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对广西职业教育服务重点帮扶县乡村振兴的经验进行总结,阐明职业教育帮扶的措施、成效以及其中的亮点,针对职业教育资金供给机制不够科学、职业教育一体化水平有待提高、职业培训服务劳动力的动力不足等问题,提出要以共生系统为载体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以制度建设为支撑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以职业培训为抓手提高农村人力资本水平、以乡村振兴为目标促进专业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等策略,不断增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水平与能力。
【关键词】乡村振兴 职业教育 精准帮扶 重点帮扶县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09-0058-05
广西职业教育作为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通过建立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工作机制、深化纵向贯通的职业教育体系和横向融通的职业教育资源共享模式等方式发挥有效作用。2017年广西精准识别认定20个深度贫困县,投入职业教育资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深度贫困地区完成“发展教育脱贫一批”任务,从根源阻断贫困代际传递。2021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继续将这批贫困县确定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以确保帮扶政策的总体稳定。广西利用职业教育资源优势,持续加强重点帮扶县地区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基础能力建设,满足脱贫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需求,使职业教育发展带动当地人才振兴、产业振兴、生态振兴等,肩负起巩固职业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责任。
一、广西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广西政府扎实推动职业教育服务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程,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的规模效应。建立健全职教服务乡村振兴的工作机制、完善广西职业教育体系、优化农村地区职教资源,使广西职业教育协同乡村振兴开展人才培养、就业帮扶、技能培训等服务,促进产业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提升乡村振兴的实际效果。
(一)做好顶层设计,建立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工作机制
1.协同联动的沟通机制
建立健全联动工作机制,为有效开展乡村振兴提供基础保障。由广西乡村振兴局统筹规划,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人社厅、财政厅等多个部门定期调度协商,以乡村振兴工作问题为导向,通过专题座谈、会议协商、复盘研讨等方式横向联动,从组织领导、资金筹措、奖助学金发放、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等方面集合职能部门的优势资源,精准定位乡村振兴工作的视角与内容,发布政策措施,有效避免政策制定交叉堆叠、资源投放错位重复。全方位保障各项职业教育政策在重点帮扶县有效落地,凝聚形成乡村振兴巨大合力。
2.健全的制度保障机制
完善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相关政策制度。在出台的《广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将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纳入战略规划。2021年制定《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广西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普通高中建设工作方案(2021—2025年)》《广西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工作方案(2021—2025年)》等多项政策文件,构建办学模式、资助政策、就业升学、基础建设、师资建设等全方位职业教育乡村振兴制度体系,分层次、分类型、分阶段优化职业教育资源,促进职业教育深度融入乡村振兴,形成能保障职业教育服务农村地区乡村振兴工作落地见效的制度体系。
3.严格有效的考核监管机制
建立职责清晰的责任体系,开展广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壮大集体经济工作考核等多项考核工作,形成“自治区—市县—乡(村)—单位—个人”五级责任体系;树立上层负总责、中层抓落实、基层重实施的责任意识,各级主体乡村振兴工作责任联动,有效激励各级组织和个人共同助力乡村振兴。完善考核监管制度,建立教育督导委员会,完善教育督导评估评价机制,逐级分组进行评价,以定期检查、不定期专项督查巡查、随机暗访、年度绩效考评的方式严格进行过程管理,对经费管理、项目进度等内容开展监督、督导与考核,将评价结果作为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及党政正职政绩考核的依据,形成奖惩分明的考核机制,强化职业教育帮扶措施,保障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工作目标如期实现。
(二)打通成长路径,建立纵向贯通的职业教育体系
近年广西不断整合重点帮扶县的职业教育资源,完善了30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教育中心)建设,实现了20个重点帮扶县职业教育学校资源全覆盖,统筹资金1 600万元,支持8个民族文化传承创新职业教育基地学校建设,做强中等职业教育,奠定了普职衔接、升学就业的职业教育体系基础。
1.以职业教育共生系统为基础贯通生源入口
职业教育体系的办学主体是中职、高职和应用型本科,广西从扩大精准招生计划、构建多元办学模式、个性化办班等方式贯通各层教育主体入口,促进各类办学主体间深度融合,逐步形成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三元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共生系统,持续帮助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各主体间转化教育身份。如面向重点帮扶县的中学、中职实施“9+3”教育精准专项招生计划;在普通中学设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或通用技术课程,促进普职教育相互渗透;面向高等教育采用中高职五年一贯制、“2+3”“3+2”“1+1+1”分段式等多元化办学模式,以及实施高校专项计划等招生政策,解决脱贫家庭学生在中高职教育主体间的衔接和适应问题;面向原建档立卡人群定制成立励志班、职业教育“圆梦班”,通过技能培训专项计划确保脱贫家庭学生实现无障碍升学。
2.以全程资助系统为支撑推动个体发展
构建精准识别、多元资助、发展追踪的全程化立体式学生资助政策系统,根据不同贫困生群体的特点,以奖、贷、助、勤、减、补的方式实施多元化全程式深度资助;对接受资助的学生实行个体发展追踪与考核,强调对资助对象个体发展的关注与追踪,充分兼顾该群体对生存与发展的双重需求,保障农村家庭经濟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高其实现个人成长的自主意识和积极性,并提升其就业能力。在脱贫攻坚阶段,广西针对重点帮扶县划拨各项学生资助资金4.09亿元,资助20个重点帮扶县原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学生29万人。
3.以精准就业帮扶系统为助推器促进人才输出
就业是职业教育体系的输出环节,是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职业成长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途径。广西针对原建档立卡毕业生群体实施“三个3”政策,即就业咨询、培训、推荐3个全覆盖,高校为每个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推荐3个以上岗位,全区每年毕业季为原建档立卡学生举办3场专场招聘会。针对原建档立卡毕业生个体精准实施“一次个体咨询、一次优先推荐、一次技能培训、一项就业补贴”的“四个一”就业帮扶,实现“一对一”个性化就业咨询指导和就业援助。配套实施服务基层项目毕业生学费补偿、助学贷款代偿、求职创业补贴等多项政策,形成点面结合、上下联动、有力有效的就业帮扶系统。
(三)打破资源壁垒,建立横向融通的职业教育资源共享模式
广西从政府层面宏观调控,联动优质院校、集团企业、地方政府的资源,打破职业教育“马太效应”,促使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特别是重点帮扶县流动,形成东西共建、校企融合、地方协同的资源共建共享局面,推动重点帮扶县地区职业学校建设质量再上台阶,为精准帮扶当地学生及振兴乡村教育提供优质职业资源。
1.校际帮扶互助模式
重点帮扶县中职学校与广西区内外优质高职院校开展校际帮扶,共享资源,在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师资队伍等方面实行深度合作。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中职学校流动,平衡重点帮扶县的中职教育发展,提升该地区中职学校的整体综合水平;同时,中职学校可作为高职院校的生源培养基地,为高职院校输送充足的专业对口生源,双方资源相互渗透、互助互利。一是实施东西向协作教育扶贫。广西与东部地区职业教育学校结对帮扶,以合作招生、师资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共享等方式实现深度协作;开展“学校援建”“校长培训”“教师培训”“支教行动”等活动,帮助当地中职学校提升教育基础建设水平和师资能力。二是以区内优质高职院校资源为依托优化中职学校建设。重点帮扶县与区内优质高职院校共同建立中高职业教育立桥、共建共享教学资源库、开发“互联网+职业教育”等方式,达到生源共招、专业共设、课程共建、实训实习基地共建等双赢目标。
2.校企合作帮扶模式
校企合作以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从人才供应链下游逆向定制人才培养方案,采用招生招工一体化、现代学徒制、就学即就业等实践模式,精准解决企业人才和学生就业双重需求。比如,河池金城江通过构建“部门+职校”的农民工就业培训模式,与企业合作办班,直接输出技能型人才;隆林各族自治县职业技术学校根据企业、行业需求设置专业,邀请企业教师到本校讲授专业课程,让技能培训与企业需求“零距离”接触;广西忻城县与保利物业合作,开展“3+2”中短期技能教育活动精准对接对口扶贫的贫困县贫困家庭子女,实施“教育+就业”扶贫战略,为企业输送职业技术人才。以上模式创新了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培训、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合作模式,促进了职教集团、民营企业、行业主体参与的多元化办学机制的发展,同时为重点帮扶县地区的脱贫家庭学生提供了“入学即就业”无缝衔接的学习就业模式,有利于精准提高其就业能力,为当地脱贫户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3.校地协同帮扶模式
一是建立优质高校与重点帮扶地区定点“一帮一联”机制。广西有7所高职院校承担重点帮扶县的帮扶任务。各校利用自身教育资源优势,为重点帮扶县地方政府提供新型农民就业技能技术培训服务,向当地学校提供教师支教、中小学教师培训资源,提高扶志和扶智的效果。二是各级政府资源向重点帮扶县地区学校倾斜。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利用“国培计划”、“区培计划”、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亚行贷款”职业学校教师培训项目为每县专项划拨培训经费30万元,优先对重点帮扶县地区教师开展全员培训,逐步提升重点帮扶县地区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同时,加大公开招聘、特岗计划、聘请紧缺专业兼职教师、招募志愿者支教的力度,充实当地教育师资力量。另外,重点帮扶县地方政府部门划拨教育专用地与建设资金完善中职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当地中职学校建设达标,2019年有12所重点帮扶县的中职学校进入广西中职学校星级之列。
二、开展服务过程中的工作亮点
广西职业教育在帮扶重点帮扶县的过程中,结合当地地理文化区域特点,充分利用企业、行业、职业教育等资源,在精准帮扶乡村教育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为其他民族地区实施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尤其是对重点帮扶县开展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一)建立8个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职业教育基地
重点帮扶县地区大多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结合民族地区教育特点,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经过认定,确定融水苗族自治县民族职业技术学校等8所办校条件与规模成熟、建设条件较好的中职学校为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职业教育基地,并划拨专款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民族工作室、民族文化活动中心等,开发系列民族文化课程,进行项目研发。从宏观层面看,建立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职业教育基地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以及民族文化产业的开发与发展。重点帮扶县学校可借助专项资金有效对接民族区域文化产业,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技术专业,系统培养民族文化专业人才,弥补重点帮扶县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不足。从微观层面看,能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作为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作用,促进民族文化进校园、进专业、进课堂,强化当地学生对民族的认识、认知和认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民族技艺和综合素质都有积极作用。
(二)实施职业学校星级化管理
2019年广西开始建立中等职业星级学校动态调整机制,面向全区开展星级职业学校认定工作,星级认定结果与自治区财政奖补挂钩,助推学校提高管理水平。当前,重点帮扶县地区已有12所职业学校被评定为星级职业学校,其中,三星级5个、二星级5个、一星级2个。通过星级化管理,在重点帮扶县地区树立标杆学校,为当地其他职業学校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有利于政府在政策扶持、资金投入、培育管理上划分层次,分级分类因地制宜地开展学校建设,推进当地中职学校层次化、特色化、多样化发展,在各学校间形成创优争星、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三)实施职业技能培训专项计划
精准面向脱贫人口、农村家庭低收入人口等特定群体实施职业技能培训。一是面向原建档立卡家庭子女实施职业技能培训专项计划。针对群体具体情况精准确定培训内容为中期就业技能(1学年)、短期就业技能(2个月)及创业培训等,对参加中期培训的学员给予每人每学年1.2万元的财政补贴,充分激发符合条件的人员参训的积极性。2016年实施该计划以来已招收14 598人,完成培训11 387人,成功推荐就业8 225人。二是开展“千村万企”职业技能培训行动。对接广西创新发展“九张名片”区域产业、现行农村产业发展等需要,面向脱贫人口劳动力开展以就业技能、创业等为重点的职业技能培训,进一步提升劳动人口的劳动技能水平,巩固脱贫攻坚效果。
三、现实思考
广西作为曾经的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积极发挥职业教育资源优势,在人才振兴、产业振兴、生态振兴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但在职业教育资金供给机制、职业教育一体化标准体系建立、职业培训服务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职业教育资金供给机制不够科学
对重点帮扶县地区职业教育资金投放方式区分度不高、针对性不强、投入量不足是当地职业教育面临的主要困难。普惠式的资金投入方式使重点帮扶县地区职业教育所获得的财政资金补助范围、补助标准与其他农村地区一样,忽略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办学需求的学校的个体差异,没有做到因地制宜、因校施策。此外,重点帮扶县地区职业教育投入资金不足,导致职业教育对资金的刚性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由于财政资金投入教育领域主要是用于义务教育,投入中等职业教育的资金明显不足,如2020年大化瑶族自治县教育局在部门预算中,中等职业教育只占支出总预算的0.058%。
(二)职业教育一体化水平有待提高
由于职教高考制度、普职衔接制度、职业框架制度等还不够成熟,职业教育帮助农村地区群体巩固脱贫效果受到限制,表现在:职业教育体系内部与外部融通受阻,教育断层的社会成员无法融入职业教育体系,导致职业教育招生群体局限于全日制学生,难以扩大到下岗职工、返乡农民工等农村低收入群体,职业教育人才振兴的规模效应难以显现。此外,职业教育体系内部的各类办学主体间还存在入学标准不统一,专业衔接不紧密、人才培养方案脱节、共性课程缺乏等问题,导致部分重点帮扶县地区学生在进入高一级教育主体时,容易出现难以适应教学要求、学习兴趣低下、学习效果不理想的现象,升学空间无形中受到挤压,会影响脱贫学生系统提升能力的效果。
(三)职业培训服务农村低收入劳动力的动力不足
职业培训是提升重点帮扶地区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是拓宽农村低收入劳动力就业渠道的有效方式,有助于该群体短期内快速获得生存资源,但当前重点帮扶县地区所提供的职业培训服务与参训主体的现实需求仍有差距。一是职业培训主体来源单一。大部分为社会培训机构,师资队伍力量薄弱,整体水平不高;场地、硬件设施、信息化手段等培训资源缺乏,仿真或实地技能实训场所条件有限,农村低收入劳动力对高质量职业培训的需求与现实提供的服务间差距较大。二是培训内容设置与产业契合度不高。课程内容与当地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联系不够紧密,能结合当地民族特色、优势产业、新兴领域产业的课程较少,短期技能培训与后期系统提升课程相脱节,导致脱贫户在接受培训后所获得的技能与当前新兴产业岗位需求仍存在一定差距,就业质量难以提升。三是脱贫户劳动力后续发展动力不足。接受培训的劳动力在短期培训内所获得的技能内容分散零碎,难以形成长期稳定和高质量就业的能力,其岗位胜任力仍然难以满足高层次岗位的需要,导致其只能应聘低层次的就业岗位,仅实现了浅层次的脱贫,个人可持续发展的需求难以满足。
四、进一步发展计划
广西职业教育在重点帮扶县开展乡村振兴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广西不断拓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向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农业专业人才需求量在快速增长,对重点帮扶县而言,需要进一步发展职业教育,在防止贫困户返贫的基础上对接扶贫产业,提供全产业链技术培训培育服务,有效提升农村人口素质,为脱贫致富、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人才动力。
(一)以共生系统为载体,优化职业教育资金配置
加强对重点帮扶县地区职业教育的建设,完善“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三元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共生系统,分层次、分区域、分类别精细化投放建设资金,整体提高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加大投入中职学校建设资金,全面改善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建立中等职业星级学校动态调整机制,夯实中职教育基础。实施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高水平高等职业专业群建设计划,支持在高职院校建设乡村振兴学院,鼓励应用型本科院校与高等职业学校联合举办产教融合型本科职业教育,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
(二)以制度建设为支撑,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不断完善职业教育一体化制度建设,加大重点帮扶县地区政策扶持力度,构建层次分明、上下贯通、内外融合的一体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持续防止脱贫人口返贫,提高重点帮扶县地区职业教育精准帮扶成效。建立符合广西实际的职业教育制度框架,逐步实施职教高考、“1+X”证书、学分银行等职业教育制度,畅通多元化入学通道,扩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各类社会群体入学覆盖面,提高其接受职业教育和完成学业的概率,有效提升农村地区劳动力的教育水平和就业水平。完善执行职业教育乡村振兴考核督查评估制度,把乡村振兴具体任务落实情况作为督导重点任务,以原建档立卡学生的就学状况、就业状况为重点,对重点帮扶县开展职业教育工作的成效进行第三方监测评价。
(三)以职业培训为抓手,提升农村人力资本水平
激励多元培训主体参与办学,增加培训主体供给。可利用优质企业资源设立培训机构、依托当地中职学校、农业技术推广站建立县级优质职业教育培训基地,鼓励社会培训机构参与职业培训服务。同时深入开发培训基地功能,突破现有职业培训仅提供技能培训的单一限制,将培训机构(基地)建成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相结合、理论学习和技能实践为一体、技能培训与就业创业相衔接的多功能职业教育培训主体。此外,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精心设置培訓课程内容,面向脱贫家庭学生、新型青年农民、劳动能力较弱的低收入劳动力等重点群体精细化开发就业创业前景好、与当地产业契合度高的专业技术技能培训课程,加强农村专业人才培养,促使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持续提高。
(四)以乡村振兴为目标,促进专业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激活重点帮扶县地区职业学校合作办学模式,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形成企业、行业、职教集团等多元主体参与办学的大格局,结合重点帮扶县地区的经济产业特点,促进学徒制、订单式、项目制培养模式的升级与转变;指导优化职业学校和专业布局,坚持融合市场为导向,建立人才需求与专业设置、产业发展相契合的动态调整机制,形成与当地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相匹配的学科专业结构,使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立足现行农村产业培养乡村振兴专业人才,强化职业学校继续教育功能,持续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返乡农民、易地扶贫搬迁人群,建立人才振兴与产业振兴连接联建机制,增强职业教育专业链与农村产业链的融合力度,加大对农业人才緊缺领域的职业教育供给,发挥好职业教育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当下,乡村振兴已全面开启,作为西部民族地区,广西职业教育在人才振兴、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等方面发挥作用的空间广阔。在深度契合乡村振兴需求的基础上,广西职业教育应不断优化专业设置、课程设立、教学设计的职业教育链,增强与农业产业链群的共融度与默契度,为广西乡村振兴、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培养一批技术技能人才,整合培育、供给、继续教育的人才链条,逐步打造适应广西产业发展的创新链,以职业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的有机联动深入推进广西乡村振兴,最终完成新时代下职业教育服务于乡村振兴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陈子季.以大改革促进大发展推动职业教育全面振兴[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1).
[2]广西财政厅课题组,曾纪芬.广西深度贫困地区财政支持政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8(65).
[3]丁永久.基于共生理论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建设[J].教育与职业,2020(9).
注:本文系全国职业院校精准扶贫协作联盟研究课题“广西深度贫困县的职业教育精准帮扶模式研究”(LMA2019004)、2021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背景下高职教师‘四能’提升培养路径研究与实践”(GXGZJG2021B13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黄雅凌(1981— ),广西南宁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校党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
(责编 蒋海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