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乙丹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2)-16-
小学阶段的学生个人文化意识初步发展。教师推动传统文化在语文课程中的有效渗透,不仅可以初步推动学生个人文化意识的发展,同时还能够在推動学生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从而为学生今后的语文知识学习与应用活动奠定基础。但是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众多教师更重视围绕着不同的考点为学生讲解语文课程内容,一直是对学生进行不同写作手法、阅读题目答题套路的讲解,这就导致学生感受到语文课程的枯燥乏味。教师对传统文化的渗透不足,导致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有所欠缺。因此,推动传统文化在小学高段语文课程中的有效渗透,促进学生语文知识学习与理解能力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
一、结合诗歌意境,渗透传统文化
语文中的汉字、诗歌事等都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会告诉学生诗歌情感是什么,不会带领学生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底蕴。这样不仅使得语文课堂过于枯燥,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时学生在面对理论性较强的诗歌文化知识时,也会产生一定的困难。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对传统文化和语文文本知识就会产生抵触情绪。那么在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主动挖掘教材内容,比如从诗歌意境的角度进行切入,为学生讲解传统文化。
比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凉州词》的诗歌内容时,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直接引导学生从知识的角度记忆这首古诗,让学生死记硬背,语文课堂会很枯燥,学生很难真正理解边塞类古诗的主要特点以及这首诗歌的主要内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为学生拓展讲解边塞诗的相关流派知识,探索其背后的传统文化,让学生了解唐代边塞诗人和这首古诗中诗人王翰的生平故事,让学生体验作者的创作意境。这样,学生不仅能被传统文化的魅力感染,还能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真正理解这首古诗。
二、结合古文意蕴,渗透传统文化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内容丰富的古文内容,这些内容大都蕴含着丰富的古代哲理,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从这一角度进行切入,为学生直观展示古文故事中的哲理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增强古文内容直观性的基础上,实现传统哲学文化的有效渗透。
比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古文《铁杵成针》的知识内容时,首先要尽量避免逐字逐句为学生讲解古文内容,首先可以为学生讲解一些关于坚韧品质的内容,例如直接指出学生在个人锻炼中时断时续,没有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在游戏时间等方面难以控制自己,然后结合这篇古代文章的内容来说明个人意志力和自律能力对学生的重要性,然后结合多媒体教学平台为学生播放《铁杵成针》的相关动画内容。然后,在视听化教学语言和现实生活案例的双重指导下,学生可以对本文的内容形成更直观的理解。从而对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坚韧品质形成更为深刻的体会。
三、结合文本内容,渗透传统文化
在我们的现代生活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传统文化依然存在着深远的影响。在开展现代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挖掘生活素材中的传统文化,丰富教学内容。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可以理解传统文化无处不在。保护传统文化就是保护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同时,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丰富语文课堂,让学生发现语文的魅力,从而积极学习语文知识,探索传统文化。
例如,在阅读《腊八粥》时,老师可以让学生思考我们什么时候吃腊八粥?腊八粥是由什么原料制成的?虽然小学生的生活经历有限,文化遗产匮乏,但在中国,在农历十二月初八喝腊八粥是一项优良传统。因此,每个小学生都知道腊八粥那天早上需要喝。腊八粥通常需要红枣、花生、葡萄干和各种大米一起煮。这时,根据学生们所知道的,老师可以向学生们解释,人们喝腊八粥是为了纪念释迦牟尼佛。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他的启蒙日。此外,教师还可以解释其他中国传统节日及其背后的故事。这样既有效地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为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不仅可以激活语文课堂,让学生发现语文的魅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因此,教师需要从识字、写作、阅读和实践等不同方面积极探索渗透传统文化的途径。这样就能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成效。
参考文献
[1]高小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研讨[J].学周刊,2022(07):80-81.
[2]米金叶.引入传统文化,丰盈小学语文课堂[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2(02):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