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体系中传统文化的融合路径探索

2022-05-22 11:43苏永永
文教资料 2022年4期
关键词:小学德育渗透传统文化

苏永永

摘 要:德育是培养健全人格的有效手段。在外来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德育也逐渐暴露出“课程单一”“家校失衡”等诸多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集古人思想经验之大成,久经更迭而不衰,其中包含的“仁礼”“谦让”“孝悌”等多种德育要素在小学生品德的塑造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对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体系中的渗透路径进行了探索,旨在挖掘出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德育资源,并将其与学校现有资源进行整合,为传统德育添砖加瓦。

关键词:传统文化 小学德育 学校 渗透

“德者,才之帅也。”自古以来,德行就是选任君王大臣的重要準则之一。自素质教育实施以来,在其中占据首要地位的德育更是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使“立德树人”目标在学校得到更准确的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明确提出要“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习近平总书记还为小学阶段德育的实施指明了方向,他不止一次提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1]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提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小学阶段是学生德育思想萌芽的起始阶段,为此,挖掘出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要素,并将其渗透到现代化德育建设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一、摸清德育现状,剖析德育问题

不同于幼儿阶段的“品德启蒙”,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终身品德定型的关键时期,此阶段最主要的德育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三观”,形成正确的德育思想。然而,在“应试教育”“绩效论”等藩篱的桎梏下,小学德育呈现出以下几大问题。

(一)德育形式简单

自德育工作开展以来,课堂便是教师的主阵地。“手持《品德与生活》,口述范例故事,读完即止”成为德育的常态授课模式,而由此直接导致的后果往往是: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朗读故事,在短短的十几分钟内就能解决一个主题单元,而学生则在课桌后云里雾里。

(二)家校德育脱节

当代家长德育意识深浅不一,“养而不教”思想甚嚣尘上。他们习惯将德育任务附加于学校,却未意识到“言传身教”的重要性。事实上,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他们的一举一动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公交车上的一次礼让、饭桌上对老人的关爱……这些看似平常的举动,实则都是一次次深刻的道德教育。

此外,不少家庭在实施德育时还存在宽严失度、方法不当等问题。有的家长对孩子动辄打骂,美其名曰“棍棒底下出孝子”,却忽略了这对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的不利影响,这种环境成长下的孩子也会习惯用暴力解决问题;还有的家庭在父母一方实施道德教育的时候,另一方常常进行劝阻,使得德育效果大打折扣。

(三)课程设置单一

小学德育的开展主要依托于品德课,课程略显单一,而且它作为一门非必考课,在实施过程中常用于服务语数等主课。其他学科中的德育资源未曾得到开发,至于德育活动,更是只有当节日来临时才会出现在校园中。

与此同时,“道德与法治”课虽作为道德教育的范本,符合各阶段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但除却和“古代科技成就”相关的主题外,“礼仪”的教化多围绕现代校园展开。实际上,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也包含着许多道德素材。

教师在开展六年级下册“完善自我,健康成长”主题课时,大可在课程内容之外加入古典元素。“孔融让梨”的故事对于孩子来说都是耳熟能详的,在此基础上,针对各个学段特点,教师可以层层递进,由“你懂得了什么?”逐渐上升为“谈一谈与人相处还要怎么做?”从而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

(四)德育观念落后

德育的有效实施,离不开作为中坚力量的教师群体。然而,小学德育缺乏专业化教师,品德教师多由班主任或其他老师兼任,授课内容缺乏深度和广度,学生学习效果不佳。

再加之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桎梏,《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提出的“坚持常态开展”德育无法完全得到落实。当德育与智育发生冲突时,大多数教师选择使德育屈从于智育,德育中断现象屡见不鲜。

二、聚焦文化内涵,感受传统价值

(一)现代德育思想的根基

四通八达的网络,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使得当代小学生的品德思想缺乏稳健的根基,长此以往,小学生的品德框架势必无法健全建构。所以,历经了朝代更迭、国家兴衰,荟萃着古人智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比如,在待人处事方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容”元素提供了生长土壤;在惜时奋进上,古有“匡衡凿壁偷光”“孙敬刺股悬梁”,近有鲁迅“及时当自勉,岁月不待人”的劝告;在爱国方面,诸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豪情壮志数不胜数。

这些在历史浪潮中沉淀下来的思想精华都是十分肥沃的德育土壤,应当为小学生所熟记。

(二)家校德育的助推器

自夏商周开始,诸子百家便已为我国的德育体系建构起了“仁义礼智信”的初步框架,劝导治国者“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启发朋友间要“言必有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及至近现代,德育框架臻于完善,“五四运功”“新文化运动”则在“尊卑有序”思想的基础上添入了“平等”的思想成分。诸如此类的优秀德育文化数不胜数,无论何时,它们都应是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

(三)正确道德观的塑造者

在网络如此发达的背景下,各式各样的动画片、影视剧已在小学生的生活中泛滥,金钱观、责任观、幸福观、良心均在小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初步概念,如果在此时不及时加以正向引导,极有可能导致孩子价值观的扭曲。为此,家校应重视“阿凡提的故事”“曹冲称象”等优质传统动画的价值,以其为扶手,做好早期德育,引导孩子了解中华文明。

三、依托现代教材,丰富德育内容

(一)增加“传统文化”占比

教材作为传递德育思想,帮助孩子树立起良好道德品质的工具,在内容上倾向于从校园生活取材,以对话的方式再现情景、启迪思想。不可否认,这有助于中、低阶段学生融入情境、感悟品德。但笔者认为,在教材中增加“传统文化”占比,将更有助于加深孩子的认识,了解不同时代背景下德育思想的意义,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荡涤思想,为当代社会德育框架的建构提供素材。

比如,教师在开展以“中秋节”为主题的课程时,为了加深孩子对“团圆”的感受,首先以古代中秋图为导线,让孩子联系实际猜猜“这是什么节日”,初步建构起古今联系;接着鼓励孩子分享课前收集到的相关知识图片,在此阶段,大多数孩子会得出“中秋是团圆、开心”的结论;为了引发认知冲突,教师可接着出示诸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可憐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等诗句,让孩子自由诵读理解之后展开讨论:中秋节还可能是怎样的?并继而循着孤单、想念、离家的线索说一说想对远在千里的亲人、朋友说的话、做的事。这样由浅入深开展的活动既让孩子加深了对传统节日的理解,也在无形中渗透了“孝”的思想,使孩子萌生了做贺卡、做礼物、给亲人打电话的念头。

另外,突破德育与数学、语文等学科的界限,为其牵线搭桥,让它们共同为学生品德培养服务也不失为有效的德育途径。

以“方向与位置”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先展示《廉颇蔺相如列传》和《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鼓励孩子结合注释思考:“蔺相如位在廉颇之右”“公子从车骑,虚左”,古人的座位是随便安排的吗?在孩子得出“右尊左卑”的结论基础上,结合我国领导人出席会议时的座位图片,进一步感受“谦逊”的品质,知道我国作为礼仪之邦,向来讲究高低、尊卑。再让孩子思考日常生活中除座位安排,待客交友时还需注意什么细节。

通过讨论故事、古文的方式,激发孩子对古代思想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将语数和品德结合了起来。

(二)拓宽“德育课堂”领域

教材虽然是根据《德育大纲》编制,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但不同孩子在发展上存在差异。书本中有限的道德情境和故事、课程表中有限的课程、课堂中有限的时间无法每时每刻为他们提供服务。因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对德育课堂进行拓展,增加传统课外读物,以多样化的传统文化观念对学生进行熏陶,有助于其形成文化认知。

比如,教师可在教室内开设“德育专栏”“德育图书角”,并鼓励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经典读物放在图书角内,在班级中轮流借阅,以“小老师”的身份为其他同学解决“道德”问题,通过身份的转变,激励学生主动理解书本内容,在无声中浸润品德教育。

(三)更新“网络传播“渠道

当今时代是信息高速运转的时代,实时获取信息为德育实施提供了即时的素材。德育源自生活,同理,在生活中产生的图片、事件是德育的一手资源。它们贴近生活实际,以鲜活、灵动的画面诉说着点滴道德。

以“老人摔倒扶不扶”这一话题为例,如果仅仅通过讲事例激发学生的道德感,显得有些枯燥,在此情形下,教师可以先呈示老人摔倒的图片,继而展出路人的表情、反应,引起学生的共鸣。随即将课堂交于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阐明各自“扶与不扶”的观点和理由,并总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敬老思想,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思考、互动中来,在辩论中训练表达能力,在与传统文化接触中爱上古代经典。

四、丰富德育形式,建构德育体系

(一)开展活动,营造传统文化氛围

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于个人,尤其是还未形成辨析能力的小学生具有不容小觑的影响。营造良好氛围,使学生在无形中接受“传统德育”的熏陶势在必行并显得极其重要。

学校是小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为此,学校可在长廊处增设英雄人物事例、粘贴名人名言;除法定节日外,还可举办“读书节活动”“诗词朗诵大会”等活动,让学生通过“读”“唱”“演”的方式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民族文化认同感。

文化氛围的营造还可以落实到日常课堂教学当中。比如在进行“礼仪社交”教育时,可以让孩子先谈谈与他人交往该具有的品质,接着结合“温公爱兄”“程门立雪”等故事感悟“尊师重道”“谦让”的意义。为加深孩子印象,还可鼓励孩子通过角色来演一演。

以“孔融让梨”为例,先让一个孩子扮演孔融,5个孩子分饰5个兄弟,自行加上动作,想说的话,在情境冲突中让孩子明白或许孔融也曾有过犹豫,只是“谦让”的思想让他克服了思想的弊端。演过之后,联系实际想想:你是否有过不谦让的时刻?以后该如何做?从而将理论与实际、传统与生活切实连接起来。

(二)家校合作,形成德育合力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3]家庭教育在小学生的成长中所起的作用是学校无法代替的,小学德育工作仅依托学校开展更不可行。在各种价值观纵横交错的背景下,协同家校关系、形成德育合力是帮孩子种植“德育之树”的重要方式。

从学校的角度看,学校应发挥主导作用,通过网络建立校园德育论坛,及时规范孩子在校道德行为表现,并与家长共享德育资源,为家长进行家庭德育提供途径和方法。此外,还可设立“亲子诵读国学经典”“国学亲子课堂”,让家长也能参与到学校德育中来,增强对教师的理解,形成共育合力。

而对于家长而言,更应重视自身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在开展“孝悌”教育时,学校在对孩子进行理论教育并让孩子知道“何为孝道”之后,家长可通过躬亲实践,通过为自己的父母洗脚、捶背,为孩子树立道德典范,以身作则。

(三)增设课程,完善活动体系

育人活动的有效开展离不开课程体系的保障。学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开发校本课程,加大学校品牌建设。[4]

比如,针对1—2年级学生识字量有限,朗读尚处于起步阶段的特点,学校可增设《三字经》 《对韵歌》等内容的学习,以“诵”为主,通过小组比赛、班级比赛,激发学生认知兴趣,积累古诗文和词汇。

针对3—4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识字量,朗读能力也有一定基础的情况,学校可加大要求,在课程中增加《朱子语录》 《礼记》等内容的学习,以“演”为主,组织学生读完之后先进行感受总结,再通过角色演绎加深对经典的理解。

5—6年级学生的学习目标应进一步提高,由词句积累、感悟升至了解人物事迹、学习人物品格、培养民族荣誉感。在此阶段,可增设《论语》 《孟子》 《诗经》等书籍,鼓励孩子发挥想象,“编”古诗、古文,并选出优秀作品进行展示。

综上所述,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教师作为德育的主体,应积极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德育思想,针对现代小学德育中出现的问题“对症下药”,更新德育观念,完善德育课程体系,加强家校合力,为小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和发展奠定基石。

参考文献:

[1] 周雅琪. 试论小学德育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15):155.

[2] 孙磊. 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 中国校外教育,2016(S2):353.

[3] 陈俊平.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进小学德育教学. [J]. 华夏教师,2018(13):73-74.

[4] 蒲国平. 小学德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渗透思路[J]. 课程教育研究,2018(3):66-67.

基金项目:平凉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大中小幼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专项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思政教育的路径研究” (〔2021〕PLSZZ008)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小学德育渗透传统文化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德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