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与人教版《苏州园林》习题变化对比

2022-05-27 23:10殷宏博王大恒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统编版课后习题苏州园林

殷宏博 王大恒

内容摘要:课后习题作为语文练习系统的表现形式之一,一直以来是教师教学,学生巩固,考试命题和综合评价的重要参考。2016年,统编版教材正式投入使用,相较于人教版,其课后习题进行了补充、删减和改编。叶圣陶的《苏州园林》自1981年入选语文教材后,经过多版本的更迭,其课后习题也发生了较大改变。本文对两个版本的课后习题的内容,形式,设置意图等多方面进行了对比与探究。

关键词:统编版 人教版 课后习题 苏州园林 变化对比

温儒敏教授评价统编版教材“守正创新”[1]为最大特点,统编版《苏州园林》课后习题的编写对比人教版具有延续性和创新性。首先从数量上由四道题变为五道题,其次,分为两个板块编写,并且增删了一部分习题,最后,统编版《苏州园林》课后习题的编写形式与内容上相较于人教版课后习题有明显的改变。这些改变对学生的“学”产生了一定的变革,提出更多新要求。

统编版与人教版《苏州园林》课后习题的内容、数量、方向以及表现形态都有较大变化,人教版课后习题体现三维目标的基本理念并贯穿始终。人教版《苏州园林》的课后练习题有四道问答题,第一题考查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考查对于文章概括的基本能力。第二题为文章中各个重点句中用词的准确性探究,考查文章字词探究能力。第三题侧重对文章中所使用的说明方法,诸如作比较,打比方等进行探索和介绍,考查说明文的文体知识。第四题是选做题,其目的在于初步探究说明文方法及语言的应用,分别为“从课文中领会欣赏园林的方法”和“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文章,介绍自己游览过的一座园林。”考查对于所学知识的初步应用。人教版课后习题从本质上看,是考查文章的理解与运用。总的设置意图是为了夯实学生的基础,落实学生课上所学,并且在此基础上,初步锻炼学生应用能力。

相较之下,统编版教材课后习题不仅要求对文章理解的加深,其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相结合,连通课内与课外,强化必备知识的迁移与运用,提升关键能力。统编版《苏州园林》课后习题设置较为新颖,对学生的综合性实践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转换教学思路,更新教学观念。学生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和实践水平,通过课后习题的解答,帮助自己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能够最大限度的拓宽视野,培养自己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一.加强语文要素的训练,提升说明文阅读多种能力

统编版语文教材重塑“语文要素”作为课文的一部分,扭转了以往淡化语文知识的局面。《苏州园林》课后习题也围绕语文要素这一概念而设置,并且习题间要素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引导教学,帮助学生通过语文要素的训练,学习说明文的必备知识,提升说明文阅读的关键能力。

统编版语文教材课后习题是教材练习系统中的一环,横向上突出能力培养,更具综合性和整体性,关注知识的迁移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苏州园林》课后习题指向明确,对学生的多种能力进行了训练和培养。学生以文本为依托,连接课内外,促进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协同发展。如第一题,学生通过找出文本中的关键句进行文章主旨的概括,进而理解作者写了什么。再如第四题,通过对说明结构和说明顺序在文章中的运用的学习,学以致用,迁移到自己所游览过的园林或建筑的描写上。两道题分别通过关键字词和知识运用推动学生语文要素的能力提升,由此看出,相较于人教版,统编版对学生的说明文阅读多种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纵向上,《苏州园林》课后习题体现训练的连续性和发展性,习题排列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顺序编写。通过加强题目间的联系,为学生提供能力发展的“梯子”,改变人教版题目间相对独立的情况,如第一题、第二题和第四题,三道题的编排上循序渐进,第一题旨在说明顺序,第二题侧重说明结构,第四题结合一、二题的知识点进行写作练习,这种阶梯式的习题排列方式,有效发挥习题巩固与拓展的作用,使学生在练习中不断提升说明文阅读写作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二.注重信息的筛选与提取,提升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当今世界是一个日新月异的世界,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中每天充斥着无数的信息,那么我们如何从这些繁杂的信息中获取自己想要的内容,是快速有效解决所面临问题的先决条件。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具有“工具性”属性的课程,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信息筛选与提取能力的训练有着重要的作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2]人教版《苏州园林》课后习题以“人文主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对重要信息的筛选和提炼并无过多要求,统编版语文教材则注意到了这一点。温儒敏教授讲道:“这套教材的编写一开始就注意到这个问题,按课标要求来细化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训练,落实到各个单元。”[3]如第二题,本题考查中心句的精准概括与提炼,文章结构的分条明析,文本层次鲜明的特点。这些信息的筛选与提炼,不但能够锻炼学生根据问题寻找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助于學生掌握说明文相关知识,理解其用法,加深对文章内容的感受。再如第五题,要求对比中外园林,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也就必不可少的需要查阅中外园林资料,广泛的了解中外园林的共同点与不同处,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学生要想为什么包括苏州园林在内的中国园林更加像一幅画,而外国园林则更像一座城。在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后,必然要对手上的资料进行初步筛选,分别归类,对于不符合条件的要予以剔除。然后再对符合条件的进行再筛选,将相关内容整理成笔记,并从材笔记中找寻题目要求的信息,再利用这些信息回答国内外园林的异同。

这一过程中,学生形成了一个问题—思考—找寻—解决的完整过程,这一过程帮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通过这一能力的锻炼,让学生有着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最终的结果。让每一位学生享受这一过程,并且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学生不断进步。

三.对比中外经典园林,关注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苏州园林》作为一篇说明文,由于其文体性质和特点,更加注重对说明事物特征的陈述与介绍。正因如此,说明文文体知识的学习成为了人教版课后习题的重要方面。如课后习题第三题只对说明文的基本知识如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进行了总结,并对这些方法的应用进行了初步的实践。这类题型知识单纯的对文体知识进行简单的训练,并且能够掌握其基本的应用方法。并未对文本中苏州园林这一事物的其他方面进行深入探究。

统编版则新增了一道对比阅读题,将课内所学引向课外,关注了各个文化之间的不同。统编版课后第五题提出两个对比,一个是与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大观园进行对比,另一个是与西亚和欧洲古典园林进行对比。《苏州园林》集中体现中国建筑文化和园林文化,而这两个对比彰显出古今文化的不同,也显现出中外文化的差异。题目通过对比,让学生形成完整的思考与探究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体会文化的魅力。中外园林的对比也体现出对本国园林艺术的肯定,对外国园林艺术的欣赏。这样的欣赏打破以往说明文教学中只关注其客观事实而忽略其文化传承与理解的作用。国内外园林的对比,能让学生懂得尊重与包容,理解与借鉴,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另外,第五题也提出让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等方式得出结果。这种独具匠心的答案呈现方式,也为学生的思维提升和多样化表达提供了更多的渠道。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而且能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文化的魅力。

四.细化说明文写作要求,突破说明文写作障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4]我们可以看出,《课标》中有关说明文写作的表述含混不清。人教版《苏州园林》课后习题设置了说明文写作,但仅作为选做题,有练习的用意,但在具体实施中则缺少方法的指导。统编版《苏州园林》的第四题,为说明文写作提供了“支架”。首先是学习《苏州园林》的说明结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常规写作方法;其次,要求抓住自己曾经游过的园林主要特点,即说明事物的特征;最后根据自身的经历,写出一篇文章。统编版《苏州园林》为学生细化了写作要求,让学生在搭建好的“支架”上一步一个脚印,根据自己的真实体验。说明文写作历来是学生的学习的难点,这样的安排可以有效突破说明文写作障碍。

同时,我们也发现,统编版相较于人教版的写作字数要求增多了,从200字增加到了300字,字数的增多意味着写作内容的精细化,细节描写则需要学生搜集更多的材料,以充实作文的厚度,这也有利于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提升与发展。这样的细化要求也有利于学生在写作活动中,不断锤炼语句与内容,写出文质兼美的说明文文章。

五.品味说明文语言魅力,探寻苏州园林文字蕴含美

《苏州园林》的语言不同于散文、诗歌和小说等其他问题,其最终是介绍“苏州园林”这一事物的主要特征。因此,语言的使用要有客观、准确。人教版重在关于苏州园林的遣词造句的准确性。统编版课后习题的设置不仅体现出对说明文语言文字运用的重视,并且增加了说明文语言文字鉴赏内容。如课后第三题:“揣摩下列句子加点词进行,回答括号里所提出的问题。”[5]新增的第二小题。将“图案画”与“美术画”进行了用词比较,此题启发学生要从整体上去把握苏州园林的特征。苏州园林的设计所体现的是美术画的特点,正因如此,才有“无论游者在苏州园林哪一点上,眼前总是一副完美图画”的审美效果。这是苏州园林最大的特点,也是整苏州园林作者叶圣陶表达中国园林艺术多种多样的匠心之笔。通过这一用词的品味,学生加深体悟苏州园林之美,通过含义丰富的语言品析,将说明文的语言严谨、客观同苏州园林建筑美、园林美相结合,立足于文本而高于文本,锻炼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学生在分析词语的同时,要结合文本内容、表达方式和课文内所附的图片等,探寻苏州园林文字之美,品味说明文的语言特色,在欣赏语言的同时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学会说明文如何用语,掌握说明文语言赏析方法,提高语言文字建构与运用能力。

六.加强合作探究性学习,关注学生创新性表达与交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理念中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要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6]统编版《苏州园林》在课后习题中填补了人教版教材中的空白,如第五题,要求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这样的表述是人教版未有涉及的。体现了新课标的最新方向和理念,也体现了未来教育教学的趋势,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打破孤立的状态。避免学生因为思维的局限性而走入死胡同,在小组的氛围中尝试合作与探究,进而提升解决问题的效率。在追求解决问题的同时,也注重表达方式的多样化,不仅有写作,更在第五题中创造性地添加了“运用表格和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自己的认知”这一答案呈现方式。习题设置富有新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活动中持续关注学生多方式表达,通过这种表达训练,能够帮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更好的交流。

統编版《苏州园林》在习题设置上,相较于人教版有一定的延续性,但也有较大的变化。总体上看,在题目设置模式上是具有突破性的,并且具有前瞻性和活动性。从外在形式上看,习题采用梯度式设计,这样的设计对学生知识的理解与吸收有着积极的帮助。从内容上看,统编版苏州园林题目呼应编者的一课一得,从问题意识出发,突出说明文教学重难点,同时也给师生一定的创造空间,内容涵盖丰富,知识面更广。从统编版课后习题就可以看出对学生的要求再提升,那么同时也就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教版教材中的《苏州园林》在习题命制上紧扣课文内容,一切以课文为主要依据,在学习活动中不断地深化文章主题主旨,并渗透说明文写作的具体要求,这位教学活动奠定了基调。而统编版《苏州园林》兼顾课内外,并且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文章中的字词句段等进行深入分析和研讨,在此过程中又加大课外阅读量,锻炼学生综合性学习能力,采用更多方法与手段,学习更多知识。

当今世界正在飞速发展,社会的大踏步前进也对说明文等应用型文体的写作要求在不断提高,说明文在未来生活中传递信息,传播知识和传承文化的重要媒介,同时也对应用类文体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统编版《苏州园林》课后习题继往开来,敏锐捕捉到当今社会对于学生说明文鉴赏与表达能力的要求。在设置过程中既有新意,也有诗意,不仅帮助学生提高对说明文文体的认知,同时也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感受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形成正确的中华传统文化观念。

统编版与人教版《苏州园林》课后习题变化丰富,不仅仅是数量和形式上,在内容、意图、能力和表达方式上也有特色,以语文核心素养为根本要求,以任务驱动为路径,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变化中求得学习能力的提升。教师在使用过程中把握好这些变化,能够服务教学,帮助整理统编语文教材课后习题的不同功能,提高教学效率,丰富教学内容,不断开发语文教材所蕴含的资源,把握教学方向,有效发挥语文教材最大功效。同时也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探索课后习题的具体考查要求,体会学习内容的多样性,明确学习目标,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业上学有所成,真正的将语文课本知识内化为自身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温儒敏.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特色与使用建议——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国家级培训班上的讲话[J].课程·教材·教法,2019(10).

[2][4][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

[5]丰建霞.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部编教材课后练习设计探究——以《苏州园林》为例[J].黄冈师范学学报,2020(10).

猜你喜欢
统编版课后习题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修复面貌之谜
统编版语文教材中插图的作用
共在理念视域下的小学低段悦纳课堂构建策略探讨
苏州园林
谈统编版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整合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识字启示
苏州园林:咫尺之内再造乾坤
浅析苏州园林的留白艺术
基于儿童立场,让课后习题变变样
初中数学课后习题设计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