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清市第一中学 姚继新
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问题历来是高考的一个热点内容,更是一个难点内容.为了提高高三复习课的效率,笔者选择2021年4月份山东大联考试卷中的第21题作为这节课的“主打题”.该题是一道典型的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问题,特征明显,思路多样,于是笔者便“借题发挥”,在课堂上与学生就此展开了讨论.
(1)求动点M的轨迹E的方程;
(2)点P为直线x=3上一动点,过P点作曲线E的切线,切点为Q,线段PQ的中点为N,问是否存在定点T,满足|PQ|=2|NT|?若存在,求出定点T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感想1:本题是这次联考试卷的倒数第二题,按惯常的思维考虑,应属于“难解”的大题范畴,甚至被有些考生“战略性放弃”的题目.但就如高考的“解析几何解答题”一样,近几年呈现出“难度下降”的特点,不再那么高不可攀,考生“攻克此题”亦从不可能变为可能.
感想2:本题从出题的角度及形式看,属于常规套路.第一问是常见的“求轨迹方程”,属于“白送分”.第二问要求考生就定点T的存在性进行探索,这种设计相较很多题目让考生直接“求定点T的坐标”的设计增加了迷惑性,对考生有明显的思维上的干扰(毕竟考生还并不是非常确定“定点T”就一定存在),考查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符合当前考查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命题导向.
生1:根据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常用方法,联立方程组,根据相切关系可以设点依次求解.
(2)由题意可知直线PQ的斜率一定存在,设直线PQ的方程为y=kx+m(m≠0),Q(x0,y0).
Δ=36k2m2-12(1+3k2)(m2-2)=0,
化简得
m2=2(3k2+1).
师:生1的解法非常好,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解法,也可以算作是通性通法了.该方法的好处在于思路清晰,逻辑严密,便于方法的展开,但缺点也很明显,就是运算量偏大,过程稍显“繁琐”.大家再想一想,能否让过程变得更简捷?
生2:如果我们聚焦于“PQ是椭圆的切线”这个条件,则可以简化第二问的解题过程.
这时候,老师发现生3非常着急的样子,显然有话要说,于是示意生3也说一说.
生3:老师先前讲过“特殊化”的思想,在这里,如果我们先从特殊情况入手获得定点T,再证明该点对一般情况也适合,是不是也可以得解.
师:从特殊到一般来研究问题,快速找到突破点,这是很好的想法,大家不妨试一下.
数分钟后:
令y=0,可得x=1,或x=2.下面再检验一下一般情况.
(2)若T(2,0),此时……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存在定点T(2,0)满足|PQ|=2|NT|.
以上是笔者微设计的全部内容,但一路走下来,心里怪怪的,总有差那么一点的感觉,就在这时,生4同学举手示意,“老师,我还有一种想法”.
生4:老师,我发现利用椭圆的切点弦方程,本题还可以这样解.
师生不由得鼓起掌来,听到教室里面掌声响起来,刚才那种“怪怪的感觉”也烟消云散了.
美国数学家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说过,解题的价值不是答案的本身,而在于弄清“是怎样想到这个解法的?”、“是什么促使你这样想,这样做的?”这就是深度学习的基本特征之一:要“学透”知识,不仅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还要知其可能然.深度学习的另一个基本特征就是要“学活”知识,要做到活学活用,举一反三,并能够依据不同情境创造性的迁移和应用知识,灵活解决同一类型的不同问题.以上两个特征体现了深度学习“要关注知识、关注能力培养”,而深度学习的第三个基本特征则是要“参悟”知识,深度学习不止于文本,而是基于文本内容的新的生长和超越,这种生长和超越,既可以是对文本内容本身的拓展和深化,也可以是对文本内容新的思考和体悟,这第三个基本特征则是要“见人”了,在“参悟知识”过程中提升核心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的成长,这就是“解题教学”弥足珍贵的价值.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