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俊榕 张怡 郝彦伟 曾进浩 由凤鸣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四川 成都 610072)
慢性胃炎(CG)属于临床常见多发疾病,指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性或萎缩性病变。常见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胆汁反流性胃炎,症状多表现为胃痛、胃胀、嗳气、恶心、纳差等,病因主要包括幽门螺杆菌(Hp)感染、胆汁反流、长期刺激性饮食或药物、精神过度紧张等〔1〕。Correa〔2〕提出的肠型胃癌发展模式已获得国内外学者广泛认可。因此,CG及时有效的治疗对防止胃癌的发生至关重要。目前,临床常用的抗Hp药、胃黏膜保护剂和促动力药等,多为对症用药,对部分患者而言疗效欠佳〔3,4〕。气滞胃痛颗粒的药物组成主要包括柴胡、枳壳、白芍、甘草(炙)、延胡索(炙)、香附(炙),具有舒肝理气,和胃止痛之效〔5〕。药理学研究报道〔6,7〕,气滞胃痛颗粒具有保护胃黏膜,抑制胃酸,抗菌抑溃疡和镇痛等作用。目前该药的临床应用虽广,但仍缺乏对其进行客观的系统评价。本研究对气滞胃痛颗粒治疗CG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进行Meta分析。
1.1文献检索 使用CNKI、VIP、WanFang、CBM、PubMed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建库至2020年3月31日)。中文检索词:气滞胃痛颗粒、胃炎、慢性胃炎;英文检索词:Qizhi Weitong Granule,gastritis,chronic gastritis。依据各数据库自身特点,采取主题词与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检索。
1.2纳入标准
1.2.1研究类型 临床RCT,不限制盲法和语种。
1.2.2研究对象 临床确诊为CG的患者,且无其他消化系统器质性病变。
1.2.3干预措施 试验组:气滞胃痛颗粒治疗(或联合常规西药);对照组:仅常规西药治疗。
1.2.4结局指标 临床总有效率;中医症状积分;胃镜病理分级评分;胃泌素(G)-17;复发率;不良反应。
1.3排除标准 综述、临床经验总结、动物实验、药理学及其他非临床研究;合并其他消化系统器质性病变;以其他疾病为主合并CG;治疗组除气滞胃痛颗粒外,还接受针灸、推拿等物理疗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研究;重复研究按时间顺序纳入最新文献。
1.4文献筛选及数据提取 由2名研究人员严格按照纳排标准独立筛选文献和提取数据,并交叉核对。若出现分歧共同商讨解决。筛选文献:首先阅读题目和摘要进行初筛,再阅读初筛后的文献进行复筛,以确定最终纳入文献。利用Excel 2019进行数据提取,信息包括:第一作者;发表年份;患者人数;干预措施;疗程;结局指标;不良反应情况等。
1.5纳入研究方法学质量评估 使用Cochrane系统提供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评估方法学质量从以下6个方面入手:随机化方法;分配隐藏;盲法;结局数据完整性;选择性结局报告;其他偏倚来源。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同时进行,若出现分歧共同商讨解决。
1.6统计学分析 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二分类变量和连续型变量分别用相对危险度(RR)、均数差(MD)表示疗效统计量,并给出95%置信区间(CI)。各研究间的异质性检验通过χ2检验结合I2定量判断。若同质性较好(I2≤50%),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分析;反之使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分析,并采用敏感性分析明确其异质性来源。若异质性显著(I2>75%)无法对数据进行合并,则作描述性分析。若某结局指标的纳入研究量≥10篇,绘制漏斗图评估发表偏倚。
2.1文献检索与筛选 初始数据库检索共138篇文献(CNKI 31例、VIP 31篇、CBM 29篇、万方47篇),经EndNote X9软件排除重复的84篇文献后对剩余54篇进行初筛。根据纳排标准,阅读题目和摘要后排除36篇不相关文献,对剩余的18篇进行复筛。在仔细阅读全文后排除3篇干预措施不相符的文献,最终纳入15篇RCT,均为中文文献,涉及患者1 342例,其中试验组708例,对照组634例。纳入研究基本特征见表1。
2.2纳入研究质量评估 15篇RCT中仅4项〔12,14~16〕描述使用了“随机数字表”法,剩余均未描述具体随机方案;无一项研究描述分配隐藏和盲法实施情况;仅1项〔20〕报告了脱落病例3例并详细描述脱落原因,剩余研究的结局数据均完整;15篇RCT均无选择性结局报告情况的存在;15篇RCT对是否存在其他偏倚来源均不清楚。纳入研究质量评估情况,见图1。
2.3Meta分析
2.3.1临床总有效率
2.3.1.1慢性浅表性胃炎 纳入5篇RCT〔8~11,20〕,涉及患者580例。因异质性检验结果为P=0.09,I2=51%,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R=1.16,95%CI1.06~1.28,P=0.002),说明试验组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见图2。
2.3.1.2慢性萎缩性胃炎 纳入4篇RCT〔12~14,16〕,涉及患者320例。因异质性检验结果为P=0.83,I2=0%,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R=1.26,95%CI1.14~1.39,P<0.000 01),说明试验组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见图3。
2.3.1.3胆汁反流性胃炎 纳入3篇RCT〔15,19,22〕,涉及患者276例。因异质性检验结果为P=0.96,I2=0%,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R=1.25,95%CI1.10~1.43,P=0.000 8),说明试验组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见图4。
表1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图1 纳入研究产生偏倚风险的项目所占百分比
图2 慢性浅表性胃炎有效率Meta分析
图3 慢性萎缩性胃炎有效率Meta分析
2.3.2中医症状积分 纳入3篇RCT〔12,15,19〕,涉及患者284例。因异质性检验结果较大无法对数据进行合并,故作描述性分析。查阅原始文献后发现,试验组在改善中医症状积分方面相较于对照组效果更明显,说明试验组在症状的缓解方面相较于对照组更有效。见图5。
图4 胆汁反流性胃炎有效率Meta分析
2.3.3胃镜病理分级评分 纳入2篇RCT〔13,18〕,涉及患者117例。因异质性检验结果为P=0.58,I2=0%,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D=-0.34,95%CI-0.38~-0.30,P<0.000 01),说明试验组在改善病理水平方面相较于对照组疗效更显著,见图6。
2.3.4G-17水平 纳入5篇RCT〔12,13,17,18,21〕,涉及患者291例。因异质性检验结果为P=0.31,I2=16%,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D=2.44,95%CI2.23~2.65,P<0.000 01),说明试验组提高G-17水平,保护胃黏膜方面相较于对照组疗效更显著,见图7。
2.4复发率 纳入2篇RCT〔16,19〕,涉及患者230例。因异质性检验结果为P=0.29,I2=11%,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R=0.36,95%CI0.15~0.82,P=0.01),说明试验组在降低CG复发率方面相较于对照组更具优势,见图8。
图5 各症状积分改善描述性分析
2.5不良反应 纳入5篇RCT〔9,12,15,19,20〕涉及患者541例,其中1篇〔15〕报告未见任何不良反应。因异质性检验结果为P=0.13,I2=46%,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64,95%CI0.33~1.22,P=0.17),但查阅原始文献后发现,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03%)较对照组(9.94%)低,说明试验组在药物安全性方面相较于对照组更具优势,见表2、图9。
图6 胃镜病理分级评分Meta分析
图7 G-17 Meta分析
图8 复发率Meta分析
表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图9 不良反应Meta分析
2.6发表偏倚分析 由于各结局指标的纳入研究量均≤10篇,故未绘制漏斗图评估发表偏倚。
CG属于中医学“痞满”“胃脘痛”“嘈杂”等范畴,中医认为主要由脾胃虚弱、情志不畅、饮食失节、外邪侵袭等所致,病位在胃,与肝、脾密切相关。肝气郁结不疏,必横逆侵脾犯胃,致中焦气机不畅,出现上腹疼痛、胀满、嗳气、反酸等症状。故治疗宜以疏肝解郁理气、健脾和胃止痛为主〔23〕。气滞胃痛颗粒由《伤寒论》名方“四逆散”加味而成,方中以柴胡为君疏肝解郁、行气散滞;臣以白芍敛阴养血柔肝,使柴胡升散而无耗阴之弊,香附疏肝解郁、行气止痛,增柴胡理气之效;佐以枳壳消痞除满、破气散结,与柴胡相伍奏升清降浊之效,延胡索辛散温痛、行血散滞,与香附相伍增行气止痛之效;使以甘草调和诸药、健脾和中,与白芍相伍奏酸甘化阴、缓急止痛之效。以上诸药配伍共奏疏肝理气、和胃止痛、调和肝脾之效〔24〕。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柴胡具有镇痛、抗炎、增强免疫力和抗抑郁等作用〔25〕;白芍具有保护胃黏膜、镇痛、调节免疫等作用〔26,27〕;枳壳具有抗胃溃疡、抗炎、抗菌、镇痛和健脾等作用〔28,29〕。因此,近年来气滞胃痛颗粒多应用于CG的临床治疗,并取得较好的疗效。
本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改善中医症状积分和病理水平,提高G-17水平保护胃黏膜和降低复发率5个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但是由于原始文献对临床总有效率的判定标准具有不一致性,因此该结局指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5篇RCT报告了不良反应,但绝大部分研究未报告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率和缺乏及时长期随访,因此对于气滞胃痛颗粒的安全性尚需进一步研究和明确。建议今后中医药研究者重视中药安全性问题,完善对安全性指标的检测并做好规范化记录,完整报道中药不良反应事件,以增加研究的临床参考价值。
本研究存在以下不足之处:①15篇RCT中绝大多数未描述具体随机方案,同时无一项研究描述分配隐藏和盲法实施情况,故存在选择性偏倚的可能,对结果的可靠性产生影响。②仅5篇RCT样本量≥100例,样本量较小、研究中心单一,导致疗效指标不稳定,检验效能偏低。③纳入研究的诊断和疗效判定标准不一,且患者的年龄、性别和服药疗程、剂量也存在差异,可能导致异质性的增加。④仅2篇RCT报告随访后的复发情况,但只报道例数未提及具体的指标,不利于对气滞胃痛颗粒远期疗效的客观评价。⑤仅5篇RCT报告了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安全性信息的缺乏致使难以准确评价其安全性。⑥所纳入RCT均为中文文献,试验地点也均在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结果是否具有一致性仍需进一步研究,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结果的推广。
综上,针对CG的治疗,气滞胃痛颗粒相较于西药而言具有一定优势。但是,由于本次Meta分析纳入的研究样本量较小,故今后还需要更多设计严谨、实施规范的多中心、大样本和高质量临床试验研究来提高证据质量,并且更多的关注治疗的安全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更科学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