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姣姣,刘仁海
武隆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分泌科,重庆 408500
相关卫生部门调查显示,由于临床上糖尿病(DM)的发病率较高,现已经成为严重危及公共卫生健康的代谢性疾病,需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和重视。据2020年的《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可知,目前我国DM发病率约11.20%,现有患者数约为1.3亿人[1]。该病症不但给临床治疗工作带来考验,同时,也是导致出现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所在。糖尿病的出现,也会导致患者血脂紊乱,血管受到损害。若血糖未得到及时有效管控,很有可能造成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疾病,给患者的生活甚至生命安全带来不利影响。DM和动脉粥样硬化(AS)血管疾病间存在相关性,很可能在共同作用下加大其他合并症出现风险。血糖水平较高会导致人体脂肪代谢紊乱并诱发AS或其他病症,并且还可能增加血压波动的风险,给患者的生存质量带来不良后果。针对此,很多学者认为在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中,除了抗凝外,还需强化降血脂治疗[2]。临床上多采取他汀类药物进行血脂调节,同时起到稳定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防止出现其他不良风险事件。选取2019年5月—2021年5月136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治疗情况为例展开分析,现报道如下。
选取该院收治的136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满足DM、AS相关诊断标准,经血管造影检测后确诊;②近期1~2个月未使用相关药物治疗。排除标准:①严重肝、肾、心脏疾病者;②存在心肌梗死、脑卒中病史者;③治疗配合度较差者[3];④对该次研究所用的药物有禁忌证。
136例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常规组(常规治疗)、研究组(抗凝治疗、降血脂治疗),每组68例。常规组中,男39例,女29例;年龄47~74岁,平均(61.2±5.8)岁;平均病程(10.2±2.3)年;合并症:冠心病23例、高血压15例。研究组中,男38例,女30例;年龄47~75岁,平均(62.4±4.3)岁;平均病程(11.0±2.0)年;合并症:冠心病24例、高血压12例。对比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次研究各项操作均在患者知情下执行[4]。
1.2.1 常规组 主要采取对症治疗+抗凝治疗。具体内容有:①为患者皮下注射门冬胰岛素30(国药准字J20100037),注射时间在每日用餐前,胰岛素需求量约0.5~1.0 U/(kg·d)。同时测定患者血糖,根据其数据波动情况来调整用药剂量,并严密观察是否存在任何异常情况。②降血糖治疗,使用二甲双胍片(国药准字H20023371),初始剂量0.5 g/次,2次/d,随餐服用,同样根据血糖指标进行剂量调整[5]。③抗凝治疗,为患者提供阿司匹林肠溶片(国药准字J20130078),口服,100 mg/次,1次/d,并于餐前服用。④记录患者其他合并症,并针对其症状来选择相关药物,如扩张血管药(单硝酸异山梨酯分散片、麝香保心丸)、降血压药(钙通道阻滞剂、利尿剂)等。
1.2.2 研究组 在常规组相同内容上结合他汀类药物治疗。通常使用阿托伐他汀(国药准字H20051407)治疗,口服,20 mg/次,1次/d。研究组、常规组中均采取对应治疗方法共2个疗程(3个月为1个疗程)。
①对比血糖指标: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I);②对比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③对比斑块指标;④对比并发症;⑤对比生活质量评分情况:结合SF-36量表展开评估,量表共计4个项目,百分制,分数和生活质量情况为正相关[6]。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来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治疗后的血糖指标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糖指标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血糖指标对比(±s)
组别研究组(n=68)常规组(n=68)t值P值FPG(mmol/L)治疗前 治疗后9.78±0.98 9.73±0.96 0.358>0.05 7.21±0.35 8.56±0.60 15.860<0.05 FINS(mU/L)治疗前 治疗后HbA1c(%)治疗前 治疗后16.87±1.30 16.79±1.30 0.744>0.05 9.42±0.81 12.66±1.10 19.320<0.05 8.02±0.65 7.95±0.69 0.772>0.05 5.40±0.46 6.81±0.43 17.405<0.05 HOMA-IRI治疗前 治疗后2.26±0.24 2.25±0.28 0.495>0.05 1.32±0.13 1.84±0.20 17.685<0.05
研究组治疗后的血脂指标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脂指标对比[(±s),mmol/L]
表2 两组患者血脂指标对比[(±s),mmol/L]
组别研究组(n=68)常规组(n=68)t值P值TC治疗前 治疗后5.59±0.87 5.56±0.84 0.540>0.05 3.46±0.33 4.10±0.45 8.650<0.05 TG治疗前 治疗后LDL-C治疗前 治疗后1.65±0.25 1.62±0.26 1.180>0.05 1.04±0.20 1.23±0.20 5.010<0.05 3.26±0.40 3.32±0.44 0.720>0.05 1.23±0.20 2.32±0.32 5.652<0.05 HDL-C治疗前 治疗后1.07±0.26 1.10±0.24 1.130>0.05 1.87±0.33 1.50±0.32 5.160<0.05
研究组治疗后的斑块指标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斑块指标对比[(±s),cm]
表3 两组患者斑块指标对比[(±s),cm]
组别研究组(n=68)常规组(n=68)t值P值IMT治疗前 治疗后斑块厚度治疗前 治疗后0.117±0.012 0.116±0.011 0.180>0.05 0.088±0.003 0.102±0.004 25.024<0.05 0.248±0.003 0.247±0.005 1.134>0.05 0.198±0.002 0.204±0.003 30.241<0.05
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s),分]
表5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s),分]
组别 社会职能 躯体疼痛 活力 精神职能研究组(n=68)常规组(n=68)t值P值89.98±3.25 73.26±3.14 25.051<0.05 88.59±2.65 72.43±2.54 30.750<0.05 87.36±3.64 72.20±2.20 32.321<0.05 89.54±2.53 73.50±2.62 29.675<0.05
糖尿病在临床上较常见,近年来,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下,各行各业都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在此环境下人们的生活条件变得愈发良好,因此饮食不规律、多应酬、多刺激油腻饮食、缺乏运动已经成为许多人们的生活常态。在此基础下,肿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病症的风险开始不断增加。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在2017年统计,全球内DM患者高达4.25亿人[7-8]。20~79岁是主要发病年龄阶段,处于该年龄段的女性发病率达8.40%,男性为9.10%,此数据不可忽视,且开始有逐步年轻化[9]。如何全面提升糖尿病患者治疗效果,也是临床工作者探究的重点课题[10]。
DM和饮食习惯、体质、遗传等多方面密切相连,在综合因素下都会影响到机体内的胰岛素情况,从而促使糖代谢异常,出现血糖升高[11]。针对此,临床上多采取科学降糖手段,并结合患者实际情况,改善其日常生活习惯、饮食等。据调查,在DM患者各种并发症中,AS的出现概率较高,其主要原因是患者体内的糖代谢出现了异常[12]。DM患者长时间处于高血糖状态中,因而极易有血脂代谢紊乱等情况。当三酰甘油水平不断升高,会诱发高脂血症,便加快了AS的出现。由于患者机体内的氧化产物会增加,削弱了抗氧化能力,导致高氧化应激状态形成,此时出现各项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较大[13]。在管控好血糖水平的同时应当将抗氧化列为重要举措,尽可能减少心血管疾病危害。
糖尿病患者出现并发症是由于机体内聚集过多氧自由基,再加上应激水平较高,因此给机体细胞造成了损伤,形成各类并发疾病。因此对患者机体内过氧化物予以控制,减少对心脑血管的损伤是关键所在。阿司匹林肠溶片被认为是抗血栓的首选药物,其药理机制不但能抑制血小板聚集,还能降低感染概率。同时还能预防血栓、心绞痛,有极大的抗感染效果。另外,阿司匹林还能对AS相关的抗糖基化终末产物起到抑制作用,进而达到抵抗粥样硬化形成的积极成效。此外,在临床上,他汀类药物被认为是最佳的降血脂药物,也可有效预防动脉粥样硬化[14]。且在该次研究中,研究组运用的阿托伐他汀,是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其能够抑制HMG-CoA还原酶合成,从而抑制胆固醇合成、脂质的聚集等,能够推动患者体内低密度脂蛋白,提升代谢水平,从而避免高血脂,对斑块的形成和固定均具有阻碍作用。同时,阿托伐他汀还能阻止平滑肌细胞,促进内皮细胞溶解纤维蛋白,此功能对血栓的防控也有明显优势。阿托伐他汀还具有提升患者机体免疫能力,改善胰岛素抵抗,并在患者治疗过程对斑块的缩小稳定起到推动作用,减少其氧化应激反应,改善患者体内代谢[15]。
该次研究结果显示:①治疗后,研究组各项血糖、血脂、斑块厚度均低于常规组(P<0.05),且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研究组HDL-C水平高于常规组(P<0.05),说明他汀类药物能明显降低血脂水平,改善其胰岛素抵抗、糖代谢等。与史静宇等[8]研究有一定的相似性。②两组治疗前斑块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研究组各指标水平更低(P<0.05);③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4.41%vs 14.71%)(P<0.05)。与韩婉萍[3]研究相同;④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有显著优势。
综上所述,抗凝疗法联合降血脂(他汀类药物)的治疗原则,能够稳定患者病情,对糖脂代谢起到合理调控作用,最大程度上减少并发症,优化患者生活质量,加快其康复。同时,研究组的治疗方案用药安全性较高。抗凝疗法联合降血脂的研究方法优势较多,不但疗效好且更安全,可适用于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长期治疗中,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