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洪武北路小学 陆聪霞 葛榴红
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 “注重课程教学调适。普通学校要根据国家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统一教材要求,充分尊重和遵循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规律,结合每位残疾学生残疾类别和程度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课程教学内容,科学转化教学方式,不断提高对随班就读残疾学生教育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在实施随班就读的过程中,笔者所在学校充分贯彻指导意见的精神,结合学校随班就读学生的特点,基于个别化教育的理念,从“一人一表”到“一人一策”,探索和实施能够切实促进随班就读学生发展的课程方案,并依据方案有序、有质地开展随班就读学生的教学工作。
笔者所在学校目前有6名随班就读学生,1名学生听力残疾、1名学生智力障碍、1名学生精神残疾、1名学生孤独症障碍及2名学生学习困难(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在随班就读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仅有1名学习困难(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学生能够勉强融入班级的正常学习中,其他5名学生无法跟上班级学习进度,具体表现为上课不听、扰乱课堂秩序、做练习时不愿意动笔等。班级任课教师和学生对这些学生有抱怨,教师也不知道如何对这些学生进行教学。如果完全运用普通学校的课程对他们进行教学,不但不利于他们的发展,甚至会出现更糟糕的情况,因此,我们亟须对他们的课程进行调整。针对这些问题,学校成立随班就读学生研究小组,对他们开展专业评估,基于每个学生的现状,制订合适的课程目标,研究适合他们的课程。
从随班就读学生评估报告中可以看出,这些学生虽然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但在具体学习中他们显现出更多的特殊性,他们无法融入普通课堂的学习,同时自身的需要也无法得到满足。基于评估报告,学校研究小组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制订了随班就读课程表(见表1)。从该课程表中可以看出,大部分时间N同学都是融入班级学习的,虽然N同学智力发展水平较低,普通课堂学习内容对他来说有难度,但是普通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其融入班级,尤其是体育、美术、音乐等学科的学习。
表1 三(3)班N同学课程表
为了让随班就读学生能够融入普通生活,了解必要的生活常识,掌握必备的生活技能,课程表中还设计了学业补偿类课程,如N同学的生活语文、生活适应等课程。全班教学时,N同学无法跟上班级进度,教师考虑到这一点,在课程表中设计了作业辅导课,每周一、二、四分别由语文、数学、英语教师对N同学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掌握简单的基础知识。课程表中还设计了综合团体辅导课,帮助解决随班就读儿童同伴关系问题。
在随班就读学生课程表制订的过程中,遵循尊重个性,促进成长的原则,研究小组为每个学生私人订制了课表。如A组尽可能优先安排给他们更多的抽离课程,达到一周6节以上替代课程。B组抽离课程相对少点,安排了3~5节,尽可能多地进行普通课程的学习,帮助他们尽快融入班级。
课程扩展是指以某些方式对普通课程内容进行强化或扩展以满足学生的特殊需要。它针对的不仅仅是普通课程的内容,同时也包括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参与普通课程学习所必需的技能,以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其他技能。扩展的主要方式是在普通课程框架的基础上,采取附加、添加的方法来补充课程内容。课程替代是指在普通课程的基本框架下,因为学生的特殊需要而对内容、目标的调整。
A组的3个随班就读学生基本不能参与大班学习交流活动,同时社会适应能力弱。在对这一组学生进行课程设计时,采用扩展和替代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孤独症障碍儿童Z是校内学习和校外康复训练相结合,由其妈妈陪读,选择性地参加班集体活动和班级课程。有智力障碍的N同学和有听力障碍且心理水平低下的L同学也难以完成班级授课任务,在大班学习时参与度极低。针对他们不同的情况,我们为他们安排了针对性课程:生活适应、生活语文、生活数学、体能训练、语言交际、综合团辅。配合课程我们调整了教材,《生活适应》《生活语文》《生活数学》是特殊教育学校的教材,随着教学材料、内容的调适,教学目标也调整为在他们原有的基础上尽可能提升语文阅读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更好地发展他们的生活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提升动作发展能力和情绪处理能力。
B组的3个随班就读学生班级融入程度相对较好,课程设计时采用扩展的形式进行。虽然3个学生的医院诊断结论不同,但评估结果都倾向于有学习障碍,只不过造成学习障碍的原因各不相同。W同学视觉空间协调能力、分析统整视觉—空间刺激能力、视觉—动作协调能力较弱,提取文章大意能力较弱,复杂的文章理解相对偏弱。Y同学在心理运作的速度和准确度、眼手协调、短期视觉记忆、全神贯注、知觉分辨等能力较差。X同学有情绪行为问题,不如意会哭闹,汉字书写错误率高,精细动作能力较弱,注意力、认知灵活性、对数字或字母的敏锐度较弱,阅读推论能力和对概念的理解较弱。他们的优势是生活自理能力较好,口语理解表达能力好,愿意配合教师完成简单的指令。因此,他们能参与班级学习,且对部分感兴趣的学科表现良好、参与度高,但存在的弱势又让他们课堂效率低下,完成作业困难,学业成绩处于班级中等偏下的水平。
针对B组学生的问题,我们为W同学扩展了绘画治疗课,希望改善他视觉空间协调能力、分析统整视觉—空间刺激能力、视觉—动作协调能力较弱的问题。为X同学扩展了音乐治疗课,帮助他平复情绪,学会情绪表达,为Y同学设置课程以提高其注意力、认知灵活性。还为他们3人设计了语文、数学学科一对一或一对二个别辅导课,提升他们阅读推论能力和概念理解能力。我们还为X和Y同学安排了体能训练课,提升他们的运动协调性、专注力和规则意识(W同学未参加是因为这些方面已达到同龄儿童水平)。
在课程的扩展和替代的过程中,我们基于个体情况的不同,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开设能够促进他们成长的课程。
随班就读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交往方式决定了他们在班级社会网络中参与度较低,较难处于班级的核心位置,拥有的人际资源较少,难以发挥桥梁作用。为了解决随班就读儿童同伴关系问题,学校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和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每周星期一在资源教室为6位随班就读学生开设2节综合团辅课程,帮助他们建立关系,提高参与、竞争、规则意识。
根据这6个学生的共性问题,特殊教育的教师对他们进行了专注力、人际交往、情绪管理、运动协调等方面的专业训练。体能训练设计多是两两合作的体育游戏,增强他们互动交往能力等。语言交际课是4个语言发展能力较弱的学生一起参加。
在团体学习中,他们了解了如何遵守团体活动规则,学会了和同伴互动,在发展水平相当的小团体中,提高了参与度和积极性。在团体辅导结束后,特殊教育的教师会对需要更多辅导的N和Z同学进行一节课的个别辅导,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团体和个别相结合,让辅导更有效。
在随班就读学生个别化课程实施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缺乏专业师资或者是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不足。普教环境中,教师没有特殊教育专业背景,遇到特殊需要儿童时往往感到很棘手。因为缺乏专业知识,教师对特殊需要儿童的身心特征和教育需要认识不够,虽然也尽量对这些学生呵护关爱,但是总感到收效甚微或力不从心。因此,培养专业的随班就读师资队伍刻不容缓,这也是保证个别化课程实施的关键。
特殊教育是基于团队的教育活动,面对现状,学校首先组建了个别化课程实施团队。团队中既有接受过专业培训的教师,也有班级上有随班就读学生的学科教师。学校心育教师团队协助,针对随班就读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实际需求的不同,制订个别化教育方案,开设个别化教育课程。团队中的教师均持有心理健康教育证,其中有经验型教师,也有善于学习的年轻教师。课程团队的建设为个别化课程的有序开展奠定了基础。学校还安排了两位教师参加江苏省特殊教育合格教师的资质培训,这两位教师均为持双证上岗的特殊教育教师,在随班就读学生的课程规划和实施上起着专业引领作用。
为了推进个别化课程的实施,学校借助校本研修的机会,开展了系列面向全体教师的融合教育培训,普及融合教育的理念,努力提高教师专业化素养。同时还通过购买第三方服务,从校外专业机构输入支援力量;和一家康复教育资源中心达成协议,请他们入校提供融合教育支持服务。学校还长期在区特教指导中心的支持下,定期派特殊教育巡回指导教师到校指导和培训。校内外力量结合,让个别化课程的实施更专业、更有效。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学校也为每一个随班就读学生建立了“一生一表”,开设针对性教育课程,根据随班就读学生的需求实施弹性上课的方式,将普通课堂的集体学习、资源教室的个别学习相结合。为了使个别化教育课程不被边缘化,能长效落实,学校把它排进师生总课表中,计进教师的课时量里。
和普通课堂的授课一样,个别化课程执教教师除授课外,还要完成个别化教育记录,记录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准备、实施过程、学生表现、总结反思等。个别化教育记录有助于促进教师在实践中思考,做到课程实施保质保量。同时这也是一份研究报告,一份份随班就读学生课堂表现记录是他们成长的轨迹,也是宝贵的研究材料。
学校还将随班就读的教学工作纳入正常的教学考核中,制订了开展随班就读工作教师考核机制。考核对象为学校随班就读学生的所有任课教师,按学期开展,着重考核相关教师完成融合教育工作任务数量和质量,每年1月和6月各组织一次。采用量化积分方法评定(思想道德+教育能力+工作实绩+附加分),每项10分,由个人自评加上融合教育领导小组组织评定。
对随班就读教师工作的肯定和考核,体现了学校对随班就读工作的支持,极大增强了教师的教学信心,保证了个别化课程实施的规范性,也保障了教学质量。
在个别化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差异性和个别化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不同于普通课堂的教学,在随班就读课程的教学中,我们需要考虑到6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调适,以保证课程的正常开展。
首先,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结合专业的评估指导,研究小组给每个学生制订了学期目标。表2是Z同学的学期目标,从注意力、语文、数学和英语等方面着手。
表2 Z同学的学期目标
接着,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这6个学生普遍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现象,因此在教学中加入了专注力的训练,如运笔连线专项练习。有些学生存在学习障碍,对普通教材的内容的理解有难度,可将其换成绘本进行教学;对于智力水平低于正常水平较多的学生,将教材内容替换成特殊教育的教材进行教学。
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也相应进行调整。教师多运用游戏这种更直观的教学方式。在大班教学时,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借助同伴的力量,支持随班就读学生学习。教师在教学时也会重点关注这些学生,遇到难度较低的内容给予他们表现的机会,帮助他们尽快融入班集体。当然还有教师的个别学业辅导,一对一教学,更能找准问题,对症解决。基于个体差异的教学调适给予随班就读学生更多的成长空间,有助于个别化课程的实施和不断深入。
在随班就读学生课程调适的过程中,我们坚持从个体差异化出发,尊重个体差异,立足学生成长,扎实地进行课程实施。可喜的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他们在不断进步。在未来的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将会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对课程实施的评价及家校合作做深入研究,让评价更多元、家校联系更密切,共同促进随班就读学生的发展,帮助他们无障碍、公平、有质量地学习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