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纪
关键词:小学科学;趣味课堂;信息技术;融合路径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2)-13-
引言
科学学科是小学课程体系的关键构成部分,在培养小学生基础科学素养,激发探究欲望与求真精神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在当前教学任务下,有必要引入信息化教学技术,全面打造趣味课堂,从源头上提升小学科学课堂价值魅力。本文就此展开了探讨。
1利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前导入活动
课前导入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信息技术融合渗透的重点步骤所在。在此环节,教师应围绕具体教学目标,充分整合与课堂教学有关的视频、动画、音频等资源要素,制作形成生动形象、贴合学生实际的多媒体课件,将相对复杂抽象的科学原理清晰直观地展现出来,丰富课前导入内涵与形式,为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创造良好基础条件。比如,在《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一课教学中,本课旨在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并尝试着用图示记录物体的运动路线,判断并描述物体的运动形式。对此,教师可在课堂导入环节,对直线轨道、曲线轨道、蓝色小球、红色小球等进行信息化模拟,充分吸引学生注意力,揭示物体运动背后的深刻原理,以增强课前导入环节的趣味性,有效丰富科学课堂教学方式,提升学生课堂参与热情[1]。
2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信息化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为创设课堂情境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技术手段,使得传统环境下难以达成的教学情境创设目标更具实现可能。教师应有针对性地融合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转换为创设科学课堂教学情境的重要工具,让枯燥乏味的科学知识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以《用纸造一座“桥”》一课为例,本课需要使学生深入思考设计和建造桥梁所需把握的多种因素,并主动运用本课所学到的形状结构等知识,动手设计和制作“桥梁”。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运用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多种多样形状构造的桥梁模型,使学生仿若置身科学知识的海洋之中,深刻把握桥梁形状、结构、压力等方面的特征,实现沉浸式学习,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上述方式,学生的探究欲望将得以全面激发,在形象化的课堂教学情境中,紧跟教师教学节奏,而促进学生感性认知[2]。
3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与小学阶段的其他学科相比,科学学科的部分知识点存在一定理解难度,尤其对于思维能力相对有限的小学生而言,尤其要注重科学教学难点的有效突破,以降低学生思维理解难度。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教师可有效弥补科学教学教具不足、教学时间空间限制等问题,进而有层次性地对各类教学难点进行重点突破,使学生深刻感知科学知识的精髓与魅力。比如,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一课教学中,由于学生在接受与“磁”相关的知识初期,往往会感觉到本部分知识相对抽象,知识点的直观性和可观察性相对不足。为克服上述教学难点,教师可通过信息技术制作模拟动画,循序渐进地向学生展示磁铁的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互吸引的原理,进而引导学生分类整理实验证据,找出磁极的相关规律,感受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关联关系[3]。
4使用信息技术,提升学生科学思维能力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向学生传授丰富多样的基础科学知识,更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提高科学素养,在面对生活问题时能够主动运用所学过的科学知识进行处理与解释。而信息技术的运用,则为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提升拓展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更有利于尊重与巩固学生在科学课程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推动思维能力、观察能力与动手能力的协同提升。比如,在《机械摆钟》一课教学中,教师应围绕具体教学目标,通过在课堂讲解中加入微课视频、图片和动态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感知“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这一科学原理,进而观测理解“摆的等时性”等概念。通过上述方式,可显著加深学生理解记忆,颠覆以往固化沉闷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思维得到充分锻炼。
5结语
总之,信息技术的价值优势决定了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关键地位。因此,教师应从小学科学教学的基本任务需求出发,遵循与把握信息技术的核心运用规则,细化完善信息技术的实施流程与环节,打造趣味课堂,提升学生思维能力、观察能力与分析能力,为全面提升科学教学质量贡献力量。
參考文献
[1]杨晓玲.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的整合对教学的影响[J].读与写(电子版),2021,18(11):226.
[2]王玉宝.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应用对策探究[J].考试周刊,2021(88):115-117.
[3]谢海兵.巧用信息技术,培养科学素养——谈谈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外交流,2021,28(5):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