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璐++曹兰
摘 要: 教师对自身在阅读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产生偏差,盲目“民主”和过度“标准”让语文阅读教学走入误区,所以语文教师必须明确自身在阅读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加强对自身语文素养的培养,充分发挥教师在语文课堂中的作用,实施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
关键词: 教师 语文阅读教学 教学误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具备较高的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新课标将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分解为几个方面的能力目标: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这些能力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一个核心,就是阅读。可以说,阅读是贯穿提升语文素养整个过程的活动,阅读能力直接影响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所以阅读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的同时,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重要的是阅读教学担负着发展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格的重任。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教学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两个要素是教师和学生,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越来越重视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师也面临角色的转换,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绝不再仅仅是知识的讲授者和课文的分析者。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处于怎样的地位,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这是众多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始终探索和研究的。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很多教师的思想认识出现偏差,走入教学误区。
一、阅读教学课堂“民主化”的误区
新课程改革下的阅读教学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学生的阅读体验,提倡课堂“民主化”,把课堂还给学生。对学生地位的过于重视和学生作用过于夸大,可能导致教师主导地位的降低和教师作用的忽视。民主开放的语文课堂,无疑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创造性思维,有利于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但事实是很多教师由于缺乏对比较前沿的阅读教学信息的深刻认识和研究,阅读教学所谓的“民主”很多时候都是虚假的,要么是把远远超出学生学习能力的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讨论,然后由教师一锤定音,将学生的想法全盘否定;要么就是教师只知道提问,不管学生回答如何,只要说上几句就给予肯定和表扬。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出场和干预变少,影响力变小,这样的课堂是否就是“民主”、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呢?长此以往,学生会渐渐明白老师提的问题,说再多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要么答案唯一,要么答案丰富多彩,所以学生的积极性不会提高,反而变得更不愿意阅读,更不乐于思考。这样“放任自流”的教学因为缺少教师的指导和评价而流于形式和表象,那不是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应有作为。过度削弱乃至隐去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最终只能演变为变相的语文教学专制,无情地扼杀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而学科教学渗透德育更是无从谈起。
二、阅读教学课堂“标准化”的误区
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有盲目的“激进派”,必然也有墨守成规的“保守派”。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既然过于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天南地北地聊被专家们斥之为“放羊”或是“不作为”,那么有人马上改弦更张,摆起老师的权威和派头,一切以教学参考书为范本,一切以标准答案为标准,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被统一禁锢在一种思想中,在死板教条的文本分析中耗尽热情和兴趣,创造性思维受到无情的遏制甚至是抹杀。这样的教师依然死守着陈腐、老套的教育观念,认为标准答案便是分数,认为分数便是一切的功利做法,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无疑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的思考进行过多的干预,强行地把一种想法塞给学生的做法早就过时,然而,依然有教师乐此不疲,除了教育功利化的原因外,更多的还是教师对阅读本身对阅读者关系的认识肤浅,对阅读教学的本质研究不够透彻。
语文阅读教学的这些误区,体现出很多语文教师在语文教育改革大背景下对自身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严重不足,一些人走得太急,而有些人故步自封。面对教学改革奔腾的大潮,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到底应该处于怎样的地位,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呢?
三、朴实课堂展示的“策划者”和“主持人”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阅读教学模式变得丰富多样,很多教师努力寻找自己的真正定位,面对对话式阅读、探究性阅读、个性化阅读等多样的教学模式,面对教学媒体的进化和发展,不想再仅仅依靠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和一张嘴来教育学生,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一场朴实的课堂展示的“策划者”和“主持人”,课堂上不再看似热闹、生动,实则没有任何实效。著名教育家朱作仁先生认为:语文教育现代化必须具备“现代化五要素”——务实,效率,理论,创新,信息。务实,就是在教学中提倡“大三实”,即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讲究实效;主张“小三实”,即扎实、朴实、真实。过于娱乐化,过多地依赖现代多媒体,追求华而不实的表面形式,非但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水平,而且在无形中会挫伤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禁锢学生的想象力。教师不再是通过空洞的外在形式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实现新课程目标,而是鼓励学生多读、多记、多讲、多辩、多写、多思,以扎实有效的语文活动元素使学生获得文本阅读的体验,提高语文阅读素养。因此,一堂《沁园春·雪》的阅读教学课既非教师讲述思想内容,划出重点语句鉴赏,又非纷繁热闹的诗歌朗读比赛课,而是学生通过诵读,自主提出疑问,合作讨论的课堂。
四、阅读能力训练的“设计者”和“激励者”
皮亚杰认为,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不是一个传递信息的人,而是主客体互相作用的促进者。要给学生一种智力自由,“帮助学生探索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皮亚杰的话启示教师并非单一的信息源,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和文本都有可能是信息源,因此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应当是平等的。皮亚杰的话说明教师并非仅仅传递信息的载体,知识的讲授者和课文的分析者的教师形象已经难以在新课程改革的阅读教学中实现教学目标,因此,教师的身份应当转变为能力训练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激励者,评价的反馈者和矫正者,真正使得阅读教学化虚为实,化知为能,化无序为有序,使得学生主动把握课堂,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如何实现把阅读的课堂转化为能力训练的场所,是每个教师需要研究的问题。
要实现这一转变,首先必须坚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很多教师认为这与调动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存在矛盾,其实不然。如同皮亚杰所说,教师和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并不是为了某一方而忽略另外一方。所以在阅读教学活动中,绝对不应该因为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否则语文课堂将是无序的课堂,是伪民主的课堂。同时,教师应当在阅读教学中积极发挥引导的作用。在课堂中打破教师问、学生答的简单模式,引导学生对问题质疑,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多元解读文本,辐射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于是小说《项链》的阅读教学不再是对主人公马蒂尔德的虚伪形象的单一理解,而应该引导学生从人物命运、性格、细节描写和与社会的关系中挖掘小说更深层次的内涵。
五、提高自身能力的“学习者”和“先导者”
要充分发挥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增长教师自身的语文知识,这是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摆正位置、发挥作用的基础。教师首先应该是阅读教学的“学习者”。无论是坚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还是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的语文知识和教育素养都是必不可少的。为何有些教师的课堂是伪民主课堂,因为他们自身的能力无法驾驭“民主”课堂,学生的思维无疑可以通过鼓励、引导变得更活跃,但如何使之不至于如脱缰的野马,从而导致无序的课堂,需要教师对学生的思考加以正确合理的引导,对学生回答进行及时的反馈和总结,而不是概括式的强制性的一锤定音,这时教师的课堂教育,语文知识素养显得尤为重要。为何有的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课堂热热闹闹却空洞肤浅,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呢?正是因为教师对教材,对所教内容缺乏理性深刻的理解,这同样需要调动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自身知识储备不足,只能依靠空洞浮华的形式装饰。而那些只知因循守旧,照搬教参的教师更是自身教学素养不过硬的典型。因此,教师首先要做的是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素养,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多听课、多反思,积累课堂教学经验,参加教师教育培训,加强理论修养和知识素养,做好学习型人才的“先导者”。只有这样,才能在阅读教学活动中不再依赖教参,对学生回答的问题不再莫衷一是,从而认清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阅读教学是语文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既不能墨守成规,又不可矫枉过正,而应该发挥教师应有的主导和引领作用,以自身的语文素养和不断积累的教学经验为武器,在语文素质教育的改革之战中打一场坚定不移的持久战。
参考文献:
[1]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瑞士]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王宪钿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3][瑞士]皮亚杰.教育论著选.卢濬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