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的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优化方案循证研究

2022-05-20 04:07厉文凤陈少宗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济南50355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研究所济南5004
江西中医药 2022年4期
关键词:腧穴面神经面瘫

★ 厉文凤 陈少宗(.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济南 50355;.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研究所 济南 5004)

周围性面瘫或称贝尔麻痹,是因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引起的一种急性发作的单侧面颊筋肉弛缓性疾病[1],以一侧面部表情肌群的运动功能障碍为特征,多急性起病,恢复期主要表现为眼睑闭合不全,口角歪斜,影响进食、饮水,给患者造成身体和心理双重影响[2]。业内对于面瘫急性期是否可以电刺激一直存在争议,但电针或电针联合其他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能明显提高总有效率和痊愈率[3]。为使临床工作者有效掌握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的治疗方案,笔者特对近30年文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期为临床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提供参考依据。

1 文献资料

1.1 检索方法

检索1990年1月—2020年11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等公开发表并且收录的关于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的临床文献。检索中文关键词:“面瘫”“周围性面瘫”“贝尔麻痹”“恢复期”“分期”“电针”;检索英文关键词:“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bell paralysis”“recovery period”“staging”“electroacupuncture”。检索时间截至2020年11月10日。

1.2 文献纳入标准

(1)一般临床总结病例数≥30例,设有随机对照研究者病例数≥20例;(2)观察对象:临床诊断为周围性面瘫,其人口学特征(年龄、性别、种族、国籍、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等)无限制;(3)干预措施:以电针为主要干预措施或电针联合其他疗法(如艾灸、温针、拔罐、穴位注射等);(4)有明确恢复期治疗方案的文献。

1.3 文献排除标准

(1)重复发表的文献只收录1篇;(2)一般临床总结病例数<30例,设有随机对照研究者病例数<20例;(3)动物实验类文献,个案报道、理论探讨、综述类文献;(4)恢复期观察组未注明使用电针治疗类文献;(5)未明确分期治疗或无恢复期治疗类文献。

2 研究方法

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提取纳入文献中的样本量、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电针频率、留针时间、周期疗程、电针取穴等信息。采用Microsoft Excel、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及其中的Apriori算法,对相关数据进行录入和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文献检索结果

本文共检索到文献174篇。经筛选统计共纳入文献71篇,其中未注明电针留针时间的文献1篇,未注明电针波形的文献2篇,有3篇文献未注明针刺频次,3篇文献未注明电针治疗的疗程。

3.2 电针相关参数规律

在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的71篇文献中,统计留针时间的文献有70篇,其中留针时间20~30 min的文献数量最多(62.86%);注明电针波形的文献有69篇,其中疏密波使用频率最高(63.77%);治疗频次以每天1次(77.94%)、8~10天为一疗程(35.29%)居多。见表1-4。

表1 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不同留针时间文献数量统计

表2 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不同波形文献数量统计

表3 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不同频次文献数量统计

表4 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不同疗程文献数量统计

3.3 取穴规律

在统计的71篇文献中,共包含腧穴32个,涉及经脉11条。其中足阳明胃经腧穴使用频率最高(28.13%),而使用频次较高的腧穴中,地仓、颊车、下关、四白均归属足阳明胃经。见表5-6。

表5 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常用腧穴使用频次文献数量统计

表6 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腧穴归经文献数量统计

3.4 组方规律

在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的71篇文献中,组方均为两两配伍,一次取2~3组腧穴,阳白、地仓的使用频率最高(88.73%),其次为地仓、颊车(61.97%)和阳白、颊车(61.97%)。见表7、图1。

图1 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常用腧穴配伍关联规则图

表7 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常用腧穴配伍关联数据分布

4 讨论

通过文献计量学研究发现,临床使用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留针时间多选择20~30 min,疏密波使用频率最高,治疗频次以每天1次,8~10 d为一疗程居多。71组电针处方中,使用腧穴32个,常用腧穴除合谷外,均分布于头面部;涉及经脉11条,其中足阳明胃经腧穴使用频率最高;两两配穴时,阳白、地仓,地仓、颊车和阳白、颊车的使用频率较高。

周围性面瘫属于中医学的“口眼㖞斜”“㖞僻”“吊线风”“卒口僻”等范畴。早在《内经》中就有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卒口僻,急则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指出面瘫的病因是寒邪或热邪,病机是阴寒拘急与阳热弛张,从而在面部出现左寒右热或左热右寒阴阳失衡的病理现象[4]。《灵枢·经筋》载:“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僻,眦急不能卒视,治皆如右方也。”“足阳明之筋……其病……卒口僻,急者目不合。”说明本病的病位在足阳明和手太阳。

电针是治疗面瘫的一种有效方式,在国内外获得越来越高的认可度。但电针相关参数的选择以及取穴组方规律的研究却为数不多,因此笔者特循证总结其规律,并尝试阐述其机理。

电针是针刺得气后,接通适宜的电流以刺激穴位来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目前关于电针研究被大家普遍接受的观点为,电针通过生物电场可以改善运动终板的物质线粒体和突触小泡含量,促进神经相关生长蛋白、营养因子及线粒体和突触小泡表达的增多,从而促进雪旺细胞增殖及生长因子-信使核糖核酸的表达等方面来修复周围神经[5]。国内外临床研究认为[6-10],适度的穴位电刺激,可加快受损面神经雪旺细胞形态以及睫状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水平恢复正常,保护面神经核中的神经元,且电针较手针治疗能使得面神经髓鞘更厚、轴突更粗,单位面积轴突计数更多,可使表情肌产生节律性收缩,有利于修复神经缺损,加快面神经炎性水肿吸收进程,促进神经功能康复。此外,有研究证明[11],电针刺激能够兴奋神经和肌肉组织,使失神经支配的肌纤维产生主动收缩,细胞内新陈代谢加快,肌蛋白变性得以延缓,减少了糖元的丧失,且主动收缩产生的肌肉被动活动可以充分伸展肌纤维,增加肌肉的弹性,减慢肌纤维变性和肌细胞的结缔组织增生,并能够促进受损神经和肌肉的修复和再生。电针波形选择疏密波,可能因为疏密波不易导致组织出现耐受,交替出现的电流能使肌肉发生有节律的收缩与舒张,加强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加速细胞内外的离子转运,改善组织营养,消除炎性水肿[12]。此外,针刺通电后电流沿面神经传导,形成电场,促进面神经再生,使面神经变性得到恢复[13]。诸多临床随机对照观察实验也证明[14-17],电针疏密波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留针时间是影响面瘫恢复的重要因素,根据《灵枢·营卫生会》的记载,推测出营卫气血运行一周的时间为28 min 48 s,以此为依据,结合临床经验,留针30 min可以提高临床疗效。有临床实验证明[18-19],留针20 min的电针组既能保证疗效,也能节约成本。因此临床选择留针时间20~30 min具有可行性。另一方面,留针20 min与30 min在疗效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并且大家对于留针时间的关注度不够,故需要更多的实验证据来证明这一论点。

现代针灸学理论研究证明,90%以上的腧穴都与所治疗的患病器官或部位处于相关联的神经节段支配区内或相关联的颅神经支配区内[20],即腧穴与靶器官神经支配的同源性是针灸治疗疾病的重要生物学基础。对于周围性面瘫恢复期,常用的穴位(地仓、阳白、颊车、下关、太阳、颧髎、翳风、四白、攒竹)主要是局部取穴,并且均在面神经的支配区内(包括面神经的通路附近)、三叉神经支配区内。对于距离面部较远处的合谷穴,脑功能一系列研究发现[21-23],合谷穴区信息传入与面口部信息传入在大脑皮层相应区域的位置是重叠的,针刺合谷穴时,能引起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和第一感觉区的手代表区和面部代表区兴奋。

5 小结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方面,应该综合分析各方面的影响因素,电针频率、留针时间、治疗频次、取穴组方等都应在斟酌后确定一个合理的参数,这样方能在提高临床疗效的基础上节约医患双方的成本。

猜你喜欢
腧穴面神经面瘫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中医针灸推拿与中药联用治疗面瘫的临床分析
大型听神经瘤手术:如何平衡肿瘤全切和神经功能保留
蜂蜇医治面神经麻痹
针灸联合面部推拿治疗面瘫效果好
听神经瘤术后面神经功能损伤危险因素分析
旅途止泻按脾腧
解剖面神经下颌缘支的逆行法在腮腺切除术中的应用
腧穴解剖学之教学设计
针刺配合穴位埋线治疗顽固性面瘫6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