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学合一思想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2022-05-27 04:39:22刘若楠屈玉丽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2年5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陶行知启示

刘若楠 屈玉丽

内容摘要:近年来,随着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政策的不断推进,教育越来越被国家和人民所重视。陶行知先生作为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对中国教育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当前教师所要做的,就是不断尝试,将好的理论用在语文课堂实践当中来,通过语文教育来提升国民的语文素质。本文着重讨论的是陶行知先生及其教育思想、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合一观,以及陶行知教学合一思想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陶行知 教学合一 初中语文教学 启示

一个国家的语言势必是这个国家的文化命脉。身为中华儿女,学不好语文是要被耻笑的。语文教师一方面要发挥语文工具性的作用,把语文学习贯穿到其他学科之中,另一方面又不能忽视语文的人文性特征,要潜移默化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爱国情感。可以看出,在语文教育上,语文教师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所以,想要提升全民语文素养,应当从语文教师开始。初中学生正处于小学与高中的过渡阶段,教师要用用科学的、民主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现在中国进步了,教育也应该从多方面进行,培养全面的人才。想要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学习,语文教师确实应该转变硬生生的角色了。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合一”思想将会给当前站在讲台上的语文教师们以启发。

一.陶行知与其教育思想

陶行知先生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人。先生把毕生的热情都给了民主和教育,他带着爱来到了这个世界,他曾深切地爱着他的祖國、他的孩子们,甚至是他的朋友们。作为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加上海外留学交流的经历,先生受大教育家杜威的影响。尤其是对于杜威的“生活教育理论”这一部分,陶行知先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本部分将会简单介绍陶行知先生并讨论其著名的教育思想。

(一)中国的教育家——陶行知

1917年,陶行知先生从哥伦比亚大学放弃了读博士的机会毅然决定踏上回到中国的诺亚方舟,他说:“医生可以救人,但不能救治整个社会,不能根除社会的弊病。教育是造新人和改造旧社会的事业。”当国内传来消息,袁世凯死了,张勋复辟的阴谋也被粉碎了,孙中山由上海到达广州了,陶行知先生看见了共和的光了,他知道,该回来了。

吴玉章先生曾在陶行知的悼词中高度赞扬他说:“陶先生是一个前无古人的教育家,是一个时代的英雄。陶先生的思想是先进的、科学的、民主的、有创造性的。我们纪念他,要继承他的学说,更要继承他的为人、国家及民族奋斗的精神。他播下了千百万种子,他的事业与精神是不朽的。”[1]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的骄傲,是中国教育界当之无愧的英雄。

(二)陶行知总的教育观

针对中国社会,陶行知先生有着自己的教育观。他的教育观包括一个理论,三大原理,四种精神,五大主张,一个理论,即生活教育理论。四种精神:“爱满天下”的大爱精神;“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创造精神;“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求真精神。五大主张是:行是知之始、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即知即传。三大原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从陶先生全部的教育观中,很容易找到其规律,陶行知的教育观是立足于教师这一角色的。的确,教师是整个教学工作上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一环,教师往往是引导者的角色。所以,想要提升教育质量,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坚定信念,对教学工作投以热情,甘于奉献,要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如何学生探求真理。做教师要有自己的教学方法,同时,教师需要明确,教学从来不是“教”的这一个动作,而是要学会与学生合作,双方达到“你教得好”“我学得会”这一效果。该如何达到这一效果,陶行知先生也有具体的方法论。

二.陶行知的教学合一观

陶先生说:“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好像是学的事体,都被教的事体打消掉了。论起名字来,居然是学校;讲起实在来,却又像教校。这都是因为重教太过,所以不知不觉的就将教和学分离了。然而教学两者,实在是不能分离的,实在是应当合一的。”[2]从陶先生的教育观来看,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在教学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笔者将着重讨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合一”理论,并结合初中语文教学来阐述这一理论的具体应用。

(一)先生的责任在于教学生学

当前的学校教育,教师总喜欢站在讲台上,指着智能设备,枯燥地讲述这节课的知识点,学生们目不转睛地在讲台下“吃”进教师的知识。似乎这种方式被社会默认为“教学”,教师好像是教学的主体,他们除了讲述知识,便没有了其他功能。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学生主体性增强,这种“教学”方式的弊端就慢慢体现了出来。学生在教师讲述的过程中缺少了思考的过程,只是一味地相信教师,没有探究和合作,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了“书呆子”。

其实教学可以分开来说,即教与学。教是教师的教,学是学生的学,教师的功能并不在于给学生“灌输”了多少知识,而在于他们是否教会了学生“学”的本事。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其实教师就是充当教人打鱼的角色。教会学生表面上的知识,不如教会他们该如何查阅资料,如何表达感悟。

教师教的重点要从书本上转移到学生身上来了。因为教材上写的是文字,而老师表达的是感情与方法。教师之所以不可被智能设备替代,正是因为教师是有感情的,是可以表达爱的,也会适当根据学生的反应去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教师关注学生,才能把教育真正做“活”。

(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

教师被“教材”牵着鼻子走的现象在目前并不在少数。教师总把教材当做他的“风向标”,嘴上也常常挂着“书上怎么写我就怎么教”。因为所有教材的文字都是统一的,统一的字体,统一的文章,统一的方法,教师们认为照着“统一”去教就一定不会出错。但学生却不是统一的,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和情绪体验。教师是不可以用“统一”的标准去对待不同性格的学生的。

如果教师把角度转移到学生身上,让教师的教跟随着学生的学,一方面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就提高上来了。例如:学生喜欢讨论交流,那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给学生时间进行问题的自主探究。学生喜欢在玩中学,那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带着任务在活动中自己学习,活动结束后教师总结。人是思想活跃的高级动物,肢体和大脑的协调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教师就可以顺着本能和兴趣指导学生学习。这就是陶行知先生的“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

(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

孔子说过,“学而不厌,诲而不倦”。但是现在拿着几本旧的教科书,几十年如一日地“吃老本”似乎成了教师的通病。好像教师们在上学的时候甚至在刚做教师学的那一点点东西用了一辈子,并且嘴上还振振有词“我是有经验老教师,我的方法用了一辈子了也没见出什么错误。”其实,停滞学习,本身就是一种退步。学生们一届又一届地从教师的课堂中走出去了,可是教师还仍然站在他的讲台上,继续“啃”着他去年“啃”过的知识。教师可能没有进步,但他的学生只不过就是他年复一年刻出的一张光盘,后来,每张光盘都在他们自己的机器上演绎着相同的节目。

柏林大学包尔孙先生(Fr.Paulsen)说:“德国大学的教员,就是科学家。科学家就是教员”。[3]德国就是靠着教学相长的精神,让教育不断进步的。社会是依靠教育进步的。教师和学生是不同的群体,教师以成年人的视角去看待问题,而学生是带着纯真的心去看待问题。有时,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思想就会碰撞出火花。火花会点燃教育的希望,有希望才会有进步。所以,教学相长,教师一面教,一面探索新的方法,学生跟着教师学,通过与教师思想的碰撞,进行自主探究。也就是韩愈所说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三.陶行知教学合一思想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启示

初中阶段是学生语言发展和逻辑思维培养的关键阶段。学生开始对数字敏感,对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可是学生们文学底蕴还不是十分丰厚,他们需要教师来帮助他们学习更多基础知识与感受情感的方式,只有感受爱,才会表达爱。教师们要根据学生学的方法,确定教的方法。除此之外,语文外延广泛、无处不在,教师必须要终身学习才能不断进步。

(一)有“大语文”观,教学生学

语文教师应该具备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教师教育能力。语文教师这个职业在“内卷”的同时,也把一個个语文教师培养成了“应试”人。“要晓得现在的中国,门户边界的危险,使那个地方的人,晓得共和国的样子,用文化去灌输他,使他耳目熟习,改换他从来的方向,是很要紧的”陶先生在书中说。笔者把这种观念认作是陶先生的“大语文观”。

笔者认为,要实现“大语文观”应该从教师做起。第一、语文教师应该在诗词,小说,文言文,散文等多方面了解语文。这就要求教师意识到语文并不只有说话和阅读。其实,语文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甚至宇宙观都会影响到讲台下的学生们。例如,学习杜甫作品时,学生不光要在杜甫作品中学习他渲染气氛的情景结合的手法,还要学习其穷困潦倒却仍然忧国忧民的精神。第二、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兼有的学科,语文课堂不光要教会学生文字知识或者鉴赏文章的方法,还要教会学生如何从课文中感受读者、如何在生活中表达爱、如何在失意的时候感受生活的美好。例如,在课堂上学习苏轼,语文教师教的内容绝不仅仅只是学习苏轼的作品,还要学苏轼因有才气而遭人嫉妒,屡次被贬谪后仍然怀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希冀。

语文不是表面上的,而是潜移默化的,语文是中国的根,语文中有着中国人的精神。这些是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中通过语言表达传递给学生们的,因此,语文教师就需要从语文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为中国文化的传承者。

(二)吸引学生兴趣,教要根据学

陶行知先生提出“新教员不重在教,重在引导学生怎么样去学。”当今的语文课堂再也不是语文教师拿着教棍敲着学生的头逼着他们记笔记了。社会在进步,学生们也在进步,教师应该转变角色了。教师与学生更多的应该是相互交流,而不是一味地给学生灌输知识与思想。关于教师转变角色,笔者提出以下几点策略:

第一、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笔者见过很多初中的学生们已经在自己创作属于自己的散文和诗歌,这时学生们更倾向于用有爱的文字去表达内心的情感。初中时期,学生们正处于青春期,这个阶段也是爱情的懵懂期,他们对爱充满了好奇,“爱”这个主题在他们的写作里占据了很大比重。据调查,相比于那些只注重语文分数的教师,学生们更喜欢理解他们情感,理解他们懵懂的青春期的教师。这样来说,教师与学生应该是平等的,也许稚嫩的心灵比一位成熟的写手更具有真实情感与创造力。

第二、教师要注重启发。陶行知先生认为“在学校里并非一面教人,一面受教,就算了事。要使学生的精神意志和能力,渐渐的发育成长。”孔子也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杜威先生还说“教学生的法子,先要使他发生疑问;查出他疑难的地方,使他想种种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从这些方法之中,选出顶有成效的法子,去试试看对不对。”这就要求新时代的语文教师们应该鼓励学生们用文字来表达情感,因为文字其实是有生命的,而赋予他们生命的,正是这些可爱单纯的学生们。教师给予学生应有的鼓励与尊重比生硬的讲授更加重要,教师通过鼓励启发学生,学生从启发中学习、从兴趣中学习,就更容易获得成功。

(三)树立终身学习观,边教边学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想要在这一过程中获得职业的幸福感、育人的成就感,就要不断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教师的成功不仅仅在于教学的成功,也应该有自身的成功。作为语文教师,真正成长应该在实际的教学之中、在语文课堂上。要树立“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的正确观念,语文的外延是十分广泛的,一个语文教师即使学富五车,也还是会有太多未知的领域,所以,终身学习应该是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贯穿生命始终的行为。笔者认为,教师的终身学习,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养成广而深的阅读习惯。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忽视专业书籍的阅读,要系统研读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尤其是与语文教育有关的教育类专业书籍和杂志。例如《语文建设》《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等书籍。除此之外,还要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在受到文学滋润的同时还要知人论世,以便在课堂上更有深度地教学生赏析文章。自古文史哲不分家,除了与语文相关的书籍之外,还要涉猎哲学、历史学方面的书籍,因为如果没有一定的哲学涵养,是很难把握一篇文章的精髓的。在讲解文言文时,要追溯历史,以史为鉴并分析在当时情境下作者的处境与情感。

第二、教师要多积累、多反思。教师在阅读与生活时,要把美好的事物记录下来,对于教学活动、教育活动进行积极、周密、深入、灵活的思考。要善于向书本学习、向学生学习、向教学过程要答案。教师要具备问题意识和批判态度,真正做到每节课后认真反思、认真思考,思考本课中是否实现了教学预设、教学目标、解决了教学重难点,留的下课作业是否有具有层次性等等,思考过后要多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积极地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合作,避免个人独立反思形成思维定势,不利于终身发展。

陶行知先生为中国摸索出了适合中国教师的教育之路。其教学合一的三个方面:先生的责任在于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學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对于教师转变角色具有明显指导意义。陶行知先生是中国教育学史上一颗明亮的星星,而语文是中国的一颗明亮的星星,请语文教师们在寻找语文的同时,不要忽视陶行知先生照亮的那一片夜空。

参考文献

[1]周毅,向明著.陶行知传[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04

[2]陶行知.陶行知谈教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5.01

[3]孙丽娜,刘国新.论陶行知教育思想精髓在当代思政教育中的实践介入[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0

[4]林玉伟.以陶行知教育思想指导初中语文课堂教学[J].华夏教师,2019

[5]方善森.试论陶行知的教师观——纪念陶行知先生诞辰一百周年[J].浙江师大学,1991

[6]魏波.民主教育: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内核[J].清华大学教学研究,2015

[7]郑艳.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06

注 释

[1]周毅 向明著.陶行知传[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04

[2]陶行知.陶行知谈教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5.01,1页

[3]陶行知.陶行知谈教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5.01

本文系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塔里木大学汉语言专业、塔里木大学校级科研创新项目《课程思政视域下初中语文教学研究——以阿拉尔市初中为例》(TDGRI202158)、塔里木大学校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汉语言文学专业、塔里木大学一流本科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塔里木大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专项:《三全育人视域下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汉语言专业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研究》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教学陶行知启示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陶行知教育名录
新课改下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东方教育(2016年17期)2016-11-23 10:43:48
初中语文教学中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教学模式应用研究
兴趣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之我见
新一代(2016年15期)2016-11-16 16:17:07
西方管理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有效实施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4:36:03
论美国警察院校政府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及启示
中国市场(2016年35期)2016-10-19 03:28:23
武陵山片区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建设与启示
中国市场(2016年35期)2016-10-19 03: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