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月娇
摘 要:随着当代中国教育体系的日渐完善,为了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双减”政策的发布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减少作业以及减少课外培训。因此,各个学校也对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进行了调整,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又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通过分析当代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分别在作业、课堂等方面找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期有效的适应“双减”政策。
关键词:双减政策;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引言
小学是孩子的起步阶段,在这段时期培养孩子的兴趣至关重要,也是为未来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的关键,而语文这门学科在小学阶段尤为重要,“双减”政策的提出,在课堂上就必须做出调整,教师应当注重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根据学生性格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同时也要注重创新,引进新颖的教学模式[1],培养孩子们的兴趣爱好,从作业和课外培训方面减少学生的负担,不被应试教育所束缚,学生就会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放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从而推动我国教育的发展。
一、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想要有效的改善教学方法,必须从实际出发,清楚当前小学的教学现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语文这门学科其形式以文字为主,教师通常采用灌输的授课方式,对孩子来说,单方面接收无疑是枯燥的,小学生的思维还未完全打开,不能深入的了解课文中的内容,其次,各个学生的性格存在差异,有些教师不能因材施教,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整体的发展,同时,有的教师过于关注提高学生的成绩,而忽视学生的积极性。小学是培养兴趣的关键时期,时机不容错过。“双减”政策的提出为小学生减轻了负担,减少作业以及减少课外培训班,都是站在学生的角度,而不是强迫学生做些增压的事情。因此,教师应当根据当前现状对教学模式进行调整。
二、“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一)设置分层作业
作业的目的是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而不是增加学生的负担,“双减”政策要求作业要适量。如何在减少作业的情况下,又能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设置分层作业是有效的手段,根据不同学生的状况,设置不同的作业,在这里老师需要做到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清楚了解,进度快的同学可以适当多留些作业,稳步提升,进度慢的同学则要适当少留,把必要的知识点掌握,求稳的过程中又不落后于其他同学。对作业的难易程度进行划分,可分为基础模块和能力提升模块,每位学生必须完成基础作业,能力提升板块则根据自己具体情况而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挑战,能力强的同学则要适当完成。在这种分层的状况下,每位学生的成绩都会得到相应的提升,也不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
(二)引导合作探究
在授课过程中,学生会因教师的单方面输出感到枯燥,但进行分组讨论时,学生的兴致就会有所提升,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作为主体,教师是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主动引导学生合作讨论。将班级分为若干小组并采取比拼的形式,也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好胜心是孩子的天性。对于一篇课文,教师可以分布任务,在黑板上罗列出一些问题,例如,课文的中心思想、课文的背景等等,答对的小组有加分奖励,设置固定的时间,由此一来,整个课堂气氛拉满,又大幅度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在“双减”政策的要求下,教师选择适合小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将难题转变为多个小问题,一一解决,各司其职,学生也能更快的进入学习状态,不但降低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困难,也达到了“双减”政策下的减负增效的要求[2]。
(三)增加活动表演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在玩耍中学习又是一个欢乐的过程,“双减”政策的主要目的就是减轻孩子的负担,轻松的学习正符合这一点,适当的增加一些活动表演,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学习一篇课文时,刚接触新的知识一头雾水,开始就打消了积极性,想要改善这种现象,可以进行角色扮演,分配相应的台词并有感情的朗读,学生也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学习,让枯燥的课文变得形象、生动更容易理解。在上课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学生走神的状况,“双减”政策要求教師改善这种情况,让课堂变的有趣,减少学生走神的现象,活跃课堂气氛,在欢乐中学习的同时也要高效的掌握知识,一举两得。真正实现减负增效。
三、结语
总体而言,在整个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要有效落实“双减”政策,真正达到减负增效。教室们应当更加注重教育的质量,不要一味追求教学速度,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不忘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教学方法的调整上,分别对作业层面、课堂效果加以改善,提高小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科学有效的改善教学模式,落实到每一位学生的自我巩固与提升,这也严格要求教师的工作态度,有必要时借助当代的教育工具,紧随时代的发展,对每一个位学生负责,将学生作为主体,将他们的潜能最大化的激发,由此一来,学生的语文成绩会显著提高,综合素质也会有所提高,我国教育事业也会进一步的发生改变。
参考文献
[1]杨霖.响应“双减”政策,实现有效教学—浅谈小学高段语文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策略[J].新一代:理论版,2021(22):165-166.
[2]陈博.“双减”政策下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方法[J].现代教学,2021(21):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