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双螺旋理论”看突发公共事件舆情传播的路径及疏导

2022-05-16 20:41张洁
新闻文化建设 2022年3期
关键词:公共危机

张洁

摘要:本文从新冠肺炎疫情中的舆情发展趋向为出发点,以心理学、传播学、社会学方面的“双螺旋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双螺旋理论”的概念,再从“双螺旋理论”的角度看待新冠肺炎疫情中的舆情发展,从舆情传播渠道以及可能的疏导路径出发,分析在突发公共危机当中共通的舆情传播路径及疏导方式。

关键词:“双螺旋理论”;舆论传播;舆论咨询;公共危机

基金项目:本文为2020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媒体视域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疏导策略研究——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课题编号:2020SJA1090)成果。

在传统媒体时代,舆情就是现实中社会关系的复制,进而影响着其他传播行为,从而导致舆情的生成与发酵。传统的社会舆情存在于民间,存在于大众的思想观念和日常的街头巷尾的议论中。而到了新时代,网络舆情是以网络为载体,以事件为核心,是广大网民情感、态度、意见、观点的表达,传播与互动,以及后续影响力的集合,带有广大网民的主观性,直接通过多种形式发布于互联网上。其覆盖面、群聚性和热点性都与传统媒体时代有很大不同,在面对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时尤为突出。

一、突发公共事件的类型和舆论的特点

突发公共事件的类型和特征对网络舆情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根据不同的标准,网络舆情事件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教育、环境、医疗、食品安全、企业金融、反腐倡廉、公共政策等。尽管之前的学者对公共事件有不同的分类标准,他们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共性:公共权利是网络舆论对公共事件的关注焦点。网络公共事件所占比例最大的通常是以政府为主体的事件,尤其是政府和官员直接参与的事件,如官员腐败、滥用公共权力等。这些事件引起了公众的特别关注,反映了公众在社会转型时期对这些事件的敏感性。在情绪的影响下,一些人不信任传统的官方媒体,这很容易导致舆论的爆发和传播。此外,过去的研究发现,几乎所有类型的网络舆论都存在于突发公共事件中。

(一)舆论发展的界定

学术界对网络舆情的发展周期和阶段做了大量的研究,总结并提出了一系列阶段模型,有三阶段模型:网络舆情的发生、变化和终结;四阶段模型:网络舆情的形成、上升、波动和最终稀释;五阶段模型:网络舆情的早期传播、社会知识、社会表达、社会行动和媒体参与;六阶段模型:网络舆情的酝酿、爆炸、扩散、递归、回归和长尾。

(二)政府在舆情发展中的作用

政府可以在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措施来影响和引导公众舆论。以往的研究发现,良好的舆情记录和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对公众关注的及时反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舆情的爆发,而面对公众的方式也会影响舆情的普及。例如,一些研究发现,政府利用官方新闻发布会回应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对公众舆论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而利用公告或文件回应问题对公众舆论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只有提高回应的透明度、速度和密度,才能有效地打破网络谣言引起的恐慌和愤怒,否则可能进入舆论重复阶段。在舆论淡出阶段,政府还应注重形象和公信力的恢复,特别是相关事件可能引发的新的舆论点的后续处理。

(三)参与者与舆论发展的关系

公众活动中舆论发展的主要参与者是互联网用户、政府和媒体。根据不同的人口统计标准,互联网用户可分为不同的子群体,如按居住地划分的城市和农村居民,或按职业划分的知识分子、学生和官員。不同群体对网络热点舆情事件的关注程度不同。以往的研究发现,城市居民是网络事件中最活跃的群体,而农民和劳动者是网络事件的主体,所占比例相对较小。这反映了知识、技能和网络硬件的差异,导致不同群体的公众参与能力存在差异。

作为网络舆情的重要参与者,突发公共事件后的反馈时点、应对策略和具体措施是影响舆情走向的重要因素。在新媒体时代,政府舆情救援工作面临着舆情热点识别与预警的技术困境、部门与上下级政府的行动协调困境、如何协调“官方语言”与“网络语言”的话语困境,要突破这些困难,需要全面提高政府的应对能力,提高话语的权威性和及时性、信息的透明度和准确性,以及政府部门与上下级之间的协调。

舆论参与者的媒体不仅指传统媒体或网络媒体,还包括社交媒体平台。网络平台的出现和网络媒体的参与是突发公共事件舆论热点出现的重要条件。首次通过网络媒体曝光的热点事件比例逐年上升,大幅提高了突发公共事件曝光的及时性。特别是一些社交平台上数十万甚至数百万粉丝的账号已经达到了媒体用户的规模,具有“个人”和“媒体”的双重特征。这些自媒体的参与是突发公共事件中舆论普及的核心条件。

二、“双螺旋理论”的概念

(一)“沉默的螺旋”

早在1974年,一本名为《传播学刊》的传播学刊物上所发表的一篇论文《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当中,作者伊丽莎白·诺埃勒·诺依曼就提出了“沉默的螺旋”这一概念。沉默的螺旋这一理论是基于“大多数个人都会趋向于避免持有某些态度而招致的孤立,从而选择在事件的表态中选择沉默,最终导致事情的舆论单向发展”,这一假设而产生的理论。

在诺依曼的理论中,“沉默的螺旋理论”主要包含了三个方面的观点。第一,大多数人在表达个人意见和态度方面,往往会产生一种避免被他人孤立的情绪,这种可以称之为“孤立恐惧”的情绪会导致个人在表达意见之前会观察大众的意见气候,并以此为标准审查自己要采取的行动。第二,在上文中类似的意见表达或沉默的选择往往会在社会舆情传播当中形成螺旋式的社会扩散,得到支配地位的舆情观点往往在传播过程中越发得到支持,而其余的观点受到的支持和关注越来越少,在遭到反对的时候偏向于直接沉默而非反驳。这样就让已经处于舆论优势的观点越来越强势,强势的观点又再次迫使更多的持有其他观点者转向支持自身,如此陷入循环,就很容易造成单独的观点独大,其余观点陷入沉默的现象。第三,在诺伊曼的观点中,通过舆情和大多数人所持有的意见所营造的“意见环境”往往可以影响舆论的走向,这其实就来自上文第一点中提到过的持有观点的个人的孤立恐惧心理以及对占支配地位的观点的趋同心理。[1]

(二) “反沉默的螺旋”

“反沉默的螺旋”这一理论或者说现象的出现可以说是一种必然,自从互联网广泛普及,网络传播作为一种新的,甚至说最主要的大众传播媒介出现开始,“沉默的螺旋”这一理论在新的大众传媒环境中是否还有效就成为疑问。[2]在网络舆论传播这一环境中,反“沉默的螺旋”表现为两种形态,即理性的与非理性的。理性的“反沉默的螺旋”來自于社会大众对群体利益关注的心态,而非理性的中坚分子和一些意见领袖则构成了非理性的反“沉默的螺旋”。[3]在网络舆情的传播中,意见领袖和中间分子构成的非理性的反“沉默的螺旋”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大众的从众心理在这样的情况下非常容易被利用,在网络舆情中的观点倒向往往就取决于某些意见领袖引起的反“沉默的螺旋”。“反沉默的螺旋”作为一种伴随着互联网普及而逐渐产生的现象,在互联网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也会在更多的网络舆情当中展现自身的存在感并且发挥作用,不可否认的是,“沉默的螺旋”与“反沉默的螺旋”同时矛盾并存的现象对于网络信息与舆情传播的研究与参考意义非凡。

三、“双螺旋理论”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对公众的影响

(一)新冠肺炎疫情中的舆情状况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新媒体的逐渐兴盛,许多事件的舆情讨论往往都是通过网络、通过新媒体来完成传播的。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互联网舆论迅速形成并不断发酵,不断引发讨论,屡屡出现各类热点事件。

(二)“反沉默的螺旋”现象出现的原因

1.受众主体意识增强

互联网时代,网民素质有所提升。传统媒体时代,媒介技术相对落后,媒介向受众传递信息的渠道单一,传者和受者之间具有明显的界限,传统媒体往往主动引导舆论,受众只能被动接受。而互联网时代的传播呈现出碎片化、去中心化的特点,传受双方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相比之前,受众主体意识不断增强,越来越关注热点,并努力寻找合适的机会参与公共事件的表达,更具主动性和创造性,他们在认同他人观点的同时,也会对这些观点进行再创造和传播,受众可以直接借助互联网提供的便捷平台展开观点的交锋。

2.中坚分子形成合力

少数意见中的中坚分子在“反沉默的螺旋”现象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些中坚分子往往有着坚定的意志和强烈的态度,他们凭借自己对观点的坚守,通过互联网上的各种平台进行传播,能够得到更多人的认同和支持,使原来害怕因意见不一致而被群体孤立的人也开始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他们的群体就会不断壮大,并形成合力,最终形成“劣势群体”压倒“优势群体”的局面。

3.传统媒体议程设置功能减弱

传统媒体时代,媒体单方面传播信息以满足受众需求,受众只能被动接收。受众观点表达的渠道单一并且不够畅通,所以即使有不同的看法也会经常选择沉默。而在互联网时代,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非常丰富,并且信息量大,受众摆脱了传统媒体议程设置功能的控制,不再被动接收信息和观点,而是自己积极主动寻找事件,并开始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不断减弱。

(三)“反沉默的螺旋”现象引起的少数派舆情对公众的影响

在整个疫情防控过程中,我们见证了许多感人的英雄事迹,看到了国家不断实施的有效举措,这让我国的大国担当和中国效率在互联网上广为传播,向世界证明了我国民众的凝聚力量。但与此同时,并不理性的少数派也会在互联网中发声,某些所谓的意见领袖往往会利用以偏概全的信息,不符事实的谣言,利用互联网的特殊舆论环境进行发酵和传播,以此煽动公众的情绪,以此产生讨论度与意见观点的反转。

另外,互联网上特殊的环境产生的“反沉默的螺旋”,往往意味着少数派可以自由地在网络上表达自己强烈的感情。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认为,危机中的人通常处于一种心理或情绪的失衡状态,原有的应付机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满足它们的需要。[4]与新冠肺炎疫情有关的舆论的大规模蔓延的状况下,公众的内心往往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这种情况下的所有情绪波动往往都与情绪的崩溃失衡直接挂钩。

在少数派可以随意发表言论,将自己的情绪进行扩张表达的情况下,“反沉默的螺旋”现象的出现就意味着公众的情绪可以被少数人轻易打动,而情绪强烈波动带来的失序与不平衡,都会化为另一份想要在互联网当中表达的情绪,形成情绪蔓延和扩张的循环。

四、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舆情传播路径与疏导

在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突发公共事件中,由于互联网与新媒体的流行,舆情与公众情绪非常容易受到操纵,而在这样的环境中,“沉默的螺旋”与“反沉默的螺旋”这两种表面上相互矛盾的现象其实在不同阶段以及事情的不同方面,有机地同时存在着。一方面,公众的舆情受到广泛的主流观点所引导,官方的、广泛传播的观点和信息经常可以成为公众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共有的观念,他们把这当作一种共识进行讨论和传播;另一方面,借助互联网的特殊性,许多意见领袖式的人物在不用担负发言成本和责任的情况下,擅自发布有指向性的信息、残缺不全的内容、有情绪导向的观点,以此颠覆公众的观点,使少数派的意见在不论合理不合理的情况下都能掀起舆情的风浪。

而未经审查的舆论传播,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肆意传播往往并不具有积极的意义,公众的情绪往往会被虚假的信息引导,错误的或者有认知偏差的观点一旦在“反沉默的螺旋”现象引导下成为颇具规模的舆论风浪,就意味着公众情绪和舆情的失控。因此,一方面,应该从新媒体大数据控制入手,强化官方媒体在舆论当中的主导地位,严格审查新媒体发布内容的严谨性和科学性,有指向地引导公众舆情;另一方面,应该为公众做好舆情管理预案,加强平时的宣传教育,让公众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的舆情发酵阶段拥有足够的判断和自我情绪管理能力。

除此之外,应该健全完善网络立法,将网络舆情引导纳入国家治理的范围中,从多个方面监控引导网络舆情。[5] 通过引导与法律治理两个环节,有效地结合“沉默的螺旋”与“反沉默的螺旋”两个方向的舆情引导。

五、结语

在突发公共事件的舆情中,由于互联网和新媒体在当下的普及,“反沉默的螺旋”必然是长期存在于网络舆情当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合理对这一现象进行疏导和利用,对今后类似事件的舆情管理非常重要,我们要认识到“反沉默的螺旋”现象的产生和蔓延难以阻止,需要对其合理利用,将其和“沉默的螺旋”现象结合思考,在具体的事件当中采取合适的引导措施。

参考文献:

[1] 张金海,周丽玲,李博.沉默的螺旋与意见表达——以“抵制家乐福”事件为例[J].国际新闻界,2009(1):15-16.

[2] 李润权.网络环境下“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消解[J].新闻世界,2020(9):159-160.

[3] 王琦.网络传播中“反沉默螺旋”现象浅析——以“家乐福事件”为例[J].新闻爱好者,2009(6):67.

[4] [美]詹姆斯.危机干预策略[M].肖水源,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26.

[5]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强调: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法制保障[N].人民日报,2020-02-06.

猜你喜欢
公共危机
网络社会背景下公民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困境和解决策略
关于公共危机事件中政府公共管理效能探析
研究分析非政府组织(NGO)参与公共危机治理
公共危机管理中的非政府组织
政府公共危机信息公开问题的研究
以特大洪水灾害透视农村公共危机管理问题
公共管理怎样用好非政府组织
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政府形象塑造的途径
协同治理视角下的政府公共危机处理
公共危机视野下的政府形象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