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文旦 设计 俞国平 评析
(浙江省乐清市育英寄宿学校 325600)
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幽默和智慧”,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杨氏之子》是该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讲述了梁国一户杨姓人家的孩子与客人互以姓氏做文章的故事,勾勒出一个思维敏捷、机智善对的聪慧男孩的形象。本课人物语言颇有趣味,主客两人,一个说得巧,一个答得妙。故感受语言的风趣,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慧机智,就成了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在教学设计中,可以巧借作业资源,为重构文言文学习路径指明方向。
1.正确认读“诣、禽”2个生字和“为、应”2个多音字;通过辨析,理解“禽”等重点字词的意思,正确处理“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等难读句子的停顿,读好课文,并尝试背诵。
2.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通过自主批注、联结生活、合作学习等方式,体悟杨氏之子的聪慧机智。
3.联读《晏子使楚》中的片段,对比品析晏子与杨氏之子的语言异同,感受“言语智慧”。
课前:回顾所学,唤醒经验
1.回顾人物:读关键句,聊《司马光》《王戎不取道旁李》中少年的智慧。
2.回顾方法: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如读出停顿,借助注释理解意思,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板块一:联结经验,读出韵味
1.理解题意,趣说姓氏。
(1)揭示课题:今天我们通过一篇文言文来认识一位少年——读题《杨氏之子》。
(2)理解课题:杨姓人家的儿子。
(3)趣说姓氏:照着课题的样子说说王戎、司马光和自己。(王氏之子、司马氏之子……)
2.读准读通,读出韵味。
(1)出示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关注停顿,难读的地方做好标记。
(2)关注字音:检查朗读,相机指导多音字“为(wèi)”和“应(yìng)”的正确读音。
(3)关注停顿,辨析理由。出示习题(如图1)。
图1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①“家禽”连着读:选择该种停顿的学生认为“家禽”指人工驯养的鸡、鸭、鹅等动物,是一个词,应连在一起读。
②“家禽”分开读:选择该种停顿的学生认为“禽”指孔雀等动物,“家禽”指家里的孔雀,故两字之间要停顿。
③字理识“禽”:出示“禽”的字理演变过程(如图2)。
图2
④猜测字义:甲骨文中带长柄的捕鸟网演变成了今天的“禽”字,你能猜猜它的意思吗?(禽:原义为“捕鸟”,后引申为“鸟类”)
⑤引导追问:文中的孔雀是谁家的鸟?(夫子家的)因此,“夫子家”与“禽”之间要停顿。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交流点拨:文言文中,人物和事件之间通常需停顿。
(4)读好停顿,读出韵味。
(设计意图:读好难读句子的停顿是文言文朗读的一大难点。本环节借助相关练习,让学生在语境中辨析停顿理由,理解句子意思,缩短了教学路径,降低了学习难度。)
板块二:关联作业,演说故事
1.初识杨氏子,理解“甚聪惠”。
(1)聊聊印象:杨氏之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预设:聪慧、机智……)
(2)画找句子:找出文中介绍杨氏之子的句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3)了解信息: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籍贯、身份、年龄、特点……)在交流中相机引导理解“甚、惠”的意思。
(4)指导朗读:短短十个字,包含了如此丰富的信息。文言文就是这样言简意赅,每一个字都需要我们好好琢磨理解。请读好这句话。
2.融合练习,说演故事。
(1)出示学习要求。
①读一读:自由读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②填一填:出示表格(如图3),关注人物的动作和语言,尝试填写。
图3
③说一说:和同桌说一说表格中填写的内容。
(2)根据表格选择一个人物,说一说他做了什么,说了什么。
(3)在说故事的过程中,相机引导学生精准理解重点字词。
①诣:多指拜访长辈或尊敬的人。对于孔君平而言,杨家父亲是他尊敬的人;对于杨氏子而言,孔君平是他尊敬的长辈。
②为设果:说出省略的内容,即“(杨氏之子)为(孔君平)设果”。
③应声:随着声音。
(4)说演故事。
①同桌互相完整地说说这个故事。
②古文剧场:同桌演读,一人演孔君平,一人演杨氏之子,可加上适当的语言、动作、神态。
(设计意图:本环节巧妙借助表格,从填写内容到借助注释说意思,再到选择一个人物说言行,最后演绎故事,整体联结,形成了文言文内容理解的完整回路,学习层次清晰可视。)
板块三:品析对话,感悟机智
1.小组学习,出示任务。
独学:默读课文,杨氏之子的机智具体表现在哪里?圈画关键词句,简单批注。
合学:小组成员轮流发表想法。组长整理信息,摘记词卡。
2.聚焦对话,感悟机智。
基于学生的交流有序引导,预设如下。
◆应答巧妙——听出话中之意,同以姓氏做文章。
(1)问:孔君平说“此是君家果”的话中之意是什么?他心里可能在想什么?(拿姓氏做文章,逗逗杨氏之子)指导读好孔君平开玩笑的语气。
(2)答:杨氏之子应答“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妙在哪里?(孔君平拿“杨梅”逗杨氏子,杨氏子就以“孔雀”回敬)
(3)小结:杨氏之子听懂了孔君平的话中之意,并巧妙地应答,难怪课文一开篇就说他甚聪惠。
◆思维敏捷——话音刚落,应声回答。
(1)联:联结学生生活,体会“应声”之快。
(2)解:孔君平话音刚落,杨氏之子就不假思索地应答,果然思维敏捷。
(3)读:师生合作对答,指导学生读出杨氏之子反应快、应答快。
◆委婉有礼——关注“未闻”,应答得体。
(1)比:对比“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与“孔雀是夫子家禽”,谈发现。(“未闻”使语气显得委婉有礼)
(2)想:体会“未闻”背后杨氏之子思考的过程。(如果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杨梅也就不是我家的果)
(3)小结:同是反驳,多了“未闻”两字,既体现了杨氏之子对长辈应有的礼貌,还得体地回敬了对方,这就是“言语智慧”。
3.整体观照,完成作业(如图4)。
图4
4.配乐朗读,背诵积累。
(设计意图:本环节利用练习,设计学习流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步步展开人物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在整体关联中,感受人物的“言语智慧”,落实单元语文要素。)
板块四:对比联读,再悟智慧
1.拓展联读,出示任务:自由读短文(如图5),借助注释,读懂内容,说说晏子的智慧表现在哪里。
图5
2.借助注释,理解大意。
3.交流汇报,感悟“智慧”:引导学生关注晏子的语言,体会他的“言语智慧”,并指导朗读。
4.对比语言,再悟“智慧”:同是言语智慧,杨氏之子和晏子的说话方式有何不同?引导发现——
杨氏之子:面对长辈善意的玩笑,他委婉有礼地“回应”。
晏子:面对楚国的侮辱,他不卑不亢地“回击”。
5.进行小结,回应“智慧”:两个不同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风趣的语言,体会到了言语的智慧。其实,“言语智慧”需要我们终其一生去修炼!
(设计意图:往远处读,由一个故事读到另一个故事,将课外阅读课内化;往深处读,让学生在对比杨氏之子与晏子的语言中感悟“言语智慧”的深层内涵。)
对一线教师而言,常态课堂的质量最为关键。发挥作业的作用,进行有机联读,正是提高备课质量的着力点之一。此课的教学设计借助相关作业展开导学,学练相融,为常态化备课提供了典型案例。
一、目标确立更精准
统编教材的“双线”编排体系较好地解决了教学目标模糊不清等问题,但在具体的教学中,目标不够精准仍较为普遍。课后题及相关练习等助学系统,为目标的精准制订提供了切实的抓手,也使得语文要素等在课堂上更“看得见、摸得着”。本课三个教学目标重基础、聚核心、抓联读,既把握单元及课文的重难点,又体现能力发展需求,是化用助学系统的结果。这恰恰是一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迫切需要做到的。
二、路径铺设更清晰
典型题目的融入,使得课堂敞亮起来,让“学”的路径变得简洁清爽。本教学设计安排了难读句子的停顿练习、表格信息的提取、人物形象的理解、文本片段的对比阅读等内容,涉及梳理字词、朗读文本、理解大意、感悟人物、拓展提升等方面,铺设了有效的学习路径,促使学生不断深入文本,展开探究,运用判断、联结、统整、比较等多种策略,进而发展思维能力。
三、支架作用更显著
作业进课堂,要有机融入,转化为学习支架,巧妙承担起某一学习活动的核心作用。一方面让教学目标更好落地,另一方面也是“减负提质”所需。如本课设计中的“人物表格填写”,教师让学生先自由说说故事,初步理解,再在此基础上填写表格,提取人物的动作、语言等主要信息,进行信息梳理,随后借助注释初步理解人物所做所说,最后完整说演故事。利用表格构建学习板块,设计运用支架的流程,层层铺展,实现习题“软着陆”。
四、思维发展更凸显
深度学习要着力于思维水平的发展。本课中,教师紧抓“智慧”,引导学习小组围绕“杨氏之子的机智具体表现在哪里”这一任务,进行信息的收集、整理、提炼,体会杨氏之子“应答巧妙、思维敏捷、委婉有礼”,突破了教学重难点,融题目于学程之中。通过对比阅读《晏子使楚》,学生理解杨氏之子的“回应”与晏子的“回击”都是言语智慧的表现方式,也反映了逻辑思维水平。当然,本课是否需要上升到这样的深度,是可以商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