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彩奕
内容摘要:基于余映潮《秋天的怀念》教学课例的概述、分析,发现朗读以及主问题教学、回忆性散文特点的教学重要性。回忆性散文群文阅读教学要结合这些教学要点,设计教学策略:一是重视朗读指导,对文章情感初体会;二是巧设主问题把课堂还给学生;三是突出文体特征,形成相应读法。这样的回忆性散文教学突破了传统课堂的繁、难、闷,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回忆性散文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发挥回忆性散文的独特价值。
关键词:群文阅读 回忆性散文 课例分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对第四学段(7-9年级)的阅读要求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1]回忆性散文既具有散文自由散漫的共性,还有着双重视角——两个“我”的个性,故学生很难从字面上与作者共情,产生学习回忆性散文的兴趣。因此,我们要改变传统单篇阅读教学模式寻找新出口。群文阅读是指在语文课堂上为了完成一定的阅读目的聚合一组文章,引导学生围绕这一目的展开立体式的自主阅读,在阅读中深刻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2]如果将群文阅读教学和回忆性散文相结合,就能很好地解决回忆性散文教学难题,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一.《秋天的怀念》教学课例分析
1.课例概述
在课例的选择上,笔者选用的教学设计《秋天的怀念》来源于余映潮老师。施教者在课堂上首先用精炼的语言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再用生读、师读、师生齐读但丁的名言:“世界上有一种美丽的声音,那便是美丽的呼唤。”的方式导入本课。同时,施教者还对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和重点字词进行了讲解。
施教者在教学中开展了三个实践活动。第一个实践活动是诗意地说话。施教者要求学生以“有一种爱叫理解,在我暴怒的时候,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得地方,偷偷地看(听)着我的动静。”这句话为例,根据课文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理解,照例说话。随后,教师对学生发言进行了适当总结,并带领学生齐读“有一种爱叫理解,有一种爱叫宽容……”、《我与地坛》片段,旨在让学生体会《秋天的怀念》中有着深刻的忏悔之情;第二个实践活动是细腻地品析。施教者要求学生精读文章三四段,圈点勾画关键字词句,品析细节之中的母爱情深。在此环节,施教者对学生进行了朗读指导,明确了本文的朗读基调是深沉;对学生品析的“挡”、“喜出望外”、“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等字句进行了补充总结;带领学生反复朗读三四段,还补充了《合欢树》中的一段话,让学生从反复的朗读中体会母亲对儿子无声的爱;第三个实践活动是深情地背诵。施教者先让学生背诵文章最后一段,再让同学们探讨这一段的作用。学生积极发言,教师进行了适当点拨、总结。最后,学生齐读屏幕展示的文章中心思想,以“世界上有一种美丽的回音……”等语录结束课堂。
2.示范价值
2.1朗读为“线”
《秋天的怀念》被编排在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这篇课文所在的单元目标中明确提出:“重视朗读,把握文章感情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思想情感。”余映潮紧紧地抓住了这一目标,以学生默读全文,感受《秋天的怀念》流露出的情趣为起点,开启整篇文章的学习。随后,在设计的三个教学活动中也反复要求学生朗读,强调课文深沉的感情基调,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文中无私的母爱与作者深深的愧疚。课堂以“读”会文,学生通过默读,对整篇文章进行初步的感知和整体的把握,为进一步体会“我”与母亲相处细节中流露出的情趣打下基础;再以“读”入文,分析文本的过程中多次的教师示范读、学生齐读以及学生齐背最后一自然段,让学生对“母爱”的感触更加深刻;最后以“读”收束,学生齐读“世界上有一种美丽的声音,那是母亲的呼唤……”回味《秋天的怀念》中令人动容的母爱、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以及史铁生对“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之情。课堂以“读”为线,把学生、文本连接了起来。
2.2学生为“针”
余映潮老师也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让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进行诗意地说话,多元解读“爱”的内涵;二是这堂课做到了“無提问”,三个教学板块中全是以学生为中心开展的实践活动。[4]施教者正式进入文本时,就将课堂还给了学生。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以“有一种爱叫做……”为例说话,引导学生自主解读文本,初探“母爱”的内涵。再者就是“无提问”,这种“无提问”并不是不提问,而是教师抛出一个“主问题”后,把课堂还给学生,注重学生的自我理解。以本堂课的教学实践活动二:细腻地品析为例。余老师先教给了学生品析语言的方法,随后就让学生自己从第三、四段的细节描写中品味母亲对儿子的关爱深情,教师不再提出单独的问题。这种“无提问”的方式就很好地将课堂还给了学生,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起箭头作用,学生自己“走路”,教师语言的精简留足了学生发挥的空间,学生主体性得以最大化。
2.3文本为“布”
针线只是工具,没有材料便一无用处,由此“文本”的作用不言而喻。文本是解读作者情感的基础,解读回忆性散文必须反复品析关键词句。余老师的课是一堂老老实实的语文课。[3]他教授给学生品析的方法,指导学生对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如“央求般的神色”、“挡”、“絮絮叨叨”等进行深入的分析,紧扣文本去品味作者情感,这在一定程度上夯实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此外,余老师在本课最后一自然段的教学也深刻体现了回归文本,品味情感的特点。在本堂课中,施教者给学生提示最后一段是有作用的,意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探求文章主旨。果不其然,学生紧紧抓住了最后一段中的“又是秋天”、“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好好儿活”等语句,深刻体会到了母爱的深沉和热烈,以及“好好儿活”的深沉含义。
3.不足探讨
3.1共情还需两个“我”
余老师这堂课整体效果很好,但是细节之处还有值得探讨的地方。首先,这堂课的教学没有抓住回忆性散文的文体特征。回忆性散文是作者沿记忆之路,清晰地再现往事并以求在回忆中反观自我的一种文体。[5]《秋天的怀念》是一篇典型的回忆性散文,里面今昔之“我”的情感线非常明显,教师应抓住这条情感变化线进行教学。但余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紧扣的是“母爱”这一关键词,引导学生从母亲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过去的“我”对待母亲的言行中感受作者心中“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悔恨,感受作者对母爱的歌颂。这一做法使得学生忽视了“我”前后对待母亲的态度,没有找出情感变化的关节点,导致学生对为何后来作者会如此愧疚母亲理解不深。
3.2扩展资料要贴切
回忆性散文有着非虚构的文本特质,因此,回忆性散文的教学必须紧紧抓住“非虚构”这一特点,合理引入课外相关资料进行证实,以此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对作者情感的体悟。在《秋天的怀念》中,史铁生先生回忆了自己和母亲生前相处的一些片段,从中表现了母亲对“我”无微不至的爱和“我”失去母亲后才知母爱可贵、无法报答母亲的悔恨之情。余老师在这堂课中没有很好地抓住回忆性散文非虚构的文本特质,使得课内扩展的史铁生怀念母亲的文本不够贴切。比如,在课堂最后引入的这一句:“母亲对未来的祈祷,可能比我对未来的希望还要多。”单单只读这一句,学生体会到的更多是母亲对“我”的爱而非“我”对无法报答母亲的悔恨之情。
3.3写法指导不可缺
本课对学生写作手法的指导重视程度不够高。在这堂课中,余老师更多地注重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品味,而对于七年级上册学生必须掌握的一些表达、写作方法等没有过多的提及。在这堂课中,余老师在学生自主分析句子、理解段落的过程中没有很好地明确这篇散文写作手法的突出特点,如细节描写、以小见大、借景抒情等,在培养学生写的能力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例如,在学生指出最后一段起着总结全文作用时就应该引导学生体悟作者写“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这段话的缘由,进而引出“借景抒情”的写法,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
二.部编版初中语文回忆性散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本章针对上文的《秋天的怀念》教学课例分析以及回忆性散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回忆性散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1.读出色彩
无论是传统的单篇阅读还是当前的群文阅读,只要是阅读就离不开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朗读能够让学生在不了解文章内容的情况下快速熟悉文本,从字里行间简略地体会作者的情感。部编版初中语文中的回忆性散文除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笔锋犀利外,大都语言质朴,情感真挚,细节之中见情深。为此,教师必须要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帮助学生从文章平淡的语言里找出色彩,快速确定文章的情感基调,为后续的学习定好“标杆”。
余映潮老师执教的《秋天的怀念》就为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在这堂课上,施教者在课文重点段落三、四段的教学中别出心裁,尤为重视朗读。起初,先是学生齐读,读完之后教师明确了这篇课文的朗读基调是深沉。其次,教师将一段一段的话拆分成一句一句示范读,以达到以声传情的目的。而后,学生齐读、教师示范读、学生齐读,反复朗读。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听读期间圈画出了自认为有表现力的字词,这就代表着朗读选段已经触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迈出了与作者共情的第一步。
比如学习《阿长与<山海经>》领悟“我”眼里的长妈妈,就可以再选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中描写长妈妈相关的片段反复朗读,并让学生以“在我眼里,长妈妈是……让我……”说话,使得学生能够从对长妈妈平淡的文字描写中读出鲁迅先生对她的深厚感情。回忆性散文和群文阅读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对多个相关联的文本进行朗读,就更利于学生在课外选文的朗读中加深对课本文章情感基调的确定,进而加深对作者情感的初领悟。
2.巧设“无问”
群文阅读教学是师生确定一个既定的议题,并围绕该议题选取合适的文本,再以议题为中心进行阅读,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因此,尊重学生主体性在群文阅读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许多教师觉得回忆性散文文本晦涩难懂,群文阅读所需时间又多,所以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就往往忽略这一点。整堂课教师不停地讲,学生的讨论流于形式。其实造成教师教学匆忙,不敢把思考时间留给学生的原因主要是课堂提问太多。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借鉴一下余老师在《秋天的怀念》教学中的做法。
教学过程几乎“无提问”是余老师这一堂课能够链接许多课外读物的原因,也是能够把时间交给学生的重要原因。“无提问”不是不提问,而是高效的提问,余老师所有的教学活动其实都围绕着一个潜在的主问题——母爱是怎样的?围绕这个主问题,教师只需要把学生引导到相应的文本上去。没有多余任务的驱动,减少了学生答教师评的环节。学生自主围绕主问题去解读文本,再开展师生讨论就节约了很多时间。
为此,回忆性散文群文阅读教学可以采用“无提问”的方式,教师精心选取课外选文的重点部分,以课本原文为主,让学生围绕主问题详略得当地阅读,适当总结归纳。以《回忆鲁迅先生》《一面》《回忆鲁迅》的群文阅读教学为例。这三篇文章共同的主题都是追忆鲁迅,因此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围绕“鲁迅有着怎样的形象?”为主问题,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思考文中描写鲁迅生活场景的片段得出结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就好比是只规定范围的“放羊人”,学生就成了自由自在吃草的“羊儿”。
3.授之以渔
余老师这堂课最大的不足就是没有明确提出回忆性散文这个文体概念,没有让学生形成相应的读法,这也是传统单篇阅读教学的通病。传统课堂重视对选文语言文字的潜心涵咏,为的是让学生明白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重在对文章内容的掌握。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和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6]这就强调了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所以只让学生学懂一篇回忆性散文远远不够,必须要让学生形成相应的读法。
群文阅读是一种以“学生学会了什么,学到了什么。”衡量课堂标准的教学模式,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因此,可以将回忆性散文和群文阅读教学相结合,促进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提升。我们可以采取“1(教材新课文)+X(其他选文)”的教学模式,在“1”的教学中先明确回忆性散文的文体特征,并让学生围绕这一特征完成“X”的阅读,逐渐形成相应的读法。
例如,以学习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为例,以“亲情至爱”为议题,选取《墙上的母爱》《荔枝》两篇文章。教师可以在《秋天的怀念》学习中以今昔“我”对看母亲态度的不同为线索去引导学生探析文本,最后明确回忆性散文文体特征。之后,再让学生用回忆性散文的读法去阅读后两篇文章。我相信学生在这节课反复的读法训练下,再遇到回忆性散文就能够从平淡的文字中发现浓情。
王荣生老师在散文教学中强调:“体味课文精准的语言表达,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的人生经验。”[7]对于回忆性散文的学习,单篇教学确实不易让学生把握作者今昔情感转变的原因,产生深度的情感体验。为此,只有通过群文阅读这种教学方式,围绕回忆性散文的文体特征阅读更多同类文本,使其反复产生情感体验与作家共情。
群文閱读教学在回忆性散文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参与群文阅读活动,同时也要针对回忆性散文群文阅读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回忆性散文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7,11.
[2]张虹.初中散文群文阅读教学的应用研究[D].喀什:喀什大学,2020.
[3]陈倩倩.《秋天的怀念》课例比较研究[D].海南:闽南师范大学,2020.
[4]苏丽.《秋天的怀念》课堂教学实录评析[J].中国教师,2020(12):42-43.
[5]王婷玮.基于统编教材的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18.
[7]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王荣生给语文教师的建议[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