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日娜
摘要:3-6岁幼儿具有年龄段偏小,心理变化和发展速度快的特点,因此这一时期是幼儿心理塑形的关键时期,要求教师积极掌握这一阶段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加大对幼儿心理状况的关注,并从幼儿的发展需求和教学需要出发,采取针对性举措,让幼儿能够更好认识自己,促进幼儿良好发展。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路径
引言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在幼儿园教育时期,教师应该关注幼儿心理和身体的协同发展,并积极将心理教育相关内容与各学习领域进行渗透,同时还需要依据时代发展趋势及时创新教育方式,以切实满足这一时期幼儿的心理和认知需求。可以说,这一时期幼儿的心理教育,不仅是幼儿认知的基础,更是幼儿良好发展的保障,因此逐渐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以往育儿理念关注的通常是知识的传授,忽视幼儿心理,导致部分幼儿在性格以及交往能力方面出现一定问题。因此现阶段,如何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幼儿教师需要积极思考的问题。
一、3-6岁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有助于幼儿健康心理的养成
在幼儿的实际生活环境中,蕴含着许多与心理教育相关的内容,因此,我们应该将这些和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并进行合理利用,以不断丰富和完善幼儿心理教育内容,为幼儿良好心理的养成提供助力。
(二)有助于及时发展并矫正幼儿心理问题
心理教育的开展方式可以是丰富多样的,对于3-6岁幼儿来说,需要教师借助多样化的活动对幼儿进行引导,以保证教师能够及时探查到幼儿潜在心理问题,并依据幼儿实际,制定针对性较强的矫正措施,以帮助幼儿养成健康的心理状态,促进幼儿身体和心理的良好协同发展。
(三)有助于幼儿健全人格的养成
3到6岁是对幼儿开展心理教育的关键时期,这主要是由于这一时期的幼儿在认知和自控力上存在一定不足,导致其对家长和教师存在较强的依赖性,同时也容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这一时期对幼儿及时进行心理干预,能够无形中对幼儿心理形成正确引领,帮助幼儿学会控制自身情绪和言行,养成乐观向上的心态和良好的个人品质,进而助力幼儿健全人格的养成。
二、3-6岁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路径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课程
在我国的《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内容以及指导思想,并指出心理教育应该包含五个方面:一是有效激活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升其认知能力。二是引导幼儿养成正确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提升其适应能力。三是强化幼儿对问题的解决能力和决心。四是增强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激发其合作和分享意识。五是增强幼儿对自身情绪的调节和控制能力。[1] 教师在制定课程主题时,应该在遵循相关规定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幼儿的实际需求和特点,为其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
例如,以《愉快来园》为主题的教育内容应对的是幼儿的入园焦虑,主要开展目的是为了能够让幼儿学会宣泄情绪,增强幼儿的环境适应性。以《我帮你》为主题的教育课程的开展目的是为了能够让幼儿学会关心和帮助他人,强化幼儿的交往能力。
(二)在日常教育中渗透心理教育
尽管我国已经逐渐意识到对3到6岁幼儿开展心理教育的意义,但是从教学实践来看,心理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还没有实现常态化,同时也没有完善的心理教育机制,导致教育实践活动不能有效开展。因此要求教师加大对心理教育的关注,依据幼儿的发展特点来合理选择教育内容、目标以及开展方式,并将其积极渗透到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中,强化幼儿心理,促进幼儿优秀品格的养成。从幼儿的认知特性来看,在游戏过程中渗透心理教育内容,更容易让幼儿接受。因此,可以在幼儿游戏区域设置“我是小老师”游戏,让幼儿能够正确看待规则和纪律,激发幼儿的规则意识。或者可以设置“我是小医生”游戏,强化幼儿的责任意识,并让幼儿正确认识医生这一职业,减少幼儿对医生的畏惧心理,同时深化幼儿对于责任的认识。在这些活动中无形中渗透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和目的,让幼儿乐于接受的同时还能够强化心理教育实效。
(三)提升幼儿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
幼儿教师是幼儿园活动的实施主体,同时还是活动的引领者,因此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低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教育质量的好坏。因此,要想在幼儿教育活动中合理渗透心理教育内容,首先应该增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储备充足的心理教育相关知识。这要求幼儿园有意识地加大对教师的培训,通过专业培训、经验交流以及座谈会等形式,增强幼儿教师开展心理教育的能力。或者幼儿教师还应该借助网络不断进行自主学习,增强自身心理知识储备量,并在不断地教学反思和实践中,总结心理教育的实施经验,促进自身心理教育能力的提升。
(四)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在心理教育的开展过程中,氛围是决定教育效果的主要因素。因此在3到6岁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应该积极创设良好的心理教育氛围,让幼儿在相应的氛围中,自觉接受心理教育。首先,教师应该为幼儿营造良好的物质氛围。温馨的物质环境能够激发幼儿对生活的热爱,进而充實幼儿生活日常,为幼儿良好性格和习惯的养成提供助力。同时,良好的物质氛围还能够激活幼儿的探究欲望,强化幼儿的实践和认知能力,让幼儿切身感知学习的乐趣,进而增强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在相对愉悦的氛围中实现幼儿心理的良性发展。其次,还应该为幼儿创设有效的心理氛围,促进幼儿心理的良好发展。幼儿与教师互相尊重和平等的关系,是心理氛围营造的关键内容。师幼之间的良好互动和交流,能够拉近两者之间的距离,促进两者之间的了解。同时,在师幼互动中还能够让幼儿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进而产生愉悦心理。此外,师幼之间的良好互动还能够让教师及时发现幼儿优点,并能够在教学中进行合理利用,让幼儿能够对自身能力和价值有正确认知,增强幼儿自信,保证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结语
总之,3到6岁是幼儿心理发展变化较快的时期,因此教师应该正确把握时机,不断强化自身心理教育能力,有意识地开展心理教育主题活动,并在日常活动中合理渗透心理教育相关知识,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幼儿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沈夏莹.新课程改革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创设情境策略[J].求知导刊,2021(04):12-13.DOI:10.14161/j.cnki.qzdk.2021.04.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