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课堂中创新性学习模式实践例谈

2022-05-19 16:13徐翠苑
中学生学习报 2022年22期
关键词:小学美术实践

徐翠苑

摘要:在素质教育稳步推进的今天,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强调,美术教学需要注重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给予小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在确保其接受美术教育权利的同时,引导小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以推进学生的个性成长,不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美术综合能力。基于此,本文章对小学美术课堂中创新性学习模式实践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小学美术;创新性学习模式;实践

小学是学生的启蒙阶段,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阶段,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为工作目标,积极地创新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学到更多的美术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培养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助力他们的综合发展。

一、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教学改革以来,我国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目前仍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问题,影响了创新型美术课堂的构建。例如,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学生理解美术知识、追求创作美术作品的统一性,忽略了美术实际上是一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情感态度、审美情趣具有紧密联系的科目,应当鼓励学生的个性化表达,注重对学生艺术创作潜能的开发。在这种错误教学模式的影响下,那些由学生创作的、本该表达儿童浓厚的好奇心与独特的想象力的作品,出现了内容、风格大同小异、近乎“完美”的问题,虽然色彩运用得当,构图也十分合理,但却无法体现小学生应有的个性,不利于对学生美术潜能的开发,也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小学美术课堂中创新性学习模式实践的策略

(一)加强交流与合作

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捏橡皮泥”的美术活动时,首先可以选择一定的图案进行橡皮泥的制作,在选择图案时,教师可以适当地选择一些需要学生和学生相互配合才能完成的作品。然后教师将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橡皮泥的作品制作。学生通过互动、交流与合作,使得教师展示出的图案被一一地制作成为橡皮泥模型,学生以此而产生自信心和成就感。另外,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和合作,能够促进学生合作意识的萌芽,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创作引导提升想象能力

在以往的美术教学中,部分教师会以画得像不像范作或参照物的标准,评价学生绘画作品的好坏。这样的评价方式较为片面,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与创作能力的发展。如果学生一味地模仿参照物绘画,则会违背创作的初衷,模仿式的绘画形式也较为枯燥,往往会影响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难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绘画能力。在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的背景下,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使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美术教师应该给学生留有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创作思维,即便针对同一主题,其创作的内容也不尽相同,针对学生的作品,教师应予以肯定,以此增强学生的创作自信,提高學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开展创作,让学生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提高创作能力。

(三)构建美术实践活动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将学生放于课堂的主体地位。在教育学生时,应该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学生。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不能对学生进行单一的教学,而是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动手实践,减少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在实践过程中,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不应该急于解决,而是应该帮助和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和解决。为了落实对学生的实践教育,教师可以开展一些户外活动。这样可以营造良好的实践氛围,促使学生深入实践教育中,提高学生实践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美丽孔雀”这节课时,教师可以采取实践观摩的方式,让学生观察孔雀的生活习惯、动作及外貌,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孔雀。此外,教师可以构建相关实践活动,让学生准备相关工具,学生通过观察孔雀的习性,画出孔雀的样子,并填上相关的颜色。

(四)增加课堂动手环节

创意实践素养指的是学生运用联想、想象和变通的方式进行构想,生成有创意的想法,并利用传统和现代的材料、工具与方法进行创造和实践。创意实践素养的培养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实践来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新课标中也明确提出,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想提升学生的创意实践素养,就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不再只是听讲,而是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与学中。因此,教师可以结合美术教材的教学内容,通过增加课堂动手环节,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们积极地参与到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在动手环节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不断创新,利用学习到的美术知识创作出自己的作品,这样能够很好地锻炼小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他们智力的发展。

(五)从生活中提取美术元素

美术是一门与人们日常生活有着紧密关联的学科,也是小学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构成部分,所以,小学美术教师在开展课程活动时,不但要帮助学生学懂更多的课程知识,而且要让学生对美术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关联性形成正确的认知,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打好基础。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应当在利用生活元素充实课程内容的同时拥有创新思维,及时更新授课方法,这样才可以活化学生的学习意识,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课程活动之中,从而能够自主观察生活、体悟生活,感悟生活与美术二者之间的关系。此外,学生还会因为受到美的感染、熏陶,逐渐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欣赏能力,感知到美术作品的魅力所在。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提升小学美术教学效果,采用创新型的教学手段必不可少。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唤起学生更为独特的艺术灵感,让学生能够在有限的美术课堂中得到更多的收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柏淑杰,孟凡玲.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J].中国教师,2020(S1):7.

[2]祁桂凤.小学美术教学方法创新之刍议[C]//新教育时代教育学术成果汇编(4).,2020:74.

猜你喜欢
小学美术实践
关于提升美术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农村小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办法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小学美术劳技课程的思考
谈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美术欣赏能力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