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辉
内容摘要:《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其内容集中体现了儒家学派的思想主张,对后世具有广泛地研究意义。本文主要从分析《论语》的对比辞格的运用入手,探求对比在行文中的意义和作用,通过对《论语》中对比范畴运用的探析,如从两体对比和一体两面对比,单层对比和多层对比,以及对比与其他辞格的综合运用等方面,体会《论语》的语言魅力与说理艺术,从而更好地把握儒家思想,以便更好地挖掘《论语》的教育意义。
关键词:《论语》 对比辞格 对比类型 儒家学派
在浩瀚的中华文学典籍中,《论语》可以称得上是最浓重多彩的一部。无论是在体裁运用、语言技巧,还是在伦理道德、文化传承等方面对后世的文学作品都有深远的鉴赏与借鉴意义。《论语》中很多语句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明白晓畅,具有高度的语言研究价值。因而要知悉《论语》的文学性,可以从它的语言运用的特征方面入手。《论语》独特的语言风格通过大量的修辞突出,但更重要的是围绕儒家思想理念的中心内容展开,即运用修辞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理,运用巧妙的语言来传达儒家思想、表现儒家精神。用此运用修辞探究《论语》的文化意义也是别具风味的,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赏析《论语》的语言魅力。
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给修辞的界定说:“所以修辞是运用一定的方式方法对语言的修饰调整,以求语言更加具有感染力,从而达到交际的效果。”《论语》中运用到了大量的修辞格,其中对比辞格就是重要的一种。对比是人们重要的认知方式,不同事物通过对比能够明确地展现出个性特征,对同一事物的不同阶段的比较也能够清晰地指出其发展变化。对比在语言学中属于修辞格的一种,也包括形式与内容两个方面。王希杰在《汉语修辞学》中说“对比就是把两个对立的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对立的方面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对比这种修辞格形式上主要依靠文字显现,没有多大的限制。但内容方面会有较多的限制,即两者构成比较,彼此之间具有可比性。
一.《论语》中对比辞格的类型
《论语》中运用对比手法的语句很多,可以说是说理的主要方式之一。在整部《论语》二十篇中对比辞格的运用次数仅次于比喻,据统计,运用的对比辞格共有46例。下面具体论述《论语》中对比辞格的类型。
1.两体对比与一体两面对比
前面我们对对比做出了界定,但我们要想比较全面地了解对比,还应该对其进行分类。按照对比项之间的关系不同,很多学者认同把对比划分为两体对比和一体两面对比两种类型。两体对比即把两种根本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照。一体两面对比即把同一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放在一起来说,能把事理说得更透彻、更全面。一体两面对比与两体对比虽然都是比较,但是有着很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两体对比是两个本质不同的事物进行对比;而一体两面对比是一个事物的两个对立方面进行对比。第二,在表现形式上不同,两体对比往往有两个主语;而一体两面对比中对比项往往是共用一个主语。
(1)两体对比
两体对比就是把两个对立的事物进行比较,也有人称为横向对比,对比项是两个不同或者根本对立的事物,因而对比效果特别突出。《论语》中运用的两体对比很多,共有41例,涉及到的说理内容也很丰富。
在两体对比中,在“君子”与“小人”方面的运用最多,《论语》中“君子”与“小人”的对比并举共17例,其对立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道德理论的辨别鉴证,背后也蕴藏着丰富的文化精神,表明儒家“要做君子,不做小人”的道德伦理判断。君子与小人大都是在并提中阐述的,通过鲜明的对比,使受话人自行抉择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从而受到良好品质的熏陶,也对思想行为有一定的警戒作用。如:
①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
②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衛灵公》)
③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
④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卫灵公》)
像此类对比兼对偶的句子,言简意赅、结构整饬,很具说服力、感染力。君子与小人有着本质的区别,甚至是不可调和的两种完全对立的人格。君子把握着伦理纲常的至高点,君子重义轻利、注重修养、勇于担当,集仁、义、礼、智、信于一身;小人则沦为不齿之人,是作为道德的对立面而存在,从而衬托“君子”的形象。在春秋动乱之时,《论语》仍秉持着深厚的道德底蕴,以传统文化作为支撑,使得良好的价值观念持续发展,也为后代开启了“君子之风”。君子与小人的二元对立的伦理观念奠定了儒家道德体系的基础,二者之间相互支撑,彰显着儒家的伦理精神。
值得注意的是《论语》中的“小人”有的还指的是普通民众。“小人”最初的词义没有突出的感情色彩,不是与道德相关,而是和“君子”一样,也是对阶层身份的一种划分,与“大人”相对,泛指那些被统治者。例如:
①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宪问》)
②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颜渊》)
因此,分清《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的涵义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界定不同、内涵不同,两个对比项的相差程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必定会有较大的差别。
另外两体对比中,出现“邦有道”对“邦无道”的次数也有很多,能够形成对比的有4例,如:
①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公冶长》)
②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宪问》)
另外还有一例是用“天下有道”来进行对比分述的。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季氏》)
“邦无道”反映了当时礼乐制度分崩离析、社会混乱,但是孔子在那个动荡时期仍坚持维护周礼王道,而这种政治主张已经不能被统治者认可。因此他渴望恢复安定统一的政治秩序,另一方面他又对当下时局不满,甚至赞扬那些在“邦无道”时选择退避的隐士。在“邦有道”的理想社会与“邦无道”的动乱时局的冲突中,儒家仍然坚持自己的修养,以在政治黑暗中取得大富大贵为耻,这一点难得可贵。
但是两者也有不能构成对比的,即两句话说的大致是一个意思,如:
①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宪问》)
②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卫灵公》)
此两句意在说明不管时局如何,都要坚持自己的品行,端正行为态度,保持正直本色,而不是对“邦有道”与“邦无道”的情境下作出的对比区分。
两体对比的句子在《论语》中还有很多,如关于道德品质修养方面,一般说明良好的修养带来的积极作用,以使人效仿。或者以警戒的口吻警告他人的端正行为态度,例如:
①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子张》)
②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
另外有通过两者对比来评论为人作风,使听者或读者自觉地进行道德判断,选择先进的价值观。如:
①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宪问》)
②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还有通过古今对比来体现人心不古,暗示随着政局不安,表现出内心对现状的不满。如:
①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
②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阳货》)
其他关于还有德政礼乐方面的,如:
①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
②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先进》)
这些语句大都是提倡周礼的,以维护旧制为目的进行解说论述。
其他少数还有关于孝道方面的,如: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学而》)
《论语》通过两体对比的手法来彰显儒家所推崇的价值观,不论从道德、为政、礼义、孝道等方面均可用到两体之间的对比,通过平实冼练的语言,将儒家倡导的价值观融入到对比项中,意在使其本质特征尖锐地表现出来。
(2)一体两面对比
一体两面对比是把同一事物中的具有可比性的两个对立方面摆明来比较,也有人称为纵向对比。对比项要求必须是同一事物中的具有关联的两个方面,通过比较来揭示事物内部反映的辩证关系,从而抓住事物内部双方的不同特征。《论语》中运用到的一体两面对比例子比较少,共有5例,相对于两体对比显得比较单薄,甚至有些不成比例。如:
①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杀生以成仁。(《卫灵公》)
从正反两个方面分别论述了“志士仁人”在“求生害人”与“杀生成仁”上的取舍。
②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雍也》)
从对待君子的态度的两方面意在说明对君子要“不陷不罔”,亦在暗示君子在行仁德时可能会受骗,甚至会受到侮辱,但是君子不会因此而改变他所行的仁道。
③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卫灵公》)
从“无远虑”与“有近忧”两方面说明了未雨绸缪、规划未来的重要性。
《论语》正是巧用一体两面对比,集中对某一事物进行辩证地思考,分析、鉴别来表明言者的立场态度,使读者自行辨别是非善恶,语言浑然天成、回味无穷。
2.单层对比与多层对比
从对比项内容的数量上是一层还是多层来看,可以把对比分为单层对比和多层对比两类。对比项的内容只有一层,只是两种事物之间或者一种事物内部的两方面之间的对比叫单层对比;多层对比是对比项的内容有两层或者多层,这种对比多是以复句的形式出现。前面我们所说的《论语》中的两体对比和一体两面对比大都是单层对比,而《论语》多用口语,因而多层对比较少,共有4例。下面主要列举多层对比的例子,如:
①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
摆明了“政”对“德”,“刑”对“礼”这两对对比前提,因而有“无耻”和“有耻”不同的结果。也体现了孔子主张实现王道、使民归服的德政思想。
②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季氏》)
“有马千驷”对“饿于首阳”,“无德而称”对“到于今称”,齐景公言其富而无德,伯夷叔齐言其贫而有德。从民众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孔子对“德”的推崇与对“富”而无德的不屑态度。
③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
通过对“知者”与“仁者”多层对比叙述,巧妙地诠释了两者多种区别,寥寥数句却极富哲理,也体现了儒家对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理性思考。
由于多层对比的对比项不止一个,所以考虑问题比较周到全面,从多方面进行论述比较,将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之间矛盾的对立关系充分地表现出来,更使得《论语》的语言既富有内蕴,又浑然一体、自然天成。
二.《论语》中对比与其他辞格的综合运用
一组语句里,同时使用几种辞格,这就是多种辞格综合运用。综合灵活运用多种辞格,能够从多方面为语言的表达增添色彩,使语言更加有文采、有活力,从而更具有表现力。辞格的综合运用有连用、兼用、套用几种。
对比辞格也具有兼容性,《论语》中对比与其他辞格的综合运用的例子有很多。如对比与对偶的兼用:
①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
②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公冶长》)
对比与对偶的兼用在阐释君子和小人关系方面与“邦有道”和“邦无道”方面较多。形式上既对称整饬,整齐匀称,富有节奏美;内容上也形成鲜明的对比,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论语》中也有很多的辞格与对比是连用、兼用和套用交叉使用的。如:
①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宪问》)
对比、对偶、反复兼用,又连用反问。从“道行”与“道废”两方面强调传道的文化使命是上天所賦予,其文化理想能否得以实现不以人力为转移,公伯寮也无可奈何。这里可以看作其他辞格是为对比服务的,对偶、反复、反问使得语句语气加强,使得对比效果更加突出。
②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微子》)
前两句比喻、反问连用,后两句对比、对偶兼用,其中的对偶讲究押韵,其格式已经比较严格。楚国狂人接舆用“来者”与“往者”一对反义词语来讽刺劝喻孔子不管是以前还是以后从政都是危险的。用比喻与对比错综连用,显得委婉含蓄,再加上反问语气进行强调,语句意味深长,不免使人陷入沉思。
因此可以看出《论语》综合运用辞格的精妙恰到好处,往往一句话包含多种辞格,语句灵活多彩,使形式与内容双管齐下、兼得并用,使得说理更加严丝合缝,说服力更强,为语言表达增添力量。
对比辞格的使用在《论语》中是一大亮点,不论是对《论语》著作本身还是后代,都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首先《论语》提供了丰富的对比体例,成为说理的主要方法之一,使得言辞巧妙有力、说服力强,对比手法使语句掷地有声、犀利率直,因而在历代的说理性议论文中得到广泛应用;其次《论语》口语色彩浓厚,遣词简约,加上通过对比的方式使《论语》的语言干脆有力、犀利隽永,从而达到了理想的表达效果来传播儒家理念,摆明儒家处事为人的态度,分析对比语句的涵义,对现如今良好道德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借鉴意义;另外,《论语》中对比辞格的运用,对后世文学写作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论语》提供了丰富的对比体例,为后代频繁引用。对比与其他辞格的综合运用更使文章行云流水,更添风采。但对《论语》所运用的修辞格的研究任重而道远,毕竟《论语》属于先秦作品,用现代汉语的辞格进行解释还是有些瑕疵,相信这些不足会逐步弥补。
参考文献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5.
[2]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02.
[3]王希杰.汉语修辞学[M].北京出版社,1983:254.
[4]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216,222.
[5]刘晓晓.现代汉语对比范畴研究[D].郑州大学文学院,2014: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