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琳
摘 要: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思想、提升战斗力、鼓舞士气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的思想政治工作实践,在实践中,理论体系进一步完善成熟,为之后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积累了宝贵经验,直到今天,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抗日战争 思想政治工作 启示
在整个抗日战争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思想政治方面的工作,工作内容具有较强的丰富性,涉及党员群众的思想观念、艰苦奋斗精神、民族精神等各个领域,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断进行,可以进一步完善我党发展。
一、抗战时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
(一)用毛泽东思想统一全党的认识
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毛泽东思想武装全体党员、统一认识,是党在抗日战争时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实践。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过程中,毛泽东思想不单是重大探索,还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伟大实践
就好像马克思曾经提到的那样,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只有满足国家的发展需求,跟上国家发展的步伐,才会在这个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将作用真正地发挥出来。[1] 抗战时期,我们面对民族解放战争、阶级斗争的双重压力,如何把握重点,如何协调好、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并确保抗战的胜利,这是需要我们自己探索和解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给我们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要想把它为我所用,把它与抗战时期的复杂局面联系起来,就必须解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
关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毛泽东有过明确且精彩的论述,他认为马克思主义要在实践中检验,必须结合抗战实际完善和发展这一理论,从而更好地指导抗战,争取民族斗争早日取得胜利。[2]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下,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坚持革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过程中,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衍生出了不同的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比如说毛泽东思想等。在一个又一个思想的引领下,整个中华民族,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突破,推向了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度。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的著作,比如说《新民主主义论》以及《论联合政府》等,这也从侧面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带来的积极作用。
2. 用毛泽东思想统一全党认识,进行广泛生动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运动
抗日战争期间,随着党员队伍的不断壮大,党内关于路线问题的讨论日渐激烈,明确抗战思路,统一全党思想认识,成为当时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在如此的发展条件下,延安的整风运动已经势在必行,并获得了不错的成果。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实践,整风运动明确了无产阶级思想的领导地位,有效打破了小资产阶级思想的障碍,排除了“左倾”错误思想的干扰。[3] 延安整风运动从1941年开始,到1945年结束,是一次成功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不仅解决了党员党性修养的问题,而且实现了全党的高度团结,为抗战的胜利和中国共产党的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用艰苦奋斗精神提升军队的战斗力
军队的战斗力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基本保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提升军队的战斗力成为一个紧迫的工作任务。面对兵强马壮的日本军队入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民兵武装不论在武器装备上还是军队编制上,都远远落后于敌人,这种情况下,进行艰苦奋斗的精神教育,以排除一切悲观主义和妥协投降论的干扰,从而提升军队的战斗力和意志水平,成为当时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
1. 提倡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抗日战争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争,根据地的抗日斗争在经济、 政治、军事等方面异常艰难。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毛泽东就提出抗日战争是一个艰苦奋斗的长期的过程,艰苦奋斗成为我党自始至终都在坚持和发扬的精神品质。既是我们赢得胜利的保证,也是我党的政治本色[4],在抗战期间,我党甚至将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提升到坚定正确政治方向的高度,把艰苦奋斗作为我党的底色,艰苦奋斗不仅是党内个人生活态度和思想意识问题,还和党的抗战目标密切地结合在一起,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精神内涵。
2. 开展“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大生产运动
1938年10月,日军调整进攻方向,集结大量兵力向我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发起进攻,并且采取了“三光”政策,手段极其残忍和恶劣。面对日军的攻势,国民党却把矛头对准共产党,对待侵略者反而摆出了消极抵抗姿态。党中央在1939年2月召开会议动员党政军生产,会上,毛泽东做了重要讲话,发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动员陕甘宁边区军民共同行动、克服经济困难;李富春围绕生产运动做了动员报告,阐明当前存在的困难,应该如何解决困难,说明了生产运动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实施计划,动员广大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一方面,把困难给人民讲清楚,通过努力发展生产,使人民收入有所增长,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另一方面,采取了理论学习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把男女青壮年组织成抗日人民自卫军和青年抗敌先锋队等群众性组织,在这些组织中进行军事训练,着重加强政治教育,培养了大批民兵自卫队战士。
(三)用民族精神鼓舞全体民众同仇敌忾的勇气
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提到过,抗战胜利属于一次非常伟大的民主胜利,在整个过程中,爱国主义是核心。[5]中华儿女在14年的反法西斯斗争中表现出的民族精神,充分体现出了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持续奋进的动力源泉。我党思想政治工作正是通过擎起民族精神的大旗,把全国民众统一在抗日救亡的民族使命下,同仇敌忾抗击日本的入侵,才形成了全民抗战的总路线。
1. 对爱国主义精神进行大力宣扬,培养各族人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品质
面对外国侵略者压迫的时候,一个民族只要富有生命力,在反抗外来侵略的时候就会不遗余力。[6]
从日军制造“九·一八事变”的那天起,全国人民就自觉点燃了横跨大江南北的抗日救亡烽火。在之后的14年,中华儿女都参与到抗日救亡的洪流当中,英勇顽强、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用血肉身躯保家卫国。爱国精神是让普通百姓心怀天下,是让中华民族不惜以生命捍卫祖国、对抗侵略者,这种思想是牢不可破的。中华民族最终取得了抗战胜利,这足以证明,爱国主义的力量是无比强大的,它让所有中华女儿用血肉之躯铸造起钢铁长城,可以抵御一切侵略者。
2. 号召增强“万众一心、共御外辱”的民族团结意识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已经形成共同的社会心理,拥有相同的基本价值追求,其中,民族团结意识让全国人民同心同德,共同追求民族独立与自强,成为中华民族得以屹立于世界的根本力量。“九·一八事变”后,中日间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面对深重的民族危机,中华民族大家庭各民族间的团结精神在全国团结抗战的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当时思想政治工作对民族团结意识的重视体现在:其一,突出了强调“华夷之辨”的大汉族主义局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成为共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团结合作、互相支持、互相尊重、携手并进的意识大大增强,中华民族空前觉醒。中国共产党深刻地认识到“民众的条件是基本的”,民众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群众基础和抗日力量发展壮大的深厚源泉,敌人的侵略行径越恶劣,百姓的民族意识就越能够得以觉醒,并使百姓投身到民族解放斗争当中。“只有全国百姓都参与抗战,我们才能最后取得胜利。”[7] 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目的就是“要唤醒每一个老百姓的抗战意识”[8]。 其二,中华民族空前团结,各民族以维护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为共同意志,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在抗战的旗帜下,和衷共济,并肩战斗,形成抵御外来侵略的铜墙铁壁,汇合成全民族抗战的洪流。正是因为存在这股力量,在形势对我方极为不利的情况下,我们依旧可以坚持14年,打败侵略者,最终实现民族独立。
3. 再次,将“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自强不息精神充分地发扬出来
抗战初期,日本侵略者在短期内占领大片中国领土。一时间,以汪精卫、周佛海为代表的投降主义逆流的“再战必亡”论调甚嚣尘上。一部分国人悲观失望,对抗战的结局、对民族的前途感到忧虑和迷惘。也有人抵抗意志全消,主张对日妥协投降。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代表全中国人民根本利益、集中了全民族智慧的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地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教育。毛泽东同志在1938年发表《论持久战》一文,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抗战的两个特性:持久性和艰苦性,并揭示出侵略者必败的本质规律,还从战略上提出了三个战略阶段的设想,对抗战全程进行了准确预测,最终得出了让全国人民内心振奋的结论,那就是抗战必胜。事实证明,这一结论是无比正确的。《论持久战》高度体现出中华民族必胜信念以及在侵略者面前顽强斗争的意志。它让所有中华儿女备受鼓舞,从精神上激励了所有抗战人士,为最终的胜利提供了精神动力。
据统计,抗战14年间,共有3500万余人在战争中牺牲生命,占到中国当时人口的8%。仅在常德会战中,国民党军队共计6万余人丧生,8000人的队伍只有83人生还。而在台儿庄战役中,有10万同胞丧生。[9]
正是有自强不息精神和必胜信念的支撑,在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中,虽然日军来势汹汹,但是中华儿女始终不畏强敌、奋勇抗战,“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给人们提供了坚持到底的决心。
二、抗战时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
(一)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为时代中心任务服务的导向
抗战时期,《论持久战》明确地指出,在开展思政工作的时候,要激发出全民抗战必胜的信心。为此,党在抗战时期的思政工作始终是服务抗战,始终坚持全面抗战,动员社会各界团结起来,共同救亡图存,加入抗日统一战线。
在不同时期,思政工作始终要为时代中心任务服务,有明确的工作方向,清晰的目标和内容,确保能够发挥有效作用。新时代对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大力推进思想政治工作,最大限度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增强“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推进“四个全面”布局,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国情、中华传统文化进行结合,不断推动国家的发展,并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政治觉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設贡献力量。
(二)坚持思想政治工作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原则
“在整个抗日战争的过程中,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国情的有效结合,换句话说,指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0]抗日战争时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这一鲜亮底色,不仅在继承发扬马克思主义中为其自身奠定深厚的哲学基础,而且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党的指导地位筑牢了坚实的思想防线。用科学的理论从思想上武装军队和群众,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抗战取得的胜利是科学理论指导实践的结果,不仅证明了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也更加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中国不断的革命以及发展中形成并不断进行创新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就确认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共产党最难能可贵的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并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在不断的发展中,促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两个大局”,将国家的命运与个人命运融合在一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人民一切,为了一切人民”不仅是一句口号,还是切实的行动;要了解国家政策,了解党的发展方向,一切以大局为重,贯彻落实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方针,始终拥护党的领导。
(三)坚持构建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内容体系
党在抗战时期的思政工作拥有非常丰富的内容,始终紧扣抗战主题,宣扬爱国、奋斗精神,其内容有鲜明的层次性,有效提升了思政工作的效果。在思政工作中,始终将爱国主义教育放在首要位置。特别是抗战以来,全国各地掀起了抗战爱国运动。西北联大在最艰难的时候辗转迁徙,也始终没有忘记承担教育职责,坚持宣传抗日爱国,通过加强爱国教育凝聚全校师生思想,鼓舞师生团结奋斗。
“随着新时代的不断发展,对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进行不断地传承与发扬,是非常重要的一步。”[11]
新时代思政工作要秉承革命时期的光荣传统,在整个过程中,必须将爱国主义作为核心,发扬艰苦奋斗作风,从理想信念、价值观引领、道德素养养成等方面构建全面、科学、系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体系,充分发挥凝聚共识、团结奋斗、统一思想、鼓励斗争的作用,凝心聚力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62.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1.
[3]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06.
[4] 毛泽东.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
[5] 习近平.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20-09-04.
[6]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M]. 北京:人民岀版社,1995:632.
[7] 金冲及. 周恩来传:第2册 [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515.
[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周恩来年谱(1898—1949) [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500.
[9] 汪金友. 中国需要“抗战精神” [J]. 党的建设,2005(7):42-43.
[10] 刘丽娜. 抗日战争时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当代价值研究[J]. 党史博采,2019(2):17-19.
[11] 冯大彪. 伟大民族精神的理论意蕴与当代价值[J]. 思想政治 教育研究,2021(5):69-74.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移动’思政课堂的实践路径研究” (21B27)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