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新民
为响应国家对教育行业的新要求,国家教育部门已经出台了相应的新政策,由此,目前初中、高中的教育课程标准纷纷有所更改。在当下课程标准改变的教育环境中,教师的教学任务变得更重,学生在学习时也要更注重对思维的训练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教师要在课堂中改变自身的教学方式,注重化学思维的引导,帮助学生从根本上重新认识化学,适应化学。基于此,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意识急需得到培养。
一、转变传统教育观念
在传统的学习模式中,教师一直都是将教科书视作学习的参考书,并且长久以来教科书和教师有着权威的地位,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一般都会相信教材和教师给出的结论。因此,要想让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帮助学生学会提问,就要充分打破学生心中“教师所说的都是正确的、课本上会有正确答案”类似的想法和观点。教师也要让学生拥有批判意识。例如,在学习“化学与生活”时,学生会接触到各种不同的化学实验仪器,每种仪器都会由教师进行具体的讲解,但是学生可以质疑在装液体试剂时只能使用细口瓶,在将粉末状试剂放入试管中时一定要使用长柄勺……在具体的实际化学实验操作中,学生应该举一反三,有效地发散思考,从而突破教材束缚,拓展知识。学生应该学会通过具体的化学实验操作去感受并且记忆每种化学试剂该如何进行取、放,以及怎样规范使用,不能完全对教科书生搬硬套。长此以往,有利于学生养成批判的化学思维,也有利于学生学习化学,真正拥有化学思维。
二、营造良好问题情境
(一)结合日常生活
化学与人们日常的生活结合较为紧密,因此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的时候要帮助学生将自己的化学知识与自身实际生活经历进行紧密结合,这样才能在课堂中有效开展问题教学。在进行问题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用实际生活中有趣的化学现象,或者是学生并不太了解的、蕴涵着化学知识的生活现象进行课堂引入,在课堂中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提问。例如,在学习“物质的变化”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同学们知道为什么以前杨贵妃想吃荔枝时,唐玄宗要派人跑死几匹马才能送到贵妃手中吗?同学们知道为什么现在长途运输一些食品,尤其是新鲜的海鲜或者是牛羊肉时都需要冰冻吗?同学们有没有思考过为什么纸张燃烧后会消失,但是会闻到刺鼻的味道?国家又为什么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以上这些问题,其实都是教师在进行课堂引入时可以引发学生进行思考的问题。可能在实际生活中,学生知道纸张燃烧、实际经历过烟花爆竹的燃放,但是学生所了解的仅仅是表面现象,而并非实际真实的原理。教师所做的就是通过趣味现象引入,激发学生对生活中实际现象的好奇和探索,教师给出的问题也要确保难度适中,继而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
(二)拓展化学历史
由于化學教材本身的重点是放在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现象等化学知识上,因此学生并不能充分了解化学的相关历史。如果教师在课堂中可以适当地拓展化学历史,就可以有效帮助学生从历史根源的角度更好地认识化学、学习化学。当学生对化学知识具备更高的理解能力时,教师再次开展问题教学就会相对比较容易。例如,在学生学习第五单元“燃料”时,教师可以在开始实际化学教学之前向学生普及人类使用燃料的演变过程,借助历史知识和历史故事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燃料”。我们都听说过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盗取太阳神阿波罗的火种帮助大陆上的人们生存的传奇故事,火其实就是人们最早使用的燃料,用来抵御寒冷和食肉动物的外来入侵。人类学会用火之后,便能逐渐将树枝、杂草等作为燃料,后来继续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在燃料的选择上不再满足于柴草,而是选择了木炭这种效率更高的燃料,后来慢慢又开始使用煤炭。随着文明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开始使用石油和天然气,并且不断在发掘新型的、二次可循环利用的能源作为燃料。通过“燃料”的化学历史补充,学生便能将随后要学习的生物能源、氢气、碳与历史知识和历史轨迹进行结合,因此可以通过想象能源使用的对应时期,及其所具有的阶段性特点,来快速理解记忆不同能源所具有的不同特点,以及需要改进的不足之处。
(三)开展演示实验
化学学科体系实际上主要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另一部分就是实际的化学实验。教师在进行理论课程的教学时,也可以充分结合演示实验进行问题教学。教师可以将演示实验中可能出现、已经出现的问题,以及容易产生错误的操作进行重点强调,并且通过实验想象主动引发学生思考,提问现象产生的原因。教师通过将演示实验与理论课程结合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课堂提问。例如,在学习“维持生命之氧气”时,教师就可以在讲解制取氧气这一节时,向学生播放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化学实验视频,并且在学生观看视频之后,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帮助学生思考:分解过氧化氢溶液时,必须选择过氧化氢还是其他具有相似性质的溶液?如果有,是要根据哪些性质来进行选择?在进行实验的时候,溶液的温度是否有要求?加热过氧化氢溶液和不加热过氧化氢溶液对实验现象会有什么影响?教师通过提问一些与演示实验相关的实验操作、实验原理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主动思考,将实际操作与理论知识进行结合,从而更好地认识氧气。通过演示具体的实验,教师由此可以创设出具体的问题场景,提出具体的问题,帮助学生更直接地学习化学知识,提高化学学习的效率。
(四)借助信息技术
多媒体教学已经广泛地应用在各科教学中,因此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教师已经逐步开始将多媒体等信息技术与实际的教学内容进行结合,具体做法主要包括利用PPT进行课件展示,利用视频播放器进行实验视频或者是趣味动画的播放,通过一些化学教学软件来具体形象地展示化学反应过程以及原理……借助信息技术,学生能在教师讲解之余,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方式进行化学感知,也可以通过文字、图画、声音等方式进行化学知识点的理解,从而有效解决化学学习中的问题。例如,在学习“空气、物质的构成”时,学生由日常生活常识可以轻松判断出空气不是一种单一的气体,大体上来说,空气主要有五部分,含量最多的是氮气,约占空气组成的四分之三,剩余的约四分之一就是学生最为熟知的氧气,但是空气中还有一些占比例相对较少的稀有气体,如氖、氩,以及杂质,如臭氧、一氧化氮。空气组成是属于微观世界的一种现象,因此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如多媒体或者是一些生动有趣的教学视频,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空气的组成成分。同理如离子、分子、原子等概念,学生在学习时也可以借助教师给出的多媒体展示,利用文字和图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比记忆。当教师教学“温度越高,分子移动速率就越快”这一概念时,可以让学生宏观地感受加热的滴有墨水的液体,还可以利用趣味视频进行微观的直接分析。学生可以想象每一个分子都是一个个体,在温度越高时,分子会趋利避害,继而使分子移动速度更快。
三、构建平等提问环境
(一)和谐师生关系
在进行化学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化学学习的问题,然后在课堂中通过分享、分析一起解决化学问题,一起收获思考的成果。但是学生积极主动提出化学问题的前提,不僅仅是要求学生对化学知识有足够的了解和热爱,还要有一颗好学并且坚持不懈的心,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和教师之间要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中形成轻松欢乐、平等尊重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例如,在学习“辨别物质的元素种类”时,由于本章中出现了大量容易混淆的概念,如元素、原子、分子等。学生很容易就会分不清楚,容易产生疑问,如“原子本身可以表示种类,又可以表示个数,那么在化学上引入元素又是为什么呢?”或者是“He究竟表示的氦原子,还是氦元素,为什么不能表示分子呢?”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和谐,那么学生有问题的时候就可以及时提出,教师及时进行解答,就可以帮助学生高效地解决化学中的问题。相反,如果教师和学生之间关系不和谐,教师不愿意耐心帮助学生解答问题,学生也不愿意向教师求助,不仅不利于化学课堂氛围的形成,同时也不利于学生自身对化学知识的掌握,不能及时解决已有的化学问题。
(二)鼓励积极提问
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中,教师正逐渐在教学中加入提问环节,但是由于学生的心理状态,大多数学生更愿意在课下单独寻找教师解决化学课堂或者作业中的问题,而不愿意在课堂中及时提出遇到的问题。这其实恰恰说明,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并非仅仅限于提问,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在化学课堂中提问。在课堂中提问,不仅可以确保学生的问题得到解答,同时也可以有效解决一些共性的问题。例如,在学习“溶液—结晶现象”时,当教师讲解到过滤和重结晶这两种混合物的分离方法时,有的学生可能会因此产生“什么样的情况下适合使用过滤的方法进行混合物分离?什么情况下又适合使用重结晶的方法?在具体的化学仪器选择上,两种混合物分离的方法仪器一致,那么在试卷和习题中该怎么进行区分呢?”遇到这样的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及时、积极地提问,在讲解完主干知识之后,根据学生提出的具体问题再进行更加细致的讲解。并且,在学习新的化学知识时,所有学生都会遇到一些有共性的问题,那么当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及时提出之后,还能同时帮助其他有相同疑问的同学解决问题,最终提高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四、建立合作竞争机制
化学课堂并非仅仅是化学教师一人所有,因此在新课标下的化学课堂,应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打造,由此就要求课堂中学生可以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提问、课堂发言。基于此教学目的,教师可以充分展开学生间的合作竞争机制,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然后根据课堂表现,如课堂提问、课堂解决问题、课堂发言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上进心,消除学生“不敢提问、害怕提问、不想提问”的心理。
例如,在学习“现代生活与化学—化学物质与健康”时,学生可以先在小组内部根据自己预习的结果,以及搜集到的一些实际资料进行自由讨论,先小组内部解决小组成员的部分问题,如“农作物秸秆就地焚烧是否有利于保护环境”“红薯粉条、青菜、加碘食盐、牛肉中哪一个富含的蛋白质含量最高”等。在小组讨论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以进行分别指导,并且选出一些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和问题作为小组加分项。最后,回到课堂中,教师可以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小组之间的提问和回答。建立科学的合作竞争机制,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化学课堂的参与度以及专注度。
五、发展元认知能力
(一)注重示范作用
化学课堂需要学生积极提问,但是并不意味着学生可以随意地提问,教师需要给学生一些例子,或者是模板作为示范。在此基础上,学生提出的化学问题会更好地促进学生思考,理解化学思维,而并非简单的“是”,或者“不对”这样可以轻松回答的问题。例如,在学习“常见的酸、碱、盐”时,教师可以先告诉学生,提问时应该提出像“为什么碱类物质会更多地用于厨房清洁?酸类物质在什么情况下会使用?化学中说的盐和我们实际生活中接触到的盐是同一种物质吗?有什么共同点”等问题。而不是让学生仅仅简单地问出“厨房中使用的清洁物质是碱类吗?清洗污垢使用的是酸类物质吗?”简单地提问并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化学思维,也无法引导学生产生更多思考。
(二)重视基础学习
化学学习并非仅仅局限于化学课堂和化学教师的讲解。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途径,如网课,趣味视频等,甚至是阅读化学相关的化学书籍和历史知识……由此,学生在不同的化学学习方法中应该不断思考彼此之间的联系。教师也要让学生掌握化学基本知识,并且拥有良好的化学学习基础。例如,在学习“金属”单元时,不论学生通过哪一种途径掌握各类金属相关的化学知识,都需要学生掌握金属这一单元的整体思路,要求学生在向外拓展化学知识的同时,能明确基础知识。学生在学习金属时,需要了解最基本的学习思路,如金属的名称、化学性质、常见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用途等,学生可以对基础知识进行总结归纳,绘制出思维导图,然后再通过其他的途径进行补充拓展,以此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
综上所述,在初中化学学习中渗透问题教学,可以有效帮助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化学学科,了解化学学习思维,掌握化学学习方法,达到教师高效教学的目的。因此教师要坚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丰富他们的课堂体验感,逐渐提升化学学科素养。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