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已成为当前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地理学科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学科之一,其学科价值和育人作用正在逐步显现。文章以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为例,从地理核心素养的概念和特征出发,探讨核心素养模式下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旨在提升高中地理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刘璐(1988—),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罗塘高级中学,二级教师,本科学歷。
引 言
核心素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各教育阶段中长期培养而成。地理是高中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学科。核心素养模式下的地理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个人的发展与成长。教师要做的是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以提高地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以为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基础。
一、地理核心素养的概念
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素养是新课改对地理学科教学的要求。地理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需具备的品质,包括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涉及思想情感与价值观等,涉及个体的知识、能力、方法、观念、品德[1]。地理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力,与其他学科的核心素养有所差别。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是教师在地理学科教学的基础上,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让学生更具发展潜力,让学生能从地理学的角度观察事物,认识事物,运用地理学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并将地理学科的能力发展成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和终身发展的关键能力之一。
二、地理核心素养的特征
(一)综合性特征
地理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具备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双重属性,其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间的关联,因此,其学科综合性特质十分显著[2]。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立足教材内容,这决定了地理核心素养的综合性特征。一方面,地理核心素养的内容是一个有机整体,各要素之间存在关联性,共同发挥作用。比如,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一课关于自然灾害的一个重要观点是,自然灾害的成因和防避存在必然的联系,是相互作用的关系。课文以山洪灾害和水土保持为例来说明诱发水土流失的主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课文提到,我国较为普遍的地形是山地和丘陵,在不少地方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情况。减少水土流失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植树造林。水土保持又会成为预防和抵抗洪水灾害的有力措施。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环境观,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要素的能力,让学生明白,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才能促进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地理核心素养的构成包括社会参与、文化修养与自我发展三大领域,其在构成体系上呈现综合性特征。虽然地理核心素养在各个领域的核心指标并不相同,但是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时,不是进行单一培养,而要进行综合性培养。在地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用一部分知识来培养学生一项核心素养。比如,在高二地理必修3的教学中,《认识区域》一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的地理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区域作为高中地理中的基本概念之一,起到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搭建桥梁的作用,要让学生明白无论是区域的位置、特征、差异、联系还是发展,其各个要素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学生只有对区域的概念有清晰的认知,才能深入认识地理系统各个部分的异同,才能准确掌握地理区域的特点。
(二)发展性特征
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形成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需要特定的需求和情境促成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在不同的教育阶段,地理核心素养会表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没有哪一个教育阶段标志着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结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动态发展过程,也是学生不断积累地理知识、发展地理能力、升华地理情感的过程。地理核心素养适应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
(三)普遍性特征
地理核心素养的普遍性特征表现在其适用于任何情境和人群,能够满足人在不同发展阶段中的个人生活需求。比如,高二地理必修3《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一单元中,教师可以通过对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的相关知识的教学,帮助学生形成与时俱进的观念并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四)终身性特征
地理核心素养是在学生原有的地理经验、地理知识和地理情感态度基础上,形成稳步发展的地理能力和品格。地理核心素养的内容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紧密相连,是对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的综合表现。地理核心素养能够对学生当前和未来的生活产生持续性的影响,具有终身性特征。
三、核心素养模式下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一)理论结合实际,提升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生活与教育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其是最好的教育素材,和教育存在一致性。核心素养模式下的教育要求学生在获取知识和方法的同时,还要能灵活运用知识、学会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地理是一门关注生活的学科,日常生活中存在许多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比如,太阳东升西落、昼夜长短的变化、动物的迁徙等都与地理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要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地理学科的作用和培养学生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
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把贴近生活的地理知识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去思考、分析、总结。例如,在学习高一地理必修第二册的《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一课时,学生对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的认识比较片面。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观察当地的建筑、艺术作品、服饰以及人们的生活习俗,从而深化学生对地域文化概念和特点的认知。教师还可以用学生耳熟能详的旅游景点建筑图片和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建筑图片,如丽江古城依山就水、不拘一格的古建筑,黄土高原冬暖夏凉的窑洞,游牧地区易于拆建的蒙古包等,引导学生总结不同区域文化的差异和成因,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让学生在不同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中,树立和谐的人地观。真实而贴近现实的教学材料能够深化学生对所学地理知识的理解,提升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创新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较为单一,以教师向学生单向传递知识为主,导致学生缺乏足够的兴趣和参与积极性,教学氛围压抑。核心素养模式下的地理教学要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4]。基于此,一方面,教师要采取合理的方式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见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和学生平等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開展有效的交流互动,完成知识的双向传递。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还可以消除学生的负面情绪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导者。
教师可以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对地理教学内容中不易理解和掌握的抽象概念,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设备创新教学方式,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冲击力,让教学模式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减少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理解偏差,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此外,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可以基于这一理念,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尽情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让学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完善自我。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能提升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合作的默契度。核心素养模式下的地理教学要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让师生、生生共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教学相长。
(三)教授方法和技能,完善学科知识结构体系
地理学科对培养学生空间分布观念、人地关系思想以及地理思维方法等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核心素养模式下的地理教学不仅能使学生积累丰富的地理见识、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还能使学生通过地理视角和地理思维对实际问题进行观察、解析、评判、归纳等,让学生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形成整体观念和空间观念。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地理学科素养的发展,教师在地理课程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学习需求,教授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方法和技能,让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
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进行专项训练、重点突破。比如,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能够更直观形象地将地理信息呈现在学生眼前,是学生学好地理知识不可或缺的工具。读图综合题在升学考试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其是对学生地理读图能力的考验。地图中有明确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也会隐藏一些需要重点考查的知识内容。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全方位、多角度解读地图,如当学生需要通过地图分析自然灾害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分析自然灾害的危害,还要分析其发生区域的特征、其形成的因果关系以及应对措施。这也是对位置与空间分布、地理特征、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的解读。教师教会学生正确的读图方法,使其掌握基本的读图技能,形成良好的用图习惯,能使其在读图时注意图片信息与课本知识的关联,并将知识体系运用到图片当中,还能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地理知识结构,对学生知识结构体系的完善大有裨益。
此外,相较于初中生,高中生的思维能力虽然更强,但其地理思维仍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缺乏严密的逻辑性,部分学生面对地理的理论知识甚至会采取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不能真正做到深层次的理解。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绘制思维导图或知识系统图,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式,让学生对地理知识形成更直观、系统的认知。
(四)运用形成性评价机制,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应试教育模式下的终结性评价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让学生无法真正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核心素养模式下的地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不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要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能力、探究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的情况。同时,核心素养模式下的教学评价应更多元化,即评价方式多元化、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和方式也要因人而异,以正面鼓励为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为了发挥评价活动在提升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效果中的作用,教师应运用形成性评价机制。形成性评价是贯穿于学生整个地理学习过程中的具有发展性特征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果、情感体验等。形成性评价具有明显的修正作用,一方面,教师根据学生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指正,帮助学生更好地投入学习;另一方面,形成性评价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能使学生对自己有更准确的认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此外,地理教学要相应减少书面作业和书面考试的数量,增加探究开放式的试题,增加实践性的考核,在培养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让教学评价成为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素养的有力保证。
结 语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核心地理素养已成为新课改背景下,地理教学的重中之重。核心素养模式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要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从创新教学模式、营造教学氛围、优化教学过程等方面,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在强化学生对地理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才让草.基于核心素养的精准教学模式在藏区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文理导航(上旬),2021(09):65-66.
熊霞,黄逊.核心素养视角下PBL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探索应用[J].高考,2021(17):119-120.
李小玲.高中地理教学中核心素养模式下地图技能的培养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1(09):153-154.
阮广洪.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开展微课教学的思考[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0(06):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