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玉红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少年儿童的成长发展给予了更多的关注。青少年除了要在学业上有进步之外,在行为习惯等方面也应该做到有道德、有品格。教育工作者要从学科教育中寻找契机和灵感,开展生动多样的品德教育活动,为促进小学生“少而有德、修养过人”做出积极的贡献。笔者结合多年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教学策略。
一、为人师表,以教师的品德操守为标杆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将具体的学科知识以及专业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言传身教等形式,引导学生正确意识到德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意识,从而形成对小学生德育素养的全方位培养。在具体教学环节中,教师需有意识、有目的地融入全新的德育内容,以便促进德育与学科专业化教育之间的融合与发展。教师更需要带领学生充分感悟德育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动力。在语文课堂或者其他任何一个学科的教育中进行德育,都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品德素养。因为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古人常说:“子不教,父之过。”就现实环境来看,孩子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和受到学校环境的影响不分轩轾。教师作为少年儿童接触最多的成年人,更应该在品德品行方面给孩子传递正能量,引导学生品德素养的形成。
例如,在着装方面,教师要保证穿戴整齐,服装干净整洁,不能给人邋遢的感觉;在举止动作上,应该注意保持教师的仪态风度,虽不至于死板严肃到让人敬而远之,但也不应语言浮夸、动作轻佻。除此之外,在待人接物、处理事情中,教师更要注意品德管理,要避免乱发脾气,或者对学生过于苛责,要做好自身的情绪管理,保持良好的执教形象。教师自身作风优良,是对学生最好的德育引导。教师应该端正对德育教学的态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学生在学校的时间远远超过在家的时间,教师应该担负起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责任。其一,教师应该提高自身修养;其二,学校应该定期开展相关的德育讲座,让教师可以在教学时以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更好地融入德育内容,这样德育教学效果能够有所提高;其三,教师应该采取比较好的方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使课堂效果相对理想。
二、主题衔接,以教学内容贯穿德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笔者认为做好教育内容的衔接过渡是很重要的。教师不能笼统空洞地要求学生讲究诚信或者尊老爱幼,要围绕课程内容合理设定主题,将德育思想灵活过渡到学生的认知中。教师需细心探索德育内容与小学语文学科专业教学内容之间的密切联系,立足学生当前的学习情况以及综合学习能力发展需要,为学生提供较为全面化、个性化的德育内容,并且不断鼓励学生探索全面化的德育内容,深层次挖掘学科知识与德育内容的本质与内涵,促进二者之间的融合与发展。这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不断引入全新的德育内容,将思想品德教育環节与专业课程教学环节进行对比,带领学生充分感受德育教学活动的无限魅力。
例如,在学习寓言故事《陶罐和铁罐》的时候,教师可以从换位思考的角度引起学生的探究:“同学们,假如你是陶罐,面对铁罐一系列的行为,你会生气吗?你觉得铁罐做得对吗?”在这里,笔者通过提问将学生带入情景,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不良的言行会对其他人带来的影响,这是考验学生道德品行认知的过程。一个心理正常、品德素养良好的孩子,肯定有一个明确的道德评判标准,知道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而这种评判标准会成为学生自我行为的管理准则。教师在进行唐诗宋词的教学时,可以渗透对学生品行情操的教育。在我国,唐诗宋词的历史源远流长,数量比较多,每篇诗词中都蕴含作者不同的思想情感。而小学阶段的学生正是思维、记忆、语言等相关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学生通过诗词的学习能够培养一些良好的思想品质,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根据语文教学的内容,教师要筛选出合适的主题进行德育渗透。如,《蜜蜂》中勤劳朴实的精神品质,《童年的水墨画》中对美好生活的热爱,还有《我变成了一棵树》中母亲对孩子浓浓的爱与关怀,都是很值得挖掘的德育主题。
三、生活化教学,从现实情景触发德育思考
为进一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教师在正式开展小学语文学科日常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巧妙、灵活运用多种多样教学方法,逐步完善德育工作的具体流程,丰富小学语文学科日常教学活动的具体内容,带领学生逐步融入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之中,积极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意识以及思维意识,并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相关学科素养,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快速发展。利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要求教师必须创造出与学生日常学习及生活相关的各种情境,积极鼓励学生在生活化教学情境中学习专业化的理论知识以及各式各样的教学内容。通过这种形式,不仅可以进一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也可以逐步完善学生的自我成长过程以及自主学习过程。此类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非常符合素质教育的具体教学要求。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不能完全拘泥于书面或者口头上的宣讲,要适当地关联实际,引起学生的真情实感。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发现,很多学生在认知层面上了解怎样的行为值得提倡,怎样的行为是不道德的,但在实际行为中未必会按照这样的认知去做。明知道扔垃圾不对却乱扔垃圾,明知道不能损坏桌椅公物却胡写乱画的情况并不少见。所以笔者认为,德育的深入需要教师做好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让思想道德走进学生的生活和内心,更好地契合社会发展需要,引导学生明白一些人生的道理。
例如,在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时候,教师可以将现实生活中一些离别的场面作为德育的切入点。笔者会问学生:“有没有跟家人长时间分别过?有没有因为父母或者兄弟姐妹不在身边而无助过、伤心过?”或者从另外的角度,笔者让学生回忆自己跟家人在一起的快乐时光:过生日的时候,爸爸妈妈准备的礼物和美食;过年的时候,一家人快快乐乐地出去旅行;生病的时候,家人的悉心照料与呵护。这些场景的回顾,让学生从情感上感知到了亲情的美好,感知到陪伴的重要。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品德教育的引导,能让学生对美好的生活有一份热爱,对父母家人的陪伴有一份感恩,并且懂得用温暖、体贴的话语和行为去回馈自己的家人,不让他们伤心、难过。虽然语文教学的开展是依靠书本进行的,但是教师应该根据课程内容选择生活中的一些案例,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书本中的内容,还可以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明白一些生活中的道理。这种道德教育是融入学生的真实生活体验中的,往往更具道德品质上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对提升学生的品德素养很有帮助。
四、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进行课外扩展延续德育工作
教师不仅要重视课堂教育,还要注重德育内容的拓展,将课堂内的德育内容与课堂外的生活相结合。学生在书本中接触的知识是有限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为他们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读书的过程中记下优美的段落,并写用到文章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创作这篇文章时的心理活动,以此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让他们阅读一些童话故事和寓言故事,这种文章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学生在课后可以自主地进行阅读,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为他们选择一些名著让其阅读,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分析文章所涉及的人物形象,让学生学习文中正面人物的做法,批判文中负面人物的做法,避免在生活中做出令别人厌烦的事情。
(二)开设情境教学模式
语文课程内容比较多,教师为提升课堂质量,一般都采取讲授的方式,学生只是机械地记笔记,在课后再对相关的内容进行巩固复习,这种方式下德育教学效果比较低。而开展情景教学时,学生在参与表演和观看表演中不仅能够提高对课堂的兴趣,还能理解相应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能理解教学中渗透的思想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例如,教师在教学《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这篇文章的时候,让学生扮演这篇文章中的各种人物,引导学生在扮演的过程中学习文中蕴含的道理,通过演绎老屋这一角色,学生能感受到老屋在别人劝说之后的心理变化——从准备放弃转变为继续坚持。从其他角色身上,学生可以学到他们乐于助人的品质。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教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不要轻易放弃,应该向身边亲近的人寻求帮助,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不轻言放弃的思想品质。从其他角色对老屋的做法分析中,引导学生形成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为多个学习小组,其中既要有成绩优异的学生,也要有成绩不理想的学生,采用以强带弱的方法,使学习好的学生帮助学困生提高学习成绩,学困生發挥自己的特长帮助其他同学提升其他方面的能力,以此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促进师生沟通
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注意拉近自己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能主动与教师沟通,也要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判断学生思想上是否存在问题,然后以平易近人的口吻询问学生为什么这么做,让学生及时改正自己的不良习惯,帮助他们逐渐完善自己的品格。
(四)认真了解学生,提高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如果在教学活动拒绝参与其中、拒绝交流,教学工作就不可能取得良好效果,道德教育也是如此。道德是学生的个人行为,教师的教育不应该代替学生的道德教育实践,学生只有在德育实践中才能加深理解、获取经验和感受,得到思想、情感上的升华,形成意识形态上的感悟,体验道德教育在实践活动中的魅力。教师要重视和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经验和认知,这样学生才可以更好地接受道德教育,达到教育和训练的目的。今天的孩子在家庭中受父母溺爱的影响,往往不会照顾他人,多以自我为中心,意志较为微弱,不容易满足。这种现象,给教育带来了一些挑战,如果教师不能针对不同学生进行不同的道德教育,教育就会失败,达不到培养人才的目的。
(五)开展课外活动以提升学生的道德教育效果
课外实践是测试学生道德教育有效性的重要方法。虽然学生对中小学生规范有一定的认知,但是并不是发自内心地遵守规范,在离开学校等环境后,就会忘之脑后。学生虽然学习了理论知识,但不进行实践,就不能有效改善思想认知和提高道德水平。在课堂以外进行实践活动,可以有效解决理论知识和实用化的矛盾,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提升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在养老院做志愿者,和老年人说话,消除老年人的孤独感,培养学生尊敬老人的意识。另外,为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学生劳动的概念,可以让学生在做家务后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还可以组织学生外出观察野外环境中植物的变化,体验自然之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之情。总之,道德教育的目标在课堂上的几分钟内是不可能实现的,为充分发挥课外活动的作用,扩大道德教育的授课范围,取得更好的道德教育效果,必须在各种实践中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
五、结语
总之,立德育人是小学语文教学重要的使命之一。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素养与健康向上的心理个性,推动学生的健康发展,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做好德育的渗透,而不是一味地关注知识点或者语言技能、写作技能的训练,更要多措并举实现德育引导,为小学生的成长指明方向。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