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英
关键词:新时代;农村;学前教育;创新模式;家园共育
学前教育在儿童全面、和谐及持续发展中起到奠定基础、做足铺垫的作用,学前教育的质量及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儿童对自我的认知、对学习的兴趣、探索事物及世界的意愿、道德品发展水平及行为习惯的正确性。儿童唯有接受優质、适切的学前教育,才能实现成长成才。长期以来,农村学前教育在资源、基础条件等方面与城市学前教育有着较大的差距,二者间发展不均衡也是教育公平性原则落实的关键阻滞因素之一。若想顺应时代发展、回应社会需求,便需要创新农村学前教育,缩小其与城市学前教育的差距并体现出农村特色。
一、新时代背景下农村学前教育创新面临的困境
新时代背景下,农村学前教育创新面临的现实困境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其一,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匮乏,在学前教育实施中基础条件及环境尚不完善,由于农村地区经济水平较低、教育环境较差,使得各项学前教育活动的开展面临着重重阻碍,且对农村特色资源的开发及利用明显不足,无法形成具有特色的农村学前教育体系;其二,农村学前教育模式滞后,课程设置、教育实施流程、教育活动形式等都缺乏创新性,倾向于以讲授的方式向学龄前儿童灌输知识,与学龄前儿童的认知基础、思维方式相背离,从而导致农村学前教育实效性较低、创新的阻碍较大;其三,大部分农村家长对学前教育的认知存在偏差,未能认识到学前教育的必要性、迫切性,使得依托家园共育的学前教育工作无法有效开展,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前教育的创新[1]。
二、新时代背景下农村学前教育创新的有效策略
(一)挖掘农村特有的学前教育资源
农村地区有着独具特色及魅力的农耕资源、自然环境、民俗风情、生产生活方式等,这些都是新时代背景下农村学前教育可以利用的宝贵资源,也是农村学前教育创新的不竭动力。因此,要注重对农村特色资源的发掘与利用。如在劳动教育领域内依托农村的自然资源优势打造“试验田”,引导学龄前儿童在认识本土农作物的基础上选择农作物,全过程体验农作物种植乐趣,品尝劳动成果,可以发挥农村资源的育人价值,提升学龄前儿童的劳动素养。再如艺术教育领域内可以将农村自然风光作为学龄前儿童艺术创造的灵感来源,带领其到自然中采风,在观察中体悟,可以激发学龄前儿童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提升艺术教育质量,从而助力农村学前教育资源的创新。
(二)积极优化改进学前教育的模式
新时代背景下,农村学前教育创新要以课程游戏化为着力点,改变传统讲授、灌输的教育模式,而是要围绕学龄前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思维特点、兴趣爱好以及农村特有的教育环境、教育条件等开展多姿多彩、妙趣横生的学前教育活动,真正达成寓教于乐的学前教育效果。例如围绕农村民间游戏,跳房子、滚铁圈、丢手绢等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集材料制作、环境布设、资料收集、亲身体验、玩法自创等于一体,学龄前儿童可以通过询问长辈的形式了解农村本土民间游戏,合作制作游戏所需的材料并自发组织游戏,在游戏内获得深刻的本土文化体验,感悟农村生活魅力,不仅可以提升学龄前儿童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初步提升其文化意识,对于农村学前教育的与时俱进、创新求变具有重要价值[2]。
(三)扎实推进家园共育
改变家长落后观念,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学前教育,是新时代背景下农村学前教育创新的有效途径之一。为此,需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学龄前儿童的家庭情况、基本家庭结构等,向家长宣传五育并举理念、学前教育的重要价值,让家长积极承担自己的教育责任,大力支持学前教育的创新。与此同时,要积极开展亲子活动,如邀请从事传统手工艺制作的家长为学龄前儿童开展一堂别开生面的手工制作课,展现家长闪光点,提高学龄前儿童的创新创造力;再如依托农村特色的体育活动开展亲子互助、配合的体育教育活动,让学龄前儿童在活动内增强身体素质、形成合作互助及乐于分享的品质,都可以实现农村学前教育的创新。
三、结论
新时代背景下,农村学前教育的创新面临着资源匮乏、模式滞后及家长认知偏差的阻碍。为此,需要立足实际、找准“病灶”,积极挖掘与利用农村特色的教育资源,建立并实施寓教于乐的学前教育模式,扎实推进家园共育,不断克服农村学前教育创新面临的现实困境,缩短农村与城市学前教育水平差距,有效培育学龄前儿童的综合素质,以此达到创新农村学前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郭学旺.我国农村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3(04):116-121.
[2]胡马琳,蔡迎旗.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学前教育[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22(04):71-77.
本文系甘肃省陇南市2021年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时代背景下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1LNSK3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