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秀华
【摘要】信息社会里,学生处在一个知识爆炸、碎片式学习的时代,但是学生的阅读兴趣低,课外阅读的推进收效甚微却是很多学校教育的困境。而学生的阅读素养对学生成长影响巨大,低年段学生,阅读素养处于启蒙阶段,结合低段学生认知特点和亲师性。同时,结合双减背景下,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做到减负增质的需要,教师让自己成为班级的朗读者,以“朗读者”培养“悦读者”,对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终身阅读者,有重大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双减”政策;阅读素养;朗读者;悦读者;亲师性
“双减”是指要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课外培训负担,减轻家长的焦虑。“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教育要“减负增质”的责任更大了。小学中低年段是学生打好基础的阶段,海量识字的任务很重,少不了必要的抄写、家听等,更少不了家长在起始阶段的并肩作战。但是,“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低年段不许留书面作业,不给家长增加负担,这就使语文教师要积极改变观念,在响应政策的基础下做到“减负增质”。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同时,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知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活动;是一种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文章的思維过程。总之,阅读是终身发展的需求,是中小学生精神输入的最基本的途径,也是最基本的成长方式,阅读决定着一个人发展的高度。因此,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阅读素养的培养。
小学中低年段,因为识字量的限制,学生很难自主进行海量阅读,而“听”的能力却几乎与生俱来。《朗读手册》中写到:“学习字词的最佳途径是听。读书给孩子听就像跟孩子谈话,同样是为了:安慰孩子,带来欢笑,拉近彼此的距离,向孩子说明或解释问题,引发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孩子。”
“悦读者”暨是喜爱读书的人,低年段以“朗读者”培养“悦读者”的方式,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对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终身阅读者,有重大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低年段以“朗读者”培养“悦读者”方式的实施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一)小学低年段学生的认知特点
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PIRLS)认为,“阅读素养是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应该掌握的最重要的能力”。低年段学生,阅读启蒙很关键,这也是学生阅读素养塑造和提升的关键阶段。他们识字能力处在不断积累认识的阶段,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阅读的启蒙和兴趣关联紧密。思维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所以他们接受新知识要依赖于直觉感官的要求。
低年段学生的认知特点,使得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不大,加上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侵入,手机、平板、电脑、电视等充斥于学生日常,对于阅读,尤其对于纸质书的阅读,如果缺乏兴趣激发、引导、习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很低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提高也会遭遇困境。
低年段以“朗读者”培养“悦读者”的方式,教师自身是最大的教学资源,教师精心选用学生感兴趣的文本,用最真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和趣味,对学生起到感染、鼓舞、教育的传导作用。声音的朗读、听觉感官的直觉刺激,加上情感的投入,符合低年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此外,朗读的书目是选择过的,既符合学生发展需要,也富有内容的趣味性和朗读的吸引性,有利于学生阅读兴趣激发、引导、习惯培养。
(二)学生的“亲师性”
在教育阶段,天然带有一种“亲师性”,小学阶段的学生尤其如此,喜欢教师、亲近教师、模仿教师,像孩子对妈妈的那种依恋。所以,低年段以“朗读者”培养“悦读者”的方式,贴合学生的亲师性,教师化身为班级的朗读者,利用优美、富有感染力的声线,体态姿势的融合,吸引学生走进文学的世界,感受文字的魅力,让“悦读者”的培养水到渠成。
二、小学低年段以“朗读者”培养“悦读者”的策略
(一)教师朗读者的磨练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是“朗读者”的主要塑造者。朗读,是利用声音语调、体态姿势、情感融入来进行的。低年段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喜欢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在教师朗读过程中,学生听觉、视觉、感觉的体验,决定教师的朗读是否能引起学生对于听朗读的兴趣,继而引起其阅读的兴趣。
因此,教师要不断打磨自己朗读技巧,声音语调的高低起伏、抑扬顿挫;起承转合的停顿、流畅;体态姿势的舒张、和谐;情感投入的饱满、感染性……平时,教师可以多收看专业的播音节目,学习播音用声技巧;收看“朗读者”“诗词大会”“超级演说家”等优秀的语言类节目,磨练自己在朗读中的技巧,提高朗读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此外,教师平时要多锻炼、多朗读,让学习到的朗读技巧能熟能生巧。也要敢于把课堂的一部分时间拿出来,进行教师的朗读活动,并且要持之以恒地进行。
(二)朗读内容,注重课内——课外的联动
低年段以“朗读者”培养“悦读者”,教师朗读内容的选择要符合低年段学生的认知,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注重课内——课外的联动。
教师要整体把握低年段的教材编排特点和阅读素养要求。低年段,童谣、诗歌、童话、绘本是最贴合学生特点和兴趣激发点的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对教材大胆进行选择,二次打造,对趣味性浓,朗读感染力强的课文,教师要不遗余力地利用自己的朗读,把学生带进去文章内容里,把学生领进童谣、诗歌、童话、绘本等所打造的世界里,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课内阅读兴趣。
接着,进行群文式内容的选择。选择同系列的童谣、诗歌、童话、绘本等,让优秀、有趣、幽默的作品,通过教师的朗读,带进课堂里,在绘声绘色的朗读中,让学生产生阅读这个作品的强烈愿望,形成课内到课外的联动。比如,《笨狼的故事》这一系列的课外书,学生阅读兴趣的点燃,就来源于笔者在童话单元教学之后,有意识地引入这一系列的书,挑选精华进行课堂朗读,有趣的故事,有感染力的朗读,促成了“悦读”者的形成。
(三)班级朗读者的打造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教师朗读者,教师的示范引领,是要点燃、激发学生对于朗读、阅读的兴趣。学生的持续性学习,要激发学生内心的学习动力和欲望。因此,教師朗读者,必定要带动并培养班级朗读者,让朗读变成学生坚持的事情。
班级朗读者的打造,可以有小组朗读组和班级朗读组。小组朗读组,学生形成朗读者合作小组,小组选出喜欢的一类书,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这类书的接力朗读,组员间互相进行朗读打分,推出小组优秀的朗读者,在班级展示。班级朗读组,是教师推进全班进行整本书阅读的主阵地。结合低年段学生认知特点,教材编排等,教师确定班级一个学期共读的童话故事、童谣等2-3本书。利用班级接力朗读,完成整本书阅读,然后,教师出几道与这本书相关的题目,检查学生阅读成效。班级朗读组,学生在你追我赶,互相朗读接力学习中,潜移默化地从朗读者蜕变成悦读者。
(四)家庭朗读者的融入
家庭是教育的主阵地。家庭朗读者的融入,更能促进学生从朗读者蜕变成悦读者。家长要坚持每天读书、朗读给孩子听。《朗读手册》里阐述了很多家长朗读者创造的教育奇迹,早期入学学生之间的理解和成绩表现差异,后续能力的发展,和家庭朗读、父母朗读的参与,关系很大。绘本、童话、歌谣、诗歌等,都可以成为父母朗读的选择,在家庭朗读中,亲子关系更融洽,学生在家里也受到了阅读熏陶,接触文字、句子的频率更高。所以,家庭朗读者的融入,使教师朗读者和班级朗读者的后劲十足,让学生在阅读氛围中,喜欢上阅读、爱上阅读。
(五)有声朗读馆的助力
现代社会,电子产品的普及,难以阻挡。利用好电子媒体,打造有声朗读馆,贴合低年段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比较短的特点。利用好碎片时间,学生可以打开有声朗读材料,开始听的旅程。
有声朗读馆的创建,可以借助微信小打卡程序或者QQ空间;内容可以是教师、家长、学生三方面一起去收集。选择有趣的、有意义的、适合学生的朗读材料,收集后,放进班级创建的有声朗读馆;此外,教师、家长、学生,也可以自己做朗读者,录制音频,大家筛选后放进有声朗读馆,极大地拓展“朗读者”的空间和时间,更好地培养“悦读者”。
“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朗读手册》里也说:“ 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当成年人给孩子朗读时,他们也是在一代一代的传递火炬——阅读的火炬。”因此,让我们给学生朗读吧,让祖国明天的花朵在朗读的浸润中爱上阅读,成为“悦读者”,终身阅读者。
参考文献:
[1](美)吉姆·崔利斯.朗读手册——大声为孩子读书吧[M].南海出版公司,2009:12.
[2]孔玉双.借童谣之力 增阅读之趣——童谣助力提升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J].小学教学研究,2021,760(18):19-20.
[3]彭红霞.有声阅读促进小学生经典阅读的思考与实践[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21,589(5):58-61.
[4]索月颖,杨泽林.浅论语言类综艺节目对中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启示[J].今古文创,2020,38(38):95-96.
[5]长伟萍.浅谈吉姆·崔利斯和他的《朗读手册》[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3(12).
[6]张纯颖.亲子阅读重在朗读——推荐《朗读手册》[J].少年儿童研究,2014(12).
[7]李兰.朗读,让阅读走向内心[J].青海教育,2021,550(6):35.
责任编辑 杨 杰