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教学法在语文阅读中的应用

2022-05-27 23:10杨秦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

杨秦

内容摘要:本文以对话理论为基础,探索对话教学法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运用。对话教学法是指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通过对话交流从而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一种方法。师生的对话是在民主、平等、自由的氛围下进行的,旨在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水平,培养良好的创新思维与口头表达能力。

关键词:对话教学法 语文阅读教学 对话理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阅读教学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①该对话是课堂上的师生对话。因此,对话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对促进阅读教学有重要研究价值。但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仅为了提问而提问,课堂对话枯燥乏味,学生机械回答,不能引起情感共鸣,这让阅读教学陷入了困境。

一.对话与对话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对话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感情的工具,是日常生活中重要的行为方式。对话,追根溯源,最早在古希腊时期的“苏格拉底对话法”和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对话法”采用问答的形式进行,又叫“问答法”。分四步:讥讽、助产、归纳和定义。讥讽是对对方的发言不断追问,使其陷入自相矛盾的状况,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即帮助对方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而不是告诉对方答案。归纳是从各种具体事务中找出共性、本质。定义即把个别事物歸入一般概念,得到事务的普遍概念。苏格拉底的这种方法通过对话让学生独立思考,一步步引导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答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启迪了学生的智慧。在这样的对话中,师生处于平等、开放、自由的情境中,有利于双方的沟通交流。

我国,对话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当时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广纳贤士,社会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儒、法、道、墨等,他们著书讲学,书中对话内容涉及政治、军事、文化等各方面,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情形。其中儒家最著名的著作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语录体散文——《论语》。从书中的大量对话可看出孔子对弟子多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进行教育,对话情境平等、开放。可见,在这样一种宽松、和谐、平等的对话氛围下才能迸发出多样的思想理念。这与新课标对语文教学提出“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的要求是一致的。

最早将对话发展为理论的是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他认为人类理性思考、情感表达甚至任何一种形式的存在都必须以对话为基础。他指出:“一切都是手段,对话才是目的。单一的声音,什么也结束不了,什么也解决不了。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②。他强调对话双方的主体性。认为人文学科本质上即是一门“对话”的学科。

对话理论于西方普及于20世纪80年代,代表人物保罗·弗莱雷,主张“教育即解放”。他在《被压迫者教育学》中提出“提问式”教育,让师生处于对话关系中,共同思考,从而认识、改造世界。这是教育走向解放的关键。这种提问式教育打破了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更关注教学中师生的互动,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马丁·布伯将对话理论引入教学,他认为对话中“我—你”的关系让对话双方能够平等地相遇、交流。他不赞成与对话客体建立“我—它”关系,他认为“我—你”关系才能拉近对话双方的距离。在教学中,对话双方是师生,二者要彼此信任,建立“我—你”的关系,这样有利于师生共同发展。

综上,不同国家不同学者的对话理论虽各不相同,但其中反映的主要观点有共通之处:首先,注重对话双方平等、自由、开放、和谐的对话环境;其次,允许不同声音的出现,兼容并包;最后,重视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二.对话教学法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里的对话是教师和文本、学生和文本、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对话。克林伯格认为:“所有教学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在他看来,教学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格。这是对话教学法的原理。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对话教学法要处理好师生与教材之间的多重关系。

1.师本对话。阅读教学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感知理解,逐步深入发掘文本内涵。这就需要教师对文本有深刻理解,要阅读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熟悉文本内容,认真备课,再将文本介绍给学生。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扮演好“引路人”,不能剥夺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权利,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切忌将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

2.生本对话。生本对话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这是对话教学法运用于阅读教学的关键阶段。学生是阅读教学的主体,生本对话一般首次发生在学生预习课文时。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会受到其年龄阶段、心理特征、已有知识及自身生活经历等多方面的影响。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在其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与新知识进行重构,它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主动建构的过程。生本对话也是这样一个过程。学生阅读文本,与作者对话,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并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感知、理解文本。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了解,同样也有疑惑。教师则需要在课堂上带领学生深入解读文本时,通过提问、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内容,自己发现问题的答案,使学生形成知识的重新建构。最后,学生经预习、教师引导和重构知识这一系例步骤,重回文本,结合作者的思想及教师启发,学生对文本有了独特见解,进行与自我的对话,更新重塑自己的世界观。

3.师生对话。师生对话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师生双方要处于一种平等、包容、尊重、开放的对话环境中。根据哈贝马斯的“对话交往理论”,他认为“对话”是人们交往、沟通最有效也最合理的一种途径。人们只有在平等、真诚、理解的对话中,才能形成新型交往关系。因此,师生对话也应当遵循这一观点。师生在教学对话中都是主体,教师在知识水平及对文本的理解程度方面要高于学生,但这不能成为确立教师话语权威的理由,教师需要“蹲下来”,耐心聆听学生的观点,给学生思考和发言的机会,多多启发引导,在提问中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当然,开放包容的对话并不意味着让学生完全发散思维,一切的对话和问题必须紧扣文本主题,这需要教师在对话中发挥好引导作用,使双方相互影响,达到双赢的效果。

4.生生对话。生生对话指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学生由于是同龄人,学习与生活环境大体相似,使得他们在对话时更能放松自我,自由交流。在阅读教学中,当遇到开放性问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让每一个学生加入到问题的探讨中,学生说出来的答案各不相同,教师应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讨论时,难免会产生对立观点,教师可以巧设辩论,让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观点,质疑对方的观点,并说出理由。这样的思维辩论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在对话中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主动性。

对话教学法具有互动性、生成性、开放性。它增进了师生、生生、师本、生本之间的互动。在对话中,没有一成不变的答案,学生可以自由思想,发展创造性思维。教师与学生在彼此的交流与沟通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营造了一个开放包容的课堂情境。

三.对话教学法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误区分析

1.教师权威导致对话地位不平等。新课标倡导语文教学应当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中进行,但在实际的语文课堂上,许多老师为尽快完成教学任务,一味地采用“灌输式”教学,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考虑学生是否理解,只顾向学生输出知识,课堂成了教师的“独角戏”。例如某一次在实习时听一位教师讲朱自清的《背影》,教师让同学们找出文章共写了几次父亲的背影。然而在请学生回答时,教师却在同学回答了“四次。”后直接说出了问题的答案:“分别是怀念父亲,难忘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父子分手,惜别背影;别后思念,再现背影。”这样的对话死板生硬,枯燥无味,师生间没有交流,学生难以在阅读中有收获。

2.机械式提问难以深入文本。当前为了响应教学互动的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课上都会设置提问环节,然而有时仅仅是为了提问而提问,提出的问题浮于表面,未经精心设计,对学生理解文本没有起到促进作用。例如在学习《藤野先生》一课时,教师想通过提问文章描写藤野先生的几件事凸显藤野先生的优秀品质,他的问题却是“文章是怎样描写藤野先生的,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特点?”这样的问题太过笼统,描写可以是外貌描写,也可以是动作或心理描写,学生面对这样的问题很难找思路。如果换成“在相处过程中,作者记叙了能表现藤野先生高贵品质的哪几个典型事件?这些事件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这样具体且有引导性的提问,想必学生会很快理解老师的意思,从文中也能较为准确地感知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了。提问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设计要精巧,如果只是机械式地提问,学生应付式地回答,那么就丧失了阅读教学的意义。

3.对话忽略文本主旨和单元教学目标。在课堂对话中,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尤其是一些探究性、开放性较强的问题,学生的回答往往五花八门,时常会有答案偏离问题的情况。有的教师由于缺乏对文本的深入理解,不能准确把握主题,课前准备不足,备课只是走形式,背景资料了解不全面,忽视单元教学目标,便易被学生的问题带偏,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已经脱离文本。这就很容易造成浪费课堂时间,教学效率低下的状况,学生更是摸不着头脑,听课听得云里雾里。例如在学习《社戏》一课时,教师给出探究问题:“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句话怎样理解?有学生突然说道:“我并不能理解,罗汉豆哪里都有,戏也可以下次去外祖母家再看。”教师答:“因为豆是小伙伴‘偷’来的,戏是和朋友们一起看的。”如此便脱离主旨。这句话作为小说结尾意味深长。其实那夜的戏并不怎么好看,那夜吃的豆也是普通的罗汉豆,作者怀念那夜的戏和豆,实际是怀念平桥村朴实、勤劳的小伙伴和有趣的生活。“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据此,教师要重视师本对话,课前准备工作要充分,备课时不仅要备文本,还要备学情。只有做到万无一失,考虑周到,才能在课堂对话中做到游刃有余,时刻紧扣文本主旨。

四.对话教学法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策略

1.平等对话,善于倾听。教师和学生作为对话主体,应相互尊重,平等交流。教师在与学生对话的过程中,要遵循民主自由、开放包容的原则,将自己与学生一样看作是普通的对话者,“蹲下来”与学生对話,让学生感受到你的真诚、耐心与宽容。同时鼓励学生多发表意见,教师要耐心倾听,以便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学生引导。当学生感到被倾听、被肯定时,自然会充分地调动思维积极性,提高解决问题的主动意识。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与表达能力才会在潜移默化中取得进步。

一位教师在教授《桃花源记》时,问道“同学们,我们跟随渔人的脚步一路走来,终于揭开了桃花源的神秘面纱,谁来总结一下,陶渊明究竟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桃花源呢?”

生:“这是一个人人向往的世外桃源。”

师:“不错。既然人人向往,为何桃花源的人却说‘不足为外人道’呢?”

生:“因为桃花源的人不想被外界打扰。”

师:“很好,桃源人非常珍惜自己难得的和平生活。然而,渔人对于桃源人的嘱托并未信守承诺。不仅‘处处志之’,还告诉了太守。虽然如此,桃花源为何不见了呢?”

生:“……(沉默不解)”

师:“请同学们结合课前所查的背景资料,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状况。”

生:“当时的东晋末年,战乱不断,民不聊生。”

师:“所以说,这样美好的世外桃源,在那个年代,其实……”

生:“桃花源在当时是不存在的,作者只是借桃花源表达自己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师:“如此说来,大家应该对陶渊明的理想有了一定的理解。今后在品读课文时,遇到一时不明白的问题,要懂得知人论世,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来思考。”

从以上的一段教学情境,我们可以看到,教师通过一步步的启发引导,最终让同学自己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在同学找不到问题方向时,教师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给予了一点思考方向,耐心倾听,最终同学自己得出了结论。这样的对话,既给了学生思考、表达的机会,教师又很好地扮演了引导者的角色。师生相互沟通,对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2.巧设问题,激发兴趣。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教师提问的方式和内容很能影响学生思考与回答的积极性。要将提问看作是与学生交流对话的过程,而不要为了将提问当成一种固定程式,为了提问而提问。尽量避免提出概念性、认知性等对于启发学生思维没有实质帮助的问题。提问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抓住文本主旨和重难点设计问题。围绕文本中心提问有助于学生走近作者,走进文本。(2)提问时可与相关文章进行比较。(3)从留白处进行提问。文本的留白会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言有尽而意无穷。

3.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文本内容,借助多媒体播放视频,展示图片创设与文本环境相符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如教学《壶口瀑布》时,可以播放一段壶口瀑布波涛汹涌的视频,让学生感受黄河的壮丽景象。在教授《皇帝的新装》时,可以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分角色朗读课文,相互交流在扮演不同角色时应该怎样朗读课文才能突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同学们在彼此的交流对话中能够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从而理解文章主旨。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2).

[2][巴西]保罗·弗莱雷(Paulo Freire).顾建新等译.被压迫者教育学(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李震,王尚文.关于“语文教学对话”的对话[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0(7).

[4]杨宇晨.对话理论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9.

注 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②巴赫金.《巴赫金全集》中《文本对话与人文》[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45.

猜你喜欢
语文阅读教学
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地位钩沉
聋校小学中高段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
探讨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用好“留白”,扎实语言实践
“基础+自助”的“自助餐”
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的省时高效
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建议
语文阅读教学融切入点于板书设计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