侧重。“痛击来敌”部分把五壮士作为点逐一描写,目的是让读者从细节描写中体会到每个壮士不同的性格特点,展现各具风采的英雄形象。“顶峰歼敌”部分以班长马宝玉为点,将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到一个人身上,以一人之“壮”折射出整个群体的英勇壮烈。比较和解析的过程是学生自主思考、感受语言的过程。自主解读课文一则充分利用了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二则较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指向过程方法——以作业习得策略
以“学”为中心不但意味着学习的主体要归还学生,让学生主动自觉地探究问题,还意味着要把学的过程也视为学习对象,在学习中掌握学习的基本规律。好的作业设计应该重视学习的体验,学生在问题的导向下,能主动探究、发现,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习得方法、解决问题,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三”中“字词句运用”第一题是这样设计的:
◎选一选,连一连。
该题呈现了两组容易混淆的形近字(形声字),并且大部分是学生不认识的生字。教学时,学生尝试连一连,接着依照提示根据偏旁对生字含义进行猜测,最后查字典验证。解题时,学生面对陌生的字词尝试从中发现诀窍,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未知的问题。根据教材中的提示,学生尝试抓住偏旁这一解谜关键,找到题中隐含的规律,逐步摸索出正确答案。这段“尝试—猜想—验证”的解题方法,旨在促使学生以自身能力发现造字规律,以完整的学习过程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策略。
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同样可以有意识地强调过程和方法,让学生通过作业悟出学习的方法,并以此解决新问题。比如,笔者在教学《梅兰芳蓄须》时,为了让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设计了以下预习作业:
1.默读课文,梳理“时光轴”。
2.找到对应段落,归纳梅兰芳拒绝为日本人演戏的办法。
3.串联事件,概括主要内容。
以上三道题,将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步骤拆分成三个小任务,每个小任务呈现该阶段学生的思维过程。第一题以“时光轴”为学习支架,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第二题引导学生弄清文中每件事讲了什么,概括具体事件;第三题引导学生有序串连具体事件,有条理地把握全文主要内容。通过完成三个小任务,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习得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基本策略,往后面对陌生文本也不会手足无措,能够有序地梳理、概括文本内容。
四、指向实践运用——以作业教学技能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教师在教学语文时,要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语言的运用规律。“语文园地”正是教材提供的语言练习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其作用,以作业教会学生语言技能。如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中“词句段运用”第一题是这样设计的:
◎读下面的句子,想象句中描写的情景,再选择一种情景,照样子说一说。
◇太阳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黑暗的地方飞出来。
◇八月,天多热。鸡热得耷拉着翅膀,狗热得吐出舌头,蝉热得不知如何是好。
仔细辨析题干可以发现,本质上这也是一道简单的造句题。如果依照惯常做法,教师会在罗列生词后要求学生“突出生词特点”“把句子写具体”“言之有物”地造句。统编教材的设计有两个重点:一是让学生想象情景,二是照例句的样子说一说。情景的假设是为了让学生造出的句子更真实可感,例句则启发学生如何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做题时,学生提取例句中“亮”与“热”两个关键词,观察例句的基本模式:点明某事物的突出特点,以排比的形式写动物的反应进行侧面烘托。第一个例句以人无法睁眼、蚯蚓不敢出地面、蝙蝠不敢飞出黑暗来体现太阳的“亮”,这比单纯写太阳的亮度显得更具体、更有感染力。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常常出现想法丰富、表达欲强烈,而表达方式匮乏、语言贫瘠的情况。尤其是在描述某种不可触不可见的事物时,如何才能形象贴切地表述某种程度?本题的例句就以场景的“亮”和“热”为学生的程度描写做出示范:以情景中不同事物的表现进行烘托。有了这一启发,学生就能结合生活经验把“忙”“吵”“静”等程度、状态写具体,在具体实践中提高语言运用的熟练程度。
基于这样的设计理念,笔者在教学《飞向蓝天的恐龙》时,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第4自然段,并回答下面的习题:
花坛里有各色各样的花,请你参考课文第4自然段,想想可以从哪些方面介绍花坛里的花。
这道题旨在打开学生写作思路,思考在面对多物种、多事态的画面时应该如何有序地进行描写。《飞向蓝天的恐龙》第4自然段在描写形态各异的恐龙时,以“总—分”的结构行文。先是总体介绍了恐龙家族的庞大,再从行走方式、体形大小、性情特点三个方面分开描写,且每一个具体种类又是对比着描写。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本段写作模式,然后由学生自主答题。本题的重点是“从哪些方面介绍”,也就是要着重思考分类的多样性和标准的统一。从学生的作业质量来看,大多数学生能通过仿写顺利掌握描写多物种、多事态这一写作技能。有的以形态为标准,即根据大小分类描写,有的以花期的长短为标准,有的以色彩的浓淡为标准,还有的从习性是喜阳还是喜阴为标准。这样的作业设计,使学生借由课内的学习经验领悟写作技巧,通过作业这一实践方式将书本上的知识真正迁移到运用中,成为学生具备的一项技能,达到学以致用。
总之,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在“语文园地”的编排上有了很大的改进与创新,教师要仔细琢磨例题,准确把握编者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语文园地”的理念或是形式优点,精准设计作业,真正发挥教材应有的教学价值,达到实际意义上的“双减”。
参考文献:
[1]中華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傅慧兰.让“语文园地”出彩[J].小学语文教学,2020(2):64.
(责任编辑:朱晓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