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兹安
摘要:过去十年,技术变革对于新闻业的影响愈发显著,新技术不断助推新闻业革新其内容生产机制与信息传播机制。VR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沉浸式新闻的出现,受众从过去的“看”新闻、“听”新闻,进化为“体验”新闻,信息内容获得了更好的呈现。本文探讨了沉浸式新闻的概念,分析了融媒环境下央视“VR浸新闻”栏目的探索及其启示,并对VR技术与新闻的结合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融媒体;VR新闻;媒体转型;央视网
Virtual Reality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简写为VR)是20世纪末新发展出的划时代技术,是虚拟与现实的结合,可以借助计算机实现对现实的复刻,帮助人们在虚拟现实世界体验到最真实的感受。
2016年是VR技术发展的元年,也是沉浸式新闻数量井喷的一年。2017年的央视春晚首次融入了VR信号转播,其所呈现出的全景式交互观看体验令人称奇,引发了业界与广大群众的热议[1]。2019年2月,央视网新设“VR浸新闻”栏目,依托专业的技术团队与丰富的新闻资源,成功将VR 全景图像、航拍实景视频、三维立体动画以及实时地图导航等多种可视化元素于一体,推出了上百个专题VR报道,极大丰富了主流媒体的新闻呈现样式,使人们“走入”了新闻第一线,为主流媒体的融媒环境下的发展开辟出了新的航道[2]。
一、沉浸式新闻的概念
沉浸式新闻是一种可以让受众在浏览过程中获得第一人称体验的新闻呈现形式。第一人称视角的新闻报道对比传统的第三人称具有更强的代入感与体验感,更容易唤起用户的参与热情与情感体验。严格来说,沉浸式新闻并不等同于“VR+新闻”,但正是VR技术的诞生,才赋予沉浸式新闻以生命[3]。在VR技术的帮助下,用户可以通过头戴设备等360度浸润在新闻现场,获得全景式的观看体验,并借助传感器实现视觉、听觉、嗅觉的实时互动。在不少文献中,沉浸式新闻已经成为VR新闻的同义词[4]。从本质上来看,沉浸式新闻与传统新闻之间并无内涵上的差异。但在音视频、大数据、VR等技术的赋能下,新闻的呈现方式进一步优化,新闻的时效性让位于实时性,受众可以在全景动态交互中获得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利。
二、融媒环境下央视网“VR浸新闻”的探索
(一)题材覆盖多元化,满足不同人群需求
央视网“VR浸新闻”栏目开辟了多个不同的题材版块,覆盖尽可能多的内容,多样化的题材将VR的优势最大化呈现出来,很好地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提升了VR新闻的传播影响力。
“VR暖故事”是央视网“VR浸新闻”的置顶版块,聚焦脱贫攻坚背景下普通百姓的真实生活,讲述与人们息息相关的时代故事,小切口却有深寓意,从个人或村落的变化入手,映射改革开放以来整个中国社会的变迁。《化屋村:蝶变悬崖村,筑梦振兴路》VR专题报道,从“化屋码头”“移民安置点”“村民赵玉学家”“扶贫车间”“村文化广场”等几个标志性的景点入手,全景式地讲述了黔西苗寨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变身美丽乡村的过程。
“VR大事件”版块借助VR技术特有的交互特性,深入浅出地将百姓所关心的时政大事与热点问题娓娓道来。传统时政类新闻报道说教意味浓厚,不符合融媒环境的特点。VR技术的融入,使用户以主人公视角沉浸于现场,按照他们自己的喜好和需求来收集信息,淡化了时政新闻的说教性质,在潜移默化中传递了关键信息与价值观念。《武大“樱”你绽放,去给这朵樱花做一片云海》VR专题报道,将视角聚焦于解封后的武汉,邀请用户一起隔着屏幕“闻”花香,借盛开的樱花与观景的游客,侧面反映武汉抗疫取得的成果,用花的温情唤起人们重回正常生活的信心。“VR任意门”版块的新闻以文艺类、知识类为主,集中于祖国各地自然风貌与人文生活的展示。《直击北部湾水下考古:溯源海丝》专题报道,将VR技术应用于考古科普,带领用户随考古专家深入水下,梦回大唐,真实生动地向受众展示悠久的传统文化。“VR大突发”版块主要借助VR技术真实呈现突发性灾难事件的第一现场,视觉冲击力较强,使用户隔着屏幕和现场的救援人员“同呼吸”。此类VR新闻部分画面敏感血腥不宜播出且制作难度较大,目前仅有叠溪山体垮塌、北京沙尘暴侵袭、江西丰城电场救援等新闻作品。
(二)科技感加持,全视角多线索革新新闻体验
从早期视觉传播的电视到融合各种要素的网络多媒体平台,每一次技术变革均会引入新的媒介形式,帶给我们全新的感官体验。基于VR的沉浸式新闻实现了对以往新闻报道模式的跨越性提升,以三维的场景赋予用户立体饱满的新闻内容,极大提升了新闻的阅读体验[5]。具体来说,VR新闻所带来的科技革新主要体现在全景式的新闻画面与多线程的叙事两个方面。VR类沉浸式新闻突破了显示器的二维空间,在特殊设备的帮助下,提供给用户全视角的画面,带给人身临其境般的感受。在《全景走进冬奥广场,感受“双奥之城”的魅力》中,受众可以自由选择视角,观察冬奥文化广场,体验冰雪运动、了解冬奥知识、感受非遗魅力。受到版面、时长等因素的限制,传统新闻报道多采用线性叙事,缺点是难以展示事件的全貌,用户的选择受限。VR技术与新闻的结合使多线索的并联叙事成为可能,以往不得不被丢弃的“细枝末节”也可组合成信息大餐。央视“VR浸新闻”作品《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从用户的视角带入,融合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符号要素,成功做到了同一虚拟场景内的多重叙事,受众可以自由地漫步于江西潭头村中,浏览村中的白墙黛瓦、亭台水榭,近距离多角度地感受脱贫攻坚后潭头村所呈现出的欣欣向荣的景象。
三、央视网“VR浸新闻”栏目对VR新闻制作所带来的启示
(一)依照VR生产特性,选择适当新闻题材
基于VR技术的沉浸式新闻需要对新闻信息进行特殊的技术化处理,其制作周期较长、制作成本较高,对新闻的题材有一定的限制[6]。从央视“VR浸新闻”的选题来看,其所生产的VR新闻作品大多集中于文艺类与知识类新闻,此类型的新闻对报道的时效性要求不高,报道对象相对静止,属于非事件性、可预见的新闻。这类新闻有更加宽裕的技术加工的时间,可以保证VR新闻的质量,方便技术人员结合新闻内容配套出更加契合的全景空间。例如,“VR浸新闻”栏目在建党100周年时打造的《VR带你走长征》系列报道,运用全新技术辅助,带领用户在沉浸式的体验中重走革命先烈的万里足迹,真实地感受共产党人不可磨灭的火红印记。在VR技术的帮助下,党史教育被赋予了全新的形式,使我们更加真切地融入到那段特殊的时空背景之中。《VR带你走长征》属于人文历史知识类新闻,此类新闻并没有报到时间的限制,其传播效果取决于叙事的形式与内容,因而更容易与生产周期较长的VR技术相结合。
(二)以故事化叙事,建立情感共鸣
故事化叙事是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创作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新闻报道,也常会融入故事化叙事突出典型人物、深化事件内容。故事化叙事策略的运用,可以在新闻与用户之间搭起桥梁。许多信息大家可能阅后即忘,但一个精彩的故事往往令人印象深刻。央视“VR浸新闻”推出了大量的故事化VR作品,获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有效增加了VR类沉浸式新闻作品的深度,为新闻填充了更多的细节,成功唤起了用户的情感共鸣。“VR浸新闻”的故事类报道大多集中在“VR大事件”版块,如《方舱女中医:“关门大吉”最开心》介绍了疫情防控期间武汉方舱医院医生每天的工作场景,致敬那些一袭白衣、逆流而上的巾帼女将;《一份盒饭的战“疫”旅程》从盒饭视角切入讲述了武汉疫情防控期间的温情故事,用小盒饭来传递大温暖。《暖心“支援红”,小区“摆渡人”》《风雨送药人将“救命药”送到前方》《风雨兼程他们给武汉送吉“梨”》等作品也均用故事化的叙事,来拉近与目标受众间的心理距离,有效唤起了用户的共鸣,传递了社会正能量。VR类沉浸式新闻的故事化是既符合其内在调性,也是提升新闻思想性的有效手段。一方面,VR类沉浸式新闻作品比以往的新闻更具审美性,第一視角的镜头更容易结合故事化的叙事呈现真实的生活事件;另一方面,以往VR新闻的报道普遍存在内容深度欠缺、思想性不足的问题,将故事情节融入VR新闻报道之中,可以丰富新闻内容,启发用户思考,传递主流价值。
四、主流媒体融媒环境下VR与新闻结合的未来展望
(一)打破资金壁垒,优化盈利模式
VR技术与新闻产业的融合需要在充分的资金支持下才能实现。但遗憾的是,由于VR新闻的工作量大、设备要求高、制作周期长等特点,即使是国内的头部媒体平台也难以负担起其高昂的花费。当下的VR设备技术不够完善,用户易出现眩晕感,且售价较高,限制了VR技术的推广。
在实践中,主流媒体把VR技术视作潜在的黑科技,多将精力放在技术与内容层面的融合,未能发展出一套较为完善的盈利模式。对此,主流媒体应转变观念,加快市场化的探索,来带动VR相关文化产业的持续性发展,实现技术与市场间的良性循环。好消息是,近两年随着5G技术的快速发展,VR行业又迎来了新的发展。
(二)拓宽传播渠道,提升内容质量
央视网“VR浸新闻”栏目目前仅在PC端提供网页版内容,此外不再有其他传播渠道,传播路径较为单一。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年轻群体更习惯于通过手机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VR浸新闻”的PC端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对此,主流媒体应主动拓展传播的渠道,在新闻客户端、各大社交平台开辟对应VR栏目,组成全媒体传播矩阵,拓展VR新闻的传播声浪。考虑到VR新闻的特点,主流媒体还可以与各地的线下实体门店展开合作,免费邀请用户去实际体验沉浸式新闻所带来的沉浸感,以此助推沉浸式新闻的传播。从作品形式上看,央视网“VR浸新闻”主要包括全景图片、全景视频和直播报道三种类型,相互之间彼此独立,未能实现交叉融合,且全景图片的报道数量远多于另外两种。从互动层面上看,央视网“VR浸新闻”的作品大多处于互动的初级阶段,以转换场景、变换视角为主,距离借助虚拟场景实现对于现实的复刻还有较大的差距。接下来,沉浸式新闻想要进一步发展,需要媒体提升新闻内容的质量,跳出传统逻辑的束缚,比如可以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在VR界面添加小助手或增加弹幕互动等来赋予沉浸式新闻更大的表现力,提升用户的观看体验。
(三)加速校企结合,培养专业人才
央视网“VR浸新闻”栏目无法实现定期更新,很大一部分是由于技术人才数量的限制,作品的制作周期较长,往往错过了新闻传播的最佳时间点。“术业有专攻”,主流新闻应当加速校企间的结合,引入一批、培养一批,丰富自己的人才队伍,为优质内容的生产创设人才基础。虚拟现实技术刚刚兴起,行业内的人才储备较少,具备新闻素养的技术人才数量更加稀少。一部优质沉浸式新闻作品的制作者,既需要掌握新闻编辑与撰写技巧,还应懂得录影、剪辑、特效制作等技术,并具备一定的硬件知识与美学基础。只有这样的全能型人才,才能为受众提供一个兼具内容深度与美感的沉浸式新闻作品。想要培养更多技术基础与新闻素养兼具的优质人才,要打通校企之间的壁垒,在高校内增设相关课程,安排从业者重新回归校园学习相关技能,校企之间取长补短,建立起双向互动机制,进而打造出更加完善的新闻技术人才培养体系。
五、结语
VR技术融入新闻报道,在大幅提升用户“在场感”体验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伦理上的难题。随着VR技术的不断升级,其所创设出的虚拟世界场景会愈发逼真,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会逐渐模糊。新闻与事实的“错位”,损害了新闻求真的特性,易导致受众形成认知偏差,产生不客观、不全面的认识。媒体工作者应当提升自身的道德标准,不忘记者行业的底线,坚定自身政治立场,放大技术的正面影响,优化 VR技术在新闻实践中的应用,助力传统媒体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 王娟,沈婧菲.“VR+新闻”在专题报道中的探索与思考:以央视网“VR浸新闻”为例[J].青年记者,2022(4):90-92.
[2] 彭好宁,罗家稷,黄洪珍.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VR+新闻”的探索与启示:以央视网“VR浸新闻”为例[J].新闻战线,2021(20):112-114.
[3] 尼加提·依布拉音.5G时代主流媒体VR新闻的生产实践与特征[J].青年记者,2022(6):72-73.
[4] 常媛媛.探析VR新闻的应用范围:以央视网“VR浸新闻”为例[J].新闻文化建设,2021(12):58-59.
[5] 丁梦瑶.沉浸与遮蔽:VR新闻的叙事特征与伦理困境[J].新闻世界,2021(11):10-13.
[6] 翟舒超,靳戈.新的叙事与有限场景:VR技术对新闻报道的影响[J].新闻战线,2021(20):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